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管子》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梦”建设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9:26:43


 《管子》的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梦建设

张   苏             

【摘要】《管子》蕴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文章首先分析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再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对如今我们进行的中国梦建设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管子》;阴阳五行;中国梦

中国梦,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对《管子》一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入挖掘和领会,对当下我们更好的进行”中国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管子》一书中论述阴阳五的主要有《幼官》、《五行》、《四时》、《轻重己》四篇,此外涉及到的还包括《乘马》、《势》、《侈靡》、《水地》、《地员》、《宙合》、《七臣七主》、《揆度》、《禁藏》。所谓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一开始阴阳被视为比较具体的自然现象。后来,阴阳的观念超出了这种自然的范畴,逐渐上升到一种哲学层面的因素。阴阳成为代表事物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二者对立,动态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阴阳的变化就被视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人们无法改变的,只能遵循它。

五行之说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文献来看,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一文:“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现在我们所说的五行已为世人所熟知,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最早同样是以一种实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意义上的五行开始出现。《国语·郑语》中写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这里已将五行脱离了具体实物的形象,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层面,把五行说成是百物形成的根源,世界的本源。

到了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逐渐统一,形成阴阳五行的观念。《黄帝内经》中将四季的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明确联系到一起,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经验。从哲学的高度上提出顺天授时、敬授民时等观念,要求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规律,不能去违背它。同时,阴阳五行的观念开始被引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提出刑阴而德阳、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阴阳刑德理论。当春夏过去,阳气衰竭,阴气开始转盛,这正是万物由盛转衰的时候,应开始刑罚,施行法治。当秋冬过去,阴气转弱,阳气开始孕育,这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应开始施行仁政。

阴阳五行之说由一开始反映事物的具体状态和属性发展到哲学范畴,再到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管子》的阴阳五形学说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乘马》中对阴阳作出了比较哲学的解释:“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是不可益也。阴阳由以前的对比关系发展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管子》在前人基础之上,进一步将阴阳提升到一种“天地之大理的高度。《四时》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这就把阴阳看作了万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整个世界得以运行的支撑。

《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是《管子》中关于阴阳五行之说最重要的四篇著述。在这里,《管子》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四时教令。所谓四时教令其实就是以金、木、水、火、土配春、夏、秋、冬四季,以五行相生的循环体系构筑万物繁衍的理论基础。四时教令不仅要求人们要按四季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也包含了施政者应该按照这种规律来施行赏赐和刑罚,做到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管子》的阴阳五行之说,将五行与四时相配,加以五方位置,建立了一个以五行为核心的时空体系,将阴阳五行看作世界的本源。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构成万物的生长时间;五行与五方相合,构成万物的生长空间;五行在时间与空间中繁衍,形成世界。《管子》勾勒出了人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较早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天地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着,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万物于四时之中生息繁衍,四时变化,万物随之而变化。《地员》篇中按照不同的标准将九州之土分为上中下三等、十八类、九十种。土壤的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尽相同。这样,在四时变化的基础上万物也随着所处的空间的不同,即五方的不同,发生相应的改变。农业生产应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五方位置的不同,因时因地发展生产。

《管子》认为阴阳五行的变化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阴阳五行与政治相和谐则社稷平安,百姓幸福;反之,则会发生灾难,即所谓“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祸。主张施政者要顺应阴阳之变化,遵循五行生长之规律,春夏时赏赐赋爵,受禄顺乡,谨修神祀,量功赏贤,以助阳气,秋冬时断刑致罚,无赦有罪,以符阴气。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现实意义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管子》中所提出的阴阳五形学说对于当今中国如何更快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政治上的阴阳和谐。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列,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为了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发挥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政治上的领导。自古以来,不论是哪种形态的社会,社会领导者是否具有领导能力,能否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政治决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如今正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但未来总是不可预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共产党能否及时作出正确的政治决策关系着十几亿人的幸福。《管子》说阳为德,阴为刑。如今德便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思想道德建设,刑便是法治建设。二者能否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能否做好。

《管子》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即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这说明德治可以使人们可以向善向贤。法是治国的根本和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集体需要法律的规范来统一行径,维系整个团体的发展。《管子》认为要保证社会的长久发展必须做到贵贱皆从法,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德治与法治如同阴阳两面,二者运用恰当,阴阳调和,社会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社会混乱,人民受苦。

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阴阳和谐。《管子》认为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地员》中五栗之土,其阳其阳,尽宜桐柞,莫不秀长。说明了植物与阳光的关系;《宙合》中其山之浅,其笼与斥;其山之枭,多桔符榆;其山之末,有箭与苑;其山之旁,有彼黄蛮族,说明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否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长久繁荣和发展。近代以来,人类工业的飞速发展,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莫大的伤害,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正在消失,一个又一个物种逐渐灭绝,环境的恶化已经发展到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程度,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管子》提出和乃生,不和不生,只有和才能产生新事物,万物才能更好的生长,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护整个世界的阴阳和谐,人类才能够生存延续。我们党早就提出以文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正是《管子》的阴阳调和之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体现。

[作者简介]

(张苏,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2012级研究生

上一条:苏轼眼中的管子      下一条:《管子》廉政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