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9:40:05
《管子》安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江慧萍
[摘要]《管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书中很多处反映了齐国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安民思想。《管子》安民思想产生有它深刻的背景因素,通过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能更好的理解《管子》的安民思想。其中,《管子》中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赈其穷(《管子·五辅》,下引《管子》只注篇名)等都是安民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虽然《管子》安民思想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管子》安民思想不仅是对先秦时期安民思想的完整表述和历史性总结,且对当今中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影响和借鉴作用,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管子》安民思想的背景、体现及其意义角度予以探讨。
[关键词]管仲;《管子》;安民思想;现代意义
一、《管子》安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管仲出身和阅历对其安民思想的影响
管仲生活于春秋初期,此时正处在周王室权力衰微,礼崩乐坏的动乱时期,诸侯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连年爆发。管仲此时任齐国的宰相,辅佐公子小白,而齐国刚经过一场内乱,国力遭到严重的削弱,要想对内使其稳定,对外不被列国兼并。那么,必须先安定民心,拥有百姓的支持,富国强兵,这样才能在诸侯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管仲充分认识到了民心向背对国家存亡的决定作用,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以下《管子》引文只注篇名)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上,因此应该将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凡事应以民为念。另外,管仲还认为实行一定的社会保障是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和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
此外,管仲自己早年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刘向《管子叙录》对管仲的介绍如下:管子者,颍上人也,名夷吾,号仲父。少是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子贫困,常欺叔牙,叔牙终善之。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子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荐管仲。管仲既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故管仲曰:吾始困时,与鲍叔分财多自予,鲍叔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吾有利有不利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吾不耻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既进管仲,而己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以上则可看出管仲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少年生活贫困,为了生计,曾从事过很多种职业,如经营过商业活动,当过兵,做过小官吏等。由于他早年的这些生活经历,使他更容易接近于社会的低层,了解百姓的疾苦,深知百姓的安危,以及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他的这些经历让他在考虑问题时也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因此在管仲的思想中,民本和安民的思想较多,这些在《管子》的安民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二)齐国的特殊国情对其安民思想的影响
《管子》一书思想最初是以齐国的思想为背景的,而春秋时期的齐国主要是在山东半岛,山多且临海,疆域并不大,可耕种的面积很少,而且当时齐国的人口也非常的稀少,劳动力十分的缺乏,生产力低下。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注重农业生产,在古代更是如此,土地与人口被看成是国家的资本。齐国面临着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认识到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劳动力在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的地位和农本思想。要使劳动者安于生产,那么,政府必须尽可能的解决他们的困难,使百姓尽可能的有尊严的活着。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材。天下材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总而言之,齐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更加注重关心民生,懂得安抚民心的重要性,这些对《管子》的安民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时代背景对其安民思想的影响
《管子》所反映的时代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从当时的整个大环境来看,诸侯争雄,各国统治者们不断吸取商代及周代灭亡的教训,深知商朝的末代君主因为荒淫无道、残害人民而自取灭亡。同时,在诸侯之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人的能动力量日益凸现,许多开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对于一个国家的建立和稳定及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国家不被灭亡和吞并,以至于能长久,那么必须拥有人民,国家必须对人民进行一些安抚措施,以至于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劳。各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开始认真考虑人的本质以及人在社会生活和各种纷纭复杂的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以及后来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命题,这些都证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思想家和开明的政治家们对民的重视。
从当时的齐国来看,齐桓公继位之初,齐国刚经历过一场严重内乱,国力遭到很大衰落。作为齐国宰相管仲,上任后的第一要务是提升齐国国力。一方面帮齐桓公稳定政权,另一方面也为齐国日后称霸中原打下物质基础。从而《管子》主张以农为本、国富兵强、重视军备。而这些措施的实行都离不开人民。同时,在《管子》时代人口的多与少是当时衡量国力的强弱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因此《牧民》中就提出了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因此要想使国家强大,首要的任务是要以民为根本。《管子》的作者认为,无论是对于社会安定,还是称霸诸侯来说,人民的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人民是国家统治稳固与否的关键。
二、《管子》安民思想的体现
(一)以农为本,兼营商业
