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国学瑰宝:《管子》“孝论”(一)——构建三大系统之孝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9:33:29


国学瑰宝:《管子》孝论(一)

构建三大系统之孝论

周怀宇  林冰冰 王曰珠

【关键词】《管子》;孝论 ;三大孝悌系统 ;十类人物群体  

 

前言

孝文化,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文化元素。《管子》关于孝的命题,有很多阐述,学术界已有一些泛论。但是尚缺少理论层面的总结,也缺少历史地位的评价。《管子》关于孝的理论论述,简称孝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孝的理论阐述,早于孔子,早于《孝经》。但是,由于《管子》孝论和《管子》其它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理论的阐述结合在一起,需要剥离,方可看出《管子》孝论的丰富内容及其体系。本文试对《管子》孝论简略梳理,以观其概貌,窥其崖略。如何认识《管子》孝论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也略申管见。全文四个部分:一,《管子》孝论的三大伦理系统;二,引孝入政,倡导孝治,三,孝论的理论价值与特点;四,孝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本文是其中第一部分。

主体内容:构建三大伦理系统之孝论

《管子》孝论,最基本的内容,是从伦理切入,针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人伦关系,引入孝的概念,提出孝为道德观念的伦理学说,阐述孝的伦理秩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管子》的孝论,重点论述了三大伦理系统,即: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系统;以政体为纽带的君臣系统;以教育为纽带的师承系统。这三大伦理系统,涵盖十类社会群体,即:父子、兄弟、夫妇、君臣(含君民)、师生(含师徒)。这是人类社会中最具广泛性的十类群体,凡是自然人,没有人能够游离上述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

《管子》以三大伦理系统为基础,以孝命题,阐述十类群体相互关系的学说,吸收中国历史上各种朴素的孝文化,加以发挥,把原有的朴素的孝文化提升到理论阶段。这一理论问世,经过孔子以及诸子百家进一步发挥,中国孝文化如洪如瀑,倾泻而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家族系统的孝论

人类的血缘关系,按照生息繁衍的脉络,可以划分三个系列,即父子、兄弟、夫妻。这三个系列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管子》在孝论的体系中,分别为之构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父子,属于血缘关系的纵向脉络,上溯远祖,下沿远孙,以父子关系为环节,形成漫长的生物链,实际是父子链,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管子》针对父子关系,提出了父慈子孝的概念,(《版法解》)其中,子,包含男和女。这是古汉语方面的研究结论。披阅历史文献,父慈子孝的概念,首出《管子》。

兄弟,属于血缘关系的横向脉络,即平辈血缘关系。这是一个庞大的脉络。有同父同母兄弟、同父异母兄弟;有同祖父同祖母兄弟、同祖父异祖母兄弟;上溯远祖,下延每一个父子环节上横向延伸,包含庶出兄弟。这一脉络同样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意义。《管子》针对兄弟关系,提出了兄爱弟敬的概念,(《版法解》)把孝文化引入平辈血缘之间,纳入孝论。兄爱弟敬的提法,首出《管子》。《管子·五辅》篇中,又把这一提法演绎曰孝悌,《释名》曰:悌,弟也,特指兄弟之间的孝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孝和悌并提,首出《管子》,后人即把孝悌视为孝文化的代称,亦即孝悌文化之揭橥。

夫妻,属于血缘关系的特殊系列,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由于婚姻,由于繁衍后代,由于子女绵延,构建成了新的血缘脉络,这是比较特殊的以子女为纽带的逆向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婚姻发展史上,无论什么样的婚姻制度下,正常的成年男女,都会有结婚的经历,夫妻关系,具有普遍性。以夫妻关系为桥梁,把血缘关系扩大到异姓家族之间,更加广泛促进社会各个姓氏之间的联结和交融。因此,关注并且规范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赋予孝的命题,纳入孝论,更加具有社会意义。《管子》针对夫妻关系,提出了夫妻之间的伦理之义,曰: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五辅》)概言之,即夫固妻贞,丈夫要坚定、本分;妻子要忠诚、专一。

