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4 8:56:40
读元结《管仲论》
辛文 陈建林 邹云龙
唐元结(719-772)、字次山,天宝十三年进士,起家道州刺史、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卒赠礼部侍郎。安史之乱时曾拜左金吾卫将军并御史中丞。针对时局矢死陈乞者再三,优诏褒许。他的《管仲论》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三年,针对初唐盛世以来猝遇内乱,朝野束手无策,文恬武嬉,甚至空谈怪论。从政治历史上将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朝与诸侯的力量对比上作了不同于唐代的分析,又从管仲相齐变法鹤立诸侯鸡群的号召实力,不同于秦统一全国后的历代及至唐代的君权神授观念的破产作了客观的阐述。要在告诫不能梦想出现一二个管仲就能收拾江山,就能长享太平。《管仲论》从另一个侧面又使我们了解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用的主要策略和理论,因为他离管仲的时代要比我们近一半时间,可能了解得比我们现在更多一些。
(一)
《管仲论》首论自兵兴已来今三年,论者多云,得如管仲者一人以辅人主,当见天下太平矣。反映了唐中期某些人面对安史之乱三年后的现状,认为当世没有象管仲那样的治国人才,因此天下会长久失去了太平。元结表示异之说:呜呼,何是言之误邪,彼管仲者人耳,止可与议私家畜养之计,止可以修乡里畎浍之事,如此仲可以当焉?元结认为管仲也是个普通的凡人,不是样样事情都能圆满完成,他一生的功绩和精力都放在相齐、创春秋首霸的大业上,已是材量极矣,而且管仲这二项大业也是凭借当时:天子之国不衰,诸侯之国不盛的客观条件,才使管仲有可能选择见帝王之道,识兴国之礼,踏上相齐及齐强富则合,请其君恢复王室,节正诸侯的历史舞台。元结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管仲所处春秋早期周天子王室与诸侯的客观环境,周王朝在开始衰落但没有衰竭,诸侯之国在逐渐强大但没有到强盛的客观实际;而且管仲相齐成功则合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其实这是元结时世造英雄的唯物观点,只有这段春秋早期的时代历史推出管仲选择了用霸权维护王权的办法。稍前稍后也不复存在这种模式了。历史也说明了160年后孔子面临礼崩乐坏的世道,到处游说也无济于事。因此元结《管仲论》的立论是唯物客观的,管仲在历史上的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的和谐产物。
(二)
继而元结在《管仲论》中披露了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策略:请其君恢复王室,节正诸侯,君若惑之,则引祸福以喻之,君既听矣,然后约诸侯,曰:今王室将卑,诸侯更强,文王风化残削向尽,武王疆域割夺无几,礼乐不知其田,征伐何因而出。管仲教周天子向诸侯陈述当时开始礼崩乐坏的实际,并用两种手法:1、我对国土疆域问题是很谨慎的不想用兵来收复失地;2、我选择与诸侯会盟,只要能恢复天子之正朔,更定天子之封畿就相安无事。管仲准备如果诸侯不听,我齐国则以兵临於鲁,鲁不敢不从,鲁从则与鲁西临宋、郑,宋、郑从则与三国北临燕、卫,燕、卫从则与诸国西临秦、晋,秦、晋从则与七国以尺简约吴、楚,吴、楚从则天下无不从之国,然后签约。力劝诸侯尊天子,若不从约,则与诸侯率兵伐之,分其疆土,迁其子孙,留百里之地奉其宗社,下为诸侯广子孙之业,上为天子除不顺之臣。管仲合诸侯匡天下的主要方法就是上述以齐国为首合鲁、宋、郑、燕、卫、秦、晋、吴、楚九诸侯国,力劝尊天子,这就是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理论和策略,并伴随着兵力相护,如若不应,兵临城下,只留下兵败之诸侯百里之地让他繁衍子孙,其他疆土分给参与讨伐各国。按照当时齐桓公齐国的实力与周王室联合讨伐和逼迫各国完全是行得通,这是管仲审时度势识大体行大义的壮举,既维护了周王室,也制止了诸侯间并吞的战争,使天下趋向和平。这种策略和理论奠定了春秋五霸和天下各国的联合协议和制度。为天下百姓争取了百多年的和平。
