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论《管子》的节俭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6/27 17:26:58


 论《管子》的节俭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郭世东

 

 《管子》的消费观包括节俭和侈靡两个方面,学界对其有不同认识。《管子》的节俭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独具特色。本文认为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其主流的消费思想,节俭是维护君权的需要,是治国安邦的需要,是百姓维持安定生活的需要。当今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这种节俭传统,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

一、节俭是维护君权防止亡国的需要

    战国晚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不够丰富,君取与民予是非常矛盾的。《管子》已经认识到,君主主张和实行节俭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与民争利,而且可以维护君主统治,避免丧权亡国。

首先,明君应当懂得节俭顺应天道。《形势解》认为:天之道,满而不溢,盛而不衰。启迪明君要遵从天道、效法天道,明主法象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就是说,明主应当效法天道,能尊贵而不骄傲,富有而不奢侈,合理行事而不怠惰,就能长久地保有富贵,拥有天下,而不会失去。因此,作为明君要保持国家强盛,必须持满者与天,顺从天道,注重节俭,即使富有也要节俭,不过奢侈生活。

其次,明主应当把节俭作为首要任务。《七臣七主》中说:明主有六务四禁。所谓六务,即一曰节用,二曰贤佐,三曰法度,四曰必诛,五曰天时,六曰地宜。作为一个明君要懂得六务和四禁。六务之中最重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节约财用。可见,节约财用对明君来说是其重要的职责,而且是首位的职责。为什么明君要如此重视节俭呢?因为,人都有物欲,都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作为君主对百姓有三种欲望,摆在首位的欲望就是希望从百姓那里攫取更多的财富。《法法》说: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节,则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可见,君主对百姓有三种欲望,如果三种欲望不加以节制,君主的地位就危险。而三种欲望排在首位的就是求取,作为君主求必欲得,求而不得,则威日损。进而指出上苛则下不听,下不听而强以刑罚,则为人上者众谋矣。为人上而众谋之,虽欲毋危,不可得也。就是说,上面苛刻必将遭众人谋算,作为君主遭众人谋算,不可能没有危险。因此,作为一个明君要懂得珍惜民力、节俭治国、倡导节约,如果向百姓索取无限、必然劳民伤财,结果必将危及国家,甚至危及自身政权。

     再次,明君应当奉行适中原则节俭生活。《禁藏》从人们生活的三种情形论述,强调生活要立足于适中,生活给养要有节制。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意思是说,物品有多少,同人的欲望常常不能相一致;事业有成功有失败,同人的意愿常常不能相同;行动有进有退,人的能力常常不能适应。所以要立足于适中,生活给养要有节制。接下来,提出了从生到死八个方面应当节俭办事。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就是说,宫廷应以能避开燥热或潮湿为满足,饮食应以能调和血气为满足,衣服应以能适应冷热为满足,礼仪应以能分别尊贵和卑贱为满足,娱乐应以欢快高兴为满足,棺椁应以能装殓尸骨为满足,葬服应以能裹包尸体为满足,坟墓应以能作标志为满足。并进一步指出,节俭能达到意志不被迷乱,密切上下关系,实现国泰民安的目的。君主要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君主不花于事无补的功夫,不做没有好处的事情,这样意志就能坚定情绪就不会被迷乱。情绪不迷乱就能就能耳聪目明、衣食丰足,就不会发生争夺,相互不会有怨气和怒意,上下亲密,就用不着动武了。所以克制自己奉行适中,节俭谨慎,即使没有福分,灾祸却也不会临头。反之,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就是说,作为君主,如果骄傲奢侈,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大凡国家安定动乱的情况,都是从君主那里开始的。由此可见,君主节俭戒奢不仅关乎社稷安定和人民福祉,而且关乎政权存亡和身家性命。因此,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当适中即可,不能奢华浪费。

