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6期 走进管子美学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31 15:14:53


走进管子美学

 

龚 武

【摘要】管子美学至今尚属一块学术的处女地。然而走进管子美学,《管子》一书流溢出的文学性和辞章之美,管子美学的道德理性特征,及其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对美的思考,以及其从哲学形势道本体论对美与审美的引领,都无不使得今人在领略到管子审美创造力、审美态度和品味不同凡响的同时,更惊艳于管子审美能力和美学思想所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管子;《管子》 ;美与审美;美学思想

 

我们阅读《管子》,同时也在观照其洋洋十六万余鸿篇巨制文章中所凸显、流溢出的文学性和辞章之美,领略管子的审美创造力、审美态度和品味,从中获得感性审美愉悦,并惊艳于管子审美能力和美学思想所达到的崇高境界。

从管子思想文化遗产总体上把握,显然管子美学与他形而上的哲学思维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建功立业所达到的完美高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正如他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地位得到应有认识和重视尚待时日一样,他在审美和美学思想上的贡献也还鲜为人知。

 

一、 管子的辞章和语言文字之美

 

管子的辞章和语言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管子》书中代表性的语言文字,又主要体现在内经诸篇,即属于管子政论体的原著(后人称为遗著)的那些部分。管子政论的辞章和语言文字之美,与稍迟的老子的《道德经》很不同,与更晚一些的《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和《荀子》等也都更为不同。纵观几千年古代政论,庶几乎没有谁的辞章或语言美学风格与《管子》是比肩的或类似的。例如: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1]P43

(《管子·形势》)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P1178

        (《管子·形势解》)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3]P922

                                             (《管子·正世》)

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                                                                                                                                                                                                                                                                                                                                                                                                                                                                                                                                                                                                        (左月右鳥)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焉   [4]  P636                                        

 

(《管子·侈靡》)

管子章辞和语言文字既朴质、雅致、简约、生动活泼,又蕴含着高屋建瓴、口若悬河般雄辩、如行云流水的气韵,高古而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博引旁证和言之有物的说道,给人以如置身山阴道上,目不暇给的智慧之美,又让人获得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实之美的震撼。

《管子》篇名除少数(《山国轨》、《官山海》、《弟子职》)例外大都由两个字组成,如《牧民》、《立政》、《权修》、《形势》、《五辅》、《侈靡》、《版法》、《水地》、《地员》、《白心》、《轻重》等等。其中《牧民》篇曰: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 ,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山川则威令不 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5]P2-3 

(《管子·牧民》)

               

《牧民》居于《管子》首篇,其开篇云:凡有国牧民者,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包括以下的文辞:故省刑之要 ,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这种四字句式,是汉语最基本的句式,成语大都是四字,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大都是四字句式。诗歌与一般书面文形式上的区别赋义不是主要的,主要在于步韵与否,当然还有比喻和兴发: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6]P1 

              (《诗经·十五国风》)

古诗配乐,《诗经》中诗歌都是歌词。我们再看《管子·牧民》篇其他句子:

国多财则远者来,

地辟举则民留处。

仓廪实则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

这段文字已经具有了七言诗歌的形式。七言句式在古体诗词中的位置是非常了得的,而它最早就出现在《管子》里。作为狭义的诗歌,七言则最早出现于《楚辞》,J尽管还不稳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7]P3 

                (屈原《离骚》

管子文章的辞章文字几乎孕育和包含了此后汉语散文、韵文和诗词发展所有的可能性:从一言到七言句甚至更多言的句子都可以在管子的文章中毫不费力气的找上一大堆:

一言。即一字一词,除了口语(如《管子·小匡》)单独成句在书面文体中还是很少的;

二言。句子或词汇开始多起来,像上文所列的管子文章的篇名,也有诸如政者,正也(《管子·法法》)的句子。又如专制布宪亏令留令(《管子·立政》)、合独问病等等;

三言。句子如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等;

四言。句子更是比比皆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等;

五言。句子如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遬竭(《管子·侈靡》);又如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管子·侈靡》)等;

六言。句子如衣食之与人(也),不可一日违(也)(《管子·侈靡》)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等;                           

七言。句子如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等;                   

