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10:23:44
《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
曹怀锋 陈磊
【内容提要】:《管子》全书总共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从整体上看这本书主要是治国治民的思想,值得称赞的是,已经关注到治国与生态的关系,因而能够考察生态,利用生态方面的认识,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治理社会服务。本文分别从均分土地政令,适时管理土地政令,水利管理政令,山林管理政令,渔业管理政令,税收管理政令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政令;生态;《管子》
《管子》的主题思想就是治国治民思想,就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这些内容在《管子》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像《立政》、《牧民》、《乘马》、《四时》、《禁藏》、《度地》等许多篇章中对此有着精彩论述。在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统治者要想达到地尽其力、国富民安的效果,人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统治者发布的政令,可以指导和规范国民的行为,国民的行为应该顺天时、顺地利、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对提高土地的产出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巨大的意义,这些政令都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
一、《管子》中的农业管理政令
战国时期,农业的生产力已经获得显著进步,铁制工具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得以开垦更多的土地,这样也会带来很多其他的问题,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土地,也被开垦了,民以食为天,这些土地如何高产,当然与土地的管理密不可分,也要兴建更加完备的水利设施,从而保障农业的丰收。土地管理首先就是田埂田界管理,其次是田间管理,还包括水利管理,这些都关系到农业的丰收,《管子·乘马》云: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修封,就是修整田埂。修界,就是修整田界。更制,就是更定田界。经正,于省吾云:正当读为政,经正犹今人言常例。三年修一次田埂,五年修一次田界,十年重新划定田界,这是常例。田埂田界受到雨水的冲刷,或者耕作的破坏,都会渐渐消失,田埂残缺不全,田地里的积水会外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田埂田界经过一定的时间,都是需要修整的。十年重新划定田界的直接原因,是人口的增减,每隔十年每家每户的人口都会有变化,出生死亡,出嫁迎娶都会造成人口的变化,所以适时分田,利于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实际上这一步就是明确地权,谁家的田在哪里,一定要非常清楚,这是基础。第二步是田间的管理,包括耕作,播种,除草,松土等等。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短短的一百来字,将农事的一般过程讲的清清楚楚,有四层意思,第一了解时节,准备农具;第二天寒除草,平整土地,在草种子还没有散落到土壤的时候,就要将其出去,效果较好;第三耕田要深耕,这样有利于植物根系生长,也有利于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土壤保墒,播种要均匀,有利于地力的充分利用,覆盖快,利于保墒;第四下雨之前,要松土,这样土壤会得到更多的水分,雨水不会白白流失;第五就是在田地上要勤奋劳作,这样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可以说先秦时期的耕作经验,已经和现在非常相似了。行田畴,田中有木者,谓之谷贼。田间生成的杂树,对农作物是有很大害处的必须除去。当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杀草薉田间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当时可见一斑。
农田边界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些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社会的人口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人口的实际情况,适时更定田界,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农业的田间管理,要审其四时、待时乃耕,要按照时节完成农业生产,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松土,什么时候除草,都要根据时令。农民的耕作行为要和四季变化、温度变化、天气变化等自然变化规律相适应,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农业才能获得较好的收成。
二、《管子》中的水利管理政令
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的增产是毋庸置疑的,兴修水利在历朝历代,都是当政者富国安民的基本措施,天有不测风云,灾害之年,水利设施做的好,可减灾利民。桓公问曰:当何时作之?管子曰:春三月,天地干燥,水纠列之时也。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升,万物交通。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新事荑生可食。寒暑调,日夜分,分之后,夜日益短,昼日益长。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刚。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为之囊。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道,禾稼不伤。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民得其饶,是谓流膏,令下贫守之,往往而为界,可以毋败。