《管子》主张富国必先兴农,安民必先富民的思想。它认为国富民强,使百姓衣食无忧,民心才能安定,从而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它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那么,如何富民呢?《管子》提出务本伤末则富(《幼官》)、慎富在务地(《驱言》)的思想。《牧民》篇中说:凡地有牧民者,务有四时,收仓廪,国多财则远来者,地僻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治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农事习则攻战巧矣(《禁藏》)它认为农业是人民生存之本、教化之本和战争之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能按正常时令进行,《管子》提出了无夺民时的思想,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农业生产上。同时《管子》主张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体系。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瓤荤菜百果具备这些都是国之富也(《立政》),加强农业生产必然导致国家的富强。因此,善于治国的统治者必定重视农业生产,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才能达到民富国强和安定民心的目的。《管子》以农为本的思想,使齐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管子》重视农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工商业,举财长工,以止民用(《小匡》),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立政》),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小匡》)《管子》将士、农、工、商四业并列,作为国家之根本。同时,把发展工商业也做为富国富民的重要途径之一。《国蓄》篇中: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可见对商业的重视,特别注重商业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管子》在发展工商业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主张农闲时发展手工业,如请君伐菹薪,煮沸火为盐,正而积之。十月始正,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轻重甲》),利用农民的空闲时间发展工商业,增加百姓的收入,同时也没有影响农业生产。另外《管子》还主张对外来工匠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技术人员为其服务。如减轻关税,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霸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轻重乙》)即为商旅提供客房、饮食、粮草和仆人。二是实行四民分居政策。为了使它们互不冲突,协调发展,《管子》提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小匡》)。《管子》在《小匡》中认为: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士农工商按职业,分别居住在特定的区域内,使其互不相争,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实行职业世袭制,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小匡》)管仲认为四民分业定居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四民杂处而引起的一些问题,使四民都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生产,便于管理,这样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同时,国家对农民也采取了相地衰征赋税政策,相应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四民得以安居乐业。
(二)兴修水利,宽其政
先秦时期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几乎是束手无策,尤其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一旦发生水灾,轻则农作物受损,重则家破人亡,百姓流离失所。自然灾害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尤其在诸侯争霸时代,统治者们更能明白自然灾害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对其争霸意味着什么,遇水旱,则众散而不收。其城不固;则国为丘墟(《八观》)。要想使其统治稳定及长久,那么,必须帮助人民解决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使百姓生产能照常进行,生活不受影响,安于自己的家园。《管子》中就已经非常重视除去水害,兴修水利 ,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立政》)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国家尽可能的做好防御和治理措施,进而《管子》提出了一整套治水措施,如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度地》)国家设置相关水官,各负其职,做好巡视和修理工作。关于修筑堤坝,《管子》说道: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都,都以春少之事作之,已作之后,常案行。堤有毁作,大雨,各保其所,可治者趣治,以徒隶给;大雨,堤防可衣者衣之,冲水,可据者据之。终岁以毋败为固,此为备之常时,祸何从来。在冬天巡查堤防,及时向政府报告,在农闲时候修筑堤坝,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在大雨来临之前确保大坝完好无损,使人民财产安全免受损失。另外关于制造治水工具方面,《管子》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例如,由谁准备治水工具,准备多少,以及什么时候准备,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和说明。由于措施得当,使齐国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对稳定国家社会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管子》也非常注意民力与国家的关系,主张统治者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实时调整政策,采取宽其政的政治路径。《牧民》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判之。它认为满足民四欲,就能拥有百姓。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管子》告诫统治者使用民力要用之有度,轻徭薄赋,使民以时,才能使民力不衰竭。同时《管子》认为政府应该实行德治和仁政。政府除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和使民富足外,应对人民施以教化和慎用刑罚,必须教民。《管子》认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五辅》)如果统治者善于对民施以教化,就能够使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五辅》)因此,《管子》特别重视对民施以教化,弘扬道德教化。
