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6期 论管子管理的“道”与“器”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3/31 14:59:51


论管子管理的道与器

罗运鹏

         

[摘  要]  我国传统管理可分三个层次:管理之道、管理之器、管理之谋。重道轻器是我国古代管理的最大特点,但管子不同,管子的管理既重管理之道,又重管理之器,也正因如此,管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家。管、老之道一脉相承,但管子更重视道的应用。管子的管理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深化改革等都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关键词]  管子;道本管理;管理之器

 

   道与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道轻器是我国古代管理的最大特点,也是当今东方管理的特色。所以,在我国古代,谈道的多,论器的少。比较典型的是儒家,孔子就说君子不器,作为一个君子,掌握君子之道、治国之道是首要的,要成就圣贤之业,不能像一件器皿那样只能盛水做饭,没有大出息。但管子不同,管子的管理既重管理之道,又重管理之器,既重管理理论,又重管理实践,也正因如此,管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家。

   一、道本管理是我国古代管理的特点

   所谓道,《说文解字》解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一达谓之道。辵是乍行乍止;首,始也,即领头人的意思。一达即一条通达的长道。因此,道就是道路,领头人所带的大路、直路。如果没有领头人,人们走路只能忽走忽停,步履踌躇,行动很慢。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道的探索,其原因就是想走捷径,避免弯路。从管理意义上讲,有了道,有了优秀的管理者,人们就会在广阔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事业蒸蒸日上。由此,道有很多引申义:(1)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如《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2)正常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思想、学说,如《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

子的学说始终贯通一个基本观念,即忠恕。[1](4)道是事物所行之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道也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道又引申为规律、真理。如《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是某一类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法则,但是道是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为各种事物共同的规律。与天相应的就叫做天道,与人相关的就叫做人道。如《左传·庄公四年》:盈而荡,天之道也。天道指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一切行为规范。[2](5)万物的本体,专指老子的道。道生于天地之先,为一切之母。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由道的概念,也可看出道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道本思想已渗入到我国古代的各个方面,包括治国、文学、军事等。从管理角度讲,道本的道主要指共有的管理规律、法则,客观的真理等。

   所谓道本管理,即管理不仅重视道,而且以道为本,唯道是从,把道视为管理的根本原则,立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在古代,我国道家、儒家、佛家等均具有道本管理思想。例如,孔子为政总是依道而行,否则他宁愿辞官不做,也不愿违背意志。《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得不到实行,就乘木筏漂浮到大海上去。《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选择离开。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也表达同样的意思: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佛家讲尊莫尊

乎道,美莫美乎德。[3]《太上感应篇·积善章》有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而道家最重视道,道家的道本管理思想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标志,以形成专门的教派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为显著特点,是我国古代道本管理思想的渊源。有的学者根据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4]等的思想,提出的唯道论,认为道和德是老子学说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德必须从属于道,道是唯一的,最高的,万有唯道所生,万有唯道所成,道在万有之中,万有唯道所主等[5]。这个道主要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如《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道德经·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依照无为的原则去管理,管理就会十分有效。

   作为集大成者的管子,其道本管理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

  二、《管子》的管理之道

   管子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其深通治国之道,辅助齐桓公四十年而使齐国称霸天下,治国之效,时间之长,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无怪乎国学大师南怀瑾

对他做出这样评价:济世之功,千古以来莫过于管仲[6]。《管子》一书充满道本管理思想,特别是《管子》四篇的道论,含有丰富的道本管理思想,有的学者说它是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发展[7]。管子道本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道的地位的认识 

  