春天三个月一般降水较少,大江大河的水位低,这时正是修堤坝的好时节,大堤要上窄下宽,沿着河道来修,遇到不生草的地方,说明土质疏松,必须从外面调来土包修筑。大河修大坝,小河修小坝,一定要使田地与河道分离,避免水灾,每年都要修补堤防,栽种荆棘,间或种植柏树和杨树。这是修河坝的注意事项,桓公问曰:请问备五害之道。管子对曰: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1管仲认为水害为自然灾害中的第一害,因为古代以农业立国,基本农田为了灌溉方便,大都在河流的两岸,一旦洪水到来,几乎颗粒无收。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一般面积不大,水灾基本就是灭顶之灾,所以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水道一定要与农田隔开。从上面的论述可知,水坝的修筑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首先选择是选择恰当的时间,春季雨水稀少,有春雨贵如油之说,这时天气晴朗,出行无碍,水位较低,就地取材,筑堤较为方便;其次大河大坝,小河小坝,不搞一刀切,堤防上宽下窄,即符合水压原理,又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堤防种植树木,即增加了木料供给,又紧固了堤防。这是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总结。《管子·立政》中说: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水利使农业有了保障,旱涝国无大灾,同时代的荀子也认为,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耕耘,水利安民的作用是巨大的,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国家稳定,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拓道路,毋有障塞。先秦时期,水物交通,已经是施政者的主导思想,并且历来受到重视,实际上早在《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已经非常清楚,田间的疏通网络完备,沟渠相连,阡陌交通,没有阻挡。不能说当时所有的农田,都能做到这样,但至少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水利设施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措施。天降大水,疏浚网络,及时排出农田积水,使雨水带来的灾害降到最低,还可以将雨水储存起来,以备旱时之需。水利建设也要按照时令进行,雨水多的季节,不适合兴修水利,初春天气渐暖,雨水稀少,河流水位较低,这时是开凿河渠的有利时节。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还要注意时节的变化,顺应天时、顺应地利,方可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三、《管子》中住地、林地和渔业的政令
一个国家的土地管理,农田的管理是一个方面,宅地、林地、湿地渔业和矿地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宫中四荣,树其余曰害女功。我国很早就开始养蚕,据考古证明,大概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在宅地四周栽植桑树,是自然的选择,所谓男耕女织。宅地四周种植树木,自古以来在我国农村就很普遍,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宅地旁也都是栽满了树木,只不过不再全是桑树了。先秦时期农户种植桑树,利于养蚕抽丝织布,所以国家要求,院子周围一定要栽上桑树,当然还可以改善住地环境,使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关于林地和渔业的管理,多出于一些行政禁令,《管子》中这方面的论述很详细,《管子·立政》云: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制定防火法令,森林火灾也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所谓水火无情,重在防&上,《秦简·田律》云: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周礼·夏官》云:季春出火,民皆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时则施火令。森林失火是国家的巨大损失。按照时节封禁和砍伐,有利于保护森林的成长,不至于遭受人为的持续破坏,自然资源需要休养生息。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而不正也。按照时节砍伐,满足民众所需,也不向民众收税,管仲是主张藏富于民的,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故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爰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山林以季节砍伐,遵循了自然的规律,在树木快速生长的季节,是禁止砍伐的,江河虽然广大,但是打渔的网眼要有一定的规格,《国语·鲁语上》说: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树发出的新苗不能砍伐,打渔禁止捕捞小鱼幼鱼,有人说这是一种生态循环思想,这样说有点过了,这里面有保护幼鱼的意思,因为古人有一种顺应自然的观念,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的生物,是禁止伤害的,他们认为违背自然规律,是要遭到上天惩罚的,要有地震,有水灾发生的,《管子·七臣七主》云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所以这种认识充其量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表现,而非生态循环思想。在《管子·八观》中的记载,甚至有另外一种意思在里面,关键是这句话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草木爰鱼鳖也,恶废民于生谷也。意思是说打渔的人不能就一条财路而成功,不是对草木鱼鳖有偏爱,而是痛恨百姓荒废了农业生产。所以笔者在这里认为,古人打渔的网眼有一定大小,是因为古代国家的重农思想,试想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比现在肯定好的多,野外的江河湖泊都有很多水生生物,若不对网眼加以限制,那么很多人短时间内都可能以打渔为生,只要把网眼变小,就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内不断得到鱼类,而荒芜田地,甚至脱离农业生产,因为打渔与田间劳作相比,打渔省体力,收效快,对农民更有诱惑力。这对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是非常不利的,限制了网眼大小,人们捕捉的鱼类肯定大大减少,光靠打渔不能养家糊口,不得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山林的禁发必有时,渔网的罔罟必有正虽然是为了顺应万物的生长规律,让一些生物资源取之不竭,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农业的根基地位。
