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7期 《管子》养生思想研究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7 8:47:01


《管子》养生思想研究

 

姚春鹏   

 

摘要:《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及其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的养生思想以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为基础,以顺天之道为养生原则,以时动静的养形论和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为核心内容。《管子》的养生强调精气神的修炼为强身健体之本,重视精神意识和内在生命力的精气在身心锻炼中的中心价值,更符合人作为形神合一统一体的生命本性。

关键词:管子;养生;精气;形神

 

管仲(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姬姓之后。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改革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管子》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代代积累的论文总集。既有管仲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具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特点。《管子》中道家、法家、儒家、阴阳五行家及兵家思想都非常突出。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其所推崇的还是道家,道家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其修身、治国的基础。这突出地表现在《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即所谓的稷下道家的《管子》四篇之中。《管子》四篇不但是《管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是《管子》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管子》有着明确的养生意识。《白心》: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君亲)【周视】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本文主要以《管子》四篇为主分析《管子》的养生思想。

 

一、天精地形合为人的生命观与气者身之充的身体观

《管子》养生思想是以其哲学世界观以及在世界观主导下形成的生命观和人体观为基础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管子》和整个道家学派一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德。《心术上》: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之谓德。这是说世界的本源从其本体的虚而无形来说叫做道;从其化育万物的功用来说叫做德。又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天之道,虚而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抵牾,无所抵牾,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可见,道本身是无形无象,充满整个宇宙,无所不在,能够化生万物的本源性存在;德是道的宅舍,德者得也,指万物因得于道而生成。所以说: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从其无为的功用来说叫做道,从其分舍于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万物来说叫做德,所以道是总说,德是分说。道之与德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有时也可以不加区别。

那么这样的道究竟是什么呢?《管子》又以气来阐释道。《内业》:凡物之精,(此)【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毕】得。这是说化生包括五谷、列星、鬼神和圣人在内的万物的本源是物之精,是气。物之精即气,精即气。《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本意是精米、细米。引申为极细、极微之意。《庄子》:至精无形,夫精,小之微也(《秋水》)。《老子》形容道时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所谓恍惚即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思。《内业》又说:夫道者,所以充形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所以《管子》就把道、精、气统一了起来。道即精气。曾经游学于稷下的孟子说过:气,体之充也。(《公孙丑上》)与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表达的思想是相近的。

《管子》不仅认为万物由精气化生,而且认为人也是由精气所化生。《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是说人是天之精气与地之形体结合而生成的。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或者说精气所化生的。这是本体论的说法。从生成论来说还有一个具体的化生过程。精气首先形成天地。精气由于自身的运动,其中轻微的部分上升形成了天,重浊的部分下降形成了地。所谓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形成后,天的阳气和地的阴气(即形。因为阳化气,阴成形)结合生成万物。所以万物都是形气结合的统一体。《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所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思想。《黄帝内经》也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

虽然人也是由天地之间的形气结合而生成,但人作为万物之灵又与一般生物有所不同。虽然化生万物的本源通称精气,但在古人看来实际上是有差别的。人所禀受的是至精至纯的精气,而动植物则不如人类。与动植物特别植物作为形气结合的统一体相比人是精气神形结合的产物,所以人先天地赋有崇高的地位,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这是说精气存储于体内,是生命的源泉,只有精气这内在的生命源泉不竭才能其外安荣即身体安康,生机盎然,四肢坚固,九窍畅通。人的生命不但需要精气的充养滋润,还需要精神的调摄。中国传统认为人之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是生命的本质及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细加分析,精、气、神还是以区别的。精指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源,属于阴,主静,精能够化生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气由精化生而来,同时,气又能化生神。神由气化生而来,神可以说是气的极致状态。《乐记》说过: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神是气的外在表现,神也是气。故有神气之说。我们现在理解的神(精神)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而中国古人并不是这样认识的。古人认为神与精气一样是与形相对的精微存在。精、气、神之间存在着精化气,气化神的功能强化的递进关系。当然,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气也能化精,神对精气有调控作用。从古人的形神观来说,神(包括精气)寓居于形体之中,神对于形体有主宰、调控作用。如果精气形神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内业》: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这是说精神存在于身体之中,精神的作用即思维运动是往来变化,不可思议的。但是只有精神存在,生命才能安宁,丧失精神,生命必定紊乱。打扫好精神的宅舍心,精神自然就会到来。对于精神要精心思考,安宁治理,端正容颜,怀着敬畏之心,精神就会到来,并安居心中。这里所要表达的是精神对形体具有调控、调摄作用,只有精神安宁,身体才能安康。