(三)匡其急,赈其穷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管子》更加注重救灾赈济方面工作,救灾赈济思想是《管子》安民思想中的一部分。在救灾赈济方面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一是主张政府广建仓储,同时鼓励人民自建粮仓储存粮食,重视仓储对赈济灾民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山权数》:故王者岁守十分之急,三年与少半成岁,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藏参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故天毁埊,凶旱水泆,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认为建立仓库,存积粮食,在遭遇大灾大害的时候,可以使人民不会死于沟壑或沿街乞讨,从而为国民救济提供必要的储备基础。《管子》鼓励人民自建粮仓,这样在遇到灾害之时,可以提高人民的自行抗拒灾害的能力,加强百姓的生产自救能力。二是主张平籴政策,通过采取平籴政策调整市场价格以缓解灾情,民有籴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国蓄》),政府出面调解市场物价,贵则买进,贱则卖出。君出四十倍之粟以振孤寡,牧贫病,视独老穷而无子者,靡得相□而养之,勿使赴于沟浍之中。(《轻重甲》)政府通过平籴政策来赈济孤寡。同时实行这种政策也防止了一些不法商人从中谋取暴利,调节贫富差异,使贫必有保障,富则加以干涉,保护了农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定人心的效果。此外,《管子》认为散粟也是最常见的赈灾方法,遇到突发灾难时,政府实行散粟,以解决人民燃眉之急。三是放贷济民,自然灾害后,为了进快恢复生产,让无本的农民尽快投入劳动,《管子》提出由国家提供贷款。田轨之有余于其人食者,谨置公币焉。大家众,小家寡。山田,间田,曰终岁其食不足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焉,以满其准。(《山国轨》)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贷给钱币以维持基本的农业生产。此外在《山国轨》篇中还说无赀之家皆假之以械器、胜、籝、屑、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故力出于民,而用出于上。在农时国家提供生产工具,农完时归还工具,国家销毁借券,从而使人民可以继续生产,保证生息。四是以工代赈,在《乘马数》篇中提到以工代赈思想,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在灾害发生之后,民失本,以至于流离失所,可以雇佣饥民从事土木建设,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代替直接的赈济,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保障。
以上是《管子》对普通百姓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生活困难时所实行的救济措施。此外,《管子》还对一些特殊的群体实行必要的社会福利政策。《入国》篇中说到: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振国,九曰接绝。”确保这些特殊群体的最低生活条件,以达到其安定民心的作用。
三、《管子》安民思想的目的及其对现代意义
(一)《管子》安民思想在当时的目的
管仲生活在一个崇尚强权和武力的时代,而此时他任齐国的宰相,其治国的主导思想必然是强权,他追求的是齐国一统天下。因此其政治主导思想是以国家为本位的,主张强权政治。《管子》的部分思想,可以说是出于争霸的政治需要。《管子》对农民的重视以及安定农民所施行的措施,无不是着眼于国家长远的争霸战略,拥有人民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和争霸的武器。可以说,《管子》安民思想在当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更多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维护其统治,使其统治能够长久。但不可否认,《管子》安民思想,使当时的齐国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社会得以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得以协调发展,同时对后来的齐国及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安民思想对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借鉴作用
《管子》的安民思想及其相关措施对我国建立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它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工商业,从而实现富民,富民是农民最根本的保障。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充分重视以民为本的思想,应着眼于确保人民生活为基础。《管子》中所涉及的保障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并且政府充当了组织者的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农村的稳定,重视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同时政府应在社会保障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管子》非常重视社会救济问题,帮助一些特殊困难的群体,实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我国现今虽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大量人民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相对贫困的现象仍存在。从安定社会的角度来说,应加大保障这些人的基本生存权利。而且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应充分重视社会救济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应做好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救治工作。虽然《管子》的安民思想和措施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我们今天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应以之为借鉴。
(三)《管子》安民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管子》的安民思想,在当时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尤其是巩固统治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仍然有重要意义。《管子》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工商业,其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富足,因为只有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才有称霸诸侯的资格。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就必须以农业为基础,重视发展其他行业,尤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给其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取得长足发展。《管子》主张四民分居政策,使四民各行其职,安心在自己的领域里生产,便于生产与管理,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安全。那么,我们今天要想使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就应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使其各行其职协调发展。《管子》在注重经济发展的时候,同时也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主张取之有度,对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从而很好保护了环境不被破坏。现今我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使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环。当下之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凤娟.《管子》的社会保障思想述论[J].管子学刊,2003(1).
[3]甄尽忠.《管子》社会救助思想论析[J].中州学刊,2005(2).
[6]诸子集成.管子[M].上海:上海书店,1986.
(江慧萍,女,硕士。安徽大学历史系,2011级,中国古代史专业)
上一条:奇情双亮 名令俱完(下) 下一条:《管子》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