  管子认为,道是万物之要[8],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9],道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管子·君臣上》提出:道也者,万物之要也。为人君者,执要而待之,则下虽奸伪之心,不敢试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所谓要,即要领,关键。道是万事万物的要领,抓住这个要领,人们就可应付自如;无道则百事不成。这里指出,为国君要有道,管理百姓要有道,增长财富要有道。《管子·君臣上》还指出: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即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道居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管子提出: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得贤而使之。[10]得道和得贤才是治国的两个重要方面,而道比贤才更为重要,成为第一因素。国家怎么能离开道呢?道对国家建设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要符合道的要求,这样国家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才会昌盛发展。《管子·法法》还指出:使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则上尊而民顺,小人食于力则财厚而养足。管理者要靠道管理国家,这样上面能够树立君主威信,下面民众能够顺从;而一般百姓要靠勤劳生活,这样会财物丰厚,丰衣足食。管子还从人体角度论述道的重要作用:心处其道,九窍循理,上离其道,下失其事[11]。心在人体处于君位,起着主导作用,心按照正道运行,则全身其他器官也会正常地各司其职;反之,上面脱离了正道,下面就出现失职行为。总之,道的用途是广阔的,无限的,正如《管子·白心》所说: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尽行之则天下服。

   (二)管、老之道间关系

   管、老之道是一脉相承的。(1)老子道的内容主要是自然无为,强调顺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管子也反复阐述道的无为特性,强调道与德的关系。《管子·心术上》指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不言、无为是道的纲纪,这同于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二章》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子》一书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又有庄子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管子·任法》提出圣君要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钟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这里的道要主要指法律,就是说国君如果抓住了治国的纲纪法律,依法治国,依大道而为,则可以悠闲自在,少劳而功多,无为而无不为。(2)老子的道是无形的,是惟恍惟惚的,管子也认为: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之道,虚其无形。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12]管子在《内业》篇中还讲到,道是口所说不出的,眼所看不见的,耳所听不到的。(3)管子的道生观。《管子·四时》:道生天地,德出贤人。《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说明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重视道的应用 

   《管子》一书阐述了道的理论,但更重视道在治理国家等方面的应用。《管子·形势》: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同样的道的理论,可以应用于齐家、治国等。《管子·宙合》: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所谓道,它畅通无边无际,游走无穷无尽,运用于万事万物。《管子·君臣》论述了为君、为臣之道。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营,下之事也。[13]君道是选贤任能,臣道是守职不废。《管子·形势解》: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整齐严庄则民畏之。故民爱之则亲,畏之则用。夫民亲而为用,王之所急也。故曰: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这里指出君道的内容是且怀且威,即让百姓既怀爱戴之心,又有敬畏之感。《管子·小匡》论述了爱民之道、使民之道:使同家族人遇事相助,遇难相济,人们之间相亲相爱;开释百姓前罪,修复衰落的旧族,为无后者立嗣,人口繁殖有续;少用刑罚,降低赋税,让人民富裕起来;选拔优秀知识分子,让他们为国家教书育人,使人们知礼节;政令一出不轻易改动,人民有了遵循,就不会左右摇摆不定。这些是爱民之道。举财长工,以止民用。陈力尚贤,以劝民知。加刑无苛,以济百姓。行之无私,则足以容众矣。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此使民之道也。意即:选拔那些懂理财、懂技术的人作为管理人员,以节俭开支,减少浪费。以崇尚贤才为导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开发百姓的智力。施用刑罚且勿苛刻,把用刑看作是成全百姓的手段。行动上公正无私,就可广得民心。每一句话都讲究信用,则政令畅通无阻。这些即是使民之道。管子把法作为治国之道,《管子·任法》:法者,天下之至道,圣君之宝用也。上令而下应,主行而臣从,此治之道也。他把法律作为治国的法宝,主张有法必依,有令必行,依法治国。这是管子对道在治国管理中实际运用的重要表现。管子在《心术》、《内业》等篇还阐述了心如何得道、如何修养管理主体自身,如虚、静、专一等,都体现道的应用[14]。

   三、管子的管理之器

  1.管理的道、器、谋

   我国古代管理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管理之道、管理之器、管理之谋,即管理的道、器、谋。其中道是指主导形体的精神因素,器是指居于形体之下的物质形态。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有法则、规律等含义;器是有形的,具体的,指器具、用具,有方法、手段之意;谋即谋略。《说文解字》:谋,虑难曰谋,从言某声。也就是说思虑解决繁难问题,这是谋的本义。这里谋作动词。作为名词的谋,是动词谋的延伸义,是指计谋、策略,即我们通常讲的谋略。