八言。句子如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废所恶必计其所穷(《管子·版法》)等,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四言句子的叠加如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等;            

九言。句子如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等等;  

十言。句子如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最后,还有更长的十二言句式。如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以及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管子·立政》)等,单句都是十二字。

尽管如此,四言句子依然在管子的文章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及其以四言句子间杂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如法天合德,象地无亲,参与日月,佐于四时,悦在施有,众在废私,招远在修近,避祸在除怨,修长在乎任贤,安高在乎同利(《管子·版法》)。管子深邃的思想,飞扬的才华,优雅的文辞为以后古典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管子的美文及其文章美学的典范作用在历史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费正清评价十八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曾经说过的:中国如此落后,是因为它太先进了[8]P120  。这方面的历史例证不少,管子的命运也是这样:管子的历史命运之所以这么坎坷,是因为他太成功了。这包括管子文章思想的卓绝和文章美学的高超。

 我们知道今天歌词的韵脚是极为自由的,一个句子多少字更没有什么限制,甚至步韵都不再重要。如方文山创作的《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9] 

             (方文山《青花瓷》)
  汉语言文字在发展历史上,创造了罕见的特殊语言现象:语言突变,即上一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替代了几千年的古文。这个语言突变现象证伪了斯大林语言学所谓的语言无突变定理。不过据笔者所知,很少有人以汉语为例指出这一点。假使把古典汉语必然归宿白话汉语当作一个例外,那么在大致可以认为,二千六百年前的管子文章的章辞和语言文字之美,已将汉语言及其文辞之美可能的形式作了某种路演。正如马克思所言:猴体解剖对人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回过头来追根溯源,往往会发现很多东西早已萌芽在事物初级阶段。《管子》章辞和语言文字美学的发现,为进一步雪洗《管子》所蒙的伪书论不白之冤提供了最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二、 管子美学的道德理性

 

作为感觉实践的美学,给人的智慧造成多重困难。问题在于美与人性及其属人性难以分离,审美与美的很难切割,因此发生一种作为中外美学一以贯之的传统:美学伦理学倾向。表层道理在于,这些现象内在的联系头绪纷繁,很难让思维的理性将其孤立分别对待,所以美学成为智慧痛苦的学问,成了检验人的思维理性判断能力的试金石。作为第一流的哲学家管子当然也会有第一流的审美能力和美学思考,那么管子有哪些独特的发现呢?

首先,管子从他治国理政的立场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早有洞见,从美与审美的人的属性开始审视美和审美是顺理成章的。

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致功。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而瀹之,雕而后爨之。[10]P652 

               (《管子·侈靡》)

管子已经认识到:口欲美味,身欲美服,目欲美色,耳欲美音;身欲安逸等人性的特点或者弱点,因此作为政治实践家的管子在行政措施中采取了一些非常值得后人借鉴的措施,即针对人性的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有些是逆袭人性特点,采取相反相成的举措。

首先,管子提出了把饮食的审美功能置于第一位,这种美学史上极有见地而又甚为罕见的观点。纵观中外著名美学史家的研究成果,道德美学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现实美与真理之美隔了三层[1150-51的理论,还是其弟子亚里士多德提倡的那种用以净化灵魂、提升道德感悲剧[12]P84-87美学;无论是孔子的以仁学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家美学[13]P119,还是孟子以涵养浩然之气,追求;充实之为美的有所作为的理想主义美学[14]P179-183,都具有在追求真和善基础上的鲜明伦理学审美的倾向。

管子的美学更为古朴,它重心下移,换言之,它本从远古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实践中走来。如从人的原生态审美基点饮食出发,这与管子政治哲学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所谓“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这就从审美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其治国理政的现实基础。管子并非为审美而审美,也非为饮食而饮食,而是认为无论是政府储藏粮食的仓廪,还是人维持生命必需的饮食还是其他审美需要,其也好,侈乐也罢,归根结底是治国理政的基础,治国理政的人首先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懂得这些基本道理。管子曰:

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15]P1007

(《管子·禁藏》)

就是说,明智的君主不建造华丽的宫殿,不是因为他喜欢简陋的房屋;不听钟鼓之音,也不是因为他讨厌音乐。而是因为这样做会伤害根本大计,妨碍教化推行。

又曰:

