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管子》的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3 15:37:15


 《管子》的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高自立

 

【内容摘要】《管子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挖掘整理《管子》中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于树立文化自信,科教新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都会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管子》;选贤;教育艺术

(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生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威震天下,名扬九州,身后留有《管子》一书。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巨帙,素有"论高文奇"之赞。《管子》中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

一、《管子》的教育观: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管子·五辅》。《管子》把务人当作天下及其重要的大事。他把教育看成百年大计。《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教育是称王天下的唯一门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教育也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之一。《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说明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治乱。《管子·牧民》中又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说明抓好社会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二、《管子》的教育艺术:润物细无声

四民分业聚居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子女整天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

通过选贤推选有德行的贤人,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达到教民于无形,使礼、义、廉、耻深入人心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于乡里,有则以告(《管子·小匡》)。同时还派专人负责对士、农的选拔,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通过贤士的评选、任用,形成了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引导和激励人们积极践行礼、义、廉、耻的社会道德。借助这种制度的影响,使礼、义、廉、耻深入人心,使人们切实践行。

通过四民分业和三选制度使教化真正达到:镖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窗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管子·侈靡》)。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

三、《管子》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百姓是仓廪实衣食足、腰包鼓。而公民道德却一滑再滑。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国人惊呼:人性沦丧,道德滑坡!前总理温家宝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感叹道,中国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学校教育更是令人担忧,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给我们留下了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今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教育改革能从《管子》中得到哪些启示?

1、治国首在富民重在教民。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为了富民,管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分田均力、相地衰征、四民分业、官山海、轻重之术等等。管子一系列措施使齐国百姓很快达到了仓廪实、衣食足 。相对于富民,管子更注重教民,更善于教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民富与不富只是好不好治理的问题,且民甚富不可使(《管子·侈糜》)。而教育不教和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管子》中教化民众的思想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元的。历民之道:在于民之修小礼、行小义、施小廉、谨小耻、禁微邪(《管子·权修》);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管子·牧民》)。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管子·权修》)。然后达到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用其臣民,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南西北无抗 

与官子治国相比,我深感到我们教育之失。富民奉行猫论;教民则理论空洞、干瘪,以至于有些人富而不思报国,当官不思为民。据报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60%的土豪准备或己办好美国投资移民手续,在美国投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7成,而且四年增长了长了10倍。在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中,超过40%的被公开报道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据2011年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逃贪官携款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这些享尽了改革红利的人,怎么就卖国叛国了呢? 

 2、教育改革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首先、教育改革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既然教育、教师如此重要,教师是不是应该有最优秀的人来当?那么随着国家的富强和教育的改革,教师的地位是不是应该越来越高?时下流行着这样评论老师的话,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多,吃的比猪还差。让人看着心酸!教师对青年一代几乎没有吸引力,高考时几乎没有水平一流的高中毕业生会主动报考师范专业。很多老师都后悔当初不努力学习,没考上好大学而上师范类学校当了教师。看看老师怎么教育自己的学生的就知道了。有一个学生在课上睡觉,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你怎么能上课睡觉,不努力学习呀!你难道也要像我一样,长大后当一个老师吗?教师成了教育人的反面教材!又怎能吸引优秀人才做老师,又怎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其次,教育不能没有应有的惩戒。中国流传千古的《弟子职》、《弟子规》等都是教学生怎么做的。中国的戒尺、教鞭高悬了几千年,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而今天掌握媒体话语权的人受西方各种歪理邪说的误导,把教育和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统统扣在教师头上,针对教师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定,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有这么多的规定,各种规定让老师喘不过气来,不知怎么教育孩子、管理孩子。学生故意迟到,你让他站在门口反思,领导、家长说这是违法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就会认为不尊重学生人格变相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他谈心,学生以为老师巴结他怕他;打他一下吧,那你就得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下岗!以至于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差,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不尊其师,怎么能信其道?治理国家没有警察监狱行吗,治理军队没有军法行吗?他们肯定会说不行。那学生犯了错,为什么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孩子进一步,老师退一步,孩子是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打不得,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这样的教育怎么能行?这种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接住中国未来发展的接力棒?如果照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我们会不会亡族灭种?我们和日本的几次夏令营比赛,我们的孩子输的都惨不忍睹。以致日本一个议员轻蔑的说:你们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少年病则国病,少年病则无法实现中国梦!请不要再把刚刚苏醒的睡狮培养成病狮!

最后,不能忽视国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我们应该用最优秀的文化来熏陶、教育我们的孩子,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处理问题不能短视。其计也速而忧在近也,往而勿招也(《管子·形势》)。我在分析民国时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世界顶尖级大师时发现,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大师,与他们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关系,他们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而成为一代大师。而我们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与学校忽视国学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有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舍弃民族优秀的东西也必将为世界所舍弃,厌弃民族优秀的东西也必将为世界所厌弃,抛弃本民族优秀的东西也必将为世界所抛弃。现在我们的老师,有的连一个请假条都写不好,据一个名校的校长说,他学校一个选调的老师给他写的一张请假条,其中竟有十一处错误。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

要振兴教育 ,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目前教师的工资不但不能让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养家糊口都困难。随着经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教师的工资应远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第二,不但要对学生惩戒,还要规定如何惩罚,这样不至于教师在盛怒的情况下失手打坏学生,也让学生有一份敬畏之心。最后,国学应早进课堂,我们的学生应系统的学习背诵传统经典,应让我们传统美德和先贤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往事越千年,管相挥鞭,教化万民有贤篇。一匡天下今又是,谁定人间?

 

[参考文献]

[1]明 朱长春 官子榷[M]

 

(作者简介:高自立,颍上城关二小教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弘扬《管子》“孝悌”思想重塑和谐家庭      下一条:《管子》人才思想对我国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