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3 9:23:57
略论《管子》的富民之道
宋冬梅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的宝典,是春秋时期管子相齐四十年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经验概括和总结。其内容宏阔丰富,糅合了道、法、儒、阴阳等各家思想,包涵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内容,与先秦时期的其他典籍相比,可谓是体大精深的智慧宝库。总体上说,《管子》的内容都是用于经邦治国的,其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而富民之道是其中的最重要内容。富民与强国相连,《管子》富民之道直接导致了春秋变革时期齐国的五霸之首地位。《管子》的富民之道源自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随之又有政治、经济策略上的富民措施与之相应,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富民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富则国强,《管子》的富民之道至今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管子》富民之道的重要性
富民是《管子》治国之道的重要内容。以民为本是其富民的重要指导思想,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管子·霸言》载: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凡不能调民利者,不可以为大治。(《管子·揆度》以下引述《管子》篇章只注篇名)刘向《说苑·建本》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管仲在处理国事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人民,而且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民众的意愿,朝着合民心、顺民意的方向制定大政国策。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民本思想火花的言论时有所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都坦言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安宁。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与治国密切相连,民富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管子·治国》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懂得并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君,必须首先使他的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使得人民安定。齐桓公在开创霸业之初,管仲就建议他,作为一国之君,必须重视人民,并且使他们生活富足,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家安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便于统治与管理。人民富裕了,有了生产的积极性,生产力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国家才能繁荣强盛。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人生在世,生存为先,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在吃饱穿暖之后,才能谈生存以外的其他需求。如果衣不暖、食不饱,却要百姓忍饥受冻去讲求礼节和荣辱,恐怕根本做不到。这正是《管子·牧民》所讲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这体现了《管子》的民本思想和富民政策,体现了富民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民富国强,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前提。在列国纷争、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尤其如此。伟大的思想总会有共同维度。与《管子》富民教民观一样,儒家也讲富民教民的辩证关系。《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儒家讲的庶、富、教思想首先在于说明国家社会发展的三个递升阶段,还说明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发展层次的需求变换,人的生命价值的追求需要遵循自身发展的次第规律,人生才能更完美。
二、《管子》富民之道的内容与措施
《管子》的富民之道起于其为政首要的始于爱民(《小匡》)思想。爱民就要富民,其富民之道的措施比较多,而且注重务实,容易被人们接受。
首先,富民贵重农务本。古代社会,农业是一个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管子》认为,在当时,最好的富民办法是发展农业生产,关心粮食生产,所以主张: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牧民》)粟者,王者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治国》)善为民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行。(《大匡》)强本事,去无用,则民可使富。(《五辅》)作为本事的农业生产,包括开垦荒地、种植、发展畜牧业等,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牧民》)《管子》主张重农之本,发展生产,还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勿夺民时,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小匡》)《管子》重视农时,认为把握农时是夺得农业丰收的基本前提。《管子·权修》载:地之生财有时。只有不失其时,才能富民富国,反之,不务天时则财不生。(《牧民》)在农忙季节,主张调动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服务于农业,而不让农民服摇役,不征兵打仗,不然,就会贻误农时。《管子·禁藏》载,在春季农忙时节要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在夏季要赏五德,满爵禄,迁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即在大忙季节,动员尽可能多的人投入农业生产。在物力方面,要在农时到来之际,准备好农具、种子等。还要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对困难户,还要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让他们也能种上田。在财力方面,向困难户发放贷款,以帮助他们在农时内完成耕种任务。另外,为了让农民安心务农,不耽误农时,《管子》对农民从事的山林和捕捞之业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藉以保证农业的适时耕作。
其次,发展手工业,把它作为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小匡》载:举财长工,以足民用。《幼官》载: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七法》更是将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到能否匡正天下的高度来认识:为兵之数,存乎聚材,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这里的工与器都是指手工业,手工业不仅是致富的途径,而且还是正天下的重要因素。齐国手工业的发展是《管子》实现强国富民,进而谋图霸业的政治目的。另外,齐国通过盐铁专卖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运用轻重之术进行对外贸易,获得了大量他国财富等,这些都是《管子》记述的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
第三,取予有度,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要以国情和人民的承受能力而定。《管子》认为取于民有度是富民的重要条件,取予有度,一要求统治者要节俭,二要薄税轻刑。因为人民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是有一定的数量的,若君臣上下挥霍无度,必然造成财富的短缺,国库空虚,乃至人民饥寒交迫,国家也会遭到侵扰而不得安宁,此种结果,即所谓“上无度,则民乃妄。(《牧民》)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上,国虽大必危。(《权修》)并且,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勿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八观》)君求焉而无止,而民无以待之,走亡而栖山阜。持戈之士顾不见亲,家族失而不分。民走于中而士遁于外,此不待战而内败。(《轻重甲》)薄税轻刑,减轻百姓负担也是富民的一项重要措施。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小匡》)在国家征税问题上,《管子》特别视薄赋税,轻刑罚为国之大礼。(《中匡》)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权修》)《管子》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夫民者信亲者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国蓄》)轻赋税的主要方法:一是实行单一税率。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徕远人。(《问篇》)即不对同一课税对象重复征税。二是减少税种。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国蓄》)三是按照土地的质量征收差额税,即相地而衰征,土地质量好的自然产出就多,因此应该多纳税;土地质量差的收成也相应减少,因此应该少纳税。
第四,顺民利民,去弃民恶,而后富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牧民》)根据人们的欲望,而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枢言》)《管子》提出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霸言》),《管子》认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五辅》)只有利民顺民,才能得民;满足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