为国者反民性然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16]P661

                                   (《管子·侈靡》)

管子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性好逸恶劳,就用劳动教育;人性贪生怕死,就死亡教育。劳动教育可以让国家富裕,死亡教育则国家就有权威。这就是两手抓:既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也不能一味迁就人性弱点。

其次,管子把美与审美的对象直指人本身。管子曰: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又曰自媒之女,丑而不信。这是两段出于《管子·形势》篇的两句话。第二句话可能异议较少,但第一句话在理解上就见仁见智了。为此有必要将这一段原文和译文抄录于后:

平原之隰,奚有於高?大山之隈,奚有於深?訾之人,勿与任大。臣者,可以远举;顾忧者,可与致道。其计也速,而忧在近者,往而勿召也;举长者,可远见也;裁大者,众之所比也;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17]P31-32

(《管子·形势》)

有的研究者将将美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一句翻译为:要人们感怀自己,一定要行德而不可厌倦。笔者不敢苟同。《形势》是《管子》中一篇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论文。要理解管子上下文的语气和文字背后的意思,管子通篇都在用一些人们经验范围的现象来说明隐藏于事物表象下无为的力量。因此管子的话说的就是一句大实话:美丽异性的怀抱,不会让对象感到厌倦。依然说的是无为的力量,这里的道指的是美丽异性对对象的自然吸引力。上文显然过分解读了管子。

那么,自媒之女,丑而不信说的当然是遵守社会风尚的问题了。因为原始母系社会实行的是杂婚、群婚或走婚。母系瓦解之后,男权社会的建立应当是一大社会进步。但在男权统治的古代社会,女人是不能自己给自己找婆家的,这既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律条,又成为束缚人性自由的桎梏,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以根本改变。著名的评剧《刘巧儿》里刘巧儿唱腔里有一段经典台词: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18]

(评剧《刘巧儿》)

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中国社会的伟大进步。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唱出了新中国劳动妇女婚恋自由的时代风尚。但是在这之前,追溯到管子时代,这样是绝对不可以的,不仅在伦理上,而且在审美上都要受到否定。即使在今天,现实生活中,一个姑娘主动向心仪的男青年求爱,已然忐忑,生怕受到诟病。更多的情况是,中国女孩向对方示爱的方式是曲折、含蓄的,这被视为是东方女性不同于西方女性的一种美德。

最后,在审美和艺术感觉方面,尽管后世经过社会分工产生的艺术家和学者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比如他们对美和艺术的技术性认识更为精巧和细致,然而,非常接地气的管子美学所蕴含丰富性和真理性,远非后世经过社会分工之后产生的单纯艺术家、审美研究者或冥想的书斋学者可以比拟的。奇妙还在于甚至有关美与审美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管子也早经意识到:

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劳教定而国富,死教定而威行。圣人者,阴阳理,故平外而险中,故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19]P661(《管子·侈靡》)

管子这里说了三层非常重要的思想:

一是关于对人性问题的剖解和解决办法。人性本是天生自然,后天如何拿捏,则见出文明程度。有关这一点,绝非如哲学史上所谓的性善性恶论之争,而在于作为既成的力量,人怎样文明地认识、实践和开发、利用。管子的答案是:不可一味顺应而是相反相成。一味顺应,叫娇纵或爱,或曰。当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坑爹。有些侈谈人性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当言行,甚至认为批评太残忍了。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是姑息,姑息,再姑息。这些人忘了一个词叫顽冥不化。有的家长挺深明大义,教育顽冥不化的孩子知道拿捏分寸,很少姑息、纵容。中国人讲究因材施教,过去教书先生是可以打学生板子的,就是所谓粗暴野蛮体罚吧?今人的观念有时很可笑,一脑门子教条主义小资,还自以为真理在握。其实就算体罚吧,家长用得得当,就没有什么不可以。你以为,你比人家家长还爱孩子啊?没有那回事。对顽冥不化的孩子,老师使用一点体罚也并非不可以,家长为什么不可以?古人都 野蛮粗暴,就今天把孩子惯得像李某人、干某人、范某人那样坑爹”,我们就“文明”精细了?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它的人性比较原始,所谓天真,可爱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面就是“顽冥不化”:不懂文明、礼貌和规矩,没有知识,更谈不上学问和本事。家长这个时候如果从所谓“人性主义”出发,一味娇纵、“”爱或“”孩子的结果,即使在当代和我们身边发生的例子,也是消极反面的。