《管子》孝论,把孝文化扩大到妻关系,这是孝文化的一个重大突破,增加了孝悌命题的内涵,明确出现了媳妇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即翁媳、婆媳关系。《管子》深化提出了翁媳、婆媳之间的孝悌之义,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孝者,子妇之高行也。(《形势解》)子妇,即媳妇。这里,《管子》针对媳妇与翁婆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出了慈和孝的概念,强调指出:父母慈而不解(同懈)则子妇顺;子妇孝而不解则美名附。(《形势解》)父母慈与子妇孝、子妇顺构成了翁婆与子妇之间的伦理之义,增添了孝文化成份。

《管子》精心论述了三大系列的伦理关系,并且提出饰父子兄弟夫妻之义。(《版法解》)饰,命令、文件;义,文字内涵。即主张制定三大系列伦理秩序的文件,颁发社会。

2、君臣系统的孝论

血缘关系之外,《管子》进一步延展孝悌之义,在君臣和师徒(师生)两大社会群体人物之间构建了孝的伦理学说。在《管子》的孝论中,君臣、师徒和家族系统的孝论,不是割裂的,属于孝论的组成部分。孝论由此延展到非血缘的社会层面。

学术界有人认为忠孝是两个系统,经过移孝入忠的加工,忠孝合一。这个说法,不是《管子》孝论的精神和原貌。探索《管子》一书,其孝论中,忠孝一体,忠孝一直相提并论。如不孝则不臣矣,(《度地》)认为不孝之人,也不会成为忠臣,二者不可割裂。

《管子》针对君臣关系,提出君德臣忠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管子》在论述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是,总是父子并论。《版法解》篇曰: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礼义章明。论述的过程中,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一气呵成,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见,君臣关系很自然地被纳入孝悌的理论范畴,其道德定义是德和忠。所谓正君臣上下之义,(《君臣》)就是强调君德臣忠。《形势解》又进一步把孝论和道相联系,曰: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借助于道,君臣父子之间的伦理道德同样形成一块整体。道也是《管子》论述并且崇尚的一个理论体系,把孝悌和道挂钩,是提升孝悌的品格。(汉代刘向刘歆把《管子》一书归为道家类,也有他的理由。本文暂且不论。)

《五辅》篇中进一步总结了孝悌的八条要义,这是包含君臣关系在内八条孝悌之义,曰: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

必需指出,《管子》为什么把君臣纳入孝论的对象呢?历史的深刻变革昭示了原因。春秋初期,社会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王朝正进入礼崩乐坏的式微时期,周王朝中央和各地诸侯国,以及各地诸侯国内部的统治机构,正面临着继承权的调节,包含周天子在内的大小诸侯国,都面临着调节君臣关系的重大问题。《管子》孝论适应时代的需求,创建孝悌伦理,提出

君德臣忠的概念,加固君臣团结,不仅扩大了孝悌理论的社会实践范围,也是立于历史潮头,顺应时代寻求社会历史新路的理论创新。

3、师承系统的孝论

尚书师徒之间的伦理道德,集中体现在《管子》中的《弟子职》篇。这是一篇很特殊的孝悌理论篇,提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伦理关系,即师徒、师生之间伦理道德。

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欣在《七略》中,辨章学术,依据《弟子职》的属性,从《管子》文献中抽出来,独立成篇,归入《六艺略》孝经类。唐代颜师古治《汉书》,为《弟子职》篇加注,引用文献学家应劭注曰:管仲所作,在《管子》书。确认了《弟子职》篇是管仲的著作。

汉代以后,经学的地位渐渐提升。宋代朱熹治经,把《弟子职》收入《仪礼》中,编撰了《仪礼经传通解》,《弟子职》被收入卷十《学礼》篇。朱熹为《弟子职》章句、诠释。其序言曰:此管子之全篇。言童子入学受业事师之法。今分章句,参以众说,补其注文,以附于经。《弟子职》被朱夫子经学化了,这大大提高了《弟子职》篇的历史地位。

《管子·弟子职》阐述了教育领域师承系统的孝道。针对师生关系,提出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意思是弟子应该遵循先生的教诲,努力学习和效仿。可以概括为师教生则。这是中国历史上见于文献的师道尊严一说的最早记载。其内涵丰富,内容具体。朱熹为这篇经典文献章句,划分为十一小段:学则、蚤作、受业对客、馔馈、乃食、洒埽、执烛、请衽、退习。提出了弟子应该早作、谦虚受业、礼貌对客、尊敬老师,勤于洒扫、为老师执烛、馔馈(伺候饮食)、敬奉枕席等种种弟子的行为规范,非常直观地提出了尊敬老师的师生关系。从汉代到宋代,从刘向刘歆到朱熹,直至明清时期,都把这篇《弟子职》视为教育领域的孝经,它明确了师承系列的孝道。其中精彩之处,不仅提出青少年弟子应该尊敬老师,还应该闻义则服、温柔孝悌,一边向先生、老师学习知识、技能,一边按照礼义规定,履行孝悌之义。