四、《管子》中的生态禁令
古代社会为了保护国家资源,引导国民正确生产生活,有很多禁令发布,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1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四时之禁,《管子》的思想是一种治国治民思想,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国君不知四时,为政就会失去基础,四时之禁也是为了使国民生产生活,社会运作都符合四时变化规律,不能逆天而行。春天万物复苏生长,禁止砍伐,夏天降雨较多,河渠禁止堵塞,不然农田积水不能及时下泄,造成涝灾,秋天禁止赦免犯人,冬天禁止妨碍谷物收藏。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只有顺应天时,社会才能安定祥和。《管子·禁藏》说: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糵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春季不剥食鸟卵,不杀幼小,顺应天时,万物滋长,国富民强。《管子·四时》还说:五政曰: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管子·五行》云: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毋傅速。亡伤襁褓。时则不调。七十二日而毕。《管子》记载山林禁令的内容很多,也都大同小异,古代的这些禁令,不是对生物环境的绝对保护,保护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一言以蔽之,就是让生物资源持续被人类利用的同时,生物的自身生长发展也不会受到伤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管子》中的土地均分政令和时节政令
国家实施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当政者如果做到对农民公平公正,那么国家的根基也将非常牢固。《管子·乘马》认为: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土地是国家政策的根本,所以利用土地可以整治国家的政策,土地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划分,国家的政策就不能整治,激化社会的矛盾。前文所述的土壤分类,不仅能是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也为国家制定一些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土地的肥力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给农民划分土地是,在数量不能一样,因为地力不同,数量一样,必然有失公允。所以《管子·乘马》说:地之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镰缠得入焉,九而当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泛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5这里叙述的已经非常详尽,根据土地的类型和产能,按照产能相等的标准,将数量不等的其他土地折算成一亩耕地。有百亩折合一亩的,有十亩折合一亩的,有九亩折合一亩的,有五亩折合一亩的,按照土地出产数量,平分土地,以实现公平公正。还有一种均田方法,是按照土壤肥力来分的,《周礼·遂人》上说: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余夫亦如之。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正因为土壤肥力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分配土壤的等级,加补一定数量的菜地,也就是休闲地,这样分配土地时才会公平。分配土地只是为政者的第一步,土地分好以后,就要鼓励生产,相高下,视肥墝,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种植五谷,劝勉百姓努力劳作,当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杀草薉,使令不欲扰,命曰不长。不利作土功之事,放农焉,利皆耗十分之五,土功不成。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汐。利以疾作,收敛毋留,一日把,百日餔。夏季三个月谷物生长旺盛,要及时除草,秋季雨水较多,要及时收获庄稼,颗粒归仓。管子曰: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古代为政者,不知四时,就失去了基础,管子有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政务在四时,不同季节要有不同的政令,管子曰:春日倳耜,次日获麦,次日薄芋,次日树麻,次日绝菹,次日大雨且至,趣芸壅培。六时制之,臣给至于国都。春季耕种,其次是收麦,其次是布种,其次是种麻,其次是除草,其次是雨季,赶快锄草培土。根据六个时节,青黄不接是发放贷款,使农民顺利完成农事。《管子·幼官》记载有关季节的政令: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藏不忍,行驱养,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重则雨雹;行秋政,水。十二小郢,至德。十二绝气下,下爵赏。十二中郢,赐与。十二中绝,收聚。十二大暑至,尽善。十二中暑,十二小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藏薄纯,行笃厚,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十二期风至,戒秋事。