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9:27:17


《管子》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蒲 霞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是紧密联系的。19世纪60,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按照生态学的理论,如果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来分析,生态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种群的自然调节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学术界对于事物(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认识,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实际上主体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很早就谈论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层次理论。

《管子》一书思想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律、农业、教育、文学等诸多领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参考文献。《管子》包含了比较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也做了探讨。《管子》对植物、动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均有论述,本文将从这三个层面来剖析《管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认识。

《管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受着一个最根本的因素控制,这个最根本的因素即是道。《管子》指出:道也者,万物之要也。道虽不易感受,却遍流万物而不变,万物皆得以然,莫知其极。《管子·七法》中有相似的认识,它将这一情况归纳为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夏秋冬,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故圣人于四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道支配着事物的生存和成长,是天地间的根本,在道的支配下,世间万物正常运行,以气为生命的根源,以四季为生命的周期,以水、土壤、阳光等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无德无怨,无好无恶,万物崇一,阴阳同度,曰道。万物要受道的支配,而彼此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一、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管子》注意到了植物生长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对影响植物生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说明了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土壤、地形、地势、水、阳光、动物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管子》以草土之道来概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叶下,下于苋,苋下于蒲,蒲下于苇,苇下于雚,雚下于蒌,蒌下于荓,荓下于萧,萧下于薜,薜下于萑,萑下于茅。凡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这句话以十二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从莲到茅,从水生植物到陆地植物,说明了不同植物生长的地势和地形不同,生长环境存在着差异。

《管子》的作者又慎加选择,以具体事例说明了不同植物类型生存的环境、与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解说。山之上,命之曰县泉,其地不干,其草茹茅与莞,其木乃樠,凿之二尺乃至于泉。山之上,命曰蕧蒌。其草鱼肠与莸,其木乃柳,凿之三尺而至于泉。山之上,命之曰泉英,其草蕲、白昌,其木乃杨,凿之五尺而至于泉。山之材,其草兢与蔷,其木乃格,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山之侧,其草葍与蒌,其木乃枢榆,凿之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这段分析中,作者以山上生长的植物为例,将山脚至山顶的各类植物的垂直分布的情况做了说明,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环境存在的差异。用现代学科的理论来分析这段记载,则可以看出《管子》的作者充分认识到了土壤品质、地形地势、地下泉水等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地形和地势对植物生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则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管子》的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九州的土壤,有十八类,共九十种,每一土壤都有它固定的特征,而土的种类是有等次的。《地员》篇就以《禹贡》中划定的九州为区域,将十八类土壤又细分为上、中、下三等,对每类土壤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类土壤适宜种植哪类植物和农作物都作了说明。《地员》对于每类每等土壤的论述篇幅不同,对五粟、五沃、五位这样的上上等土壤论述非常详细,涉及土壤本身的问题就包括土壤的颜色、含水情况、适宜生长的植物(包括农作物)、泉水的特征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对每类土壤上适宜生存的动物以及在这个区域上生活的居民体质特征也有所论述。比如,论述五粟土时,对其土壤的整体情况有如下的论述:淖而不韧,刚而不觳,不泞车轮,不污手足。干而不挌,湛而不泽,无高下,葆泽以处。其泉黄白。五粟土干燥而不坚硬,湿润而不散脱,无论高地低地,都经常保持水分,土壤品质最高,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群土之长,是唯五粟,所以大重、细重,白茎、白秀,无不宜也,农作物的产量在十八类土壤中最高。诸如桐、柞、榆、柳、檿、桑、柘、栎、槐、杨竹、箭、藻(枣)、龟(楸)、楢、檀、薜荔、白芷、蘪芜、椒等植物亦适宜于这类土壤上生长,而且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粟土之次,曰五沃,论述五沃土时,《管子》则指出土壤的状况是:剽怸橐土,虫易全处,怸剽不白,下乃以泽。干而不斥,湛而不泽,无高下,葆泽以处。其泉白青。五沃土的性状,疏松而带有孔窍,容易藏居虫类,坚实而不干白,底下保持湿润。五沃土干燥而不旱裂,湿润而不脱散,无论高地低地,都经常保持水分,土壤的肥力也很高,比较适宜粟类农作物生长,大苗、丝苗,彤茎黑秀箭长。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桐、柞、枎、櫄、白梓、梅、杏、桃、李、棘、棠、槐、杨、榆、桑、杞、枋、楂、藜、五麻、莲、蘪芜、藁本、白芷等植物,群木数大,条直以长,树木生长的又快又大,枝条直而且很长,生长状况很好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也是品质较好的一种土壤。五位之状,不塥不灰,青怷以菭,无高下,葆泽以处。五位土的性状,既不坚硬成块,也不散软如灰,色青疏松而有青苔无论高地或低地的土壤,都经常保持着水分。梁类农作物适宜生长在这种土壤上,大苇无,细苇无,赨茎白秀。五位土,若在冈在陵,在隫在衍,在丘在山,皆宜竹、箭、求、黾、楢、檀。五位土主要在土或在丘陵,在水边或在平原,在小丘或在高山,都适合生长竹、箭、藻、获、格树和檀树。这种土壤也适合求、黾、楢、茏、斥、桑、松、杞、茸、榆、桃、柳、槐、楝、姜、桔梗、小辛、大蒙、桔、符、苑、黄、白昌、山藜、苇芒、柞、谷的生长。群木安逐,条长数大,树木生长旺盛,枝条长而发育又快又大。五粟、五沃、五位这三种土壤是最适合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的,适宜的水分、营养、土壤疏松度对于植物的良好生长是至关重要的三大因素。《管子》的作者对于五粟、五沃、五位三种上上等的土壤以及生长的植物做了非常全面而具体的论述,但对于上、中、下共十五种土壤的论述则比较简单。如,论述中等的五壤土时,则对土壤状况作了如下说明:芬然若泽荐屯土,忍水旱,对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和其生长状况则只记载了大水肠、细水肠,赨茎黄秀以慈。无不宜也,没有对适宜生长的其他植物和居民的体质特征进行论述。

