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9:46:23
管仲的坎坷人生与一匡天下梦
解读习近平讲话的管子元素
周怀宇
[内容提要]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这句古训包含着管子元素。深化理解这句古训,必须解读管子,管子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拜相之后,不苟安乐,居安思危,完整体现了古训的精神。管仲“一匡天下”的远大梦想,包含了“强国梦”、“复兴梦”、立言梦”的三个组成部分。每一个梦想都十分精彩,也都不是偶然。联系习近平提出的古训,重新解读管子的远大梦想,极具有当代文化价值。
[关键词]孟子古训;管仲生平;一匡天下;强国梦;复兴梦;立言梦
序言
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席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郑重号召全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这句古训包含着管子元素。认真解读管子,才能够理解“古训”含义,才能够认识党中央的伟大号召,才能够增强贯彻党中央号召的自觉性。
这句“古训”,也为我们管子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按照这句古训,重新认识管子的生平事迹和那个时代,管子呈现了新的历史意义。尤其是管仲所追逐的“一匡天下”远大梦想,应该深度解读,它有三大构成,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古训”中的管子元素解读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总结历史形势,提出“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新的历史面前,“全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古训”的内涵很丰富,涵盖历史人物很多,管子是其中之一,依据古训,解读其中的管子元素,联系管子的生平事迹,略述对于今天的昭示。
1、古训中的管子元素
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句经典名句,是孟子的重要思想。告子,是孟子的学生。孟子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事迹为依据,提炼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学命题,揭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普遍意义。也就是说,孟子所总结的历史人物,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共性问题。从而带给全部历史以教育意义和借鉴意义。其原文如次: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选择了历史上的6名贤能人物:舜、傅说(fu yuè)、胶鬲(jiāo gé)、管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分别从社会的底层锻炼成材,敏于时事,投身社会,为理想和事业奉献一切。他们各自用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舜,是上古时期的圣贤,但是他起于躬耕,早期被排斥,在社会实践中历经磨难,受到拥戴,继承了尧帝之位;傅说和胶鬲是殷商时期的贤人,傅说从事筑墙被举用;胶鬲贩卖鱼盐被举用;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楚国的名臣。他们各自都有坎坷经历,为齐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并影响了那个时代,他们一生的事迹镌刻与史册,与历史俱存。
孟子深谙历史,他总结这6名人物,主要是借鉴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藉以证明一个真理:忧患和灾难造就人生;反之,安乐和优越的环境会麻醉人生,让人颓废,乃至灭亡。杰出人物大多是在艰难困苦中经受了历史的考验。
管子是孟子精选的6名历史人物之一。因为有《管子》文献传世,又有《国语·齐语》、《国策·齐策》、《史记·管晏列传》等丰富记载,解读管子,对于理解习近平提出的“古训”,更加具有典型性。
2、苦难的身世磨炼了管子
孟子在古训中提到的管夷吾,即是管子,又名仲。管仲生活的时代(公元前725——公元前645),是中国历史面临大动荡、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带给了管仲无尽的磨难和坎坷,也带来巨大的机遇。
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子最具有典型性。
管子的前半生经历,几乎是“九死一生”,始终缠绕着忧患与苦难,后半生知遇于齐桓公,由于坚持自己的执政信念和思想,不断与齐桓公碰撞,常常命悬一线。
司马迁《管晏列传》记述了管子这一身世和经历。司马迁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自述: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出生于淮河流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家乡土肥水美,也多灾多难。管子出身于“始困”的家庭,外出经商,不利;在鲍叔牙家室中当差,“更穷困”;三次应聘官府小吏,“三见逐于君”;三次入伍当兵,“三战三走(逃)”;最后一次在齐室内乱中,失败被囚,生死一线,因鲍叔牙举荐而重生。