 二、节俭是君主治国理政的需要

     《管子》从治国理政的高度,主张君主应当注重节俭建设和生活,减少浪费,注重发展生产,积蓄财富。

第一,节俭是治国之道。《管子》认为君主应带头节俭,建设宗庙、修建宫室,不要追求工程浩大和奢华,应当节俭办一切事。节俭不仅可以减少浪费,还有利于农工商业发展。《法法》说: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足以辨贵贱,不求其观。意思说,明君建造宗庙,只要能殡尸祭祀就可以了,并不追求富丽;修筑宫室台榭,只要能避燥湿寒热就可以了,并不追求高大;在木材和金属上雕刻花纹,只要能分辨贵贱的等级就可以了,并不追求奇观。如果能做到这样,农夫不失其时,百工不失其功,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墆。农夫就不会失去农时,百工不会失去功效,商人不会无利可图,百姓都不会有游荡的时间,财货都不积压。俭其道乎!因此,节俭是治国之道。这些论述为君主提出了基本的消费标准,就是不求其美、不求其观、不求其大,在消费中能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社会身份,分别出尊贵与卑贱即可,不必奢侈浪费。《管子》强调支出要符合节俭精神,不可毫无节制、不顾财力、没有长远目标地盲目支出。《立政》对宫廷费用的开支,根据爵位的高低定了一个大致标准,即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即使是君主也要遵守标准,反对君主观乐玩好,《立政九败解》认为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这些能获得视觉享乐的东西,都是耗费财物、损伤国力的。

     第二 ,积蓄节俭是治国之策。《事语》中记载齐桓公与管仲问答什么是治国策略的故事。齐桓公问管仲治国良策是什么?管仲首先否定了齐桓公提及泰奢的奢华消费带动生产发展的观点后,提出了不定内不可以持天下,主张积蓄为治国的经济策略。齐桓公说,泰奢教我说,车子的账幕和顶盖不讲究豪华,衣服不多,女工的事业就不会发达。祭祀的礼品必须用牺牲,诸侯要用牛,大夫要用羊;不如此,六畜就不会繁多。不把亭台造得高高的,不把宫室装修得华美,众多的材料就得不到利用。管仲否定道,这不是治国的策略,这是天子分封土地的策略。并进一步指出,节俭可以防止饥馑,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正基于这样分析,《五辅》中提出:纤吝省用,以备饥馑的主俭观。最后,齐桓公放弃了泰奢的观点,采纳了管仲发展生产,积蓄粮食,节俭治国的观点。

     第三,节俭戒奢是治国之务。《管子》主张节俭治国,禁止奢侈浪费。如何知道一个国家是节俭还是奢华呢?《八观》说: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通过京城的宫殿房屋规模、车马情况和人们的衣着,就可以判断奢俭了。首先,分析了奢侈国家的习俗。城市发展与农田生产相互矛盾,城市大房屋少必将造成浪费,农田减少结果导致粮食不能自给。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城域大而百姓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宫营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实其宫;室屋众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处其室;囷仓寡而台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费。意思说,国家的城市大而田地小,田地就不能供养百姓;城区大而百姓少,百姓就不能守卫城市;宫院的规模大而房屋少,房屋就不能布满宫院;房屋多而民众少,人们就不能住满房屋;粮仓少而亭台多,储藏的粮食就不能供给费用。其结论就是:主上无积而宫室美,氓家无积而衣服修,乘车者饰观望,步行者杂文采,本资少而末用多者,侈国之俗也。君主没有积储而宫殿房屋却华美,民家没有积储而衣着服饰却讲究,乘坐车子的人讲究装饰的派头,步行走路的人讲究衣着的华丽,生活资料少而奢侈品多,这是奢侈国家的习俗。其次,奢侈结果将导致民穷奸诈。进一步指出,国家如果奢侈,将致百姓贫困,贫困将产生奸诈。即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匮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所以,邪恶虚伪的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贫困;贫困的产生,是由于奢侈;奢侈的产生,是由于没有节制。最后指出,作为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就要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君主要严格制度标准,节制衣着服饰,俭省财物费用,禁止奢侈浪费,这是国家的急务。

