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8 9:56:42
治世之道 其枢在水
试述《管子》的水文化思想
石耀辉 袁 媛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之源,也是智慧之源。先秦诸子关于水的阐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子的上善若水和孔子的智者乐水。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第一部鸿篇巨著、堪称百科全书的《管子》,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智慧之光甚至被长期遮蔽。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关于水的真知灼见。近来,笔者认真研读《管子》一书有关水的哲学及水利方面的煌煌论述,不觉茅塞顿开,大有相知恨晚之感。
一、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水本源思想
管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的齐国与其它内陆诸侯国相比较,一个地理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濒临海洋。《管子》曾记载,渔人之入海,海深百仞,就波逆波,乘危百里,宿夜不归。因而,管子对水的深刻见解有其客观基础。
《管子》中有关水的哲学思想以及水利方面的论述集中在《水地》、《度地》、《乘马》等篇,以第三十九篇《水地》最有代表性,该篇系统地论述了水为万物之本原思想。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正。具者,水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管子·水地》,以下引文只注篇名)。管子认为,什么可以叫做具备一切呢?只有水是具备一切的东西,水是万物的根据,是一切生命的中心,一切是非得失的基础。万物生存皆依赖于水。
既然水是万物的始祖、根本和源头,是各种生命的根底。那么人无疑也是水的产物,没有水也就没有人。因此管子在《水地》篇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管子认为,男女精气相合,而由水流布成人的形体胚胎。胎儿满三月就能含收五味,进而生成五脏,然后发生为九窍。满五个月,形体完成;满十个月,婴孩就生出来了。《水地》中还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在《管子》看来,地也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植根之处,美与丑,善与恶,贤与奸,智与愚,都是由地产生的。水像人身上的血脉一样,在大地里流通着。所以说,水是具备一切的东西。可见,《管子》是将水与地看作一体之物的两个方面,同为宇宙万物之本原,而又多以水论之。
管子的水为万物之本原、一切皆出于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形态。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视为世界的本原。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世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几乎是中华民族一种普遍的心理意识,《管子》就是持有这一观念的代表。为了增强上述论点的说服力,《水地》篇接着说:是(水)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华,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机,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这段阐述表达了两层涵义:其一,水浮天载地,无处不在,世间万物中都有水的存在,这是水独具的神奇之处。其二,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如果没有水,万物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所以说,水比于神,称为水神。
二、圣人治世,其枢在水:水与修身治国
在阐述水为万物之本原思想的基础上,《管子》还把水的特性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提出了水比德的思想。《管子》极力推崇水,盛赞水是具材(材美兼备),是神,要求人们取法于水。《水地》篇说: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已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水地》)这段话意思是说,水柔软而清澈,能涤除污秽,这是水的仁德;水看起来是黑色的,其实是白色的,这是精;至满而止,至平而止,体现水的正义;人都愿往高处走,水独流向低处,这是水的谦卑。谦卑是道寄寓的地方,是王天下的器量,而水就聚集在那里。这里指出了水的五种德性:仁、精、义、正、卑,旨在规劝人们要向水学习,效法水的无私善行,从而达到美善兼备的境界。《管子》依据水的不同功能和属性,以德赋之,与道家上善若水和儒家水者,君子比德焉相比,有其独到之处,甚至更高一筹。
《水地》篇指出,水不但是孕育生命万物的根基,也是产生美与丑、贤良与不肖、愚蠢与俊秀的基础条件,即人的形貌、性格、品德、习俗等都与水密切相关。为了充分论证上述观点,作者还将各诸侯国的河流和水质情况与国民的体貌、性情、道德等进行了对照比较,指出: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而果敢。越之水浊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晋之水枯旱而浑,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
这段是说齐国的水迫急而流盛,所以齐国人就贪婪,粗暴而好勇。楚国的水柔弱而清白,所以楚国人就轻捷、果断而敢为。越国的水浊重而浸蚀土壤,所以越国人就愚蠢、妒忌而污秽。泰国的水浓聚而迟滞,淤浊而混杂,所以秦国人就贪婪、残暴、狡猾而好杀伐。晋国的水苦涩而浑浊,淤滞而混杂,所以晋国人就谄谀而包藏伪诈,巧佞而好财利。燕国的水深聚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所以燕国人就愚憨而好讲坚贞,轻急而不怕死。宋国的水轻强而清明,所以宋国人就纯朴平易喜欢公正。这一大段具体论述了齐、楚、越、秦、晋、燕、宋各国水质的差异对当地百姓品貌习性产生的巨大影响。尽管上述评说与事实未必完全相符,但其阐述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道理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一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由于水与人的道德品性有这种内在的关联,因此《水地》篇提出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民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告人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 。其意是说圣人治理世界,移风易俗,从治水开始。水变好了,世界也跟着变好。水中没有污染浊杂物则人心会变得端正,水质清净则人心会变得平易。人心端正就没有污浊的欲望,人心平易就没有邪恶的行为。所以,圣人治世,不去告诫每个人,不去劝说每一户,关键是把水治好。这是《管子》以水喻政中的精华所在,也是社会治理思想其高于儒家、道家之处。管仲能够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其以水喻政的思想应是一条重要经验。
