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论管子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10:13:25


管子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李 霞

 

管子(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管子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管仲早年经商,后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历经四十年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里,我主要就管子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进行探讨。

一、高瞻远瞩,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就已经开始萌芽,并且初具雏形,其重要代表人物就是管仲。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十分重视教育,并且特别重视德育,他以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治国的根本纲领。管子将礼、义、廉、耻看作是国之四维,明确指明: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1。管仲以四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因为树人是一树百获。 管仲以政治家的敏锐视角,阐明了树人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指明了经济基础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管仲意识到经济基础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其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管子在《牧民》篇中明确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的命题;之后韩非提出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4;到西汉时期司马迁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5。东汉王充也指出:礼义之行,在谷足也。6在他们看来,物质充足,生活资料丰富,就为老百姓知礼节、明荣辱等道德认知准备了基本条件。这些思想揭示了思想道德观念对物质生产的依赖关系,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依赖关系,试图从社会物资生活条件中去寻找社会道德文明的最终源泉,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见解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三、旗帜鲜明地主张将解决道德问题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以管仲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就仁义谈仁义,就道德谈道德,而应当将解决仁义道德问题与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为此,他们不惜矫枉过正地提出张重利轻义的主张,并且从人性的深层次肯定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管子·禁藏》有言:故利之所在,负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7。管仲认为,仅仅依靠仁义是不能安邦治国的,惟有讲求功利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此后,管仲的后继者商鞅将仁义称为六虱之一,而韩非则将仁义列为五蠹之列,他们都旗帜鲜明地主张贵利贱义。韩非指出:喜利畏罪,人莫不然8。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性好利使得追逐利益成为人一切行动的驱动力,这也是正当的和正常的。

道德的核心问题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利益问题,历来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9。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总是从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正确理解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总之,义与利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义与利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笔直的楚河汉界。相反,义与利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义是利的精神体现,利是义的物质基础。若重利轻义,则义利两失;若重义不轻利,则义利两得。义与利通过每个完整的人,在每个具体的事件和具体的过程中融会贯通。如果离开利来谈义,那就违背了唯物论;如果离开了义来谈利,那就违背了辩证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自身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识并努力为之去奋斗,从而真正实现义与利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3]《管子·牧民》

[2]《管子·权修》

[4]《韩非·五蠹》

[5]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6]《论衡·治期》

[7]《管子·禁藏》

[8]《韩非·难三》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李霞,女,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条:略论《管子》的富民之道      下一条:借鉴管子人才思想 促进建设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