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3 15:48:48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管鲍之交
马东盈
管鲍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的佳话,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相知相交的故事,其中的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而流传最广的则是管鲍分金的故事。毛泽东对管鲍之交十分推崇,并奉为同志之间相知相交的楷模。
分金遗迹在,佳话至今传
管鲍分金的故事在于提醒人们:处世为人要象管仲和鲍叔的交往一样,做到义字当先,坦诚以待,相互理解。管鲍之交成为长期以来传统道德追求的人际交往的美好境界,特别是在商业经营、商业合作活动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传统民居比较习见的户第匾额,往往有管鲍遗风的匾。商家字号的对联也有贸易常存管鲍风之类的联句。
一
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或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桓公(公子小白,前685~643年在位)即位之始,以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势力逐渐强大,最终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因而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著名政治家。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孔子曾经评价管仲说: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然而,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惠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是因为,使管仲得以施展其雄才大略的关键人物是鲍叔,即鲍叔牙。
鲍叔牙的籍里,一说与管仲相同,也是齐国颖上。正是因此,在今安徽颖上县城北半公里处,原有管仲专祠,明万历六年(1578)知县屠隆重建,增祀鲍叔牙,改称管鲍祠。管鲍祠后来屡有兴废,今存1933年重建的殿堂五间。
但在泰山一带,相传鲍叔牙的故里是新泰鲍庄(今汶南镇南鲍东)。这一说法也可从史籍中找到佐证。《史记·管晏列传》正义:韦昭云:鲍叔,齐大夫拟姓之后,鲍叔之子叔牙也。史书中所谓的鲍叔,几乎都是指鲍叔牙。鲍叔牙去世后,据说安葬在鲍庄(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如今尚有所谓的鲍叔牙墓遗迹可寻。
管仲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后来,二人都在齐国参政。乾时一战,辅佐公子纠的管仲成了接下囚。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堂阜(今山东蒙阴西北)已是鲁国边境,鲍叔牙先行入见齐桓公奏报。齐桓公攻鲁之初,是对射中自己腰钩的管仲杀之为快的。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必欲杀管仲[],而对辅佐自己登上君位的鲍叔牙则报之甚厚,准备拜之为相国。鲍叔牙坚辞不就,转而推荐管仲。
鲍叔牙自陈,他有五项比不上管仲: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仪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对于管仲的一箭之仇,鲍叔牙为之解脱,说是各为其主,不应计较。齐桓公毕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贤君,被鲍叔牙说服了。
管仲快达到齐国时,三次薰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经过一番晤对,桓公领略了管仲非凡的政治才能,便拜为相,为其实现霸业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而鲍叔牙则甘居其下,与之精诚团结,共同辅佐桓公。
二
管仲脱囚的堂阜,在今蒙阴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西高都村一带,古时曾有一条名为堂阜水的小河流经。堂阜遗迹为古蒙阴八景之一。清康熙《蒙阴县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桓公杀子纠,管仲请囚,鲍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即此。今为本县八景之一。《沂州府志》载:堂阜,《左传》庄公九年:管仲脱囚于此。杜注:蒙阴县西北三十里,即堂阜也。《水经注》: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即此。《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集解》:贾逵曰:堂阜,鲁北境。杜预曰:堂阜,齐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鲍叔解夷吾缚于此,因以为名也。所谓的堂阜遗迹即指此。据介绍,此地原有一碑记其事,毁于1967年。[]明公跻奎《堂阜遗迹》七律云:小白沟中学匹马,相扶霸业并昆吾。春秋百代留遗迹,堂阜千年入壮图。祸福塞翁疑失马,险危蒙庆梦啼乌。只因鲍叔吹嘘力,管仲何须待价沽。其子公一扬同题七绝云:堂阜何年说有踪,一匡争道树奇功。悬知天地随人意,渭水难忘是太公。[]
