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38期 管子的民本之维与治国之道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3 15:42:27


管子的民本之维与治国之道

宋冬梅

管仲,名夷吾,字仲,后世尊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处在列国并峙,互相征伐的时代,在鲍叔牙的举荐下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齐国霸业。其治国之道在其霸业中得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民本,是其治国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管仲与先秦时期其他法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民本,在这里是指以民为本、以百姓为本的意思。正是管子对民的重视,才使得当时的齐国奠定了可靠的立国基础和发展底蕴,取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子的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堪称时代的精义,对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践行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管子的民本思想理论

1、齐国百姓是公之本

众所周知,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思想史上,管子是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重要人物。在他相齐治国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特别明确地告诫齐桓公,齐国的百姓是君国大事的根本。

《管子·霸形》记载了齐桓公管仲一段对话。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管子·霸形》以下注释仅注篇名)《霸言》也记载: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管仲在这里特别提出了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说明了在他的治国理念中民本与治国的重要关系。他认为理顺与百姓的关系,国家就安宁、太平、稳固;否则,百姓混乱,国家就会岌岌可危。

2、待民以公

管子的重民包括对社会各类人才的重视、任用和奖励。桓公问于管子请问教数?管子对曰:民之能明于农事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时: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山权数》)管子对民的重视不是凭借高低贵贱来来认识的,而是公平地待人,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给每个人以尊重。这是很可贵的。

3、国泰始于爱民

管仲认为君主欲求安定天下,必始于爱民。《管子·小匡》中记载了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公曰:民富而以亲,则可以使之乎?对曰:举财长工,以止民用;陈力尚贤,以劝民知;加刑无苛,以济百姓。行之无私,则足以容众矣;出言必信,则令不穷矣。此使民之道也。《小匡》

4、政通民意

管仲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了解和重视百姓的欲望君王的政策应因势利导顺应民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牧民》)

政通民意,才能保证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轴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牧民》)否则,政策不通民意,国家的治理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行体系。

二、管子的民本措施与作用

1、富民为先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能为民富之,则民甘愿为之贫管子将国家的安危,政治之良窳,归结到是否能充实人民的物质生活上来。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在这里,管子富民思想上升道理伦理的认识高度,也是他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形成朴素认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的是人民的道德水平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基于此种义利观,管子把富民提高到了与治国息息相关的高度,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牧民》)百姓富足,才能知礼守法满足了百姓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人们才会有廉耻之心,进而,国家才易于治理,反之,国家难于治理。

富民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跃经济,调动各行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实行四民分居。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小匡》)这种组织使四民各居其地,不相混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生产组织有序高速地运转。与四民分居相联系,整顿行政区划,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十五个士乡又与军事组织统一起来,又形成齐国的兵源。在税收政策方面,管子实行相地而衰,根据土地的富庶贫瘠,征收不等的赋税。使赋税趋于合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在重农思想指导之下,还注重提高和推广农耕技术,反对奢侈习俗,主张齐贫富。

富民与治国紧密相连,管子组建了一个能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机构,即轻重九府。它有轻重、料民、准绳、平准、籴粜、官山海等职能,在经济调控中发挥着强有力的监管和度量作用,从而保证了经济的有效运转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

2、国之四维

 

管子主张对民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的是礼、义、廉、耻四维之教。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牧民》)礼、义、廉、耻,管子称其为国之四维。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规范,义是人们相互尊重、忠贞爱国的准绳,廉是指廉洁奉公、勤于自律,耻是指有荣辱羞耻之心。

子强调礼与法的结合运用,强调顺民之好恶。法是社会生活的尺度和准绳,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七法》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枢言》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又说:法者,天下之至道,圣君之实用也。《任法》)但管子主张立法要顺民之好恶,依自然之道,简洁划一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无赦,唯令是视。《重令》《任法》还: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法律的制定、执行要公开、公正一经公布,人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管子的礼法并用,加强了对民众在物质基础之上的道德文明建设。

四维之教提升了齐国国民的素质,在社会生活中人民能够自我约束,顾全大局,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法度,在整个国家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3、九惠之教

道在天,其实在于人心。管子在告诫齐国君王要从各个方面实行爱民惠民的政策。道之在天也,其在人者心也。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王者用之而天下治。人主不可以不慎贵,慎贵在举贤,慎民在置官,慎富在务地。故人主之卑尊轻重,在此三者。《枢言》