管仲虽然历经磨难,也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他学会了很多本领。通过经商,懂得了一线的经济交流;通过当兵,学会了“神射”,懂得了军事实践;通过应聘官吏,懂得基层官吏的生活,懂得了官府机制和内幕运作;通过王室内部的角力,懂得了上层贵族的生死斗争。在王室斗争虽然失败,成为死了一次的未亡人。坎坷的阅历,帮助他深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底层,一旦执政,这些阅历徒然成为宝贵的财富。
3、忧患的时代铸就了管子
由于鲍叔牙鼎力举荐,齐桓公践位第二年,即拜管仲为相。管仲跻身相位,如何担当沉重的使命,国内国外、上上下下都瞩目观看,如何治齐,面临严峻的考验。
就齐国而言,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一场兵戎相见的君位争夺战硝烟未散,一场惊心动魄的内室操戈还惊魂未定,一场骨肉相残的宫闱政变尚余波未息,顶层乱象丛生;区区海岱之间,社会经济下滑,财政十分窘迫。
就时代而言,“礼崩乐坏”,周王室式微,全国经济低落,诸侯国独自为政,相互觊觎,尔虞我诈,谋求兼并;列国虎视眈眈环伺齐国。
管仲就任于危难之际,挽大厦之将倾,担当了带领齐国走出困境的重任。
愈是忧患,愈能励志,管仲执政之后,选择了艰苦卓绝的改革之路,内政外交政策全面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实施了各种经济改革,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辅政三年,齐国大治,“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4、管子的居安思危意识
古训“死于安乐”的深层启示:即居安思危,避免意志消沉,玩物丧志。管仲相齐,面临内忧外困的局势,实施改革,复苏百业,滨于沿海一隅的齐国,逐渐崛起,农工商合理发展,荒地得到开垦,粮食贮备充足,货物流通,财帛积聚,国家财力上升,成为远近瞩目的强国,民归之如流水。探其奥秘,即:管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时刻关注民心,关注百姓的好恶。管仲总结了一个著名的理念:“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伸张,国家就会兴盛;顺应民情颁布政令,政令就能够像流水一样畅通无阻。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始终把经济发展置于执政的首位,藉以提升百姓敬业爱国的感情。
管仲在位,其居安思危的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不断警示桓公,帮助桓公远离酒色,巩固君位。
桓公问管子曰:我想常有天下“而勿失”、“勿忘(亡)”,能办得到吗?
管仲对曰:“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管仲耐心地向桓公讲述历史上圣贤居安思危的故事:“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的方法。
桓公问曰:“吾欲效而为之”,应该怎么做呢?
管仲对曰:建立一个制度,名曰“啧室之议”,藉以吸纳各种“啧议”,纳谏从善,减少过失。管仲又物色东郭牙主管“啧室”之事,评价“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桓公曰:“善。”
管仲由此建置了“啧室之议”,举荐了东郭牙任专门官员,从制度和机构方面,设置了居安思危的长效机制。
二、管仲的远大梦想:一匡天下
管仲相齐40年,不止于克勤职守,而是有所作为、勇于担当,殚精竭虑振兴大业。支撑他的精神力量,在于他确立了远大梦想。
管子的梦想,就是“一匡天下”。这个梦想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其“一匡”的释义,通俗点说,就是“匡正”,就是治理,就是治理好全天下。
怎样认识管子“一匡天下”的梦想?这一梦想的边界在哪儿?其梦想包含哪些构成?深度解读这些内容,对于认识“古训”十分有意义。
1、管子梦想的内涵和边界
长期以来,管子“一匡天下”的思想,一直和“九合诸侯”并提,被局限于外交军事方面的“攻略”。其实,管子内政方面也推行了“一匡天下”的思想路线,而且这一思想的重心在内政。他在自己构建的“地员论学说中,揭橥(jiē zhū,标识)了这一战略思想。其详细内容保存在《管子》卷19《地员》篇。
《管子·地员》篇,开宗明义提出:“夫管仲之匡天下也。”
“地员论”是管仲部署内政的重大战略。管仲在《地员》中首揭“匡天下”的主题,说从这个主题开始,一个磅礴而又远大的梦想诞生了,包含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是改造齐国的梦想,也是改造全部诸侯国的梦想,既是改造自然世界的梦想,也是构建美好人类社会的梦想。