《管子》的作者还注意到了阳光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对于喜阳和喜阴植物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如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在衍,其阴其阳,尽宜桐柞,莫不秀长,象桐树和柞树这些植物适应性很强,不管在丘陵、山地的阴面还是阳面,都能够很好的生长。又如五沃之土,若在丘在山,在陵在冈,若在陬,陵之阳,其左其右,宜彼群木,桐、柞、枎、椿,及彼白梓一句中又指出在五沃,无论在丘在山,在陵在冈,无论在边角之地,或在丘陵阳面,左右两侧,桐、柞、枎、椿、白梓等植物都适宜于生长。再如,其阴则生之楂藜,其阳则安树之五麻。楂、梨之类的则适合在山的阴面种植,五麻适合在阳面种植。《管子》的作者已充分认识到不同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有喜阳和喜阴植物之分。而从五粟之土和五沃之土两段的论述来看,土壤的品质会影响到植物对阳光的需求程度。如桐木和柞木,如果种在五粟土上,不论在阴面还是阳面都可以很好的生长,而如果种在五沃土上,则只能在阳面良好生长。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是相互交织、彼此制约、彼此联系的。 

 

二、动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管子》的作者在论述土壤与植物关系时,也说明了环境与动物的关系。如论述五粟、五沃土时皆称:其泽则多鱼,牧则宜牛羊,这里池泽中的鱼很多,牧场的环境也非常适合于牛羊生存,而五土的地区则既有麋麃,又且多鹿。不同土壤之上生活的动物品种也不相同,环境对于动物的生存也是有着影响的。《管子·地员》对这些情况还做了分析,说明了这三种土壤上为什么适宜动物生存的原因。五粟土地区水分充分,植物品种丰富,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群木蕃滋数大,条直以长,植物分布广泛,无论在丘陵或在山地,在水边或在平原,在阴面或在阳面都有植物生长,可供不同种类的动物生存需要。泉水充裕,水质良好,适宜鱼类生长。五沃土含水量较高,营养含量高,植物类型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植物分布也很广泛,“若在丘在山,在陵在冈,若在陬,陵之阳有不同各类的植物生长,生活于此的牛羊之类的动物粮食充足。这里的泉水白而青,水质上佳,有利于鱼类生存。五位土水分也较充足,土质较好,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若在冈在陵,在隫在衍,在丘在山都有植物生长,适应生活于不同地形的动物食用。由于植物生长繁茂,鸟类和兽类的种类繁多,正如《管子·地员》所言群木安逐,鸟兽安施。但是这里的泉水青黑,水质一般,不太适合鱼类生长,鱼类较少。环境对植物、对动物的影响在《管子》中论述的十分清楚。

《管子》的作者也注意到了动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比如,在说明五沃土的性状时说到:五沃之状,剽怷橐土,虫易全处,怷剽不白,下乃以泽。这里所说的虫子主要指的是蚯蚓。因为蚯蚓不仅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透气性,还能够对枯叶等进行分解,增加土壤的无机肥料,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品质。土壤肥沃了,植物生长茂盛,牛羊之类的动物才能够有充足的食物,才能生长的好。动物对环境、环境对植物、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动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人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

