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管子》“四维”论与中国梦的实现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5:47:05


 《管子》四维论与中国梦的实现

赵志勋

 【摘要】《管子》四维论是管子关于国家治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内涵;《管子》四维论是贯穿中国历史上的普遍价值,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子》;四维;中国梦

 

《管子》是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对法律和法治的论述综合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杂揉道、儒的特色,自成体系,是研究先秦法律思想的重要着作。原书564篇,除去重复的478篇,实为8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著名史学家罗根泽在《管子探源》中指出:《管子》八十六篇,今亡者才十篇,在先秦诸子,裒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心术》、《白心》诠释道体,老庄之书未能远过;《法法》、《明法》究论法理,韩非《定法》、《难势》未敢多让;《牧民》、《形势》、《正世》、《治国》多政治之言;《轻重》诸篇又多为理财之语;阴阳则有《宙合》、《侈靡》、《四时》、《五行》;用兵则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则有《地员》;《弟子职》言礼;《水地》言医;其它诸篇亦皆率有孤诣。各家学说,保存最夥,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管子》不主张君王享有绝对的权威,认为独国之王,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形势》、《形势解》)。在具体安邦治国的方略上,《管子》设计了一整套国家基本管理体制和制度。如金字塔式的基层编制设置,启发了秦始皇帝国的郡县制,并一直为现代所借鉴、运用。《管子》的伦理法治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和制度规范并重的原则。既讲究按法度办事,又恪守礼义廉耻的国维观,类于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方略。这与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其中,四维论是管子关于国家治理学说的重要内容,在管子思想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史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治国安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对后世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子四维论的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管子国有四维论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

  《牧民第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菅,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右国颂》: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轴;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礼义伦理在管子的治国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开篇《牧民》中开宗明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论。其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认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什么是维?维是指系物或结网的钢绳,四维就是四条钢绳,也就是治国的四条纲领,也就是齐国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进一步指出,一维绝则国倾,二维绝则国危,三维绝则国覆,四维绝则国灭。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四维对于一国到底有多么重要呢?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正是: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礼维是管子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管子·牧民》中说:礼不逾节。即人们的行为和言论,不超过应守的规范就是礼。管子在《五辅》篇中对礼有一段较详细的阐述:篇中对礼有一段较详细的阐述:礼有八经,曰上下有义(同议),贵贱有分(名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通过礼仪制度,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来约束社会上不同人民扮演的不同角色,从而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和国家安全。这八经如果实现,便会出现各守本位,尊卑相安,贵贱相合,贫富相睦,国泰民安的局面。管子指出,如果礼的八个方面都能各得其宜,那么,作君主的就会公正而不偏私,作臣子的就会忠信而不阿党,作父母的就会以教育实现慈惠,作子女的就会以严肃实现孝悌,作兄长的就会以教诲实现宽厚,作人弟的就会以恭敬实现和顺,作丈夫的就会以专一实现敦厚,作人妻的就会以贞节进行劝勉。如能这样,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杀君,贱不越贵,少不欺长,疏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越大,放荡不破坏正义。所以人必知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尊让,尊让然后才能做到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乱事就不会发生,祸患就不会发作。

  义维旨在维系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管子·牧民》中说:义不自进。意即不妄自求进,不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位和财富。管子《五辅》中说义有七体,即七个方面的内容,是指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戚,用亲敬忠信来侍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止敌寇。在管子看来,人民必须知义然后才能中正,中正然后和睦团结,和睦团结才能使社会安定。如果说礼主要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话,那么义则主要是规定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陶冶人们的情操。礼是外化的,义是内在的。礼维论和义维论主要从思想上要求人们自我约束,以维护礼义制度。

  廉耻论是由管子最早提出的一对辩证范畴。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耻是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廉耻论是管子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的学说,是进一步从精神和道德层面深化人的思想教育的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就会恶化官民关系,激化官民矛盾,天下就不稳定。管仲为官一方,在促进齐国富国强兵的同时,大力推行廉洁政治,确实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安定作出很大贡献,使齐国很快成了东周列国中公认的霸主。

  管仲的四维论具有深远的治国思想和社会伦理意义,这一思想的实践结果,不仅使当时的齐国一跃成为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东方大国,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管子国有四维论的历史影响

    管子说: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欧阳修进一步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概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管子和欧阳修,分别阐述了礼义廉耻之有无对个人、对国家的福祸得失。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将管子的荣辱廉耻思想贯穿于其儒家思想之中,孔子主张要加强礼义廉耻教育,提出行己有耻的思想,孟子则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四德)学说,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整合。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增加信德,表明当时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生活准则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此,仁、义、礼、智、信推为五常,成为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宋代,又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悌与忠,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家乃国之基。到了宋朝,欧阳修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之四维论,欧阳修在他撰写的《新五代史·杂传第四十二》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之四维论的重要性,不仅对古代社会是如此,对现代社会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国之四维论是贯穿中国历史上的普遍价值。最重要的,这些价值在本质上是文化的而非政治的;这些价值经常和不同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结合在一起,不断获得新的社会生命力。普遍价值即具有普遍角色模式的价值,它们具有普遍性、扩散性、中立性、表现性和公利性的文化特质。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还说,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又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心仪而力追之,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尽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夫导国民以知尊其先民,知学其先民,则史家之职也。

