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10:17:47
山东高密管氏研究(节选)
莫言家族史考略
管谟贤
序
莫言,原名管谟业,我的三弟,高密管氏(大股)二十四世孙,当代著名作家。
莫言的第一学历为小学肄业,最后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成长为国内外著名作家,至今已创作了《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中、短篇小说、电影剧本、话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共数百万字之巨,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大奖。其成长的原因,除组织培养,领导及文学前辈的关怀,朋友的帮助,个人奋斗之外,家族的传统,家庭的教育亦不容忽视。
现在,研究家谱和姓氏,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据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姓氏是暗藏遗传密码的,它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这部文稿是我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初稿完成于2004年5月。之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补充,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管姓历来崇文而不尚武,自古至今,管姓名人多为文人。如讲习《诗》、《书》的管宁,精于《易》算的管辂,诗人管师复,词人管鉴,女画家管道升(赵孟頫夫人),散文家管同,经济学家管大同,诗人管用和等。莫言之成为作家,是否得益于管氏遗传呢,我的结论是肯定的。
管姓来到高密,仅从元末明初算起,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来,高密管氏在高密大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耕读传家,为高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谓人才辈出,代有英贤。现在,时当盛世,希望高密管姓族人,发扬光大祖辈的优良家风,奋发图强,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
值此莫言研究会成立之际,我将此稿付梓,希望得到领导及从事莫言研究的学者和朋友们的批评,尤其希望得到管姓父老兄弟们的批评指正。
是为序。
一、关于管姓起源
管姓,列于《百家姓》之一百六十六位,在当今姓氏排行中列一百四十位,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即每一万个汉族人中就有九人姓管。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管虽非大姓,但从古至今,代有贤人,英才辈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关于管姓的起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周文王第三子叔鲜,其二是周穆王姬满,其三是少数民族锡伯族、傣族中的管姓。具体论述如下:
1、起源于管叔鲜。此说见于《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广韵》等典籍中亦有记载。《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高密管氏家谱》康熙十六年序云:管氏之姓,其始乃文王子叔鲜,受封于管,以国为氏,今郑州管城是也。(地在今河南郑州管城区)。但是,同一篇《管蔡世家》读下去就会发现这一说法还有些问题,那就是叔鲜无后。司马迁说:管叔蔡叔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于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管叔作乱诛死,无后。司马迁特地交待,说得很明白,管叔因造反被诛杀没有后代,那么后世管姓从何而来呢?近见江西《齐川管氏宗谱》,其光绪二十二年《齐川管氏重修宗谱序》中说:管氏之先为文王第三子叔鲜,受封于管,后因以国为姓。至成王十一年乙未,命叔元子兑为纶邑大夫,岁时奉祀,因徙纶别管城。也就是说,管叔鲜虽然无后,但成王让叔元的儿子兑继承了叔鲜的封位,把管城迁到了纶邑,其后世自然为管姓。
2、起源于周穆王姬满。此说亦见于《通志·氏族略》、《风俗通》等典籍。说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至管仲始显于齐,后世子孙以邑为氏。今人浙江龙泉管月福先生,在研究了龙泉管氏族谱等史籍后,著有《龙泉管姓》一书。他在书中认同了这种说法,认为管氏第二起源为西周穆王姬满的后代,管夷吾(仲)出自周穆王。而龙泉管姓系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先祖居平昌郡(今山东潍坊一带)。另据与高密、诸城管氏同族同宗的莒县管氏后人管恩灼所著《双凤山下人家》一书之论述,《莒县管氏宗谱》亦认同此说。认为莒、诸、高之管姓都是出自管仲、汉之管宁、管辂,至晋之管辰,皆一脉相承。
3、少数民族中锡伯族、傣族中亦有管姓。其中锡伯族之管姓乃其瓜尔佳氏之汉姓也,此氏亦有改姓关者。傣族之管姓待考。
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候,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功勋卓著,名扬天下,青史留名,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得姓始祖。但《高密管氏家谱》的修纂者是很慎重的,他考证了历史,认为自周之后,若齐之管仲,楚之管修,汉之管宁、管辂皆出于周,以谱牒失传,不敢妄认。这一点齐川谱的魄力大一些,认为管仲是继管兑之后的第十四世,而管宁、管辂都与管叔鲜一脉相承。而管月福先生则认为龙泉管氏是穆王之后,夷吾(管仲)支系,管公明(辂)后裔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齐川管氏还是高密管氏、莒县管氏、诸城管氏,都承认自己是出自龙泉管氏的。如按管月福先生的说法,大家都是管仲的后代,那么高密管氏也应是出自周穆王了。穆王乃西周继武王之后第五代天子。所以不管是出自管叔鲜,抑或穆王,都是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真正的炎黄子孙。这一点,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周本记》里记载得很清楚:自黄帝之后,第四代为帝喾(高辛),然后依次是后稷、不窋 、鞠、公孙、庆节、皇仆、羌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孙祖类、古公亶父、公季、昌。昌即姬昌,周文王是也。也就是说,除去黄帝之父少典不计,自黄帝至周文王,整整十九代,至管叔鲜,正好是二十代,再下去四代,则是穆王姬满,其血缘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在西周众多的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其后世子孙风流云散,繁衍播迁。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徙往安徽(管仲即颍上人,属安徽)、江苏北部及河南东部者。
