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奇情双亮 名令俱完(下)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12 9:43:27


奇情双亮  名令俱完(下)

鲍叔牙初论

龚 武

 

六、进贤为贤

公元前645年,病重期间,齐侯姜小白前往探视。君臣就管仲百年之后择相之事进行商讨,君臣之间有一段对话:

齐侯:群臣之中谁可为相? 

管仲:知臣莫如君。

齐侯:易牙这个人怎么样?

管仲:易牙这个人,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君王吃,为的是讨好陛下,是没有人性的人,不可接近。

齐侯:么,竖刁怎么样呢? 

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是不通人之常情的人。这种人不可亲近。 

齐侯:开方这个人怎么样呢?

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十五年不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只是一心侍奉君主,其实是个不近人情孝道的人。他本来是千乘之封卫国的太子,却背叛自己的祖国,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之国。应当远离这种人。

齐侯在管仲否认了自己推荐的三个大内的亲信当国相候选人之后,就向管仲推荐鲍叔牙。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又是当初齐侯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拼死保护齐侯问鼎齐国国君宝座的第一号功臣。鲍叔牙说服齐侯放下一箭之仇,把到手的丞相职位,拱手让给了管仲。心想鲍叔牙当丞相,应该是没有问题了。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管仲认为鲍叔牙也不可为相。

管仲说: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因此也不可为相。

接下来,齐侯问隰朋是否可以为相。这样终于得到了管仲勉强的肯定地回答。齐侯问道:隰朋这个人怎么样呢?管仲的回答是:这个人为相还可以,此人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啊,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干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

管仲心目中理想的接班人,实际上是饭牛出生的大司田宁戚。可惜宁戚死的过早。可见管仲向齐侯荐举丞相之位,是没有任何私弊的,完全是出于公心,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在今天也是超前的,甚至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但是管仲懂得非此不可,而且预见到这样做也将会贻害自身。

孟简子相梁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刘向《说苑·贵德》)

孟简子当过梁国和卫国的丞相,风光无限时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落难之际只有三个人跟随,而之所以跟随他的这三个人,皆因为孟简子有私恩于他们。这说明当官做丞相,一心为国为公做了无数贡献,然而一旦个人落难,却很少有人能为之共患难,除非与他个人有特殊的私恩。因此,管仲与孟简子这一番对话之后就非常伤感,而且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所以说:唉呀呀!我穷困是必然的啊。我像春风普惠众生,但没人感谢春风;我像夏天的及时雨普降甘霖,但没人感谢夏雨。我穷困是必然的啊!

这不由使得我们想起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消息之后,引用古人说过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正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伟人的巨大悲哀!

管仲的伤感源于一个深刻的认知和预见:人性具有根深蒂固的自利及其由此发展出的自私。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管仲一方面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即政治之所以兴旺,在于顺应了老百姓的心;政治之所以衰亡,在于和老百姓的心思拧着干;而另一方面又说:为国者反民性然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管子·奢靡》)即人性好逸恶劳,就用劳动教育;人性贪生怕死,就死亡教育。劳动教育可以让国家富裕,死亡教育则国家就有权威。

管仲为政或曰官德的一核心就是大公无私,认为治理国家,颁布法令,立规矩,明赏罚,事半功倍的方法是君王大臣首先率先垂范。因为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管子·七臣七主》)即社会私心太盛,必定根源于君主。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管子·君臣下》)当领导的私心太重不按规矩办事,就要乱套。管仲还说:有道之君,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但是管仲也是人,不是神,当他亲眼看见孟简子的遭遇,想到的是自己从不屑于用私恩小惠笼络人心,就本能地意识到或预见到自己或者后代将来在某个时候,将遭遇到的事物狰狞的另一面,尽管这是他所知道的结局,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此才会发出那么伤感但同样凄美的喟叹!果然管子逝世一百五十多年之后,齐国政权出现了田齐代姜事变,田齐政权迫害管仲的后裔,使得管子的第七代孙管修流亡楚国避难,隐姓改为阴姓,另一部分管鲍后裔逃到了吴国避难。

管仲未举荐鲍叔牙为相这件事,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孔子就认为进贤为贤是很难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刘向《说苑·臣术》)

孔子倒不一定认为管仲不推荐鲍叔牙为相就是不贤,而是认为管仲最终没能推举出一个治国的大贤,这有点求全责备的意味。事实上,进贤,尤其是进治国之大贤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有贤可进,一是有进贤为贤的那个人进贤,二者缺一不可,而这二者往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么,鲍叔牙是如何对待管仲不推荐自己为相这件事情的呢?