幸脱当年车槛灾,一匡霸业为齐开。[]后来,对于鲍叔牙的知遇之情,管仲深为感激,《韩诗外传》:鲍叔牙有疾,管仲为之不食,谓宁戚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鲍子死,天下不与吾知矣。虽为之死,亦何伤哉!又曾追忆说: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有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就是管鲍之交的佳话。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贫交行》一诗中写道: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对管鲍二人推心置腹的交谊倍加推崇。
管仲追忆中提到的分财利,说的是二人早年曾合伙经商,在分财物和利润时,鲍叔从不因为多占便宜而不悦,后世简括为管鲍分金的成语,广为流传。
管鲍分金的地点,在泰山的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中有多处。
一说在今莱芜今方下镇义和沟[]。清光绪《莱芜县志》卷六《地理志·编里·方下保》有两个地名:王家义和沟、乔家义和沟。蔺家楼与王家岭交界处即今道班房附近,原有突出地面的高地,相传即分金台遗址;蔺家楼村内原来还曾建有管仲庙,今俱废。[]文物工作者2002年7月25日调查:分金台原为一土台,长宽各约2米,高1米。20世纪70年代扒坟时扒了土台,有坟,砖室墓,只有衣服,颜色鲜艳,见风后就风化了。村民讲,没有人上过坟,也不是农村分家处,是管鲍分金处。[]
一说在今章丘的鲍山。济南东郊济炼济钢之间的鲍山,因鲍城得名,鲍城即鲍叔牙的封地,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据说王舍人镇附近曾有座分金桥,是当年管鲍分金处。鲍山可谓名山。宋代诗人曾巩《登华不注望鲍山》诗云: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似茅戟,心中那得叔牙城。清代诗人沙张白途经此地时写有《鲍山管鲍分金处》咏及这一故实:彭生豕立雄狐摧,瓜熟不遣连称回。夷吾此日正穷饿,谁信若人天下才。盛年难得八口饱,白首更建三归台。知我之恩等生我,鲍山屹屹高千古。赠金独向三北时,此道今人弃如土。漫云鲍叔不怜才,眼中之人谁仲父。[]鲍山高不过百米。济南钢铁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鲍山公园。公园的揽胜长廊绘有叔牙举贤、叔牙荐齐侯、管鲍分金、叔牙妙语释管子等彩画。园中新建鲍叔牙纪念馆、人工湖与人工瀑布等景观。鲍墓位于济钢单身楼北面,是济南市政府于1995年12月20日公布的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鲍墓共有两层,均用采自鲍山的山石铺砌地面。第一层东侧立一石碑,上书鲍叔牙墓。墓上下两层之间的台阶正中间有一双龙戏珠石雕。圆形封土堆位于该墓第二层正中,直径约10米,高约4.5米。墓前有石碑一尊,上书齐大夫鲍叔牙墓。碑前有石供桌,左右各自分立一只石刻狲猊。封土四周砌有砖墙,高1米多,墙顶做成剁口形状。面积约20平方米。鲍墓前方和左右两侧是大片绿地,南北路分别为叔牙南路、叔牙北街。[]
在新泰,相传南鲍一带即是管鲍分金处。清代戏曲家、诗人洪升(1645~1704)于康熙十三年(1674)途经此地时写有一首五律,即《过管鲍分金处寄沈遹声》咏及这一故实:莽莽乾坤内,何人鲍叔牙?分金遗迹在,驻马独长嗟。断碣春眠草,孤村暮隐花。徘徊念知己,洒泪向天涯。(《稗畦集》)章培恒先生指出,作者作此诗时,已数经客游,一无所遇,首二句慨叹世无鲍叔牙,盖亦隐身世之感也。[]所论甚笃。
管鲍分金的义和精神,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活动之中。时期著名的冶铁家、莱芜人吕规,便体现了这种精神。
吕规(1053~1100),字正臣,北宋莱芜人。曾祖日新,故任驾部员外郎。祖旬教授乡里,故不仕。父孜,故任淄州司法参军。妣杨氏。君性严重简默,若不可亲者,人乐与之交。事父母尽爱以顺,待其兄内外无间言。吕规博学工文,为人所称重。其父辞世后,门内几百口,饮食被服滋窘,吕规利用莱芜境内发展铁冶的有利条件,乃募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精密。吕规的铁器制造作坊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价格却相对低廉,只有别人产品价格的1/3。人人予一,己独予三;人出取三,我独取一。;由此,吕氏作坊的产品几乎垄断了整个山东地区,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家爨户御,其器皆吕氏作也。吕规家族的困窘状况彻底改观。元丰六年(1083),京东都转运使吴居厚奏请朝廷在京东路对铁实行官营,吕规尽其齐量作程,利害嬴约一切并归之,完全配合了官方的行动。他对同族人说:吾家世儒学,非殖货者。方祸至艰急,日计不支,倒行逆施,何暇择去就?昔一疏食,今兼肉矣;昔岁无褐,今重裘矣。祭祀以时,嫁娶如礼,宾至有馆有饩,可以言义时也。不尔,使后生辈贪得争利,挟气犯法,前日之积正为狱吏资尔。并大辟馆舍,请一时名士与子弟们交游,以经术讲习,继续走读书科举之路。尽管偌大的产业已经归于官营,吕规仍然时常扶困济难:乡人贫病不能出门户,婚葬失其时,四方游士颠顿道路不得归,力振翼之。其行事,赢得了一乡之善士的美誉。[]