社会也是一样,建立于现代社会之上的国家,同样存在一个如何对待人性这种既成力量的问题,人性总有顽冥不化的一面,所以需要教育。由此分化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一种是一味地顺应和娇纵,就是某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代表和宣扬的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尽管这种社会制度人为的制定了一套法律体系;另一种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对人类的弱点加以克制的天下为公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提倡人的解放,但同时反对剥削和财富的不公正占有和分配,提倡“不劳动者不得食”反对个人主义以及好逸恶劳。所有这些理念,并不能自动化为人的行为,因此国家需要暴力和法制,任何国家制度概莫能外。

管子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需要懂得什么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然而他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是全方位的教育,因为人人都有人性,人性就有顽冥不化之处,他发明了教君教官教民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在这一点上管子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管子的成功之所以不可复制,不仅仅是因为管子本人的天才不可复制的问题,后人也有一个不善学习和学习不够的问题。

二是关于人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道理。这就涉及到了美与审美现象:故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这里管子提出了外与等一系列相对概念,以及化美应名变美应时范畴,实际上建立了人类最早的道德论的阴阳理性美学体系。

过去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一般认为缺乏系统的美学体系。不少学者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古代思想家不是专业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所以他们的思想只是散乱地存在于著述言论中,是不成体系的,是需要梳理、整理的云云。说这话的口气自觉得怪聪明似的,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里,以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庄子的美学思想为题目,各个归纳了一套,确实研究出了一点道理,例如说老子以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为理念的美学,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美学,孟子以充实之为美、善养吾浩然之气美学,荀子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的美学[20]等等,都有一定概括性和启发性。然而,问题是无论是老孔庄孟荀,还是秦汉以后的艺术论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没有自觉从哲学层面剖析美的现象,更没有系统地提出概念、范畴的对子。因此,今人研究美学,基本在上述两种观念的思想资料中坐井观天兜圈子,跟着说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没有体系的的话,盲目认为西方哲学和美学要比中国高明许多,轻视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如此局面的形成,原因多多,其中也与非管论或《管子》伪书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

现在从管子这一段关于阴阳理性美的短短的论述中,就发现与美和审美相关的十个概念和范畴,并借以展开缜密的哲学论述:

信其情者伤其神,美其质者伤其文,化之美者应其名,变其美者应其时。 

美的现象和世界上所有现象一样,存在阴阳之理,即近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判断。阴阳之理,似乎比一分为二更丰赡、充沛。管子认为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是一对矛盾,被美的形式所掩盖是是美的内容;美的质(本体)和美的(表现)是一对矛盾,突出美的本体,就会伤害到美的表现;化之美(美的转化,或让事物转化为美)与(美的符号表现,语言表现)存在依存关系,就是说,美的事物发生或转化一定是与美的符号表现具有一致性;变其美(让美产生变化)与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即美的变化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以时间条件为转移的。管子以理性冷峻的思维,剖析人的遭遇审美碰撞所面临选择的多样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不啻有美学意义,还具有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乃至知人论世和治国理政的多方面的意蕴。

三是思想综合和相互作用的力量。管子将人这种灵活把握和倚重事物不同层面的能力,称为阴阳理,定义为圣人,即成为圣人的一种标准、标志、要求或特殊禀赋。管子认识并指出这种把握事物的方法的不完美性,即必然带有顾此失彼或互相联系的特征,即事物的两极对立和相辅相成。化美应名变美应时,说的是美的事物要深入人心、久远流传就不能脱离本来的名称,要美的事物变得更完美必须顺应天时。能灵活运用这种阴阳理的那就是圣人。所谓阴阳理,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就是事物的一分为二 就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该是人类最早的辩证思维概念。管子提出的阴阳理之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管子的重要哲学方法之一,是理解管子的为人、为官、治国理政乃至全部思想言论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把钥匙。