十二小卯,薄百爵。十二白露下,收聚。十二夏理,赐与。十二始节,赋事。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虫之火爨。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烝泄。十二始寒,尽刑。十二小榆,赐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寒,至静。十二大寒之阴,十二大寒终,三寒同事。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以鳞兽之火爨。藏慈厚,行薄纯,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管子》又说: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赦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三政曰:冻解修沟渎,复亡人;四政曰: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五政曰:无杀麑夭,毋蹇华绝萼。五政苟时,春雨乃来。夏行春政则风,行秋政则水,行冬政则落。是故夏三月以丙丁之日发五政。一政曰:求有功发劳力者而举之;二政曰:开久墳,发故屋,辟故卵以假贷;三政曰: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四政曰:求有德赐布施于民者而赏之;五政曰:令禁罝设禽兽,毋杀飞鸟。五政苟时,夏雨乃至也。秋行春政则荣,行夏政则水,行冬政则耗。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圉小辩,斗译跽。二政曰:毋见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农,趣聚收;四政曰:补缺塞坼;五政曰:修墙垣,周门闾。五政苟时,五谷皆入。&冬行春政则泄,行夏政则雷,行秋政则旱。是故冬三月以壬癸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孤独,恤长老;二政曰:善顺阴,修神祀,赋爵禄,授犕位;三政曰:效肢计,毋发山川之藏;四政曰:捕奸遁,得盗贼者有赏;五政曰: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五政苟时,冬事不过,所求必得,所恶必伏。”根据不同的季节实行不同的政令,政令不符合时节,则事倍功半,收不到好的效果。政令与时节的对应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顺天时的思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则万事通顺,社会安定。
六、《管子》中的税赋政令
封建国家均地力,施政令,其目的是使社会安定,国强民富,人力地力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国家的税收是调整社会的有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管子》说: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正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是故何以知货之多也?曰事治。何以知事之治也?曰货多。货多事治,则所求于天下者寡矣。土地要整理,土地的纳税制度也要整理。先秦时期,分田时是按人口分的,一个人按照地力或等级分得田地,其数量不等,但是获得土地的产出,大抵相当。国家收取农业税时,不是按人口纳税,而是按亩纳税,还要参考田地的肥力,《管子·小匡》说: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弛而税。可以看出,不但要按照田地的肥沃程度,还要参照当年的气候条件,灾害之年甚至可以免税,这种收税政策还是比较细致,也比较公平合理。《管子·乘马》说:十仞见水不大潦,五尺见水不大旱。十一仞见水轻征,十分去二三,二则去三四,四则去四,五则去半,比之于山。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这是根据地下水的深浅来确定税率,这虽然不是根据土壤的肥力,但是地下水的深浅与田地的旱涝有一定关系,地下水距离地面超过十仞不容易受涝,如果地下水超过这个深度,就要酌情降低税率,因为容易形成旱灾。地下水距离地面不超过五尺不容易受旱,如果地下水比五尺还浅,也要酌情降低税率,因为容易形成涝灾。(要注意《管子乘马》的这句话,怎样理解好)当政者只要把税收做到公平适度,那么百姓就会安定,《管子·小匡》云: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税率公平适度,农民就不会逃离,《国语·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因此国家税收,要符合实际,要注意做到公平,也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做到合理适度,这样国家才会安定祥和。
《管子》中的政令体现着社会管理的方法,统治者要按照顺天时,顺地利的思想发布政令,政令要合乎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使人、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使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繁荣,使人民安康幸福,这种社会生态管理观念,即使到现在也没有落伍,并且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社会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资源被大量消耗,社会财富加速集中,由此引出许多问题,像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社会矛盾越来越表面化,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我们当代人的智慧,还要从我们祖先的智慧中去寻找答案。在本文中,笔者通过研读《管子》,从《管子》中的一些政令,来了解当时社会的管理水平,这或许对我们当代解决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所有《管子》中的引文,都引自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作者简介:曹怀峰,颍上县耿棚中学教师;陈磊,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