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9:36:52
《管子》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域研究
顾家旺
当今,生态一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自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可以说定会促进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也译作社会生态学)是借用了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它自身也经历着发展变化。美国学者邓肯就通过对生态复合体的研究突破了古典生态学理论的弱点,将自然、生物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称为生态系统,研究在这个可变范围内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它认为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由四个相互关联的变量所组成的功能相互依赖的生态复合体,这四个关联变量就是人口(population)、组织(organization)、环境(environment)、技术(technology),简称为POET生态复合体。 基于生态理论研究的推进,我们拟从该视角来整理《管子》中涉及到的一些生态思想域。
一、生态哲学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状态和理由,都有其发展的趋势和动力,以下富含生态哲学思想的言辞都出自《形势》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译文:天不改换其常规,地不变更其法则,春夏爱秋冬不错乱节令,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译文:招徕远方的人,靠的是无为;亲赴近前的人,靠的是少言;只有懂得暗自行道的人,才能独有这样的行为。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译文:道的内涵是一样的,用道却各有不同。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译文:万事万物的性质,虽各有不同,但道理却无异这是古今一样的。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译文:顺应天道做到极致,疏远的人也自然亲近;做事情违背自然的人为干预,哪怕近亲也要产生怨恨。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大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形势》)译文:做事顺天,天必定帮他;做事逆天,天一定会违背他。得到上天的帮助,即使弱小,也可以变得强大;遭到上天的背弃,就是成了,也必定失败。顺应天道的人享有成功,违背天道的人则要招祸惹灾,终归无法振作。以上生态哲学思想涉及到自然法则和人间世道,强调人们古今都要遵循道义,正如孟子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政治生态思想
在修治权力,加强君主统治方面的生态思想,无不反映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度。
(一)《权修》篇中的经典论断
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译文:想要夺取天下必须珍惜国力;想要治好国家,必须慎重用民;想要治好国民,必须珍惜他们的财力和物力。这里充分说明了天下和国力、国家和民众、国民和私有财产的生态和谐关系在政治中足以引起重视。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译文:以有时节和气力限制的土地和民力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如果没有节制和分寸,就会导致上下之间的怨恨。这说明要使土地、民众和君主之间不产生矛盾,就要符合生态的和谐法则。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译文:功绩大的俸禄多,功绩小的的俸禄少,无功绩的不给俸禄。这是君主在奖赏方面要把握度的生态思想。故离上、不力、多诈、偷幸,举事不成,应敌不用。译文:离心背德、不尽心尽力、弄虚作假、苟且饶幸,有了这几种情况,做事不会成功,抵御敌人也将失败。故野不积草、府不积货、市不成肆、朝不合众,治之至也。译文:土地不长草,官府不积货,市场不设铺,朝廷不聚众,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译文:自身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别人?不能治别人,怎能治家?不能治家,怎能治乡?不能治乡,怎么治国?不能治国,何以治天下?天下是国的根本,国是乡的根本,乡是家的根本,家是个人的根本,人是身体的根本,身又是治的根本。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朝廷不肃,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凌节,而求百姓之尊主政令,不可得也。译文:财物流向上层,赏罚没有信用,人们不懂得廉耻,有这些情况而希望百姓忍受苦难,士兵为国捐躯,是不可能的。朝廷不整肃,贵贱不明白,老少无分别,制度、规范不明确,衣服佩戴没有等级,上下等级无规矩,有这些情况而要求百姓尊重君主、安守法令,是不可能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译文:作一年的打算,最好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养人才。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译文:所谓治理民众,就是要求他们重视小礼、遵从小义、奉守小廉、杜绝小耻、禁止小邪,这是劝勉百姓的根本方法。只要做到了重视小礼、遵从小义、奉守小廉、杜绝小耻、禁止小邪,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故夫爵服贱、禄赏轻、民间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译文:所以,爵服被轻贱、禄赏受蔑视、人民反对治理、贱臣发动叛乱,这是国家败亡的教训。以上既有对君主成功施政应该顾及臣民的各生态要素及其关联的论述,又有如果不让臣民遵循道就会产生一定后果的说明,不愧为那个时期的治民纲要。总之,要使国家乃至天下能够大治,治理中就要开发利用好臣民的各类生态因子及其它们之间的生态系统关系。
