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7期 论《管子》的诚信思想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 9:35:16


论《管子》的诚信思想

郭世东

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管子》中就蕴藏了很多关于诚信的精辟论述,探讨其诚信思想,发掘其有益成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君主诚信之道

有人认为《管子》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枢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认为先代圣王重视诚实和信用。诚信是用来交结天下人的。怎样才能做一个信用的君主呢? 

1、习圣人义则诺

《管子》认为事物的规律性,其核心思想是道。天道是可以认识、掌握、运用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能真心诚意地奉行天道,就能拥有天下,即所谓四方所归,心行者也。《形势解》说: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圣人之诺已也,先论其理义,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故曰: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可见,圣人对待要承诺的事,先考虑它是否合乎理义,估计它是否可行,合乎理义就答应,不合理义就停止;可行就答应,不可行就停止。因而他的应诺,没有不守信的。而小人则是不合理义也答应,不可行也答应,说什么都答应,因而他的承诺,不一定守信用。因此说口头上一定应允的话,信任不得。作为君主要学习圣人做个可信的人,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切不能对那些不合理义的事情也轻易承诺,丧失民心。

2、做信用君主的条件

作为一个有信用的君主需要哪些标准和条件呢?《管子》作了详细的阐述。《中匡》记录了齐桓公与管仲就如何成为有信用君主的经典对话。管仲说了三条:百姓爱戴他,邻国亲附他,天下人信任他。桓公问:怎样开始才能做到信用?管仲说:从治身开始,继而治国,最后治理天下。桓公又问如何才能为身、为国、为天下,管仲又分别作答。关于治国准则是举用与自己疏远的贤才,慈爱百姓,对外能保存已被灭亡的国家,继续断绝了的世家,起用死于王事的人的后代,少收赋税,减轻刑罚。关于治理天下就是施行法制但不苛刻,减少刑罚但不赦免,官吏宽和但不拖拉,孤独穷困的人都不忘法度,往来不受压束,百姓和乐。可见,要成为治天下有信用的君主就要满足从内到外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信任,并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实施不同治理举措。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诚信的君主不仅要修身、爱民、举才,还要轻刑、薄赋等,内容十分丰富。

3、信于民之官

 《立政》认为君主用人必须注意把握三个方面:德不当其位,功不当其禄,能不当其官,并认为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因此主张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这里明确表达两个层次的意义,不能得民信的人不能任要职,如果这样的人任要职,那么有才能的大臣就得不到重要。《九变》中论述用兵者的三种昏庸糊涂的想法,其中之一就是恃不信之人,而求以智,意思说,如今君主依靠不可信的人,而希求了解敌情,那是糊涂的想法。选官用人和用兵打仗道理相同,只有依靠可信的各级官吏才能了解民情、治理国家。

4、赏诚信仁义之士

《揆度》阐述轻重之术广泛应用于治国策略的谋划中,认为在天下归顺时,要奖赏诚信仁义的人士,树立诚信的权威和信仰。桓公问管仲使用轻重之术有没有终结?管仲回答说: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就是说,天下归顺,海内统一时,就可以奖赏诚信仁义的人士,这样,百姓就会崇尚谦让,再无异常行为。可见在各诸侯不归顺时,轻重之术可用于战争;在诸侯归顺时,轻重之术可用来推行仁义之道。

5、做不贪财君主

《管子》认为君主清廉非常重要,如果君主贪财,就会出现卖官鬻爵现象,小人贿赂占据高职,贤者智者信者勇者就懈怠,结果将导致国家灭亡。《立政九败解》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人君唯无好金玉货财,必欲得其所好,然则必有以易之。所以易之者何也?大官尊位,不然则尊爵重禄也。如是则不肖者在上位矣。然则贤者不为下,智者不为谋,信者不为约,勇者不为死。如是则驱国而损之也。就是说,君主如果爱好金玉财宝,希望获得它,就一定会拿要职高位、尊贵的爵位、优厚的俸禄来交换,结果,不肖之徒就会占据高位,而贤能的人不会竭尽全力,智慧的人不会贡献计谋。守信的人不会坚守约定,勇猛的人不为君主死战。这等于驱使国家走向毁灭!告诫君主千万不能让贪图财富的观点占上风。