管子相齐九惠之教在政府设置专职官员对社会上的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进行管理照顾。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入国》老老,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国家政令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一子可以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由政府供养肉食;80岁以上的老人,两子免除征役,每月有肉食供养;老人去世时,由国家供应棺椁。国家还积极劝勉子女用心赡养老人,要求精膳食,问所欲,精心料理老人饮食起居。养疾,是指国家设立疾馆在城邑和国掌养疾的官,对聋、盲、瘸腿、半身不遂、两手不能屈伸的残疾人特别管理,直到死亡。合独,是指国家在城邑中设掌媒,掌媒专职官使鳏寡而合和之,国家给予田宅安家,并免除三年的职役。问病,是指士民有病,有专职掌病的官以君主旨意慰问90岁以上老人每天一问80岁以上老人两天一问70岁以上老人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专职掌病官还要将病人情况向上报告,君主有时也会亲自慰问。除了对鳏寡合独和残疾者施行惠民政策之外,还对孤独幼儿、贫苦穷困者、死于国事或战争的烈士的关照救助、祭祀抚恤特殊规定的五教

管子的九惠之教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齐国重德尚的礼俗以及体贴民众、扶危济困的国家职能和社会风尚。

三、管子的民本思想意义

1、树立了民本思想的一面旗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管子从当时社会的,历史的、人性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民本的重要,主张爱民、顺民、惠民等,并且对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作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真知灼见,是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一面旗帜。“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权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乘马》)。管仲推行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小匡》)的政策,通过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形势解》),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霸言》)等等决策与实践,使齐国百姓生活得到保障,政权获得巩固和稳定。

春秋时期的儒家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墨家也有以人民的意志来表示天志的观点,但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人民的意愿反映了的意志。而在管子认为,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涵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先王善与民为一体。(《君臣》)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其归问于家矣。(《小称》)管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的,他认为执政者的行为善恶,可以直接通过人民来评价,他甚至将人民的智慧提到圣人的智慧水平,认为人民对是非的判断是可取的,人民的考察监督也是不可逃避的。所以,管子主张将圣人之德放到群众中去,同人民的智慧互相印证结合,执政者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在当时各学派中是一种不可同日而语的智慧,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2、开启历史上的民本思想风尚

管仲的民本思想开启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民思想的源头,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重视民本,在先秦与后世历史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风尚。《尚书·五子之歌》中的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与管子的齐国百姓,公之本也《霸形》)相媲美先秦时期儒家的孟子强调民本思想,《孟子·尽心》: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谷梁传》强调民者,君之本也荀子君民关系时也强调重民的意义,曰: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荀子强调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并引载舟覆舟具体生动的舟水关系作为立论依据。贾谊《新书·大政上》中说: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唐太宗《民可畏论》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可敬可畏: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等等。本者,根基之谓也

 民惟邦本,是指只有民的力量才能够称为立邦、安邦、兴邦的根本。一切事业和立国之本只有树立于此,才能有成长的根基。因此执政的人君只有爱民、利民、取信于民,其政权可靠的根基和坚强的后盾,国家才能有本固邦宁的景象。民惟邦本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打开了多维的民本视角

提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关照。

价值观上说民本思想将道德价值放在物质利益之上,是科学的价值观。这一思想首先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人与神的意志、物的需求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更为可贵的是,民本突出强调社会群体中的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出发点。方法论上本是指充分的认识人、尊重人,把民众的力量看要的治国资源通过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增强其创造力,提高素质,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认识论上民本是指以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的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处在社会中的人,要解决人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诸多问题,最终还是从具体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条件来考量

四、民本思想的当代借鉴

当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把握和剖析,寻找和借鉴传统文化在当代具生命力的闪光点,从而确立我们当代社会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文化和政治文明的重构。

纵观我国思想文化史,民本思想自发端之日起,就与历代君王的治国思想密切相连,这是我们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民本思想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其根本是为维护君王统治服务的,统治者讲民本实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牧民现代的民本思想以现代的社会的本质和思想为前提,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传统的民本思想仅仅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治国方略现代的人民当家作主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民本思想的主旨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毛泽东曾一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是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出发,坚持以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自执政以来始终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始终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历史上主与臣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所以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党的宗旨要求,认真当好人民的公仆,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等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新的时期有新的民本思想需求。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和谐发展。习近平2010年9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他指出,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他强调,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使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越来越大。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中国梦,是与人民的需求、国家的发展,世界和平密切相关的复兴之梦。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说,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至高境界和深远意义上的民本观、发展观、和平观。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和践行,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志民.齐文化论稿[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2.

[3]梁启超.管子评传 序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韩斌,孟宪平著.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5]杨永林.《管子》民本思想述评[J].管子学刊,2006.第2期.

[6]习近平:科学发展观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人民网:2008.09.24.

[7]中央纪委研究室编.反腐倡廉要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06.

 

[作者简介]

宋冬梅,山东曲阜人,中国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条:总第38期 管子管理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      下一条:总第38期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