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5/7 11:04:36
圣人之言与时髦之诂
管 岩
近时,由学习管子和管学、孔子与孔学等传统优秀文化代表者,想到一桩文化公案,就是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这句名言,因句读(断句)不同而折射出大时代之阴晴全缺。
曾经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只可以使老百姓处在自然蒙昧状态,而不能使他们拥有智慧或知识。于是乎,它成为愚民说而被批判之。孔圣人思想倘若就是现代人的这个赋义,也难怪被广大吃瓜民众打倒孔家店,或叫孔老二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台湾网友讥讽网友因袭句读错误的旧说,不懂圣人之言,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使用老百姓,是因为他们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不使用他们,是懂得他们。这种解释笔者也长时间觉得不错,于圣人形象、于时代精神似乎正是两相合宜。孔圣人如果能这样想,那就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是西方现代圣人,即鲁迅所谓髦的合时的摩登圣人了。
然而,无论国人怎么自古就偏爱诗无达诂,愚以为上述二者的时髦之诂,还是均未必符合孔子的本义。这得益于管子和管学的启发。
管子有丰富的国家治理和民众贫、富关系的言论和思想。突发奇想一下,假如套用孔子的句式表达之,曰:民可治富之不可治贫之或民可使贫之不可使富之。不出意外,也会出现种种句读和解读。
第一种,句读曰:民可治富之;不可治贫之。意解为:百姓富足容易治理,百姓贫穷难以治理了。通不通呢?符合时代精神,简直太通了。然而,另类的句读曰:民可治,富之;不可治,贫之。意解为:百姓容易治理,就让他们富足;而难以治理,就让他们贫穷。通不通?半通半不通,有点弱智,没有什么意义,况且违背时代精神。估计这种句读和解释出现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第二种,句读曰:民可使贫之,不可使富之。意解为:贫穷百姓听使唤,财大气粗难伺候。这与公知口味和时代潮流大相径庭,必须扼杀之而后快。于是另类的句读曰民可使,贫之;不可使,富之。意解为:使用民众,是因为他们贫困群体,而不使用他们(珍惜民力),是为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显然,这样的解读定会大行其道。
值得庆幸的是,管子对民之贫富的思想和表述毫不含糊,本意清晰而无可置疑。管子曰: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百姓富足容易治理,百姓贫困就难以治理)用贫与富,何如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管子·侈靡》)(运用贫和富,度在哪里?那就是豪富者不听使唤,赤贫者不懂得耻辱。)
管子慎富论是:一方面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古代的富就是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意思(这就是富民之富的本义,跟现代西方社会的资本和金融杠杆理论语境下的富不是一码事);另一方面,贫富都要有度,过犹不及,严禁甚富和甚贫和财货上流。如果社会侈靡,就要有效化解。这可以视为人类最早限制贫富差距、提倡共富的萌芽。
反观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言,也许就是字面意思,说民众太有文化不大好领导,是大实话。譬如,管子就提倡: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为什么呢?
管子举出了三层理由:第一层: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意思是:不得妄议法制,以有利于国家政策和法令的统一。
第二层:圣王既殁,受之者衰,君人而不能知立君之道以为国本,则大臣之赘下而射人心者必多矣。君不能审立其法,以为下制,则百姓之立私理而径于利者必众矣。意思是:国家要禁止制造否定优秀传统的歪理邪说,才能更好继承前辈优良的传统和治国经验。
第三层:故举国之士以为亡党,行公道以为私惠:进则相推于君,退则相誉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以广其居,聚徒威群;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意思是:不得任由士人结党营私、假公济私、哗众取宠、瞒上欺下,以有利于防范社会混乱和亡国之患。
管子思想之被后世继承并非偶然,譬如韩非子就指出儒以文犯禁,可以与管子和孔子的话互文对照。清代文字狱也并非捕风捉影。
孔子还有唯小人与女人为难养也的名言,也是字面意思,小人并不是指儿童,就是与君子相对的小人,是大实话。管子早就指出:自媒之女,丑而不信,并将毋使妇人与国事写入由其主导的葵丘之盟之国际盟约。
书生之通病,就是学之既专,求之过深,趋时太新。
先贤圣人之言不是橡皮图章,跟哪家哪派都合拍、都对付,也未必处处都是微言大义,大多数情况还是实话实说。管子是圣人之师,受到孔子的尊重和赞扬。管子爱说直白的话,所谓论卑而易行(司马迁语)。看上去有很大局限性吧,没有将理论升华到什么什么高度。这种理论其实仅仅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适合于统治阶级使用,之所以依然具有生命力,说明我们还是阶级社会。这就是客观真理的相对性。否则,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管子和管学、孔子和孔学价值和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上一条:总第49期 管子“轻重之术”,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借鉴与现实意义 下一条:总第38期 屠隆对管子文化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