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9:27:06
重商主义思想视野下一匡天下思想的时代解读
谢 璐 陈宏光
[摘要]管子作为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的理政者,其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均值得后人认真的整理归纳和深入研究。本文选取对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进行归纳,重点在于对一匡天下思想的源泉和原则,实现的路径,外交策略等进行分析,以期对管子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研究能够有所探索。
[关键词]重商主义;管子;一匡天下;解读
管子作为具有丰富的治理经验的理政者,其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思想均值得后人认真的整理归纳和深入研究。当然,笔者一向坚持观点就是,我们在对先贤们的思想和经验进行归纳、缕析、解读的立足点是当前的现实,尽力分析出其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唯如此,古籍经典和先贤们的思想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后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我们称之为发展性传承。正是在上述观点支配下,本文选取对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进行归纳,重点在于对其背景和原因的分析,进而结合当今时代,解读其可能具有的时代意义,以期对管子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能够有所探索和倍益。
人都是具体的社会之中的人,每一个人都要受到自己所处时代的限制,时代背景会在个人的思想观念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具体的个人思想考察和分析,首要的是对其所处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把握,这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够从当时的时代出发,理解和把握前人的思想,不至于苛求前人。
管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期间,在经济发展方面,正是从畜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转变过程中,也就是说,畜牧时代尚未结束,而农业时代已经开始,文明的发展尚在启蒙之中,国民受到的教育还是非常的贫乏,大多数民众的文明程度并不是很高。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有所萌芽,但仍然谈不上巩固。在中央的天子与各个诸侯,还是各君其国,各子其民。管子正是处于这个时代,管子作为齐国的重要栋梁之一,而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齐国能够一统天下,成为天下的主宰者,其他的国家都能够服从齐国的领导。所以,应当予以明确的是,管子是齐国的管子,而非当时周朝天下的管子,管子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从齐国的利益出发的。
一、一匡天下思想的源泉和原则
1、生死为国的宏图大志。
生死是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着出生和死亡的问题,当然,对待生死的态度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有所不同。有的人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有的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同样是死亡,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有的人活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有的人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伟大的事业,活的轰轰烈烈。
管子同样也面临着生死的问题,管子认为,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生夷吾《大匡篇》。 在此,管子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即使是死亡,也有死得其所,死的有价值、有意义。为了社稷、宗庙、祭祀,视死如归,是可以死的,而其它个人之恩怨得失,是不能用死来衡量的。
管子一直认为,只有活着才能够为国家服务,为民众造福,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大匡篇》。在此,管子将自己的生死与国家联系起来,其伟大志和博大胸怀向由此可见一斑。
2、霸王厚民的定社稷之途。
在齐国当时所处的情形之下,不单是齐国,其他每一个国家都想着能够统一其他国家,称霸天下。至于应该如何做才能实现霸业天下,笃定社稷,管子是这样认为的。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大匡篇》在此,必须予以强调的是,管子非鲁莽以贪功,而是有一个社稷定的宏大目的,在此目的激励和感召下,采用君霸王的原则和路径,才能够达到一统天下的最终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做好每一件小事。
那么,欲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是不是必须通过强兵才能够实现。在一般人看来,的确应该如此,然而,管子却不这样认为,桓公欲修兵革,管子不可,曰: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齐国之社稷未定,公未始于人而始于兵。外不亲于诸侯,内部亲于其民。《大匡篇》一个君王欲成就大业,应该做到外亲诸侯,内其其民,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内外的支持和帮助。在社稷未定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宽厚的对待民众,让民众实现富强,国家自然安定。大兴兵革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这些都需要民众的供给,对于民众是极大的负担。
二、一匡天下思想实现的路径内富民,外商战
管子一生致力于实现其一匡天下的梦想,那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具体的路径来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实际之中,管子是这样认为的。
1.多财远来,辟举民处。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篇》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定数量的民众,尤其是在当时还处于农业时代的初期,有足够的劳动力,对于国家而言,不但经济上增强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有丰富的兵源。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具体就是使国家首先发展富裕起来,国家兴旺发达了,民众自然就随之而来了。
2.对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是关键,经济上的一消一长,则能影响一国的兴亡。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霸言篇》国家的经济发达了,对于邻国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经济上的影响力必然会转化为政治上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对邻国全方位的影响。
3.综观管子的思想及齐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不难发现,管子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对外经济之成功。在管子论战的思想方面,首要的就推其五战之论,战衡、战准、战流、战权、战势,五战而至于兵。《轻重甲篇》从五战的前后顺序上不难看出,其对于经济的重视可见一斑。
三、一匡天下思想内涵中的外交策略
1.审大势,应时而动。管子的外交思想当中,首在审天下大势,认清整个形势,尤其是认真分析自己国家所处之位置如何,实力怎样,然后根据这些采取相应的政策。
管子分析了在强国数量不同的情况下该如何图霸,不同的情况所采取的方式和策略是不同的。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霸言篇》。如果没人认清形势,采取了不适当的方式,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夫神圣视天下之形,知轻重之时;视先后之称,知祸福之门。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至,后举者亡。《霸言篇》
2.制人之论人和兵之情况及采取的策略。任何一个国家都想成为制人者,然而,如果不能够采取合适的策略,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有制人者;有为人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枢言篇》
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与人相胥。知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枢言篇》
3.非我所有,我能用之途,商战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出令有徐疾,物有轻重,然后天下之宝,壹为我用。善者,有非有,使非人。《地数篇》非我之所有者,而我能用之,而我能用之,非我之人民,而我能使。管子在此强调商战的重要性,在商战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优势,也有利于达到一匡天下之目的。
总之,管子之制天下,其所重点强调的是以商战而不以兵战。在外交上,也要与各国都形成良好的关系,故观各国上下所贵好,成为其最重要的外交手段。应当看到的是,与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其经济上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尹清忠.论管仲之仁[J].齐鲁学刊,2009年第1期.
[2]刘芹.王树楠对管子思想的解读和阐发[J].管子学刊,2008(4)
[3]彭书雄.百年管子研究综述[M].文史知识,2007(5)
[4]张固也.管子研究[J].齐鲁书社,2006.
[5]胡家聪.管子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周俊敏.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岳麓书社,2003.
[7]汲广林.管子道法思想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8]张军.管子中所见政治思想新论.西北大学 2012年博士论文.
[9]杨玲.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0]耿振东.管子接受史(宋以前).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1]周貞余.黃老道家的心與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12]李培志.《黄帝书》与简帛《老子》思想渊源研究.河南大学2010博士论文.
[13]周晓东.先秦道家名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4]施保国.方东美论道家思想.安徽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作者简介:谢璐,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安徽震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安徽京安传播咨询公关机构负责人,《江淮法治》新闻聊斋栏目主持人。陈宏光,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管子》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下一条:管子“和”的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