与生命观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身体观或人体观。我们知道,从根源上说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或精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先形成天地,然后由天之气,地之形结合形成万物。而形归根结底也是由气变化而来,是气的凝聚形态。万物都是形气统一体,而人则是精气形神的统一体。所以古人一般持精气形神统一的身体观。又由于精气其大无外,其细无内,充满整个宇宙天地之间,所谓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内业》)而人体的精气与天地之间的精气是密切联系的,所以也可以说古代的人体观是天人合一的人体观。关于人体观或身体观《管子》的表述是气者,身之充也。(《心术下》)孟子也有过气,体之充也的类似表述。看来,这是稷下学派共同的观点。关于形、气、神与生命的关系,《淮南子·原道训》有过经典的表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这是说形体是生命的宅舍,气是生命的充养,神是生命的主宰。也就是说身体是以神气为生命本质的。《内业》说:心全于中,形全于外。这也是说心神对形体具有主宰作用。这样的身体观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养生是以精气神的修炼为主要目标的。

二、顺天之道的养生原则

《管子》认为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其生成运行是依四时五行的规律而展开的。人类作为万物的一员,人类的行为也必须顺应天道的四时五行,否则必然遭致灾害。《四时》: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阴阳四时是自然的规律,刑德是社会的规律,但刑德必须符合四时,合之则有福,反之,则有祸。又说: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不知五谷之故,国家乃路。故天曰信明,地曰信圣,四时曰正。其王信明圣,其臣乃正。《禁藏》: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势》:成功之道,嬴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嬴嬴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

最后《形势》总结说:其功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这就不仅限于治国,而是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了。就是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顺应天道,违逆天道必然遭致失败。作者甚至用天助之、天违之来表述,似乎天是有意志的。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这是强调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但是自然万物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运动规律,人类必须在认识这些特性和规律,并遵循之的前提下,行动才能获得成功,遵循自然,顺应天道是首要的前提。同样,养生也必须顺应天道。

立政九败解》:人君唯无好全生则群臣皆全其生而生又养。生养何也?曰: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然则从欲妄行男女无别反于禽兽。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故曰: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认为滋味、声色是用来养生的,如果悖逆天道,从欲妄行则会走向反面。所谓全生是没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一切生理要求,这其实是养生的反面。养生是有节制地调养生命。所以作为国君不能有全生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就会廉耻不立,败家亡国。《形势解》: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认为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这实际是顺应天道的展开。《黄帝内经》也说过: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三、时动静的养形论

《管子》养生以精气神的练养为主,但并不排除形体的运动。根据形神统一的身体观,人体主要可以分为形与神两大部分。养生也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主要方面。养神以静为主,养形则以动为主。《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管仲复于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身,涂之畏者莫如口,期而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涂,至远期,唯君子乃能矣。管仲对曰: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静(无)【然】定生,圣也。管仲告诫桓公固情谨声尊生的重要方法。尊生就能使得之于道的生命蓬勃发展即道之荣管子认为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保养好身体。保养身体主要有适当的饮食(齐滋味)适时的运动(时动静)和调畅精神(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这样就可以保养好身体。这里的时动静即按时调整或动或静的状态,明显蕴含着适时身体锻炼的意思。

关于这一思想《幼官》篇有更详细的阐释。:动静不记行止无量。戒(审)四时以别息异出入以两易,明养生以解固,审取予以总之。这段文字难以确诂,但大意还是可以清楚的。郭沫若《管子集校》认为:记当做纪,言动静失其纪,则行止无度量。下文戒四时异出入、明养生审取予即是使动静有纪。以别息以两易、以解固,以总之(乏)则是使行止有度[1]意思是行动与静止没有一定的规矩度量是不行的。所以应该谨慎地根据四时来调整作息,根据出入的不同来更替活动方式,明白养生来解除痼疾,审察何者当取,何者当去,来补充自己所缺乏的。《黄帝内经》根据四时变化,确立了不同的养形方法,可以看做是对管子适时运动思想的具体发展,主张要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活动。春夏秋三季在户外活动,春天秋天以广步即散步为主,夏天可以活动量大些,而冬天则应该静处。

《管子》书中还具体记载了管子劝诫桓公不能懒惰沉沦,应该积极加强身体锻炼,勤于政事。《中匡》:(管仲)对曰: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偷】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仲父也。对曰:臣闻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君奈何其偷乎?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明日,管仲朝,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公曰:善。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这一段文字并非是专门谈论身体锻炼的,而且其目的也不是身体锻炼,而是为天下。但是管仲很清楚要达到为国、为天下的终极目的必须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所以为身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的生理基础是血气,只有血气运行畅通,身体才能健康。其核心的问题是道血气。根据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理论,道血气的主要方法应该是活动身体,这显然是体育锻炼。管子认为道血气的身体锻炼还是达到长寿和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这就是为身。