(二)《立政》篇中的经典论断
在发展经济、德治和用人上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译文:治理国家有三本,安定国家有四固,使国家富裕则有五事。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译文:一是德行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能力与官职不相称。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译文:一是尚德却未达仁爱的人,不能授予国家大权。二是见贤能者不能让位的人,不能赏赐尊贵的爵位。三是执行刑罚回避亲贵的人,不能任命他带兵。四是不重视农业,不开发地利又轻易征取赋税的人,不能任命为地方官。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莱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译文:所以,山泽防火,草木茂盛,国家就能富足丰盛。渠道畅通,塘堰蓄水安稳,国家就能富足丰盛。桑麻满布田野,无辜种于合适的土壤,国家就能富足丰盛。家家饲养各种牲畜,蔬菜瓜果百类聚全,国家就能富足丰盛,工匠不过分雕琢,女红不过分追求花花绿绿,国家就能富足丰盛。以上彰显了自然、生物和社会三方面的生态系统对治理国家、安定国家和富强国家的重要意义。
(三)《乘马》篇中的经典论断
《乘马》篇中有很大篇幅述说了:筹划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要考虑到土地的利用,市场的发育和物价的调控。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译文:凡是营建国都,不再大山下,就在大河旁边。这说明城市建设的选址要有适宜的生态环境。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译文:市场,是货物在交换中各自获得其应有价格的地方。所以各种货物如果价格低廉,商人就不能从各种货物牟取厚利;没有这样的牟取暴利,各种事业就都能得到发展;百业并兴,各种社会需求也就可以调节了。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译文:辨明黄金使用的道理,就可以了解消费的奢和俭。知道奢俭,就可以调节各项用度。过俭使黄金低廉,金贱各种事业就因材货短缺办不成,所以说金贱妨碍事业;过于奢,使金价抬高,货物就低贱,所以对货物生产不利。可见,今天有关用货币投放来调节市场的政策和《管子》中有关货币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一种市场生态机制。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官制也。官成而立邑,邑成而制事,事成而制器。”译文:方圆六里的地区命名为一暴,五暴命名为一部,五部命名为一聚。聚要有集市,否则人们无法买到所需物品。五聚命名为一乡,四乡命名为一方这是行政编制。这样的编制一经确定,就可以设立城邑了。居民编制之后,就可以组织做事了。编制之后,就可以经营军事器物了。这对今天的组织机构设计和岗位设置有着重要的启发,同时反映在国家和社会的运行中已体现了充分的生态系统性
(四)《五辅》篇中的经典论断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译文: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体现德的六项措施涉及到改善民生、输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和救济贫困等方面。体现义的七项行为标准有孝悌慈惠、恭敬忠信、公正友爱、端正克制、节约省用、敦厚朴实以及和睦协调。保证以下八个方面有礼,即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公布法令安排人力有五务,即君主、大夫、官长、士人和平民五个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尽其职。做事要权衡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天时、地利和人和。如此施政纲领体现了《管子》中的儒家政治观念和政治精神,是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生态系统的反映。
(五)《宙合》篇中的经典论断
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译文: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这是说圣人的动静、开合、屈伸、取予,一定要因时制宜。合于时宜则动,不合时宜则静。这论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反映的是一种生态原则。
三、治理民众的生态系统思想
在《牧民》篇,所强调的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牧民》)译文:礼义廉耻得不到高扬,国家就会灭亡。什么叫四维?第一是礼,第二是义,第三是廉,第四是耻。这说明在治理民众的生态复合体系统中,以四维为载体的人口可以看作是处于POET生态复合体中的相互关联变量之首,四维之间的功能相互依赖,既是对民众教化的内容又是执政者治理百姓的必要纲领,对我们今天的德治社会方略有着重要的参考。