“匡天下”的丰富思想,并非仅仅在《地员》篇孤立论述,《管子》文献的其它篇目中也有丰富阐述。《重令》篇曰:“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非以‘并兼攘夺’也,以为天下‘政治’也,此‘正’天下之道也。”管仲从“地员论”起步,推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等一系列土地政策,形成系统的经济思想,实行结构性内政改革,波及国家制度和思想意识层面同步变化,形成“礼义廉耻”等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问世。这是管仲“一匡天下”思想的核心价值,也是“一匡天下”思想的基本内涵。那个时代把管仲推向前沿,成为时代梦想的编织者,并且为这个梦想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梳理其主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
2、管子梦想的三大构成
管子及其思想,博大精深,一时很难看清。汉代人说他是道家,隋代人说他是法家,唐代说他是政治家,宋代说他是改革家。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说出了一个真谛,“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都看不清楚,原因在于没有脱离原有的窠臼。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历史积淀,才能够认识管子,才能够总结他的思想。今天距离管子的时代,已阅二十六个世纪,习近平主席的“梦想论”,成为我们解读管子及其思想的引擎。习近平说:“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牢记“古训”的号召,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直揭管子坎坷人生,让世人进一步认识管仲提出并且毕生为之追逐的远大梦想,无论“忧患”,还是“安乐”,都有“生”和“死”、成功与失败的严峻考验,管仲从不放弃,心中怀着梦想的太阳。
通观管子“一匡天下”的远大梦想,按其目标,可分为三大构成:
其一,强国梦。管仲辅佐桓公治齐,把一个内室操戈、社会动乱的齐国,治理成为社会安定,天下归之如流水的强国;
其二,复兴梦。管仲提出“尊王”,即是拥护周王室,振兴周王朝。管仲追逐这个梦想,就是要振兴文武周公之道,期待改变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的局面。
其三,立言立德梦。管仲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有40年治齐的执政经验与教训,虽然立足海岱之间,却能够放眼全国,北通燕赵、南往楚越、西交秦蜀,向外派遣八千多名游士,(《小匡》)交往诸侯国,沟通政治、经济与文化,考查诸侯国的国情,研究、总结了很多精辟的理论,提供世人,流布天下。
上述三大梦想,并不是模糊的概念。其思想来源,有其深邃的历史继承,也有审时度势的创新;其思想价值,有其广泛的社会实践效应,也有其不断辐射的深远影响;其思想体系,有边界清晰而又彼此贯通的理论构成,又有独步天下独树一帜的色彩。“一匡天下”的每一个构成,都是一个精美的梦,下文分别进一步探讨。
三、强国——“一匡天下”梦之一
管仲受任相国伊始,即胸有成竹,选择了强国的三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改革之路,发展经济之路。这三条路,都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包含君相之间的磨合。不可忽略,管仲是齐室内乱的失败者,沦为阶下囚的身份,跻身相位,虽然位尊爵显,但是上上下下,举世瞩目。管仲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有所作为吗?如欲有所作为,革旧布新,就必然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和旧的观念,管仲敢于露出执政的锋芒吗?历史证明,管仲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怀着“一匡天下”远大梦想,趟出了一条强齐之路。管仲梦想的成功已经为历史所证明,管仲为强国之梦所付出的艰辛,更加值得总结。他怎样确立梦想、编织梦想、摸着石头过河,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一步一步实现了伟大的强国之梦!
1、种植梦想
《大匡》篇记载:桓公二年,召管仲,管仲至。
公问曰:“社稷可定乎?”
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含义是您有建立霸王之业的雄心壮志,国家就能稳定;否则,国家就不能稳定。
桓公说:“我不敢有那么大的雄心,只求国家安定就成了。”管仲再次说明,桓公还说不能
君臣交锋两个回合,管仲向桓公辞职说:“君免我于死,是我的幸运。但是我之所以不随公子纠而死,是为了要把国家安定下来。国家不安定,我掌握齐国政事而不死节于公子纠,我是不敢接受的。”转身退出。
桓公急忙召回管仲,表示愿意接受管仲的意见。
管仲再拜稽首,说:您同意建立霸王之业,我就可以秉承君命立于相位了。于是发号施令,让“五官”运转,开始办理政事。必须说明,管仲主张的霸王之业,非指武力和强权。对此,管仲有明确的阐释:“明王之务,在於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苟於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五辅》)管仲尤其反对用兵征伐别国,主张“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人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重令》)可见,管仲的“霸王”之业,就是强国之梦。他首先要在齐国的顶层提出这一梦想。
《中匡》篇记载了另一个故事,进一步说明管仲追逐强国之梦的愿望。管仲上朝,桓公向请教国君之信?
