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从“桓管霸业“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战略篇)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11:33:16


 从桓管霸业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战略篇)

石耀辉

 

管仲(公元前723年至前645年),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卿。管仲在相齐40年的政治生涯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这体现在治国、理政、决策、选人、用人、御人等多个方面,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甚至普通群众去借鉴。认真梳理《管子》一书所蕴含的领导智慧,并与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对照,更让我们感受到《管子》一书跨域时空的智慧光芒。正如《管子》书中所说: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物之性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确定战略目标是卓越领导的首要问题。从古到今,领导者最重要的核心职责,一是决策,二是用人。毛泽东在谈到刘邦、项羽的成败时,也认同刘邦的自我总结,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桓管霸业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在于其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

这首先源于管仲个人有崇高的远景目标。管仲具有齐人传统的不拘小节而耻功名不立的功名观。他讲大名大节,要求人们急国家之大功大利,而不拘泥于个人的小辱小耻。因此,当公子纠败死之后,同为公子纠师傅的召忽,为公子纠自刎而死,而管仲却作出了出接人不同的抉择,他最终出任了齐国宰相。管仲说:"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待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祖绝,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管仲不为公子纠而殉节,是因为要为齐国黎民苍生谋福祉。管仲进一步指出:吾之所以为此,乃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理;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申于诸侯也。管仲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体现了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价值所在。也正因能给自己人生恰如其分地定位,管仲才能够大难不死,东山再起,建立了千秋功勋。春秋时期,以管仲为代表的尚功而不拘小节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管仲不仅为自己设立了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目标,而且帮助齐桓公为齐国确定了称霸诸侯的国家目标。这里暂且称之为齐国梦。当然,在帮助齐桓公确定战略目标上,起初并不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场富有戏剧性的君臣斗法。也许是为了考验管仲,齐桓公在同管仲谈到国家战略时,只说是勉强维持局面,一直不言称霸。究其原因,也可能与齐桓公寡人有疾相关。但管仲却一直坚持齐国必须称霸,为此不惜与齐桓公翻脸而欲出走,从而最终迫使齐桓公接受了他的称霸目标。这就是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管仲认为,只有把目标确定在君霸王上,把齐国的命运和天下的命运联系起来,才能使社稷稳定,成就霸业。管仲正是把个人目标融入齐国称霸的国家目标之中,两者达到了高度一致,而且与齐桓公组合成为千古难遇的明君贤臣的典范,终于成就了春秋首霸,齐国取得了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辉煌政绩。

关于领导者决策的重要性,管仲还有过一次阐述,这便是那段著名的寡人有疾对话。管仲谈到国君好打猎、好饮酒、好美色都不妨碍称霸,所谓小疾不妨霸业,人君惟优与不敏为害霸,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管仲认为,人君只有优柔寡断和懒惰、缺少行动力,才影响称霸。

有了战略目标,如何去付诸实施?管仲还制订了详细的九年计划: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三举而地辟散成,四举而农佚粟十,五举而务轻金九,六举而絜知事变;七举而外内为用,八举而胜行威立,九举而帝事成形。按照这个时间表,管仲制定的称霸战略及九年计划,这与我们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部署何其相似?

不仅如此,为了实现齐国称霸的目标,管仲还提出了化故从新的全面改革方略和以法治国方略。管仲在《奢靡》篇中说:天地不可留,故动,化固从新。管仲的改革,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他在《霸形》篇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政治方面,以建立君主集权制度为目标,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了三官制度,将政权牢牢掌握在君主的手里,管仲还创立了宰相制度,推荐宁戚等五人担任内阁宰相。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征的土地税收政策,按照田亩好坏、多寡等进行收税,同时实行官山海的国家垄断经营政策。在军事方面,管仲实行了兵民合一的的制度,强调寓兵于农,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每年利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大大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管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以经济改革为杠杆,推进国家强盛的第一人。

管仲还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他在《明法》中指出: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仲认为,法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我们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和判明是非的共同标准,是建立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途径,还是兴利除弊、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正因如此,后世把管仲看作是法家的先驱。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在《管子评传》中说:而通五洲万国数千年间,其最初此法治主义以成一家之言者谁乎?则我国之管子也。管仲推行法治,从立法抓起,努力把改革措施法律化,强调执法要严而不苛,秉持公正原则,反对以私枉法,有效地保障了改革的进行。管仲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已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思想。

将桓管霸业与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目前所处的国内国际形势与当时的齐国也极为形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似乎和桓管霸业也有某些相似之处。齐桓公的君霸王,社稷定与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可以看作是总目标,管仲的以法治国、从化故从和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全面改革也可视为姊妹篇。作为领导核心的第四个全面即全面从严治党,我们不能进行简单机械地类比,但管仲以德养廉、以法促廉的治吏之道以及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四维论,对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仲认为,为政以廉关乎国家命运,而廉政的根源在高层。他在《君臣上》指出: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为政者自身的德性修养,是端正民众德行的根本。君主自身德性修养好,民众就会上行下效;君主德行端正,民众就能管理好。因此,管好官吏和教化人民,其关键在于为政者。所以为政者不应苛求民众而应苛求自己。为此,他在大力倡导以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牧民》篇中指出: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仲还谆谆告诫大家,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管仲的四维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受到历代朝野的推崇,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使从政者遵纪守法,廉政为官,管仲还主张将有能力而且廉洁的人树为学习榜样。

与此同时,还要用法律手段,严明赏罚,奖功惩过。在《七臣七主》中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一个明君必须懂得如何用赏罚来治理官吏。如果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不审其罪过,毁众者则罚之,结果就会使谨慎忠实者失去职位,清廉纯洁的官吏失去权力,对治理国家就会非常不利。君主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重令》篇中指出:行令在乎严罚,严罚令行,则百吏皆恐,并具体规定了五死之禁,就是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惟令是视。这些死刑处罚规定使贪官们胆战心惊,对维护政治秩序、促进廉政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上述将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桓管霸业作了简要对比,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与今天的中国也有不少的相似之处,而齐国由于正确的战略决策,通过十年发展,率先称霸,实现了民富国强的奋斗目标。《孙子兵法》说:未成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旗帜下,通过举国努力,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一定会变成现实。

 

 

(作者简介,石耀辉,《山西党校报临汾版》总编辑、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管仲良法善政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参考      下一条:管子的治国理政之学 ——向管子求教若干问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