三、节俭是维持百姓安定生活的需要。

《管子》认为勤劳而又节俭必定富足,相反,家境富裕而骄奢淫逸,必将会重新贫穷。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其一、勤劳节俭才会富足。《形势解》指出: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夫物莫虚至,必有以也,寿夭贫富,无徒归也。就是说,人懒惰而又奢侈必定贫穷,勤劳而又节俭必定富足,世上万物都不会凭空而来,其中必有缘故。因此说,人们有的长寿,有的短命,有的贫穷,有的富贵,这些都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可见,《管子》认识到人们只有勤劳节俭,才会积累财富;生活富裕,如果懒惰而且生活奢侈,必将导致贫穷。《重令》再次强调要禁止奢侈品生产,要求人们过节俭生活。朝有经臣,国有经俗,民有经产。所谓国之经俗?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毋侈泰之养,毋逾等之服,就是不过奢侈的生活,不穿越级的衣服。民有经产要求百姓,养好牲畜,搞好种植,抓紧农时,增产粮食,努力发展农业,特别强调要禁止奢侈品的生产。

     其二,富而骄奢重新贫穷。《霸言》中提出:富而骄肆者,复贫的观点,就是说,家境富裕而放纵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就会重新贫穷。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的道理。这告诫人们即使富有,也应当懂得节俭生活的道理,切不可生活奢华,过度浪费,否则,就会导致贫穷。

    其三,鼓励人们养成节俭的习惯。《管子》提出了明君节俭治国的措施,认为节俭之风只有通过教化才能得以倡行。明君管理国事应做到三能,就可以减少宫廷用度、车马费用,节约衣服、抛弃玩物,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这将有利于富国安民、结交盟国、巩固统治地位。《禁藏》中强调,明君治国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就是说,明君治国能节制宫廷、减少车马来充实储藏,这样国家就必定富裕,君主的地位就必定尊贵。能节省衣服,抛开玩耍物来重视农业,这样国家的财用必定富足,君主也必定安全。能不再继续没有好处的事业,不再支出没有实效的费用,用礼品来开展外交,这样盟国就必定多,交往就必定密切了。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防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指出作为明君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节俭办事,注重上层的表率作用,认为一国之君,只有做好节俭的榜样,才能使俭朴之风倡行,万民仰从,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四、《管子》节俭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界对《管子》消费观,即节俭与奢侈思想,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主俭与主侈并重,提倡俭侈有度的适度消费观;有人认为消费者选择消费模式应视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而定,应俭则俭,应奢则奢;有人认为其消费主张是矛盾的;有人认为节俭是其主流思想。本文认为从个人消费来看,《管子》主张节俭,是为了不浪费财富资源,有利于物资积累与生产发展,这是它的主流思想。而侈靡消费是仅适用经济不振的特殊时期,为了刺激生产,有利于创造就业,保护民生。侈靡消费是非主流消费价值观,只是一种调节经济、稳定社会的有效手段。《管子》主张节俭,反对浪费的思想影响深远,即使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尚书》较早提出节俭的观念:克勤于民,克俭于家。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孔子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墨子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等。这些观点都闪烁着节俭消费理念的光芒。《管子》崇尚节俭的思想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别具一格。它与先秦诸子百家共同信奉的节俭消费观一脉相承,影响和丰富了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管子》的节俭思想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启示之一:崇尚节俭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管子》认为节俭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勤劳节俭才会富足,富而骄奢重新贫穷,鼓励人们养成节俭习惯的观点,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值得学习和借鉴。经过30年改革开放,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据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我们要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积极倡导节约光荣社会风尚,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启示之二:节俭戒奢反映治国理政巩固政权的内在要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咏史》中诗句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早在1932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都须尽量减少,尤其纸张信套,更可以节省使用。195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节减国家机关经费。习近平同志强调: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八项规定的第八项规定,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这些思想和举措继承和弘扬了《管子》中节俭是治国之道、积蓄节俭是治国之策、节俭戒奢是治国之务的精髓,体现了勤俭建国的时代精神和共产党人节俭治国理政的本质要求。

     启示之三:以上率下勤俭节约有助于形成俭以养德的社会风气。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习近平同志指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上到下顺利开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的《通知》强调,在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俭以养德向我看齐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全社会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让节俭节约蔚然成风。其实《管子》中强调圣明的君主要顺应天道,把节俭作为首要任务,奉行适中原则节俭办事,带头节俭生活。这些都表明一个明君应当带头自上而下进行节俭生活,珍惜民力,倡导节约,推动全社会形成俭以养德的良好风气。

 

作者简介:郭世东,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规二处处长)

上一条:管子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指南      下一条:管子法治思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