管仲回答: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
桓公又问:从哪儿做起呢?
管仲回答说: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
桓公接着请教了为身、为国、为天下的内容,管仲逐一回答。在回答桓公请问为国”的时候,管仲描述了强国国君的形象,说: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回答桓公请问治理天下的问题,管仲描述了一匡天下的蓝图: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管仲通过劝君、谏君;等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宣教并且统一了齐国君臣强国之梦的思想。
2、和平发展
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标志了管仲外交上的成功与成就,而这一成功与成就,并不意味着穷兵黩武,历史的事实恰恰相反,管仲提出一匡天下,在外交上,始终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在这一点上,管仲从一开始就和齐桓公发生了分歧和斗争
齐桓公是一位英明的国君,但是他身上有着贵族与生俱来扩张欲望。桓公即位伊始,即计划向四邻用兵。这不符合管仲和平发展的治国理念。君相之间一开始就出现思想分歧。
《大匡》篇记载:桓公二年,齐国愈加混乱。桓公气势汹汹,向管仲提出:欲缮兵,打算武力镇压国内动乱。
管仲明确回答:不可。劝谏桓公,百姓生活困难,应该先亲百姓而收敛军备,与其厚于军队,不如厚于人民。国家尚未安定,不把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而先扩充军备,那将外不亲于诸侯,内不亲于百姓。
桓公不听,自行缮兵,增加兵备。第二年,桓公宣布:欲伐宋。
管仲毅然阻止,说:不可,向桓公指出: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桓公不听,独断专行,出兵伐宋。结果诸侯兴兵而救宋,大败齐师。
桓公不接受教训,反而修兵升级,并且迁怒管仲说:吾士不练,吾兵不实,诸侯故敢救吾仇!
管仲不惧冒犯桓公,坚持说:不可,苦口婆心劝谏,内夺民用,外犯诸侯,民多怨也。人才义士不入齐国,齐国危矣!鲍叔牙也站出来劝谏桓公:要求桓公必用夷吾之言。
但是,桓公一意孤行,乃令四封之内修兵,而且增加关市之征,奖励战功。
鲍叔牙着急,问管仲:这怎么办?
管仲说:姑且等他自己觉悟吧。鲍叔牙认为:;等他觉悟,国家就受损失了。
管仲沉着坚定地回答:国家政事,我在暗中办理,还有时间挽救。你我二人在位,无人敢来侵犯齐国。
管仲说这话,不是简单应付鲍叔牙,他确确实实在暗中调节,不断把祸乱转变为成功。例如,桓公不听劝阻,南下袭击蔡国,管仲阻止不了,率性借这个机会,展开外交攻势,顺势批评蔡国的后台楚国错误,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固执出兵北伐山戎,管仲借这个机会,帮助燕国脱离山戎的羁绊,恢复先祖召公时期的美好政令。
桓公三年,桓公又提出举兵伐鲁,说:鲁国同我接壤,他出兵救宋快,我要讨伐他。
管仲坚决阻止说:不可以。并且善加劝导说:有土之君,不勤于战争,不忌恨小辱,不重复过错,国家就能安定;否则,国家就很危险。
桓公不听,兴兵伐鲁,兵到长勺。鲁庄公出兵抵抗,大败齐军。
桓公片面总结说:我的兵还是太少,我若以三倍的兵力包围它,它怎能阻挡我!