其中的四顺即: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牧民》)译文:百姓厌恶忧劳,君主可以让他们感到安乐;百姓憎恶贫贱,君主可以使他们富贵;百姓担心灾祸降临,君主可以让他们得到保全;百姓害怕家族灭绝,君主可以使他们生殖繁育。该段论述指出:在治理民众的生态复合体系统中,人口和组织可以看作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变量,对于我们今天各级各类组织坚定不移地灌输人本管理理念,全面推进民生工程的建设,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无不敲响更强劲的音符。
另有士经(十一经),即下面的治国十一要略。:“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牧民》)译文:将国家安放在不倾斜的地基上,将国家粮食存放在取之不尽的仓里,将国家的财物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库中,政令的下达永远像源畅流通的水流,使用百姓都在没有争执的岗位上,向百姓指明什么是必死的路途,什么是必有所得的大门,不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不追求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留在不可久停的地方,不要干那些欺骗民众一锤子买卖的事。这充分显示了处于POET生态复合体中的人口、组织和环境之间的相互生态关联,对我们今天治理民众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想使政令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要使当政者推行的各种举措合乎自然生态的生存法则;要想使百姓乐业,充分利用人口的价值,形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态互动,就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的正确导向功能。
六亲五法的内容: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牧民》)译文:以家的格局治家,以乡的格局治乡,以国的格局治国,以天下的格局治天下。君主想追求的,一定是臣尽力得到的;君主爱吃的,一定成为臣下的美食;君主喜欢的,臣下都愿意实施;君主厌恶的,臣下都想隐藏掉。所以通晓天时的人,可以任用为长官;没有私心的人,可以令其处理政务;通晓天时精于地利并能知人善用的人,可以拥戴他为君主。做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钱财的人一定失去亲近者,偏信小人的人一定失去贤士。本段治理民众的纲要虽然多少凸显了一点唯君、唯上的极端思想,但在治理中的适度生态,上下级关系上的和谐共处,选拔人才中的知人善任等方面,对今天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启发。
四、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生态思想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牧民》)译文:凡是拥有土地治理民众的人,最终的事情在遵从四时保证生产。不遵从天时,财富就不能生产;不尽量开发地利,国家的储备就不充盈。大力生产五谷,食物就充足;广种桑麻、饲养六畜,百姓就富裕。这段说明遵从四时就是遵循自然,所储备的桑麻、牲畜、食物等属于生物范畴,从而把自然和生物之间的生态系统关系充分联系起来,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
管子曰:令有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是故春行冬政则雕,行秋政则霜,行夏政则欲。(《四时》)译文:管子说 :发布政令要讲时节。不理解四时,就将失掉立国的根本。不知道五谷的生产规律,国家就会破坏。春天如果实行冬天的政令,就将草木凋零;实行秋天的政令,就将出现霜杀;实行夏天的政令,就将出现溽热。该段指出每一时节应当实施独特的政治措施,强调遵循四时规律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和违背规律的危害。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系统关系,社会政令只有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实效,这对当前政府制定和推行各种惠农政策不无一定的借鉴作用。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导致习惯,习惯成就个性。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不仅影响到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宏观方面,更是将其影响渗透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管子》中的思想精华影响的不仅是古代,更多的是当代;也不光是个人的个性,更主要的是民族的个性。它一定能昭示我们民族的未来,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如何能做到古为今用,就需要有更多的当政者来更多地关注博大精深的《管子》文库。
[参考文献]
[1]李山 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胡新生编著.管子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吴文涛.张善良编著.管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李文娟.李远燕.管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顾家旺,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管理学教研室主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上一条:《管子》安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条:《管子》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