管仲与齐桓侯的对话被易牙知道后,易牙跑去见鲍叔牙,对他说:你当年那么帮管仲的忙,可他现在却拆你的台,不让你当丞相!鲍叔牙对他说:管仲这是先国家而后友情。他说的没有错啊,如果我当了丞相,你们这帮小人,早就统统地滚蛋了!后来鲍叔牙做了丞相,果然把竖刁、易牙等一帮佞臣全部都驱逐了。不过,鲍叔牙死后,齐桓公还是把易牙等又招了回来。病榻论相的最终结果,无论是在鲍叔牙看来,还是在管仲的心目中,那都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世界上的贤才,分为两类,一种是治国的贤才,一种是进贤为贤的贤才,管仲是前者的典范,鲍叔牙是后者的典范,两个典范合在一起,就创造了一个光照后世的友谊的神话。

七、勿忘在莒

这也是一条发生在管、鲍和齐桓公君臣之间的一条有名的典故。勿忘在莒原出自《吕氏春秋》:

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吕氏春秋·直谏》)

说的是人在发达之时,要不忘穷困之日,类似的俗语有好了疮疤忘了伤(痛),也有点像列宁说的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常常用于告诫人们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历史。足见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有一个穷达辱荣的成长过程,在这过程的链条上,每一阶段都与后来存在某种关联。人的经验理性认识到,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成长阶段,尤其是达荣之时,不可忘记曾经的穷辱困苦。这也是一种文化,或曰普世价值吧! 

鲍叔牙在这个典故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因为,正是鲍叔牙在提醒包括齐侯、管仲和宁戚在内的君臣,永远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鲍叔牙说话时,面对三个当事人,讲了三件事。前两件事情前文已有说道,此不赘述。这第三件事说的是,齐国大臣宁戚,以前曾是个穷困落魄的游士,依靠给车主“饭牛”(喂牛)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管仲发现,推荐给了齐桓公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大司田(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长)。

鲍叔牙鲍叔牙敢于仗义执言,由此可见一斑,这在今天官场看来是万万不可以的。为什么呢?一个是大领导一把手,一个是二把手,还是自己的好朋友,另一个是自己同事,一句话得罪了三个人。一席话说的都是实话吧,且不说这三个人是不是小心眼,就是都像现代人这么高学历、高素质高吧,听了受用吗,心里舒坦吗?当然,鲍叔牙之所以敢于这么直言,还在于他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他是齐侯的老师,也是齐侯问鼎的第一功臣,是管仲的密友,也是管仲恩人,但是宁戚呢?鲍叔牙与他可就是一般同事啊,鲍叔牙依然无所顾忌,这就说明,鲍叔牙的性格如此,精神境界如此,还有一个就是职分如此,鲍叔牙在管子内阁里,是大司谏,这相当于后世的正言、谏议大夫,可见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不是谁都可以胜任愉快的。鲍叔牙可能是第一个谏议大夫,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议大臣。

随便说说,勿忘在莒的典故,历史上虽然被不少人使用过,但最有名的要算上世纪发生的事件了。这件事的总根源还与国共两党的历史大较量,最终以国民党政府铩羽败守台湾有关: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后金门建造了一座莒光楼现在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

(《百度百科·勿忘在莒》)

同样要辨明的是,蒋介石的勿忘在莒,并不是鲍叔牙所说的这个勿忘在莒,而是田单复国,勿忘在莒的个勿忘在莒,是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的意思。这是田齐政权时代发生的一段故事,说的是田齐代姜之后田氏君主多行不义导致内忧外患,把一个好端端的管子和齐桓公打下基业的齐国,弄得乱七八糟,齐襄王时,一度被几乎燕国灭掉退守到只有莒国一块弹丸之地。

所谓田单以小莒而帮助齐襄王成就复国之梦,这个田单只是一个基层官员,发明了著名的火牛阵战术。田齐政权虽然似乎暂时得逞了,但是回光返照了几十年之后,还是被秦始皇给灭亡了,就是说历史的车轮是不可倒转的。同理,蒋介石退台才意识到下层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似乎为时过晚,也有投机取巧的意思。就像蒋介石好书写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不求甚解的移花接木一样,蒋介石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不可能懂得管子精髓,加之国师又是指证《管子》为伪书用力最猛的胡适之一类学者,蒋介石要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是很难的。像对待世界上一切好的知识和好的文化一样,读管子也有一个真懂或假懂、真读或假读的问题,其真与假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八、 管仲哭鲍

前文说过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一大段管仲夫子自道的身世及其管鲍之交的故事,但是其中管仲说的一段话,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缘由下说的呢?太史公并没有写明,不知是有意为之的秘而不宣,还是另有隐情?不过每每阅读到这一段管仲的原话,总觉得有点蹊跷。也许刘向的《说苑》中如下一段记载,或许对解开这个谜团有所裨益: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 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刘向《说苑·复恩》)