桓公四年,桓公继续修治军备,甲士扩张到十万人,兵车五千乘。桓公对管仲说:我的战士已经训练,军队已经增多,我要征服鲁国了。
管仲深深叹惜说:您不努力于德政而致力于甲兵。天下拥兵十万的不少,我们树敌太多,国内脱离民众,将给齐国带来危险。
桓公不听,坚持伐鲁。鲁国伪装怯战,请求和谈,约定不带武器和谈。桓公轻率答应。
但是,管仲看穿了鲁国的计谋,阻止说:切不可去。鲁国曹判,为人坚强而狠毒。不幸被管仲言中,齐鲁会谈,鲁庄公、曹判都怀藏利剑。咫尺面对,鲁庄公左手举剑对着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说:一同死了吧。管仲慌忙跑向桓公,被曹判举剑阻挡:谁也不可进前。
管仲只好大声呼喊桓公:请以汶水为界,把土地归还鲁国。桓公只好答应。
桓公这次回来,总结教训,幡然悔悟,表示不再增加军备,自守边境,息兵罢战。
经过五年休养生息,齐国国力渐渐增强。但是管仲仍然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路线。并且逐步推行一套全面和平外交的攻略,扩大齐国对于诸侯国的影响,藉以互通有无,发展商品贸易和资源开发互补。
桓公五年,宋、杞之间发生军事冲突,桓公提出举兵救杞,管仲说:不行。
桓公说:此时不救,以后将没有理由伐宋了。
管仲说:一国君主,不应该贪得土地,贪地必然勤于动兵,勤动兵必然困乏人民,引起动乱,国内一乱则危及自身。先王之道,不在军事上竞争。
桓公说:那么该怎么办呢?
管仲不但不伐宋,反而提出:派人重礼交涉宋国,交涉不成,就收留杞君并加封赐。这就是管仲和平外交,立足于长远友好的外交。
桓公照办,封赐杞君。连续三年,桓公依次封赐了邢君、卫君。并且在国内减轻赋税,放宽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修订赋税与禄赏制度。管仲认为行之五年,便可使各国诸侯亲附。
在管仲部署的外交政策下,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几年之后,管仲开始推行积极主动的和平外交战略,大批官员受命为使节,访问各诸侯国。隰朋聪明敏捷,被任命管理东方外交事务。宾胥无坚强而纯良,被任命管理西方外交事务。公子开方为人聪慧而敏捷,被派遣出使卫国。季友为人,搏闻而知礼,被派遣出使鲁国。蒙孙其人,博于政教而巧于辞令,被派遣出使楚国。管仲推行了和平外交攻势,开创了小国服从,大国亲附良好外交局面。
3、不苟安乐
桓公与管仲之间,经过反复磨合,桓公对于管仲心生钦佩。一天,桓公隆重宴请管仲,尊管仲为仲父。宴席上,桓公拿着酒爵,夫人拿着酒杯敬酒。酒过三觞,管仲就退席离开了。桓公发怒说:我斋戎十天来晏请仲父,仲父却不辞而出,原因何在?
鲍叔与隰朋赶忙起身,追回管仲。管仲回到庭院,正色劝谏说:沉溺音乐就忘记忧患,厚于口味就薄于德行,怠慢政事,就有害国家。我因此而退出。
桓公这才明白管仲的赤诚之心,表白说:我只是希望安慰您。
管仲回答说:壮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顺天道办事,一定有好结果。夏桀、商纣、周幽三王之所失,并不是一个早上淬然而至,我们怎么能够苟安呢?
管仲贵在不苟于安乐。孟子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警句,考量六位贤人,其中有管子,可谓精准。管仲在安乐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并且不惜冒犯桓公而善加劝谏,因为对桓公抱有厚重的期待,因为有一匡天下的远大梦想,管仲正是这个梦想的核心人物!