春秋时除管仲相齐外,同时代的齐有管至父,可见此时管姓主要繁衍于山东,这也是天下管姓多出自山东的原因。至西汉时,见于史册的管姓有汉高祖刘邦妃管夫人,李陵之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而齐川谱说管氏始有郡望(平昌)乃自管衎,其以中涓佐高祖打天下,以功封平昌侯,平昌在汉时与高密同属北海,大体在今山东潍坊一带。总之,管氏郡望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起义首领管亥,亦齐人,据北海。而三国时魏之名人管宁、管辂亦均为齐人,而且都是今潍坊一带人。东汉初,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江西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福建宁化水茜张坊村)。中常侍管霸、顿丘人管伯都是河南籍,可见此时河南仍有管姓。另外三国时管宁自朱虚(今山东临朐一带)迁居辽东三十余年,自然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宁有管宁后裔。
另据考证,管修为管仲后代,春秋时为楚大夫,被封为阴邑,称为阴修,故其后代有以阴为姓者,于此可见,阴姓乃出自管姓,至南北朝时也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
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管师仁、管师复为名宦名人,青史有名,居于浙江龙泉,其后人管鉴,为南宋著名词人,随父仕宦,由龙泉徙江西临川。
元时,翰林学士管祎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高密、诸城、莒县一带管氏亦是元末明初自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迁回故土的。同时,管姓作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
据《明清进士题名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因素外,说明在此三地管姓分布甚广。另有湖北二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莒州五名(管廷献探花、廷纲、廷鹗、象颐、象晋),高密二名(七世祖嘉祯公、嘉福公),陕西咸宁二名为众。其中莒州小窑之五进士与高密管氏为同族同宗,均自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迁来,至清末民初两处尚有往来。另外,此际管姓亦有渡海赴台湾侨居海外者(吾大股十七世祖管侗,即曾任台湾南投淡水县丞)。再者,山东之管姓闯关东去东三省谋生留居彼处者亦甚多。于是天下皆有管姓矣。但仍以江苏、山东等省为多,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的百分之六十三。
二、管氏地望、堂号
管叔鲜封于管。管本夏、商侯国名,武王胜商之元年,封叔鲜于管,后八载,武庚不轨,周公致辟,废其国为管城邑。汉属河南郡,管城县隶焉。隋于管城置管州,唐改郑州管城县。
管叔墓在郑州西南之梅山。
管兑邑纶。纶,夏国名,在河南登封县西颖阳城。周成王封管叔子兑为纶邑大夫,始自管城徙纶邑。
管仲,字夷吾。《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墓在临淄县南牛山阿。
管衎,汉高帝封其为平昌侯,后世遂以平昌为显望。平昌,西汉时属琅琊郡,东汉时为侯国。《后汉书·郡国四》:平昌侯国,属北海国,故属琅琊郡。时北海国下有剧(古纪国,今寿光)、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侯国、朱虚侯国、东安平、菑川、高密侯国、昌安侯国、夷安侯国、胶东侯国、即墨侯国、壮武、下密、挺、观阳。北海者,本齐青州地,管公度仕齐,居营丘(今临朐),其后管仲相齐,至管衎自营丘迁平昌(今安丘、昌邑一带地方)。至管延寿又自平昌迁北海愚公谷。至管宁,复自北海避难辽东,已而浮海还平昌,平昌为管氏郡望。
管方寓石城。石城,汉县,属丹阳郡(今江苏)。管方随晋元帝渡江居此。隋废石城,置秋浦县,为池州(今安徽池州)所辖,号池阳。五代即池州,置贵池县,属金陵府(今南京)。
管辐刺昇州。昇州,本楚金陵邑,秦改秣陵,吴改建业,陈改建康,唐为蒋州,乾元初改升州,五代改金陵府,宋复为升州,仁宗升为江宁府。唐官辐为昇州刺史,居金陵古治城。
管伸官武胜军。武胜军,唐末浙江藩镇名号也,浙江杭州,陈置钱塘郡,隋废郡置杭州,唐景福初,昇号武胜军,置节度使。(或作威胜军,疑为当时称号),伸官此,凡五载,后解任,寇发不得归,遂居浙江龙泉县。
管纯宋时居胶东。胶东候国汉时与高密侯国同属北海国,当今之高密胶州一带。宋时密州有胶西、胶东,当在平度、即墨一带。
管奉迁海州,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管政与二子隆、盛北归高密南王柱社(今柴沟镇大王柱村),又迁掌家庄社,今城西张吉村(应为仉家庄)。
管士谦定居县城东门外路北,为高密管氏一世祖。高密,秦时建县,汉时为高密侯国,属北海郡,宋时属密州。
另有: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堂号有:匡世堂、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
其中匡世堂来源于管仲,因他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赞他一匡天下,后世遂有匡世堂之号。平原堂来源于管輅。白云堂来源于管师复,长于诗,隐居不仕,宋仁宗赐其官不受,问其诗所得如何,答曰:满坞白云耕不破,一潭明月钓无痕,有白云集传世,后世称白云先生。其弟管师常自号白云翁。其它待考。
(作者简介:管莫贤,男,山东高密人,高密一中原副校长)
上一条:屠隆·颍上·管子 下一条: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