第五,救济惠民,实施必要的社会保障作为富民的辅助。根据《国语·齐语》记载,桓公曾问政于管仲: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仲回答说:未可,国未安。桓公说:安国若何?管仲说: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根据当时的社会情景,管子认识到,要想国家安定,就要尊重百姓;而尊重百姓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要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环境,对贫困的百姓给予必要的救济。《管子》中提出了救济惠民的六兴之惠和九惠之教。
《管子·五辅》中提出的六兴之惠,即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这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个方面。六兴之惠的核心是富民,重点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对老幼羸弱贫困的人实施救助,从而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管子·入国》中提出了实施九惠之教的惠民政策,具体是: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九惠之教即主张国家应对老、幼、孤、疾、独、病、穷、困、绝等九类人给予无偿的施惠,其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了当时富民的基本措施,而且更是一种社会的保障,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稳定社会的思想和措施。
三、《管子》富民之道的作用及影响
《管子》的富民之道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富民然后强国,这是《管子》关于春秋时代情景下的国家发展模式。《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富民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巨大作用;又通过制定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实现爱民富民,从而激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财富,收入迅速增加,最后达到民丰物阜,国家富裕,经济活跃,兵精粮足,势大力强,称雄诸侯的目的。这种富民之道与强国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有利于国家富强,最终有利于齐国一匡天下霸主地位的确立。
《管子》的富民之道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它不是孤立和停滞的,其富民之道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齐国霸业的形成,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对后世贵民富民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创始人孔子生活的时代距管仲生活的时代不远,孔子对管仲虽有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的评价,但他对管仲施政爱民的功绩却很赞赏。《论语·宪问》载: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汉代刘向推崇《管子》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主张,他崇尚的社会经济理想是富国安民,称赞《管子》强国富民策略的卓著效果,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汉]刘向《管子书录》)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论家唐甄的社会启蒙思想中接续《管子》富民之道,在他的著作《潜书》中阐述了非常精彩的富民思想,提出了立国惟在富民的政治主张。唐甄指出,民为国家邦本,为政首在富民。富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区分治乱的主要标准。民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贫,必将导致国家灭亡。国家政策的制定应以富民作为主要目标,为政者要以富民为事,上言者要以富民为言。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潜书·存言》)立国之富不在国库财富充盈,而在民众生活富裕。他强调治道贵致其实(《潜书·权实》),实在致富于民。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潜书·富民》)他强调财用是生民之命,是国家之宝,因此立国之道惟在富民。唐甄还具体提出了致富于民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他的富民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民众的愿望,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四、《管子》富民之道的当代借鉴
《管子》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成书较早的一部经典,是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救时之宜,是提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实用之学,是经世致用的实践之学,其强国富民之道至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子》关于以人为本的重民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它既是历史文化的科学总结,又是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的伟大创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因为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发展的推动者和承载者。科学发展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期的以人为本意味着,当前我们党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让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产生,就并不可能有任何价值。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利用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在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物质极大丰富,国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许多学者称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奔跑时期,但在快速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同时清醒地看到收入分配差距增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行业之间竞争不公平;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腐败现象、贫富差距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突出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相应的对策。十一五期间,力求加快社会建设的步伐,民生问题的改善收到明显效果,比如:取消了农业税,实现了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国百分之二十三的县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使得百姓真正体会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念所具有的温暖而实际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标志着对我国现实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改善民生,其具体内容包括: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等。同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让人民创造的财富更好地为为人民造福,让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多地为人民谋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在现阶段的实践表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顺应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设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阐释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表明了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所以,十二五规划是一个民生色彩浓厚的规划,关注民生,国强民富,就是关注现代中国走向的关键点。十二五规划既是一个强国的规划,也是一个富民的规划,强国与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强国与富民是新时代的最强音,必将贯穿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将迎来综合国力的更大提升,民众生活的更大改善,国家面貌的更大变化。
[参考资料]
[1]赵守正:白话管子.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
[2]巫宝三:管子经济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张固也:管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2008年8月.
[5]吴忠民: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矛盾问题.学习时报.2010年11月1日.
[6]人民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宋冬梅,女,山东曲阜人,1968年1月生。历史教育硕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文化研究方向团队成员。)
上一条:论《管子》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 下一条:论管子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