四、复兴一匡天下梦之二
复兴,即是振兴周王室,扶持衰微腐朽的周王室,是不是走回头路?必须看到一点:周王室的复兴和重振,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于统一的追求。管仲辅佐齐桓公强国,只是一匡天下”的局部梦想,在上升一个层面,辅佐周王室复兴,有利于各个诸侯国彼此共进,共同繁荣。管仲为复兴周王室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他和周王室血脉同宗的情感。
1、复兴王室
管仲(前723-前645年)生活时代,周平王至襄王在位,史家谓之春秋前期。社会局势开始发生变化,春秋初期周王还有些威信,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交恶,周桓王聚集蔡、衛、陳等国出兵伐鄭,结果王卒大敗,蔡、衞、陈转而依附郑国,周王室威望扫地。从此大多数诸侯国不再受制于周王室。
周王室局势失控,诸侯国之间以强凌弱,弱小诸侯国采取各种外交方式,寻求大国庇护。大国用会盟的方式,炫耀国力。诸侯会盟、联盟,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特征。周王室统一的政治局面,受到严峻挑战。管仲深刻认识这一局面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齐国崛起之后,管仲的政治目光关注到周王室,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尊王,就是重塑周王室的政治威信;攘夷,就是屏藩王室。管仲拥护周王室的立场鲜明,周王室名义上仍然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管仲坚持尊王的政治大旗,也是维护诸侯国的地位,周王室的社会制度是宗法制,这一制度得到保护,就能够维护绝大多数诸侯国的利益,从而得到拥护。管仲一方面加强齐国与周天子的路线,一方面走出海岱,交通各诸侯国,广泛结盟。攘夷是策略,结盟是目的。其攘夷的政治策略,也不完全是战争,包含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协商,有时候出兵而不交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弭兵而又屏藩王室的目的。
桓公七年(前679),齐国与郯、鲁外交,首次在甄城召集七诸侯国会议,建立盟友关系。接着,管仲不失时机提出弱强继绝,认为: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轻重戊》)推行这一部署,旨在扶持周王室,扶持弱小诸侯国,遏制和削弱亢强的诸侯国,藉以扩大诸侯国的联盟。
所谓亢强之国,即指楚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国不断向北扩张,问鼎中原,锋芒所向,昭然若揭。管仲提出弱强继绝,就是要削弱楚国的势力,遏制楚国锋芒。
管仲成功地举办了陉地会谈、召陵之盟、首止会议、葵丘之盟等一系列会盟,初步遏制了楚国嚣张气焰。
召陵之盟,是齐楚之间握手言和的成功之盟。管仲邀请楚国高级将领屈完检阅八国联军。屈完亲眼见到齐国率领的八国联军十分强大,代表楚成王接受盟约,史称召陵之盟,标志齐、楚军事冲突和平解决,实质意义在于消除了周王室来自楚国的军事威胁,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首止会议,其实质是帮助周襄王保住太子地位和王位继承权。在齐国为后盾背景下,周襄王平息了叔带的宫廷叛乱。周襄王继位,派人赏赐齐国丰厚的礼品祭肉、弓箭、车辆等。
葵丘之盟,是进一步提升周王室威信的大会。公元前651年,管仲策划,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合诸侯,邀请周襄王派遣使者参加。周天子被排斥在会盟之外已经很久了。周天子的使者在葵丘之盟大会上,大力表彰齐国。葵丘之盟因为有周王室的使者参加,标志周王室复兴。这次盟会缔结了一系列盟约。
葵丘会盟以修好和平为主旨载入史册,各诸侯国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周襄王为天子的大国时代重新出现。
孔子修订《春秋》坚持笔削史法,僖公元年夏季和九月,连续两次记载葵丘之盟,表示赞赏。《左传》更加详细记载了葵丘之盟的盛大场面,周襄王赐齐侯胙,称呼齐侯伯舅,受赏無下拜等许多殊荣。
齐国先后帮助了30多个小国,保护了周王朝太子郑的地位,拥立周襄王顺利继承王位。召集诸侯国兵车之会六次,乘车之会三次,九合诸侯,修钟磬而复乐。管仲为复兴周王室的伟大梦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建言献策
管仲关注到周天子财政困难,建言献策,有效帮助周天子扩大财政收入。著名的菁茅谋即是管仲贡献周王室的经济攻略。采取最前沿的市场理念,帮助周天子筹集财政经费。江淮间出产一种菁茅,是国家祭祀的必备材料。管仲建言周天子派遣官员控制管理菁茅原产地,然后颁行登泰山祭天、登梁父山祭地的计划。宣布:凡随从天子祭天、祭地的诸侯国,必须携带一捆祭祀用的菁茅。天下诸侯争先恐后求购菁茅,江淮菁茅价格上涨十倍。仅三天,周天子控制菁茅产地,经销菁茅获巨利,史载其价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菁茅之谋也。
同样的商业攻略,还有石壁谋,是齐国和周天子合谋的一次重大数额的市场性筹资。《石壁谋》记载:这次筹资,通过石壁交易,天下黄金、粮食、彩绢和布帛等财物归于齐国。齐国获利,八岁而无籍,相当于八年所收赋税。周王室参与其中,齐国理所当然予以支付。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表现了管仲财政方面为复兴周王室而尽心竭力。
3、光大祖业
管仲复兴周王室的梦想,源于何种动力?最朴素的理由:即管仲与周王室血脉相连。管仲本是周文王嫡系裔孙,原为姬姓。其12世祖管叔鲜封国在管邑(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以国为氏,这是中国姓氏发展使然,自管叔鲜之后,有了管氏。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七考证曰:文王子叔鲜,封于管,因氏焉。管夷吾,字敬仲,仕齐。简要说明了管仲姓氏的源流,厘清了管仲和管叔鲜的血脉传承关系。叔鲜,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四,亦即是西周初期参与三监之乱的管叔鲜,灭于同胞周公旦东征战役。唐代史学家张守节也考证说,管仲是姬姓之后。他在《史记正义》引韦昭注曰:管仲,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
