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管子生态环境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

来源:刘国旗    时间:2022/8/16 15:59:14


管子生态环境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

王洪明

 

[摘要]管子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对现代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框架,管子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较大当代价值,对我们今天充满了启发意义。

 

[关键词]《管子》;环保思想;当代价值

 

管子的著作《管子》一书,为我国古代罕见的煌煌巨著,集中完整地记录、汇集、保存了管仲的主要思想、言论、业绩、经验、智慧和治国之道。

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许多思想、理论和技术,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许多都能从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源。研究传统思想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管子的生态文明智慧,即《管子》书中体现的生态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助于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和扬弃,有助于我们依靠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去服务于现代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管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在当代仍有研究利用价值。

一、《管子》生态环境思想明确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

自西周以来,中国哲学在天道观上具体讨论了阴阳、五行以及物生有两等问题,但尚未把天道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侧面而明确地提出来。管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常、天道的概念,表明他的哲学思维与哲学理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人顺从天常、天道就是顺从大自然,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尊重,因而形成了人要善待大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人的政治活动也应以道为原则,尊重万事万物,这就是生态政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表现于国家机构的设置、制订的法律制度中,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中。

1)天常

《管子·形势》曰: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管子·形势解》对此有一个解释:天覆万物,制寒暑 ,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故天不失其常,则寒暑得其时,日月星辰得其序。这里所谓天常,就是天气天象变化中那种守恒不变的东西。如二分二至的时节,星次出没的时间与方位,古代现代都是如此。这样,天常实际讲的是天气、天象的规律性,已经是一个哲学概念。

那么天常到底是什么呢?那个守恒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管子·乘马》: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作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天也,莫之能损益也。

按管子的思想,那个守恒不变的东西就是阴阳,这个观念明显是从《周易》继承下来的。阴阳正矣,犹曰。管子没有把绝对化,比方,寒暑节气有提前错后的现象,星次出没也有提前错后的现象,这就是所谓有余不足。但即使如此,那也是自身在变化中所发生,自身可以有损益,人却不能去损益。这说明天之常天之变都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管子所谓,不是主宰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他强调天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管子·形势》篇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2)天道

除了天常之外,管子还建构了天道这个概念,它面对天地万物和整个自然界,准确地阐明管子的天道观。就是整个自然界,它是一种稳定的,客观存在且永恒不变的规律;它是无形的,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管子·宙合》称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这里的道上贯无上、自身无穷,流运于诸生之中;《管子·正》里说:万物崇一,阴阳度,曰道。世间万物皆来源于道,道即是万物的本原,独立于万物,又与万物整融在一起;《管子·心术上》称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里道与万物是没有整体、部分之分的,物中有道,道融通于物;《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心术上》称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管子·乘马》称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掌握了天道这个自然规律,成事就很自然;违背了天道,虽然成功也不能保持。已经得道的,往往没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已经成功了,往往又没觉察到是怎样离开的。就好象隐藏起来而没有形体,这就是天道

一般而言,人们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行动,才能顺利地达到人类理想的目的。《管子·君臣》曰:“天下道其道,则至。不道其道,则不至也。

二、管子生态环境思想

(一)生态环境伦理观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说:经过对大量书籍的查阅考证,可以说,我们能够提出生态学、植物地理学和土壤学都诞生于东亚文化,而从《管子》一书着手探讨是合适的,这是流传至今的所有古代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典籍中最引人胜的一部。管子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指出了生态环境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论述了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依据自然规律及其状况而为的道理。

管子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如《管子·地员》篇中,就从植物生态、土壤生态、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的关系探讨了生态知识以及生态理论价值。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与特点,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即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管子不仅考察土壤的具体情况,还将这些内容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辨于地利而民可富,而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地道不宜,则有饥馑;《管子·禁藏》篇说:夫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 

管子已经从哲学的高度讲到水和地的重要性。《管子·水地》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而且辩于地利而民可富。万物都是从地生出来的,以人的身体作为比喻,水就是地的血气,河川就是地的筋脉。

管子对水的危害有着深刻的认识,主张兴修水利,治理水害。《管子·度地》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管子辩证地认识到水患和干旱都无益于农业生产与国富民强,这样就把兴修水利工程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管子中还描述了阳光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管子·地员》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陵在衍,其阴其阳,尽宜桐柞,莫不秀长,是说不管在丘陵、山地的阴面还是阳面,都适宜种植桐树和柞树,都能生长良好。又如,其阴则生之楂藜,其阳则安树之五麻,是说在山的阴面适合种植楂、梨,阳面则适合五麻。

(二)生态政治伦理观

1、管子最先提出了做君王的一般标准是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天下王。(《管子·轻重甲》)对约束当时以及历代帝王保护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齐桓公欲王天下,是一种政治活动。但在管子看来,最根本的是要把握天之道。《管子·形势》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观之往。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人的事业顺从这个规律就会成功。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地惩罚。把握了天之道,会自然而然地王天下。违背了天之道,即使有了王权也保不住。他还告诉人们,天道的作用是不知不觉的,天道的存在是无形无象的。但是,人可以从察古知今、观往知来中知天得道。天下万物各有差异,但异趣而同归,都由天道来支配。古往今来,天道是一贯的、相同的。

2、管子从强国富民高度,强调了保护山林川泽与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

《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专长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龟鳖虽多,网罟必有正。他还告诫统治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天下王,原野的五谷生产,观一国之饥饱;以山泽、桑麻、六畜之产,观一国之贫富(《管子·八观》)。管子认为顺应自然才能富民利农。《管子·禁藏》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也就是说只要顺乎自然,因地制宜,就会五谷丰登、草木繁茂、六畜兴旺、国富兵强。很明显,管子将富民与富国统一了起来,把因地制宜视为富民的关键之一。

三、管子生态环境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地球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管子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较大当代价值,对我们今天充满了启发意义。

(一)无违自然、人与天调

管子认为自然是按照一定规律而运动变化的,把握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否则,不调,就会使灾害频生,祸乱不穷。《管子·五辅》: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自然生态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古今不变的,因此人们做事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像管仲继承先人一样,研究继承管仲的生态环境思想,建立起我们当代人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培养个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习惯。

(二)适度索取,适度消费

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管子讲究适度原则,使其能够可持续利用。《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管子同时要求对老百姓索取有度,花费有节制。《管子·权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管子一方面提倡节俭,《八观》: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另一方面管子也意识到消费可以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增加贫困者的收入,《乘马数》:若岁凶旱水洪,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从单一索取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和谐共有发展型迈进。同时,在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利用俭和侈的关系,关键在于要适时、适度。应该审时度势,利用消费来推动生产,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三) 制定法律,树立保障

管子认为,为了保护好自然资源,要制定法律制度并安排相应官职去管理。《管子·立政》曰: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予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粉获,司空之事也。

管子生态环境智慧对于现代环境立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颁布,从1989年修改至今已经20年了,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一些环境单项法的建立和日臻完善,已经为修改我国的环境大法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建议应在适当时期,组织修订国家环境法,以完善环境法治建设,促进依法治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浅谈《管子》中环境哲学思想[J]管子学刊 ,2011年(1

[2]张全明:论管因地制宜的环境理论及其特点[J]管子学刊 ,2010年第2

[3]罗顺元:《管子》的生态思想探析[J]管子学刊 ,2010年(1

[4]()李约瑟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3

 

 

(作者简介:王洪明,潜口民宅博物馆员工,历史学硕士)

上一条:《管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      下一条:管仲德政新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