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仲思想特别是法制思想对商鞅、李斯以及秦始皇的积极影响

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0/5/8 15:10:18


管仲思想特别是法制思想对商鞅、李斯以及秦始皇的积极影响

吴一德

    管仲的天道自然思想

在殷、周时代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天命论,即把天看作是至高无上,可以决定人的命运的主宰,由于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和人民力量的壮大,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地位的天命论失去人心。管仲率先提出天道自然观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管仲对大自然的理解包括:他在《管子·形势》中说:日月不明,天不易也;天不易也;高山而不见,地不易也。这说明天主要是一种自然存在。《管仲·牧民》中说: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日如月,唯君是节。他在《管子·形势》中说: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日如月,唯君是节。这说明天地是没有感情和意志的。《管子·形势》中说:天不变是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在管仲看来,天即是大自然,是日月变化,阴阳更替,没有天神的支配。他进一步指出: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五辅》)与此同时管仲直接批评旧君主重天敬神的思想和做法,他说:上恃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祟。即君主行事,依靠求神卜,好用巫医,这样鬼神反而经常做起怪来,接着他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苟钟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这对统治阶级来说非常有说服力,而且为后代所效仿。总之,管仲的天道自然观不仅破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确定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同时也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思想上解放并发挥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开辟新的天地。

此外管仲的计谋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影响。管仲在《管子·七法》提出:心术即心计、计谋思想,这对其后出现了许多谋士,他们各为其主出谋划策产生很大影响。

    管仲的法制思想

从整体上讲管仲的法制思想和德治思想是结合在一起的。管仲十分重视法制。他的法制思想主要是:

1.管仲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法之立,在顺民心,民治则国安。又说:民恶贫贱,我富贵之。(《管子·牧民》)又说:顺民心,则威令行(同上)又说:顺民心,立法行治,则民可御。(《管仲·小匡》)由此可见管仲立法的目的在顺民心,在治国,在国家富强。

2.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管子·七法》中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解也,角量也,谓之法。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他强调治理百姓,不制定,不了解法规不可,法是对谁都一样的客观标准。这含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3.信庆赏,严刑罚。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包括重爵禄),则民轻难。意思是说刑罚严厉,人民就不去干坏事,奖赏信实,人民就不会怕死难。当桓公问到他请问为天下时,管仲说:法行而不苟,刑廉而不赦。(《管子·中匡》)就是法令能推行而不苛刻,刑罚精简而不妄赦罚罪。他要求在执法过程中尽量做到让人民满意。

4.建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管仲在《管子·七法》中说:符籍不审,则奸民生。(符籍包括通行证与户口簿)

    对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商君者,名鞅,姓公孙氏,其根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孙痤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四见,然后,大悦之。鞅告景监:吾初说君以帝道,而不开悟;继说君以王道,而未能入;又说以霸道,善之而不用;乃说以强国之道,君大悦之。孝公乃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棉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收以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收以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宅田。臣妾衣服各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行之十年秦大治,孝公十二年,自雍徙都咸阳。开阡陌,平赋税,定斗桶权衡尺,十五年,以鞅为丞相。

商鞅入秦以谋士的身份准备四个方案去向秦孝公进言,结果博得孝公大悦图国家强盛。他的变法取得积极的成果。特别在重爵禄,信庆赏,富民利民方面做出突出成果。所以行之十年,使秦国大治,为以后秦国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李斯及秦始皇的积极影响

    李斯,楚上蔡人,乃以荀卿学帝王之术,既成,度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将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秦王欲并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骋之时而游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求为吕不韦之舍人。不韦贤之,以为郎。因得见秦王政,拜为客卿。时秦臣自主遂六国人之仕秦者。斯亦在谴中,乃上书谏秦王,王为除逐客之令,复斯之官,乃官至廷尉。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六国。称始皇帝,乃以斯为丞相废封建制、夷郡县城。李斯之策为多。明法度,定律令,皆自始皇起。同文、书、律、度、量、衡,李斯有力焉。

秦王政权后,任用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六国的战略,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至220年止首尾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赵、韩、魏、楚、燕、齐)在占领这城设置郡县,直属秦王,从此结束了贵族王朝体制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

1.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称为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打破了血缘关系,宗法制,封建的官僚制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2.统一文字,使成为中华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3.废封建,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方面,大大方便国内交流。

5.车同轨,道通距,修建秦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修建长城,修筑长城约5000公里,成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

7.开拓疆土。一是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与内地有长期来往,决定打通西南要道,开凿了从四川之宜宾到云南滇江一带的栈道,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蓝、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二是修建了灵渠,秦军沟通了湘江、珠江的水系,统一了南岭地区,建置南海郡、桂林郡和家郡,加强了对珠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属于中国的版图。三是南征南越,将浙江、福建纳入中国的版图。秦始皇对东南、西南、岭南以及北方等边界地区的开拓,使辽阔的疆域在一个国家的政权管理下,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在中国史上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大深远意义。

    当时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 后代树立好榜样。始皇三十七年(公元210年)在会稽石刻留的铭文,对当地盛行的淫佚之风大加鞭策,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应该是功不可没的。他的业绩范围大大超过了齐国,涉及的方面也超过了齐国,从思想上,特别法制思想上受管仲思想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荀子的思想给秦始皇以智力上的支撑,荀子经由老子"道论",受管仲的天道自然观的影响(见《管仲的天道自然观对老子、荀子及当代的影响》)。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胜天的思想。(见百度网:《荀子简介》他受学于稷下,成长于稷下,并终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人物,他是学问渊博能融百家的哲人,他是战国时期新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集大成者。荀子终老蓝陵,乃设教著书,其弟子韩非、李斯均著名,其中李斯学的帝王之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根据建立中央的统一的封建大帝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措施不仅有管仲时代的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大大的发展。当时管仲为维护国天子的权威,九合诸侯,攘夷狄。现在秦始皇采取征、治结合的办法,对促进我国多民族的统一大国起了决定作用。修长城和北击匈奴对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对影响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淫乱,管仲为了维护礼采用的征淫乱,当时东南多有淫乱者,菜、吕、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而秦始皇则采用治的办法,端正风俗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毛泽东评秦始皇: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以上材料见百度网《秦始皇》)

终上所诉,管仲思想特别是法制思想对商鞅、李斯以及秦始皇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多方面的。至于商鞅、李斯、秦始皇等的缺失之处本文没有涉及。

 

(作者简介:吴一德,原《安徽教育学院报》副主编、副编审,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责编:刘国旗)

上一条:管仲德政新诠      下一条:向管子求解若干问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