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7 11:08:49
屠隆对管子文化的重大贡献
朱 文
按语:本文节选于作者所写的《屠隆任颍史话》系列文章,本刊载用标题和正文文字略有变动。
屠隆(1543-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一衲道人等,是明代万历五年进士,当年奉诏担任颍上县知县,万历六年年底继任青浦知县,万历十二年担任礼部主事,不久因遭到诬告,辞官归田。屠隆是炳青史的古代名吏和文豪,是明代末五子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诗人。
颍上,是屠隆六年从政生涯的首站,也是屠隆人生辉煌时期的开端,考其任颍最重要的影响和历史贡献至少有三点:
第一,屠隆是有作为的清廉之吏。屠隆任颍伊始,就深入坊间,调查民情,听取民声,汲取民智,在短短的任期内,就留下颍水新河、管鲍祠和屠堤等多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留下了许多爱民、惠民,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动人故事,更留下一段古代政治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宿夜在公,清正廉洁的传奇佳话;
第二,屠隆是颍上县城的守护者。是他倡导筑堤和规划开挖颍水新河,积极率领民众与水患作斗争,守护住了颍上县城,否则,今天的颍上县城就不复存在,而像历史上的甘城一样毁于水患,变成颍河中的一片废墟;
第三,屠隆是弘扬管鲍文化的先行者。是他兴修管鲍祠,撰文纪念管鲍,在颍上县史上,第一次用典礼制度的建筑载体形式确认了管仲和鲍叔牙是颍上人,开辟了管子故里人民纪念和弘扬管鲍文化的先声。本文着重介绍屠隆对管子文化的贡献。
屠隆是一位很有作为的青年政治家,他任颍率众修筑了颍上东门河堤,实现了开门红之后,继续恪守古代社会国家管理的优良传统,遵循管子牧民之道的观风俗,查民情,以及教民礼义廉耻,以有所取义而为官一方,精心谋划修文和教化,因此他担任颍上知县下车伊始的第二把火,就是祭祀管鲍,并修建管鲍祠。
博学的屠隆当然知道颍上的来历。经史子集上关于管鲍的记载屠隆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来到了管鲍故里来做县长,前文也提到,也是当时官场上一些人不尽善良的一厢情愿,但对屠隆而言客观上是一个挑战,也就化作了动力。当然屠隆首先是一个有事业心、有作为的读书人,这与他早年与三司马交往的耳染目睹有关;其次,是家风的影响,是为人豁达和做事的公道正直的父亲屠丹溪公,自幼对他的言传身教;最后,是古代先贤榜样力量,他的诗文中不止一次赞赏古代辅佐君王建功立业者,如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等。作为建功立业的第一个政治舞台,尽管来到一个沿淮贫穷的小县,却是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管子的故里。这对屠隆心灵所产生的撞击所发出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
明代的颍上,作为管鲍故里,似乎早已被世人所遗忘。最有力的证据是,屠隆之前的历任县官,并没有把祭祀管鲍当成一回事,更没有为管鲍建庙祠。所以屠隆由衷地感叹道:由管仲至于今,数千年邑无祠。邑之人不好事也如此哉! (屠隆《管仲鲍叔庙碑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屠隆著、汪超红主编《屠隆集》第二册,杭州 2012年9月第一版,第二六三页)
中国从周朝开始,古代政治就提倡一套从上而下的礼治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这种古代官方宗教活动。现代有些学者抱怨中国古代没有宗教,这显然是源于无知。官方祭祀的内容,因层次而不同,朝廷有天坛、地坛和太庙,官府和县邑也大都建有祭祀神祗和先贤的建筑或场所,最常见就是城市宗教建筑城隍庙。此外官祭的对象还有孔子、关帝、火神、河神、龙王等等。屠隆任颍期间就曾祈雨、谢雨、筑堤、讨贼等宗教活动,留下包括《祭河神文》《祷雨记前》《祷雨记后》《祭张龙王文》《谢雨文》等十多篇祭祀文章。但是,我们认为屠隆任颍,所发生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文化事件,当然首推兴修管鲍祠和《管鲍祠碑记》(亦称《管仲鲍叔庙碑记》)的问世。这可以视为屠隆任颍对管、鲍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壮举。
屠隆兴建管鲍祠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在潜心研究之后,因为无所取义,而取管鲍为颍上之义,即今人所谓打造颍上地域文化的软实力,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屠隆在任颍数月后给沈君典等六位友人写了一封长信,其中写道:
汉称黄霸所治颍川,及灌夫家颍川者,今河南汝州,非颍上也。,唐宋所称颍川,为欧、苏宦游处者,今颍州,去颍上尚百数里而遥。盖北不近箕、颍,东不近濠、梁、淮、泗,而自为一村,所谓块然荒土如掌大者尔,无所取义。史称管仲颍上人,今颍上有管仲墩。然考管仲墓在山东,旧志所称,谅不诬,或相齐后,遂家山东,死即葬山东尔。然颍上旧未有管子祠,颍人之不好事如此哉!(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屠隆著、汪超红主编《屠隆集》第一册,杭州 2012年9月第一版,第三一九页)
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内涵丰富,信息密集,廓清了很多问题:首先,屠隆就历史上几个叫颍川 与颍上进行了一番地名学的考辨,得出了管子是颍上人的结论;接着,就提出了给一个地方取义的问题,这是一方主官到任新职首要思考和捕捉的问题;随即,就考证管子的事迹,进而确证管子故里就是他任职的这个颍上;并指出颍上旧未有管子祠的现状,有两层含义:一是证伪了《颍上县志》所记载的屠隆是在管子祠基础上修建的管鲍祠的说法,二是颍上这张白纸可以取管鲍大义作出一篇文化方面的好文章;最后,屠隆委婉地批评了颍人不好事的毛病,所谓不好事,就是指颍上历任的官员和所谓诸生博士,文化浅薄,不修文事,也就是不仅典礼有阙,而且乌睹雅致,表现为民习蠢鄙,士鲜德让等一连串的问题。