二、诚信治国之道

上信而贱文即是说,重视信用而轻贱文饰,这是立国的法则。《管子》认为君主重视诚信极为重要,因为百姓拥戴有信用之君。君主治国不仅自己要遵守诚信之道,重要的是要倡导诚信,树立诚信权威,继而达到以诚信治国。《立政》说:好恶形于心,百姓化于下,罚未行而民畏恐,赏未加而民劝勉,诚信之所期也。就是说,君主好恶刚产生于心中,百姓就自觉地化为行动,刑罚没有施行百姓就感到畏惧,赏赐没有颁发百姓就受到鼓励,这是倡导诚信所期望的成效。正如《小匡》所说: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可见,君主重视信用,政令就畅通无阻。

1、治国力行仁义忠信。《君臣下》说: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认为君主要实行仁德,臣子要恪守信义,这就是上下之间的礼制。作为君主要重视以德治国,力行仁义之举,选拔使用忠信之臣,如《幼官》所说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这样就能成就王业,并且对明君和昏君进行对比,认为君主行仁德的重要性。《霸形》说: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对近臣显示出忠信,对远者显示出礼义,民归如流水。相反的话,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则事多,多则昏,昏则缓急俱植。(七臣七主)就是说,昏君不近人情地怀疑人,所以对臣下没有信任,事事都自己办理那么事务就繁多,事务繁多就糊涂,糊涂了就把缓急的事情都搁置。如不觉悟,能看到的前途就不妙,余力耗尽而受到惩罚。

2、树立法律权威和信仰。实行以法治国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培养百姓的法律信仰,为此君主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执法。《正》说:致政,其民服信以听,即施用政令,百姓就会诚实听从。《法法》说: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就是说,赏罚重而政令仍不能施行,那是因为赏罚没有真的实行;赏罚真的实行而政令仍不能施行,那是因为统治者没有率先作出榜样。所以说,禁令能约束君主自身,禁令就能在百姓中施行了。因此,要如《版法》所说: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即法令公正,制度平等,杀戮有罪不予赦免,执行刑戮必守信用,百姓就会畏惧。最终达到《八观》所说:宪令著明,则蛮夷之人不敢犯;赏庆信必,则有功者劝。只有法令严明,四方的蛮夷才不敢侵犯;只有奖赏兑现坚决可靠,有功的人才能受到勉励。

 3、用赏贵诚用刑贵必。《国蓄》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角度,论述夫民者亲信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就是说,百姓总是信任亲己之人,而舍命追逐财利的,四海之内都是这样。成就王霸的君主,废除强迫索求的,保留正常求取的,天下的百姓就乐于服从他了。《牧民》中指出,要及时兑现奖赏,百姓就不怕死难。不欺骗自己的百姓,百姓就会亲近自己的君主。即信庆赏,则民轻难;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管子》认为无论赏罚都要守信,因为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九守》说: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就是说,使用赏赐贵在信实,使用刑罚贵在坚持,刑罚的信实坚决是在人们的耳目所能看到听到的,而它看不到的作用,在于没有人不被它潜移默化的。《权修》说:赏罚不信则民无取。认为不兑现赏罚,百姓就得不到督促。作为国君不仅守信,还要根据国力实施赏罚,不可失度;还要根据百姓承受能力实行刑罚,否则达不到目的,甚至失信。《君臣下》说:夫赏重则上不给也,罚虐则下不信也。就是说,赏赐过重,君主就无法供给。刑罚过虐,百姓就无法信从。

三、官吏诚信之道

怎样才能做个合格的官吏呢? 《形势解》说: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即敦厚、恭敬、忠贞、诚信,这是臣下的常规。其中,诚信是合格臣下的重要内容。可见,诚信是为官必修之道。

 1、事君者无二心。《大匡》记载管仲与鲍叔讨论作为人臣如何事奉君主的故事。管仲说: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夫事君者无二心。鲍叔非常赞同。管仲说的是,做人臣的,不对国君尽力就不能得到亲信,不能得到亲信就言不听,言不听就国家不安定。事奉君主的人不能有二心。这种不二心观点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君思想是相同的。《管子》把对君主个人的忠臣与国家安定、人民利益联系起来,要求为官者对君主要一心一意,其不足是不分昏君明君。

2、诚信爱民广纳民意。《管子》认为贤者总以诚实的态度爱百姓,总以慈惠的政策爱百姓,制定政令总是广泛听取百姓的意见不敢先自为定。如《势》所载:故贤者诚信以仁之,慈惠以爱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这要求当官者要诚信爱民思想,实施惠民政策,尤其可贵的是在制定政令时广纳民意,蕴含了发扬民主精神。