管鲍分金的故事,在历史演义白话小说《东周列国志》中有精彩的描写。《东周列国志》第十五回《雍大夫计杀无知,鲁庄公乾时大战》:
却说管夷吾字仲,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与鲍叔牙同贾,至分金时,夷吾多取一倍。鲍叔之从人心怀不平,鲍叔曰: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因家贫不给,我自愿让之耳。又曾领兵随征,每至战阵,辄居后队;及还兵之日,又为先驱。多有笑其怯者。鲍叔曰: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岂真怯斗耶?又数与鲍叔计事,往往相左。鲍叔曰:人固有遇不遇,使仲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矣。夷吾闻之,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哉!遂结为生死之交。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准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写这本书的是民间一个作家。有一本小人书,写城濮之战,可以一看,我对照了《左传》,完全准确。他还说:《东周列国志》那上边的颠覆活动可多啦。[]
毛泽东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准确的。是基于把小说描写和历史记述对比得出的结论。
据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凡国家之兴废存亡,行事之是非成毁,人品之好丑贞淫,一一胪列,如指诸掌。往迹种种,开卷了然,披而览之,能令村夫俗子与缙绅学问相参,若引为法戒,其利益亦与《六经》诸史相埒,宁惟区区稗官野史资人口吻而已哉!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读法》中说:即如《三国志》最为近实,亦复有许多做造在于内。《列国志》却不然,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实事也记不了,那里还有功夫去添造。故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
由此而言,《东周列国志》较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是大致不错的。但是其中的虚构也是明显存在的。不过,对于毛泽东来说,解读古书,服务现实,是符合他古为今用的一贯风格的。这里,我们可以肯定毛泽东对于管鲍分金故事是熟知的,但还看不出他的基本评价和解读。事实上,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这一故事的意蕴做了发挥。
愿结管鲍谊,常存感激心
毛泽东对管鲍之交的了解,是从幼年时代的私塾开始的。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则把管鲍之交作为交友的楷模,以求结交同道,砥砺奋进。在与民主人士的交往中,又作为推心置腹的典故来欣赏。晚年毛泽东则把管鲍之交升华为同志之间的真诚理解。
一
从1902年春天起,毛泽东开始在韶山南岸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继而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诗经》等。《幼学琼林》是明代文学家程登吉(一说丘浚)原编、清代邹圣脉增补的蒙学读物,其中便有管鲍之交的内容。仲尼老子,可谓通家;管子鲍叔,可称知己。[]分金多与,鲍叔独知管仲之贫;绨袍垂爱,须贾深怜范叔之窘。[]毛泽东后来曾经多次引用《幼学琼林》中的句子。可以想见,少年毛泽东也许是从这本启蒙之书中就已经对管鲍之交的佳话有了认识。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把管鲍之交奉为友谊的崇高境界。这要从他与罗章龙的交往说起。