《管子》还认为,治国治民必须要掌握好七条基本原则,其中用好决塞之术是重要的一条。何谓决塞&,《七法》篇说: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对于决塞的含义,《君臣下》篇做出了如是解释: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就是说,百姓过于封闭就要去疏导,过于流通就要去封闭,就如同流水一样,开坝使之流,堵塞使之止。《七法》篇又说:不明于决塞,而趋众移民,犹使水逆流。《管子》决塞之术,在今天社会管理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管子》受水有利有害、能行能止、能上能下等特性的启示,在治国治民上制定了一些处理矛盾对立统一的策略。如治人如治水潦,居身论道行理,则臣服教(《七法》);天下道其道则至,不道其道则不至也。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也(《君臣下》)。
三、高毋近旱,下毋近水:城市风水及水害治理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寻找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自己安居乐业的处所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数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居住风水也就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不言而喻,不但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环境离不开水,而且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不能没有水,水在风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故有风水之法,得水为上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大地有机说中,始终把水看作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管子》中亦有精到的见识: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血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水对大地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这就是风水中所说的得水为上的要旨所在。
基于以上的认识,《管子·度地》篇指出: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泻),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育六畜。意思是说,圣人选择建设京都之处,必定是地势平缓、水地肥沃、物产富饶的地方,且背靠着山,左右有大的江河或湖泽,城内筑成沟渠网络来排泻污沥之水,并导入大的江河而排泻出去。这样才有利于人类万物的生存。《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就是说,凡是建立大小城市,不在大山的脚下,也要在大河的旁边。建在高地的,不能靠近干旱地区,要有充足的水源;建在低地的,不能靠近涝洼地,以省去建筑排水沟堤的花费。
《管子》上述关于城市选址的论述,是古人关于生存环境选择经验的概括,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之美好生存环境的理想,闪烁着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灵光。这种选址的生态学价值是:靠山或背坡,冬可以挡风,夏可以纳凉,而且给人以稳固安全之感,同时可以兼顾防洪的需要;靠水,更是人类聚居的必备条件,因为接近水源,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生活和交往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水还可以造就清雅宜人、生气勃勃的理想生态环境。
《管子》对水的危害也有深刻的认识,他主张兴修水利,治理水害。《管子·度地》篇记有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他接着说,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风雾雹霜,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管子还根据水流大小、远近等特点,把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等五水,并从制度设计上指出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
总之,《管子》一书中关于水文化、水哲学的思想非常丰富而且深厚,不论是水本源思想还是关于选址建城的风水思想,还是治理水害的思想,至今对于城市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其圣人化世,其解在水、圣人治世,其枢在水的名言,更是发人深思,堪称《管子》水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其社会价值已超越了老子、孔子关于水的论述,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继承和弘扬。
(石耀辉,山西省临汾市委党校科研处长、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袁媛,山西省临汾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
上一条:《管子》“四维”论与中国梦的实现 下一条:苏轼眼中的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