    《管子》的作者在论述五粟、五沃、五位三种上上等土壤时还注意说明当地居民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如论述五粟土时称: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民工巧。其泉黄白,其人夷姤五臭生之:薜荔、白芷,麋芜、椒、连。五臭是指五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散发着香味,如果长期生活在有这五种植物的环境中,因五香植物所产生的效用,再加上那里的水呈黄白色,水质很好,人们不仅长的美丽俊俏,容颜润嫩,而且很,还能推迟衰老,心灵手巧。论述五沃土时称:五臭畴生,莲、与、蘪芜、藳本、白芷。五沃土上亦生长着五种有香味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人们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生活,其人坚劲,寡有疥骚,终无痟酲既少疥疾,又无头痛眩晕之病,身体强劲有力。而论述“五位土时亦有相似的记载,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五位土上也生长着诸如姜、桔梗、小辛、大蒙之类的中药,正是因为各种药材丛生,使人们免于疾病,正所谓群药安聚,以圉民殃。这里的居民其人轻直,省事少食。这些内容主要是论述了环境对于人的体质和性格的影响。

《管子》的作者认为,既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应该好好地保护环境,善待周围的一切。如果过度索取和滥用资源,就会造成资源匮乏,资源就无法长久持续利用。《管子》在论述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时,也注意总结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在谈到人类对于环境的行为时,《管子》作者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对黄帝之王,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实以益人的称赞,到对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力的批评,说明了在如何对待环境这一问题上人类已经开始进行新的思考,已经注意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注意到了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表现出了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

《管子》的作者也认识到了自然界的有序化,提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的合和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人类就必须顺应自然界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类对待自然界能够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那么自然界就会给予人类良好的回报,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但如果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也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自然界就会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飘屋折树,火暴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蟆,山多虫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人类就会遭到报复,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生活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管子》的作者进一步提出自然资源是有限度的,人类应该有限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达到一个永续利用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长久持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够得到保证。

《管子》的作者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财之所出,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山林虽广,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春正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正不禁则五谷不成;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正也。对于山林川泽这些自然资源既要控制采伐、捕捞的时间,又要限制过度采伐与捕捞,对于山川草木还要防止火灾发生,减少对灾害对于树木花草的毁坏,即所谓的“修火宪,敬山泽林薮草木,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管子》将这一发展规律总结为: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之节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取用应该顺应这个规律,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律去做事情,确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春三月荻,室熯造,钻燧易火,抒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春天是万物复苏开始生长的时候,因而不能随便杀害动植物,人也可以提前做为农业生产的准备。夏三月,天地气壮,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褥,杀草秽,不利作土工之事,放农焉。到了夏天气温升高,植物生长繁茂,杂草害虫生长迅速,为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可以进行田间除草杀虫的工作,以为丰收做好准备。当秋三月,利以疾作,收敛勿留,一日把,百日餔,民毋男女皆行于野,不利作土工之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论男女都要到田间劳作,收割粮食,颗粒归仓。当冬三月,天地闭藏,暑雨止,大寒起,万物实熟,利以填塞空郗,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廪仓,君修乐,与神明相望。凡一年之事毕矣。举有功,赏贤、罚有罪,迁有司之吏而第之,四时以得。冬天是农闲之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建筑房屋、修许可仓库,奖勤罚懒,总结一年的生产经验,为来年的生产做好准备。

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是《管子》保护自然资源的根本思想,对于何时可以采伐、捕捞,何时予以禁止,《管子》的作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强调要实行四禁,如果不实行四禁,自然界就会遭到破坏,也会发生严重的灾害,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人民甚至因此会丧失性命。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藏。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暴火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鉴于此,《管子》的作者提出了不少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如,当春三月,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竽,所以息百长也;是故春三月,无杀麂夭,毋蹇华绝芋。夏三月,令禁置设禽兽,毋杀飞鸟;春季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赎蛰虫卵菱,春辟勿时,苗足本。不疠雏鷇,不夭麑,毋傅速,亡伤襁褓;夏季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衍。这些措施能够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自然资源长久利用。

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职责,而对于执政者来说则是头等大事,在保护自然环境这个问题上,《管子》的作者对君王和政府官员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如: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藉之,因以给之;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殖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障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分析了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和富强的根本,如果不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就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陷于贫困,国力也就会减弱。因此保护自然资源是为政者的主要职责,如果不能保护好自然资源,国君就无法统治天下,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者,不可以立为天下王。国君应将保护自然环境的事情放在政事的重要位置,也应该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门的官员去管理和执行。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虞、衡都是负责保护山林川泽的官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出国衡,顺山林,禁民斩木和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国君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明确,法律健全,执法之人尽心尽力,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管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论。这些理论和认识不仅是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生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蒲霞,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

上一条:《管子》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域研究      下一条:重商主义思想视野下“一匡天下”思想的时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