所有这些为屠隆兴修管鲍祠的正当性,做好了毋庸置疑的铺垫。
屠隆在《管鲍祠碑记》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颍上祠管鲍,礼也。这句话很重要,官场思维讲究做事必有政策或法律依据,屠隆很聪明,一下就把立项兴建管鲍祠的政策依据亮了出来:管、鲍都是颍上人,颍上用祠堂祭祀管、鲍,是礼治的需要;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还在于,一个地方礼仪不兴,是很难治理的。屠隆实际上帮助颍上人寻找并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屠隆通过兴建管鲍祠的壮举,成功地将管仲建功立业的精神和管鲍之交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极大激发了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家乡,安居乐业的热情。屠隆就是要通过管鲍祠这个载体,建立起人们的荣誉感、道德感和重典礼、尊圣贤的精神家园,提升人们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水平。屠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紧接着还修复了官方的教育机构官学。
屠隆兴建管鲍先贤祠堂祭祀活动,来教化民众师法先贤,谨守礼义廉耻,这也符合明王朝的施政理念和考官制度的要求。
兴建管鲍祠是个好主意,但问题还是出在钱财上。当时的颍上属边远小县,财力不足。又因界于颍州、寿州之间,为汴泗孔道,车养供应不绝(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屠隆著、汪超红主编《屠隆集》第一册,杭州 2012年9月第一版,第三一九页),百姓负担很重,十分贫苦。为了筹集经费,屠隆再一次祭出了他的看家本领:身先士卒,躬亲而为。屠隆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同僚及士绅民众也都纷纷捐资相助,使得管鲍祠如期修建完成。
屠隆的任颍始终贯穿一个为政之道,必顺民心的理念,比如他在修筑东门河堤的时候,就十分忌惮失民之心,而用民之力,蔑以济也,所以做事十分重视得到老百姓和方方面面的支持。所以,屠隆在《管鲍祠碑记》中,对管子辅佐齐桓公,在当时冠带之国棋布、群雄鼎立争长不下的形势下,纵横捭阖,完成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至于约束列国,列国雷动而赴之,其远见卓识雄才大略是非常敬佩的。而对后世那些对管子说三道四的文人,持以鲜明的批评态度:后世袜线之士动辄张口依之乎孔孟,谓管晏卑卑无奇,此平居抵掌可尔,令身为之,何论匡合,即群百夫,麾盖之下乱矣。吁嗟乎,管子者奈何轻议也。屠隆对管子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管鲍之交,千古绝唱。对于管子的同乡、挚友鲍叔牙,屠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一个人成功不是无条件的,朋友的帮助非常重要,屠隆在这一点上说得很肯切:
管子信才贤,微鲍叔,则齐国一累囚尔。故仲之所以鸿畅郁烈者,皆叔有矣,是以君子贵叔也。
(《管仲鲍叔庙碑记》,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古籍出版社(明)屠隆著、汪超红主编《屠隆集》第二册,杭州 2012年9月第一版,第二六四页)。
意思是说,管子当然有很高的才能,但是没有鲍叔牙的帮助,那就是齐国的一个重罪犯人,所以,管仲之所以顺畅的建功立业,都是鲍叔牙给予的,所以君子珍视鲍叔牙。
碑文云:
夫学士无轻议管子也。盖当是时,冠带之国棋布焉,莫不以其骁雄桀骜之气争长不下。管子辅助齐侯,约束列国,列国雷动而赴之,计其所展布鸿畅郁烈哉!(《管仲鲍叔庙碑记》,同上书,第二六三页)
大意是,读书人不要轻率地议论管子,当时列国纷争,管子辅助齐桓公,会盟列国,列国都雷厉风行的赶赴。高度评价了管仲,这对宋儒以来褒鲍贬管的非管论,不啻是当头一棒。
管子是屠隆心目中的偶像。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昔雄心出寥泬,许身管乐倾豪杰。长思只手擘风云,数梦骑龙扶日月(屠隆:《栖真馆集》第二卷)
像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样,屠隆也曾经以管仲、乐毅自许。他也向往着像管子一样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有胆有识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而青史留名。屠隆认为在颍上当知县是历练自己,增长才干,实现理想以报效国家的好机会。他提出:有利于民者,兴之;有害于民者,去之。对于繁重的赋税,屠隆采取先缓后征的办法,给老百姓以休养生息的空间,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多增加一些收入。废除了当地规定的一些杂税,不是中央政府规定的税收一律不收。并重新逐户丈量核实田亩,丁死亡尽者,产归他人者,地瘠薄者,富横隐漏者,悉犁正之。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他写信鼓励同样被任命为知县的朋友们,到任后要尽心尽力为地方服务,洁身自好,造福一方。屠隆不仅仅精神上尊敬管鲍,典礼上祭祀管鲍,而且在任颍期间身体力行管子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