  梁启超这里抒写的对象是当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管子。

  1909年流亡日本继续从事救亡和启蒙的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突然萌生为一位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中国文化先贤管仲树碑立传之心,并付诸笔墨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写成名著《管子评传》:

  我国以世界最古最大之国,取精多而用物宏,其人物之瑰玮绝特,复非他国之所得望,而前此之读书论世者,或持偏至之论,挟主奴之见,引绳批根,而非常之人,非常之业,泯没于谬悠之口者,不可胜数也。若古代之管子、商君,若中世之荆公,吾盖遍征西史,欲求其匹铸而不可得。而商君、荆公,为世垢病,以迄今日;管子亦毁誉参半,即誉之者,又非能传其真也。

                     (梁启超《管子评传》)

  梁启超之叹在于:像管子、商鞅和王安石这样间世不一现的伟人,仅仅因为读书论世者,或持偏至之论,挟主奴之见,引绳批根,而非常之人,非常之业,泯没于谬悠之口者,不可胜数也。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值得悲哀的事情,也是不应该的,因此梁启超以一个革命家、正直学者和社会良心名义,向世界发出了尽史家之职、 薪尽火传,使国民 知尊其先民,知学其先民 的振聋发聩的呼吁。梁启超与大多数新文化运动过后的大师们一样,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忧外患、众声喧哗政治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中,逐渐陷入救亡还是启蒙,以及西化还是复古双重矛盾纠葛的判断困境,最终学习西方超越了启蒙。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对管子的礼义廉耻思想更是推崇有加。1912年,孙中山阐述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时指出: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因此,中山装就成为儒家文化礼义廉耻思想的体现。在孙中山的倡导下,民国把礼义廉耻提高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蒋介石奉之为圭臬,至今依然为台湾当局所奉行。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中央处理新中国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后,在一次党内高层的讲话中引证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名言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当李自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兴国之魂, 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连在一起,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重要的基本经验。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体现主要观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管子国有四维论与中国梦的实现

   (一)管子的四维论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

   管子的四维论是德育的核心内容,而礼维则是核心中的核心。管子在此基础上,还对最高统治着、官员和普通百姓都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

   1.对于君王齐桓公提出了要以身作则的要求。 《管子.君臣上》云: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纪也。君主若不能做到修身立德,就无法通过言传身教感化官吏和百姓。认为君主是否有点道德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对于君王齐桓公,管子则要求他提高自身礼义廉耻的修养,成为有道之君,所谓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守也。

   2.将三本、四固制度运用到官员选拔中。《管子.牧民》有云:错国之不倾之者也,授有德也。意思是说只有将一个国家的政权交到一个有德的人手中,国家才能处于不倾地位。《管子.立政》中提出将将三本、四固制度运用到官员选拔中,从而凸显出道德在四维官吏选拔中的作用。对于人臣,管子也阐述了每一类大臣应该具备的为官准则。《管子·四称》说: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

   3.《管子·权修》说: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如何加强百姓的廉耻意识?管子则主张从小处着手,并从礼义廉耻四个方面都作了相应的教育要求,从而达到谨大礼、行大义、修大廉、饰大耻的政治效果。

   (二)管子的四维论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植根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恢复了我们党原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且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明复兴令人鼓舞的口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五大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指出,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论述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且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且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三)管子的四维论对实现中国梦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201212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国梦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的科学命题。它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目标,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历史、现实和理想紧密相连,因而凸显出鲜明的人民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注重从正面唱响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彰显中国元素,树立中国形象,坚定中国自信。习近平总书记2013531日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摘录)》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管子国有四维论是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的表征,对于实现中国梦正能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管子国有四维论体现了中国梦先进文化的表征,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征。而中国梦 在实质上更是文化梦,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征。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之精华部分的升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性汲取,是融入了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和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中国梦所表征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简言之,中国梦承载的就是我们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聚合体,是我们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符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同时,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从实践上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带入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要比任何民族和国家都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世情和国情,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当前认真学习管子四维论思想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实干。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下,经过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石耀辉,李薛萍.《管子》四维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J].管子论文集.

2.史少博.《管子》论国有四维的现代启示[J].管子学刊.2009.2.

3.梁俊霞.论《管子》四维教育[J].《兰台世界》2011.9.

4.黎翔凤.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12.

5.张立文.管子道德和合新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6.胡家聪.管子新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姜涛.管子新注. [M].齐鲁书社.2006.

8.孟东方.王资博.[N].光明日报.2014-01-04.

 

(作者简介:赵志勋,河南汝阳人,平顶山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窥《管子》以求中国提升“软实力”之道      下一条:治世之道 其枢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