三、 人类经济之树的美学之华

 

人类深刻的思想家总善于从分析人类的经济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引出深刻的美学话题,然后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论证或揭示出某个经典的美学命题。在人类美学发展过程中,正是有了这样重要发现的一砖一石,才构建出美学思想的大厦。马克思1844年的《巴黎手稿》,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巨著都经常涉及并引申出深刻的美学命题:如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21]P97异化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2]P93;人的劳动实践造就了人具有音乐感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23]P126;白银具有反射出一切光线的自然混合的特性,黄金则专门反射最强的色彩红色,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24]P134以及那些不能由劳动再生产的东西(如古董,某些名家的艺术品)的价格,可以由一系列非常偶然的情况来决定 , [25]P714等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 

  所有艺术品的美感都源于其有用性,并且拥有最广泛的影响力。只要对美感的本质稍作考察就会发现,它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正是其有用性。任何系统或者机械设备都会具有总体上的适宜感和美感,并使人感觉愉快 

所以我们要先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真研究,才能说什么东西是美。[26]

       

管子的《侈靡》篇作为人类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揭示了人的美与审美现象发生的物质生活根源。这与马克思《巴黎手稿》极为相似,在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中阐释了深刻的美学思想。其中有一段重要言论,被历代学者理解和句读得并不正确。

其原文:

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于市一人积于市之下一人积于市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27]

    

因为本文不同于各家注本对这段话的句读和理解,所以采用了原始无现代标点的状态。

这段话讲的是什么呢?有两层意思。一层讲的就是的农业剩余产品与占有和消费现象的关系,一层讲的是劳动力平衡、剩余劳动力与劳动力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揭示百姓以利为首的合理性,即趋利也就是人(劳动力)对自身价值的追逐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管子这一段论述是记录齐桓公与管子君臣对谈中的一段话,通常的句读是:

积者立余食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

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于市,一人积于市之下,一人积于市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28]P673

撇开明善本与黎注本个别文字的出入(如日与食之别。本文则采用故善本之日),句读却如出一辙。如果这些句读是对的,有些意思就很费解,尤其是千岁毋出食(一千年足不出户食无忧)一句,显然不可通。由此反推,这一段句读可能有问题。本文试句读为:

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于市:一人积于市之下,一人积于市之上,此谓利无常。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意思是:有积蓄的人成功在于:有闲而生活高消费(侈美);乘坐马车奔驰不已;酒和甜酒数以千计;即使一年不劳而可足食,这就叫本事(农事立);剩余劳动力找到雇主是治用。不治用的(劳动力)就汇集于市场:某个劳动力入市适逢市场低迷,另外某个劳动力入市却适逢市场高企,市场在低迷或者高企中,就给获利制造了空间,盈利产生后导致流通,流通导致城市发展。利润静止而没有产生,就观察它从哪里产生,然后因势利导地输送它。

这一段话非常有意味。我们细细品读一下:有积蓄的人成功在于有闲而高消费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先富起来的人有闲暇时光,不妨过着高消费的生活;车马而驰多一句很传神,内涵很深。出行乘坐豪车马车,而不是低档次的牛车,还要多出行兜风以显摆。附带说一下,东周时期普通人陆上出行大都是徒步,乘牛车已经相当显赫,譬如像此后一百多年出生的孔夫子周游列国也只乘牛车。乘马车就是奢华的象征。马与牛不同,马的速度快,饲养成本高,当时主要用于军队,或君王贵族出行之用,此外马车的制作工艺也更精良。酒醴而靡千,大意为酿造或储藏很多美酒(甜酒)是不同的酒品。靡千言其多多,隐含的意思就可以尽情享受酒食。岁毋出食,意思是过着尽情享受酒食一年足不出户的生活。此谓本事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管子·治国》)是对以上一段论述的总结,意思是这就是务农本、立余日带来的效益。附带说说,现代汉语本事的词源恐怕即生于此。