依据《史记·周本纪》周王朝世系统计,自周文王至管仲时期的周襄王,共计17代。可见,管仲的复兴梦,根源于光大祖业,血管里流淌着周王室姬姓同宗的血液,其嫡系祖先管叔鲜和周武王一母同胞,目睹周王朝日益衰微,激起他振兴周王室的血液在沸腾,复兴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五、立言一匡天下梦之三
强国梦、复兴梦,迎来周襄王时期的美好光景,各诸侯国和睦相处,万里江山一望收。能不能让这一美好光景长久保持,管仲关注到立言、立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把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来,就转化为无限,传承于千古,这是管仲跨越时空的梦想。
1、管仲的立言梦
通观《管子》文献,圣王一词所出44处。圣王,用管仲的价值观考量,即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国君和领袖。能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阐明问题,给世人或后人留下一份文化遗产。
管仲相齐40年,积累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教训,作为政治家,他的这些宝贵经验和教训,直接施之于现实社会生活;作为一位思想家,他更加期待总结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就凝固为永恒的文化产品,资政育人,提供世人和后人。
《管子》中44文圣王之言,实际上就是管仲托于圣王之口,提供后人的箴言宝训。所谓立功、立德、立言,前二项,就是管仲的强国梦和复兴梦,而著书立说,则是管仲一匡天下梦的最高层次,通俗说,即是管仲的文化梦。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人们已经深深认识到文化的魅力。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仲兼具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品质,执政伊始,就注意到理论的总结和文化的积累,显示了理论上的灵敏思维和丰厚修养。
通观《管子》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学名著,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有人说,孔子代表民间的立场,总结了治国之术,而管子是站在国家管理者的立场,总结了治国之道,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政治学。
2、简论管仲精彩立言
管仲留在《管子》中的文化贡献,内容丰富。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很多理论已经为学术界揭示。今依据其独特性,撮其要者,略述如次。
其一,轻重论。这是管仲立足于古代经济活动揭示的经济规律,其中涉及到经济学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包含农、商、手工业、金融业等;具体言之,土地、赋税、货币、数据、冶铸、渔盐、官山、官海等经济经济理论,均有阐述,甚至关注到数据为国的精深理理论阐述,其远见卓识,今人难以想象。
其二,地员论。这是关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独特的理论,涉及土地种类划分、质量评级、区域性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地资源学,为各行各业土地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价值论的思考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尤其是关于土地分类的统计和评级,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壤分类学、统计学、评估学。
其三,四维论。这是关于意识形态的学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相应的意识形态,藉以保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并反作用于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四维论,是管仲的独创,是主观思维十分明确的理论构思,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不仅强调其关乎国家命运的意义,而且逐条论述其内涵,赋予清晰的概念、范畴、价值、社会意义,分别形成礼维论、义维论、廉维论、耻维论的独特理论。四维论合而为整体,分而为专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实践意义,迄今值得借鉴。
其四,孝悌论。这是管仲创立的家文化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管仲是第一位关注治家的理论建设,这是一项实际而又不朽理论工程,除非家庭从社会历史消亡。
管仲创立的理论很多,不烦例举。最后,请允许用习近平在巴黎科教文总部演讲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习近平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子·告子下》,选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管子》,选自唐房玄龄注《管子》、明刘绩《管子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安徽大学图书馆藏。参阅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6月版;近现代方家如郭沫若、许维遹、马非百等校、释《管子》。
[作者简介]
(周怀宇,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一条:总第36期 走进管子美学 下一条:总第36期 《管子·轻重》诸篇中的“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