《管子》关于教育领域的孝论,不只是学校的文化教育,包含广义的各行各业的知识技能传授。在《乘马》篇中,泛论士农工商的艺术技巧传授问题,明确指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学问,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所谓诚,指精通一门专长的人。司马迁《货殖列传》申论之为诚一。《管子》认为诚一的人,是智者,可以教民。例如贾(经商之人),知贾(价格)之贵贱,工,治容貌功能,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承担老师。反之,认为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拙者不能,不可以教民。(《乘马》)

纵观历史,师生、师徒,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构建这一群体人物的伦理关系,确立相互之间的孝悌之义,不仅增加了孝论的新鲜内容,而且扩大了孝论对于社会实践的意义。更加重要的是有利于学术文化和知识艺能的传承。

4、孝论五大新贡献

《管子》孝论,第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治家的理论。在中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中,用治国的视野,着眼于治家,藉以安定社会,治理国家,管子是第一人。近现代细胞学诞生,有人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用自然科学的术语指明治家的重要性。孰知二十五世纪以前,《管子》已经论述了这一理论。

《管子》孝论,第二个重大贡献,在于选择了一个重要命题孝悌,展开了理论研究。《管子》围绕孝悌这一命题,精心论述其合理的内涵,发掘其价值,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理论,并且倡导推向社会,施之于实践。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孝悌,本来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早就客观存在,只是没有受到重视。据说,舜帝就是著名的孝子。(《史记·五帝本纪》)说明自尧舜禹圣王时期以来,孝悌的历史文化就逐渐形成。越三千年,管子敏于时事,把历史传承下来的朴素的孝文化,上升到理论阶段,服务于当时乃至后代,这是理论上的突破与成就

《管子》孝论,第三个重大贡献,在于勾勒了孝论的基本面貌,明确了孝论的十种对象,即理论主体。尤其是各种对应关系的孝论,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既有各别特点,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严密理论框架。《管子》孝论诞生以后,人们对于孝或者孝悌、忠孝这一命题的认识随之上升,逐渐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不再停留于零散的、个别的、支离的朴素的水平,而是形成完整的内容丰富的三大系统、十类人物群体的伦理道德学说。

《管子》孝论,第四个重大贡献,在于确论了孝悌是人之高行,即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尚的品行,是各种美好品德中的上品。在《形势解》篇论曰:为主而惠,为父母而慈,为臣下而忠,为子妇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高行在身,虽有小过,不为不肖。它把这一美好品德喻为大山,论曰:所谓大山者,山之高者也,虽有小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不以为深。这不仅喻其高尚,也喻其像大山一样不可撼动。无论是君、臣、父、母、儿子、媳妇、先生、弟子等,具备了孝悌的品行,就高大,如果还有其他小过,仍然是优秀的人,有别于不肖之人。反之,缺少孝悌的品行的人,则是重大的过失。《形势解》篇曰: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力(为)贤。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后世孝论的广泛应用,明代学人提出,:学之为言孝也。忠孝立。百善从之。说明《管子》的观点被历史接受了。

《管子》孝论,第五个重大贡献,突出论述了孝悌文化的广泛性。认为孝悌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高尚的文化,还认为孝悌是世界上、天地间不可丢弃的一种品行。《形势解》篇曰:言而语道德忠信孝弟者,此言无弃者。所谓无弃之言者,必参之于天地矣。其深刻含义是孝悌不能够抛弃,它应该和天地一样永恒。清代雍正皇帝作五伦之论,曰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雍正皇帝的五伦之论,高度概括了孝论的精髓,天地之间,唯有君亲师。语言越精炼,越具有穿透力,《管子》孝论飞越时代更加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周怀宇,安徽大学教授。王曰珠,安徽大学副教授。林冰冰,安徽大学硕士生。

上一条:读元结《管仲论》      下一条:《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