接下来一段话与上面一段话是呼应的关系,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此谓什么什么):县人有主,人此治用然。而不治积于市:一人积于市之下,一人积于市之上,此谓利无常。这一段话的重要性在于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并且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格具有市场的波动性。上文的本事和这里的利无常对举,说的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管子接下来就提出了利益驱动的理论: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这一段话是管子对齐桓公提出的国家怎样才能平时从社会积敛财富,以备不时之需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这个问题时,给予的充满政治经济智慧和专业素养的解答。管子告诉齐桓公:国家财富的积聚并非简单从社会敛财,而可通过经济手段和利益驱动的原理,根据农业和城市的不同情况,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因势利导地将利益输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观其所出,从而移之)。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国家高层管理者提出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言论吧。

令人惊讶的是,管子这一段话涉及积者立余日等用语和论述,持有非常客观冷静的政治经济学术立场,而没有任何道德臧否的意味。因此就凸显了一种可贵的审美态度:管子创造并使用了侈美这个词。侈美这个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该是财富美。在拙作《美的沉思》里,我把财富美理解为中性的,即财富美不美,既要用对地方,也要用对人[29]。对于侈美的表现,管子举出了出行之美的车马驰多,和饮食之美的酒醴靡千,以及安逸享乐之美的岁毋出食等三种情况,以肯定的态度赞扬这是务农本的效益。与后来墨家由于看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就片面地提出的非乐的美学观念[30]不同,也与为了维护贫富差距现象而批评墨家非乐观念的后世学人的观念不同,管子这种承认财富美客观存在的实事求是的美学观,即使在今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四、管子美学的哲学基石:;;;

 

管子的美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道这个词在管子思想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管子论述道的言论量大、言精、意重。如他说的任大道,不任小物等。所以,管子的哲学,本质上是哲学,这个形势道哲学是他个人及其在那个时代对天地世界万物的一个总体把握。

就这个问题,笔者曾撰专文探讨,其中说道:

《管子》卷一的形势篇是管子哲学的逻辑起点。管子是怎么解释的呢?管子没有(也不可能有)用今天西学所谓学术规范的概念法阐释他的哲学核心范畴。而是一开始从具有形势道内容的此岸现实界具体存在开始述说,让阅读者从春秋冬夏蛟龙虎豹风雨贵贱;寿的变与不变具象中,把握或悟出人世间万物万有形势道的真谛。[31]

管子这一套哲学,即使与西方任何一家著名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相比较,也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世界上任何真正的哲学无非都具有这样非常符合客观自然和人类生活本质的特征。这些可能属于后人理解的世界观;或者宇宙观的东西,但是在管子哲学思维中,它们不叫世界观或者宇宙观这样的名字,这也有好处,就是知道有些语言不同、名称不同的东西,概念上是大体一致的,人类因此古今中外存在一种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管子的形势道哲学思维,首先是从形势道作为三个独立的概念开始,天地万物有形。所谓: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目司视,视必顺见。见察谓之明。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聪明以知则博,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32]P230

          (《管子·宙合》)

感觉譬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形态、大小、五色、五音并不满足简单的辨识,而有审美意义上的需求;同样天地万物有势: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被感知,人的触觉、听觉、嗅觉、位置觉、触觉等,在对动、静、盈、缩、冷、暖、轻、重辨识的基础上,同样具有审美需求的嵌入;天地万物有道,关键全在于人的发现、把握和运用。管子云:

 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33]P793

(《管子·白心》

 

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

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围,虽成必败。 [34]P44

(《管子·形势》)

 

美之道,或者用马克思的话说美的规律,就是如此。这个世界只要按照美的规律,即美之道去建造,人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并且绝对可以改变商业市场和所谓自由经济社会 零和游戏这样荒谬的现象,使得现存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之一新为之一美。歌德和罗丹都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或曰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也都是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只不过管子哲学基础更为宏大,方法更为辩证而已。

在形势道哲学最高层面下,管子美的本体论更为具体的规定为万物源于地水本原论,认为它们同是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管子·水地》)。管子还进一步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显然管子认为的美,并不是后人或者西方哲学那种与人无关的世界理念一类的所谓独立价值,而是要与人,即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能够密切联系起来的对象。后者的进一步的逻辑显然是荀子的人定胜天一类的理念,和西方自然科学对大自然征服和资源开发运用的理念。而这些大都并不符合管子形势道哲学美学本体论哲学和美学思想。