  3、讲求信用依法办事。《管子》强调官吏要尽职尽责,行赏要讲信用,办事要有守规矩。《君臣上》说:“吏啬夫任事,人啬夫任教。教在百姓,论在不挠,赏在信诚,体之以君臣,其诚也以守战。如此,则人啬夫之事究矣。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如此,则吏啬夫之事究矣。就是说,吏啬夫担任监察工作,民啬夫担任教化工作。教化的对象是百姓,论罪在于不枉屈。行赏在于讲信用,这要首先体现在君臣身上,教化成功了,百姓就可担任守战的任务。民啬夫就算尽到了职责,吏啬夫全面掌握计量规章和办事法规,在审理刑法、重量、容积、弹劾类案件时,都不讲私情,而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吏啬夫就算尽到了职责。

4、执法严明不徇私情。《问》中记载如何做好边防事宜,告诫边防官不能贪图小利,要守信仁爱对待过往的人。小利害信,小怒伤义,边信伤德厚,和构四国,以顺貌德,后乡四极。行度必明,无失经常。即是说,小利有害信用,小怒有伤仁义,和睦交接周边国家,仁爱对待四方宾客,这样就做到了外貌和内德的统一。执行法度必须严明,不要违反常规常法。

四、百姓诚信之道

《管子》提出怎样成为完美的成人?信之者,仁也;不可欺者,智也。既智且仁,是为成人。认为守信的人,是仁爱;不能欺骗的人,是聪明。既聪明又仁爱,这叫做完美无缺的人。遵守诚信是一个完美无缺人的内容之一,而且是首要内容。《侈靡》中明确指出:犯诅渝盟,伤言,齐约之信,论行也。认为一个人如果背弃盟约誓言,是毁损信用;如果恪守信约,是显明德行。把是否遵守诚信作为一个人思想道德的体现。

1、忠信是做人的原则。《戒》中说:孝弟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弟,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这表明,孝悌是仁爱的根本,忠信是交友的依托。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心不用孝悌来反省,外形不用忠信来自正,舍弃这四项原则来谈论学问,必定会亡失自身。可见,《管子》将孝弟、忠信作为做人的根本。这与儒家的忠孝思想是一致的。作为学者文人更必须遵守这四项原则,才能够得上做学问,否则后果严重。

  2、诚信是做事的根本。《管子》认为士农工商从业者,都需要诚实经营,不得做非诚的人。《乘马》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就是说,不是诚实的商贾,不得依靠经商为生;不是诚实的工匠,不得依靠做工为生;不是诚实的农夫,不得依靠务农为生;不是诚实的士人,不得在朝廷做官。其结果要造成官虚而莫敢为之请,君有珍车珍甲而莫之敢有,君举事臣不敢诬其所不能。君知臣,臣亦知君、知己也。故臣莫敢不竭力,俱操其诚以来。意思是,即使官职有缺额,也没有人敢自求补缺;即使君主有珍贵的车、甲,也没有人敢私自制备;即使君主要兴办事业,臣子也没有人敢谎报自己力不胜任的事,君主了解臣子,臣子也了解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子没有敢不尽竭力、怀着虔诚之心来为君主效力的。这样百姓社会生产生活建立自诚信基础上,君臣关系基于互相了解,结果臣子尽心竭力。如果各行各业都做到这样,就可以建立诚信社会。

3、尊上级长辈可交友。管鲍之交是世人的楷模,如何才能交到挚友呢?《形势解》说:圣人之与人约结也,上观其事君也,内观其事亲也,必有可知之理,然后约结。可见,结交朋友,要学习圣贤与人结交的方法:对上要看他事奉君主的态度,对内要看他侍奉双亲的态度,而且一定要有值得相知的地方,然后才与他结交。约结而不袭于理,后必相倍。不重之结,虽固必解。就是说,与人结交而不合于理,将来必定相互背叛。轻率地与人结交,虽一时牢固,必将分裂。

综上所述,《管子》诚信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多样,自成一体,不乏精彩内容、精辟论断和精华闪烁,但它所强调诚信及诚信治国,其实是为实现君主专制的诚信道德,带有浓厚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不过,其中君主和官吏的诚信之道、百姓诚信之道以及诚信治国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

(郭世东,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二处处长,现挂职萧县县委常委、副县长)

 

 

(责编:刘国旗)

上一条:总第37期 论《管子》和合谐辑观对强军的启示      下一条:总第37期 《管子》与立国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