罗章龙(1896.11.30~1995.2.3),湖南浏阳人,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朋友,也是新民学会会员。早年化名纵宇一郎。[]1915年,毛泽东为了广交朋友,曾经广泛散发过一份征友启事。9月27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近因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末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11月9日,毛泽东致信黎锦熙,也提到征友一事。信中说:弟在学校,依兄所教言,孳孳不敢叛,然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昔朱子谓:不能使船者嫌溪曲。弟诚不能为古人所为,宜为其所讥,然亦有幽谷乔木之训。如此等学校者,直下下之幽谷也。必欲弃去,就良图,立远志,渴望兄归,一商筹之。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两年以来,求友之心甚炽,夏假后,乃作一启事,张之各校,应者亦五六人。近日心事稍快惟此耳。
这里提到的征友启事,毛泽东后来曾经回忆说:我这时感到心情舒畅,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的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罗章龙回忆这段往事说:
一九一五年五月中旬某日,我赴司马里第一中学访友,于该校会客室门外墙端,偶见署名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一则,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古典文体,书法挺秀。我竚足浏览,见启事引句为《诗经》语: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内容为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文情真挚,辞复典丽可诵,看后颇为感动。返校后,我立作一书应之,署名纵宇一郎。逾三日而复书至,略云:接大示,空谷足音,跫然色喜,愿趋前晤教云云。旋双方订于次星期日至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临别,润之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嘱以后常见面。[]
柳亚子(1886~1958),江苏吴江人。著名民主人士。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是近现代旧体诗词的主要代表之一。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是诗词交往时广为人知的。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柳亚子几次见面,做推心置腹的交谈。10月2日晤谈后,柳亚子作《毛泽东招谈于红岩嘴办事处,归后有作,兼简恩来、若飞》:
后车载我过磻溪,骏骨黄金意岂迷。
兴汉早闻三足鼎,封秦宁用一丸泥。
最难鲍叔能知管,倘用夷吾定霸齐。
心上温馨生感激,归来絮语告山妻。
得坐光风霁月中,矜平躁释百忧空。
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
后起多才堪活国,颓龄渐老意犹童。
中山卡尔双源合,天下英雄见略同。[]
毛泽东1946年1月28日致柳亚子的信中,说到读柳和词的感受,提到了这首诗: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心上温馨生感激,归来絮语告山妻,我也要这样说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故居的藏书中,有罗隐的两本诗集《罗昭谏集》和《甲乙集》。毛泽东对其中很多首诗都划着浓圈密点,粗略地统计约有91首。[]罗隐是晚唐很有才气的诗人,同时又是很不得志的诗人。在七律《东归别修常》一诗中,罗隐写道: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襟红。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惟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毛泽东对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天头上划着大的圈记。[]
二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在时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和王任重、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湖南省湘潭湘潭县韶山冲。
第二天早晨,毛泽东来到旧居后面山上父母的合葬墓前。由于大家事先不知道主席为父母祭坟,没准备花圈和纸花。有一位青年就地折了一些松枝,用野草捆成一束,交给了主席。主席把松枝献在坟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著名作家周立波(1908~1979)在纪实散文名篇《韶山的节日》中记录了当时的场面:
午后,罗瑞卿同志到那修建在半山腰上的住所去看毛主席。主席午睡刚起,在穿衣服的时候,他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接着又说,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她)们两位。[]