《管子》还把运动与饮食、修心结合起来考虑。《内业》:凡食之道:大充,形伤而不臧;大摄,骨枯而血冱。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敞】,而广,其形安而不移。《管子》认为生命的源泉是饮食,但饮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不能过饥过饱。过饥过饱会出现形伤而不臧或者骨枯而血冱的情况,最好是充摄之间的中度。如果饥饱过度就应该调整。过饱应该运动,如果不运动,气就不能通达于四肢。如果长期饥饱无度就会导致身体耗竭。另外,饥饿时为减少精气消耗应该减少思考(广思,广通旷),相反,却应该多用脑思考(长虑)。这样就会心胸开阔,体气宽舒,形体安宁。可见,管子虽然重视养形的身体运动,但并不是像现在那样把身体运动作为独立的体育项目来看待。而是把身体运动与饮食、修心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古代综合思维的特点。特别是管子不仅认识到了身体运动的意义,而且对于大脑的运动对养生的意义也有深刻认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大脑活动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现代科学认为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所以在饥饿时为了保护大脑就应该减少用脑。相反,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衰老,往往就赖于用脑了。《管子》主张应该保持大脑的运动,特别是老年人,认为如果老不长虑就会困乃速竭。

四、抟气的精气修炼论与修心静意的养神论

在《管子》的养生思想中除了养形论外,更重要的是养神论。由于精气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养神以养气为基础,而养气以养神为目的的。《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这是说精气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养护生命必然要养护精气。《管子》认为养护精气的首要方法或者说消极方法是排除喜怒忧患的干扰。《内业》: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祛除喜怒忧患的方法是诗乐礼敬。又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就是说人生以欢乐为常态,忧悲喜怒则是异常状态。只有在人生的常态下,精气才能充满身心。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毛】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在排除消极情绪,使人处于常态的基础上,《管子》还主张积极的抟气法以修炼精气。《内业》:(搏)【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搏)【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所谓抟气是道家修炼精气的一种方法。抟是聚集之意,抟气就是聚集精气。因为精气是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动力来源,精气的不同状态决定生命的不同状态。健康的普通人精气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在体内往复循环,充养肌体生命活动的。而当精气运行散乱或者逆乱就是病态,严重的就会死亡。道家认为修炼精气,使之进一步地凝聚,就能产生更强的功能,提高生命机能的水平。这就好比把分散的丝线拧成粗大的绳索,其应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内业》说:气如神,万物备存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这就是对精气水平提高使生命达到新状态的描述。

《管子》认为精气修炼到一定程度就能发生变化甚至是神奇的变化。《内业》说: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这一表述的大意相同,但更明确地指出了精气的变化功能。《心术上》: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这里更具体地指明了由精而神的逻辑过程。抟气的方法是先秦道家甚至医家普遍推崇的精气练养方法。《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这里的专气即抟气。《黄帝内经》: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天真论》)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生气通天论》)这里的呼吸精气、服天气都是抟气修炼法。

抟气的精气修炼法密切相关的是养神法。实际上由于精气神的密切关系,精气修炼与神的修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精气修炼所要达到的目的与养神是一致的,而且在精气修炼中也离不开心神的主导,但是由于精气神毕竟有层次上的差异,所要养气与养神还是可以分开论述的。在《内业》篇有几个重要概念:道、气、心、神。前面我们已经阐明道即气。其实,也可以说道即心、即神。这是因为道为总说,气、心、神为分说,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在其运动变化皆合乎道的意义上也可以说道即气、即心、即神,而气、心、神即道。《内业》说: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又说: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这里道乃可止的道即有神自在身的神。

从《内业》全篇来看,养神也就是养心、修心。养心的首要条件是敬除其舍,打扫好心宫这个神的宅舍。《心术上》: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又说:洁其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其传文解释说:洁其宫(阙)【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洁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只有心宫清洁,神这位贵人才能到来。而心宫清洁的方法是内静外敬,特别是内静,这是《内业》所反复强调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意】,道乃可得,能正能静,然后能定,中不静,心不治,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静则得之躁则失之。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内心安静,精气的运行就会有条理,就能得道、道止,即神来止心中。这实际就是气功修炼中的静功,排除内心纷乱的思绪,让心安定下来,任由精气自然运行,达到一定程度,定能生慧,产生神明若存的神奇功能,回复了禀受于道的生命本性,即所谓能反其性,性将大定。这与庄子的抱神以静的养神方法是相似的。

除了内心的安静,《管子》还强调排除耳目对外物的感知对于养神的重要性,俗话说闭目养神。《内业》: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又说: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因为人感知世界的主要感官就是耳目,如果耳目为外物所吸引,必然刺激人产生思绪、情感,内心就难以安静,所以必须排除耳目的作用,即耳目不淫。庄子的心斋也强调无听之以耳,即排除耳听的功能。

最后,《管子》还认为养神还需要端正形体。《内业》: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这是说形体不端,德(即道即神)是不会来的。而正形则能摄德,精气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神明就能达到极致。为什么正形有利于神明的到来呢?《内业》又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这是说形体端正就容易使血气安静,这样就容易积聚心神。可见,《管子》不仅认为养气、养神对于养形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认为正形是养气、养神的重要条件。对于调养形、气、神的关系有着辩证的认识。这是《管子》对于传统养生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7.

 

[作者简介]

(姚春鹏,辽宁沈阳人,曲阜师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儒家哲学、中医哲学)

 

(责编:刘梦醒

 

上一条:总第37期 论《管子》“教训成俗”的治国方略      下一条:总第37期 论《管子》和合谐辑观对强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