管子曰:

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是故辨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圣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计其意。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乡有俗,国有法,食饮不同味,衣服异世用,器械、规矩绳准,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故曰人不一事。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

可正而视,言察美恶,审别良苦,不可以不审。言苟有唱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以尽天地之道。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声美。是以圣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类来也,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35] P234-235

                 (《管子·宙合》)

管子第一个将美与审美上升,并置于天地之大道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高度,还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审美对象的个案,比如食饮不同味衣服异世用等来论证美和趣味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人类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纳入了美与审美的范畴。而西方美学直到马克思之前,都将除了视觉和听觉以外的美的现象摈弃于美学之外,实际上将美学画地为牢地限制在艺术范围,使得现实基础宏大的美学,变成了艺术哲学或艺术美学。新时期乃至近些年,中国美学界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者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艺术论西方美学的狭小衣钵,然而以学院派为主体的主流美学研究和教学,依然裹足不前,继续固守自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形成的耳目论和艺术哲学的思维定势。

管子虽然处于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代社会,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还处于相对素朴、简约的阶段。但是心智的发达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却达到了惊人的高度,许多后来乃至今天人类的命题已经滥觞或进入青春期,并成为先哲们考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而加以自觉地分析批判和对策实践。这既令人深为感动又内心不安:毕竟我们信奉的进化论公式,告知今人比古人高明,后人比今人高明。其实,对照现实生活加以阅读古人,也许今人制度文明、器物文明的某些方面确乎高于古人,然而精神世界、道德水平或者低于古人。这就是今人要不断向古人学习借鉴的原因。管子的美学思想及其丰富,言论广泛涉及到美的本体所在,自然之美和人之美及其美在关系的多元层面,也涉及审美批判的内容审丑即审美的对立面及其美丑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如自媒之女画蛋而食雕木为薪侈美,指出恶者美之充也(《管子·枢言》),体现了对艺术美的奢华出身,音乐、绘画和雕刻纹缕的实用理性的深刻认知;管子还在《法法》篇中提出了不求其美的思想(这一方面不同于以后墨家的非乐非美的观念,但也提醒统治者的物质享受必须把握好度量,抑制奢华倾向);而他也主张美垄墓,所以文明也;巨棺椁者,所以起木工也。多衣衾者,所以起女工也(《管子·侈靡》),表明管子对美与审美及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始终报以理性、辩证的认识。

总之,当我们阅读管子这部生活于公元八世纪的先贤大书时,不由感叹于中华民族文明开化和成熟之早,叹服于我们祖先智慧之高,深感今人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古代学术,建设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黎翔风.管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43.

[2]同上书:1178.

[3]同上书:922.

[4]同上书:636.

[5]同上书:2-3.

[6]高亨.诗经今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1.

[7]金开诚.楚辞选注[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3.

[8](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20.

[9]方文山.青花瓷[EB\OL].http://qing.blog.sina.com.cn/1881180780/70208a6c33000al7.html.

[10]黎翔风.管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4:652.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50-51.

[12]同上书:84-87.

[1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7

[14]同上书:113-116.

[15]黎翔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661.

[16]同上书:1007.

[17]同上书:31-32.

[18]王雁.刘巧儿.[EB\OL].http://wenda.so.com/q/1361074719068528.

[19]黎翔风.管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4:661.

[2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3-279.

[2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2] 同上书:93.

[23] 同上书:126.

[24] 同上书:134.

[2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4.                                                                                                                                                                                                                                                                                                                                                                                                      

[26]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55,171.

[27] (明)黄咸淳.管子:卷十二[Z].

[28] 黎翔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673-677.

[29]龚武.美的沉思[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116-121.

[30]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61.

[31]郭因、龚武:管学论集上卷[C] .合肥:黄山书社,201032.

[32] 黎翔风.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30.

[33]同上书:793.

[34]同上书: 44.

[35]同上书:234-235.

 

 

 

 

 [作者简介]

(龚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颍上县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主任)

上一条:总第36期 论管子管理的“道”与“器”      下一条:总第36期 管仲的坎坷人生与“一匡天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