从管鲍之友谊到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是毛泽东后来对于这种崇高境界的深化。
这段文字,经历了一番时隐时现的命运。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一桩发生在文革时期的《韶山的节日》事件。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引发了作家周立波的兴趣。之后,他先后六次到韶山参观、采访。1965年除夕,周立波应《羊城晚报》约稿,创作出《韶山的节日》这篇散文。作品寄到《羊城晚报》后,编辑部很满意。因为此文是写毛泽东活动的,其中又涉及扫墓之类在当时有旧时代色彩嫌疑的内容,负责编辑感到吃不准,便将文章打印多份,分送中南局、宣传部和报社领导。总编辑杨奇又打电话询问过中央,得到可以由你们自己处理的答复。文中几处提到了陪同毛泽东的罗瑞卿,当时社会上已隐约有了一些对罗瑞卿不利的传言。为谨慎起见,他们略去了罗的名字,将文章发表,时间是1966年1月21日。这次发表的文章,便含有毛泽东看望先人坟墓、谈论纪念父母的细节。
文章发表后,受到读者欢迎,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也很赞赏。但韶山毛泽东故居陈列馆的一位同志来信,对文章的一些细节提出异议,希望能予以更正。周立波按照来信提供的情况加以修改。陶铸说:把改正稿再刊一次好了,无须逐条更正。这样,文章在原版面又发表一次。时间是1966年4月23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表删掉了毛泽东看望先人墓、谈论纪念父母的细节。
但是,《韶山的节日》惹恼了江青。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张春桥根据江青的意思给中南局负责人陶铸转去写给康生的一封信。信中说:周立波写的《韶山的节日》,是丑化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反革命毒草。是否要为罗长子翻案?罗长子,就是罗瑞卿。[]负责《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作家秦牧询问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的中南局宣传部长王匡。王匡只说:看先人坟墓的事,大概不该写。
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周立波成了批判对象,第一条罪名便是写了大毒草《韶山的节日》。周立波受到了无休止地批判,被关了七年,1973年下半年才被放出来。江青的讲话里六次点了周立波的名。原中南局宣传部、《羊城晚报》和同意发表这篇文章的人都被牵扯进来。[]
《湘江文艺》1978年第1期发表周立波的《〈韶山的节日〉事件的真相》和秦牧的《〈韶山的节日〉一文的奇祸》,对这一事件深入揭批。秦牧指出:文中提到杨开慧烈士,触怒了江青。于是制造借口,多方打击写作、发表这篇文章的人。什么写了毛主席看望先人坟墓的事啦,什么你们是否要为罗长子翻案?等等,都不过是幌子和恐吓的话。《人民日报》打算转载,《湘江文艺》编辑部的张盛裕于2月11日给罗瑞卿写信并寄去刊物征求意见意见。罗瑞卿2月27日的亲笔复信中再次证实了这一细节。[]《湘江文艺》编辑部决定在第3期发表此信。3月14日下午,罗瑞卿在北京301医院接见张盛裕、周立波,又回忆了毛泽东回韶山的一些细节。张盛裕回忆说:我请罗瑞卿同志谈谈他信中写到的毛主席说那段话时的细节,建议立波同志能把这补充到他的《韶山的节日》文章中去,再在我们刊物上重新发表一次。罗瑞卿同志说,就是那天主席上山看了双亲墓回来后,下午我去看他休息得怎么样,主席刚午睡起床,在穿衣服,见我来了,便对我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她)们二位。主席讲这些话的时候,王任重、周小舟他们两位不在场,有个警卫员,叫李银乔,那天是他担任警卫。[]
不久,《韶山的节日》顺理成章有了再次与读者见面的机会,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战地上。罗瑞卿的名字恢复刊出,毛泽东看望先人坟墓、谈论纪念父母的细节得以恢复。
李汉秋先生发起并主持编写的《新三字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回应,轰动一时,其中写道:讲友爱,笃友谊,管鲍交,金兰契。编者解释说: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这说明,管鲍之交的佳话,不仅在古代值得称赞和效仿,在当今的时代,面对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对于如何形成新型的健康向上而又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历久长新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马东盈,山东省泰安市和圣柳下惠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条:总第38期 管子的民本之维与治国之道 下一条:总第38期 管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