   如果说道属于第一层次,即以道为本,器则属于第二层次,正如古人讲以道御器,器必须以道为依附。同时器又非常重要。道是管理理念,是管理的价值观或指导思想,是管理的指路明灯,一个国家、企业如果失去了正确的管理航向,再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也是枉然。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15]这就是说,道是第一的,一个坚持正道的人即使慢一点,也是可取的;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离开正道,管理也是如此。同时,器作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工具,对提高管理效率、取得管理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说:方法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16]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7]毛泽东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器的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道器关系更加紧密,科学的方法、手段显得更为重要。

   与器相比,谋略是方法、手段的延伸和扩展,但它又不同于方法、措施,它的变化性、不确定性较大,是管理要素的第三层次。从管理角度讲,器是道的具体化,管理的规律、原则要具体化为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方案、细则;谋是器的具体化,方法、手段、措施在具体实施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2.管子的管理之器

   作为管理方法、手段的器,《管子》一书论述较多,这里略举几例:

   (1)《管子》一书多次提到器的概念,十分重视治国之器。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凡先王治国之器三,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18]管子认为古代帝王把号令、刑法、奖赏作为治国的三大法宝。《管子·侈靡》提出: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法制度量是王者治国的准则和工具。(2)根据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具有很强的激励效应。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19]百姓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百姓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百姓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百姓怕后代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也就是说,百姓担心的,管理者就设法免除这种担心;百姓喜欢的,管理者就想法满足他们。懂得了取得必先给予这个道理,是治国安民的法宝。《管子·侈靡》还指出:百姓无宝,以利为首。这种针对人的心理和利益需求进行管理,与两千多年后的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不谋而合,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法,是重要的激励手段。(3)管子提出一系列人才管理办法.《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管子提出了用人的标准:即重德,量功,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管子还主张派人到列国搜罗人才,以为齐用,同时还提出了人才考核的各种方法。(4)轻重之术。管子的轻重之术就是通过权衡货币、百物的供需、贵贱的理财方法,以使国家富强,并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物藏则重,发则轻,聚则寡,散则多。[20]国家可以依次利用手中掌握的谷物、货币等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四、结束语

   管子的管理理论博大精深,《管子》一书处处充满管理的文化和智慧,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深化改革等都具有重大借鉴作用。如关于管子的管理之道,这是当今很多政府管理所缺乏的,以致很多地方乃至整个国家都出现了管理后遗症,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滋生等。我们要注意管理大道的研究和设计,任何管理必须依道而行,顺大道而为,使我们的管理理论富有文化底蕴,管理实践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注重顶层设计就是道的体现,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善于利用相应人才进行设计,使管理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天道、人道·,这是管理的最重要一步。又如管子的管理之器,对今天有很多启示:(1)管理贵在实践,不能纸上谈兵,只谈玄论道,要善于把管理之道应用于实际中,应用于造福百姓中。(2)管理的第一因素是人,管子说百年树人,管子的人性化管理、重德、量功、察能的用人标准等,今天我们要研究和借鉴。(3)注重管理方法创新。管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均有建树,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好方法,以致齐国称霸四十年。追其源,在于管子在通达大道的前提下,具有善于创新的智慧,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措施。管子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创新智慧尤应为今天的管理者所效法。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第三版),1999:93,238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6

[3]《禅林宝训·卷一》

[4]《道德经·二十一章》

[5]宫哲兵.唯道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8,10

[6]南怀瑾选集(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1

[7]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8

[8]《管子·君臣上》

[9]《管子·形势》

[10]《管子·法法》

[11]《管子·心术上》

[12]《管子·心术上》

[13]《管子·君臣上》

[14]张连伟.《管子》道论述要.江淮论坛.2007(6):136

[15]【法】笛卡尔.谈谈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 

[16]陈寿灿.方法论导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

[1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8]《管子·重令》

[19]《管子·牧民》

[20]《管子·揆度》

   

[作者简介]

(罗运鹏,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管理哲学,国学管理)

 

上一条:总第36期 管子治国思想的经济策略与法治思维      下一条:总第36期 走进管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