刘向记述:鲍叔牙死后,在鲍叔牙墓前管仲把衣襟高高撩举过头,泪如雨下管仲的随员对管子使用像对待父亲那样的礼节去哭鲍叔牙大惑不解,管这时候就诉说了管鲍之交的故事,其中以说了这一段著名的话,其中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最为著名,也就是说,管不仅仅是把鲍叔牙看成是兄长,而且看成是开诶与自己的父母相提并论的人,充分表明管是一个懂得复恩的人。

刘向这段话不仅坐实了管那段著名的夫子自道的话之来历,还坐实了鲍叔牙先于管而死这个事情。然而,刘向所谓管子哭鲍的故事,解释了一个谜团,又留下了另一个谜团:就是管病榻举荐相的故事,一般都认为管逝世的第二年,隰朋任相不久逝世,隰朋逝世之后,鲍叔牙任相不久也逝世,就是说鲍叔牙逝世是在管之后的。

我们暂且不论管鲍之死的时间顺序。总之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而真正能够到达管鲍之间那种生死相托,心心相印的境界,古今中外都是极为少见的

九、 “投桃报李”

管鲍时代就是一个投桃报李的时代,不仅世俗民风淳朴,而且士大夫、君主、乃至国与国之间都非常讲究诚信和知恩图报。据说当时卫国君主为了报答齐桓公帮助恢复国家的恩情,就作了一首脍炙人口著名的木瓜诗,诗曰: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除了前文管哭鲍所说的那一大段著名的肺腑之言以外,管对鲍叔牙始终怀有敬重和感恩之心。首先,今天我们见到涉鲍最多、最权威、最系统的信息还是见于《管子》一书。很多学者对《管子》一书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存疑,除了以讹传讹地跟着说的情况占居首席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仅仅从《管子》成书的形式、书中个别用语或者管子是丞相没有时间写作等形式方面看待《管子》,而没有从《管子》成书的内容,及其所传达信息的历史内容方面阅读或理解《管子》,《管子》中大量涉鲍信息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涉鲍信息在《管子》一书的多个篇章中不断呈现,大多数这方面的信息,都并非出于管的手笔,而是齐国官方内史的实录文献,这些相关文献是史官记载的管时代的齐国军国大事,属于齐国国家档案编研资料的范畴,是管与齐桓公君臣重要言论和实践的记录,能够集中并真实反映这一段齐国真实的历史。不过既然不是管遗著,为什么要收录入《管子》一书呢?除了说明这些档案记载的内容里包含管的思想、言论之外,也有提供理解管思想背景资料的作用,还有一层立此存照的存史的意味。古人讲究立言和述史并重,就是所谓经史不分家,其中大量记载了鲍叔牙的有关事迹、言论,应当是体现了编书者的另一番良苦用心。就是说包括《小匡》和其他篇章,记载了鲍叔牙和管共时性的重要经历,如任齐国宫廷教师,经历齐国内乱流亡,以及鲍叔牙营救管并推荐管子为齐国丞相、共同推动齐桓公兴修霸业等重要事件。如果《管子》不是管子的著作,或者这本书成书与管本人无关,那么书中大量的涉鲍信息反而变得不可理解了。因此顺理成章的是,《管子》一书是管亲手编定,因为他非常珍视包括鲍叔牙在内的众多人物共同创造的这一段齐国历史,所以特地将大量的涉鲍资料收录入《管子》之中,这也是管对密友鲍叔牙一种敬重和报答的表达。

另外,根据今天山东某些属于齐国旧地的坊间口碑相传,管为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鲍叔牙建造了玲珑园,玲珑修造成一片很大的休闲园林,并附近的胶河之水流入园内,以表示两人情如胶河的水,水乳交融,亲密无间。鲍叔牙曾说自己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是饮玲珑。盾鱼,因鲍叔牙爱吃,现在而被称为鲍鱼玲珑茶,现在也还山东的一种地方名茶。鲍叔牙似乎成了吃鲍鱼、喝名茶的祖师。

中国士大夫,往往有美食和品茗的雅好,看来这种风气与管鲍也有一定关系,说明管鲍都懂得生活,这也是历史人物立体感性和真实人性的一面。

最后我们做几个设问:鲍叔牙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什么?鲍叔牙一生最大成功是什么?鲍叔牙立下的历史功勋是什么?这三项答案是一样的,就是让贤和举荐。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让贤而举贤朋友为相的人,鲍叔牙远远超过了以相马而闻名于世的伯乐,当我们今天夸赞一个发现并能使用人才的人为伯乐时,我们可能未曾想到鲍叔牙的存在。一个人因为让贤和举荐另一个人而名垂青史,这个人就是鲍叔牙。但是鲍叔牙的精神和现代价值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以晋代著名大诗人陶渊明的四言诗作为本文的收束: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谈美初交,利乖岁寒。

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陶渊明《读史述·管鲍》)

(作者简介:龚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颍上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上一条:中国模式把管子推向世界      下一条:《管子》安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