(三)
《管仲论》对合诸侯匡天下有盟约的具体论述:然后定天子封畿、诸侯疆域、舆服、器玩、礼乐、法度、征赋、贡输,自齐鲁节正,节正既定,乃共盟。从齐鲁诸侯国开始节正,说明了当时齐鲁两国是赞同尊天子、盟诸侯的主要发起国,而且周天子的封畿和诸侯国疆域及礼乐、法度、赋贡等都在盟国最高会议上协定。因此管仲当时为齐桓公建造的霸业,有点象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度,而霸主则是内阁总理。若对盟约有二心者,当请命天子废其骄凶,以立恭顺,废其荒惑,以立明哲,敢不听者伐而分之。一旦诸侯国赞同尊天子合诸侯,就不允许有反悔,否则伐而分之。虽然先期也有一段教育工作阶段。赞同盟约后:诸侯先各造邸於天子之都相率朝觐,已而从天子齐戒拜宗庙,礼毕天子誓。无非是力遵先王法度,上奉宗祀,下安人民,希望诸侯当保尔疆域,安尔人民,修尔贡赋,共予郊祀。天子还对天发誓:不敢欺皇天后土否则诸侯可进礼兵规劝,直指天子封畿。可以想象按当时历史的实际,周天子已经是个象征性的天子,诸侯国如齐国虽然强盛,但不能起而代之,要勉强代之则天下大乱,并且永无宁日。管仲提出尊天子合诸侯又用武力争取相胁不从之国和昏庸天子,暂时安顿了天下,按照元结的说法管仲做了这件光照千秋的大事材量极矣。用尽了平生的智慧和力量。
(四)
元结在《管仲论》中除了肯定管仲相齐完成霸业,抚定天下安宁的具有中国历史第一人的才能外,也客观地论述了使管仲能如此,则周之天子未为奴矣,诸侯之国则未亡矣。意思是说管仲相齐使齐国强大,但还未到一统天下的实力和地步,主要阻力在周天子还没有被沦为奴隶,还未被诸侯铲除,另外众多诸侯国虽然强弱参差不齐,但都没有被消灭,这两层的阻力迫使管仲不能两面树敌,只有化敌为友和平共处,历史地走出合诸侯、尊天子、匡天下的步骤。况且元结又说:秦於天下未至是矣。管仲离秦始皇一统天下早五百年,秦商鞅变法后崛起,其实力能通过一国兼并所有诸侯而统一中国。因此象秦这样的国家和改革模式还没有到来。再说当时尽管以管仲的才能可以办到合诸侯匡天下之事,但如果齐桓公和周天子不同意呢?那历史上的管仲又另当别论了,再如管仲不遇上天子之国不衰,诸侯之国不盛的时势,他的设想也只是个不能实现的计谋而已。
因此,元结就结合安史之乱唐朝的现状说:今日之兵,不可以礼义节制,不可以盟誓禁止。安史之乱是叛军,他们蓄意准备了十多年,逐渐夺取了重大的军政权力,一举而夺取了东西两都,势如破竹地占领中国的中西北部,这种叛乱是不能用礼义节制,也不能用盟誓来约束禁止的,因为他们以消灭唐政权为目的,完全是一种你死我活取而代之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这种性质的战争,元结说即使管仲再生,也无可奈何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唐朝始终没有一个象管仲那样的人物来平息这场战争,而且唐政权和军队层出不穷地派生出大大小小的叛军,他们大则自封诸侯,小则占据州县,根本无视朝廷,整个中晚唐就在到处割据的冷战状态中。唐王朝最终无力结束安史之乱带来的严重后果,形成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结束了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唐帝国。
浙江湖州管仲纪念馆(筹)
(作者简介:陈建林,浙江省湖州市芦山村党支部书记;邹云龙,芦山村委会主任;辛文,湖州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