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4 10:52:15
管子的治世思想及其现代观照
盛 菊
管子,名夷吾,字仲,谥敬,后人亦称管敬仲,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子的一生经历丰富、颇多坎坷,充满了传奇色彩,据《史记》记载,青少年时期的管子经过商,当过兵,跑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苦。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故管子对别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子与鲍叔牙的友谊一直被后人所称道,人们把二人的相知相交唤作管鲍之交。
后来管子与鲍叔牙一起来到了齐国,并分别辅佐齐国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人虽然各为其主,但私人关系一直不错。当公子小白即位为齐国国君(齐桓公)时,管子却沦为阶下囚,然而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大力举荐重用管子,并说: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柄,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冑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最终,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子为相,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历史。
管子在齐国为相40年,尽心尽力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惠农宽商、发展生产,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国国力昌盛、民富兵强,在春秋初期成为中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齐桓公因此尊管子为仲父,后世则把管子誉为春秋第一相。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的传奇人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而他的治国理念更是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就常常以管子自比,晚清学者梁启超则称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
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的政治智慧
管子位居相位,深感责任重大,又感念齐桓公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更是殚思竭虑发誓要把齐国治理好,帮助齐桓公实现霸业。面对齐襄公乱政以来留下的烂摊子,管子整饬旧制、收拾残局,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内政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显示了管子非凡的政治才华与政治智慧。
首先,为恢复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管子推行礼、法并重的思想原则,提出了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和任法的主张。管子所说的四维就是指礼、义、廉、耻四条纲领,他认为四维是规范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治乱。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因此,管子提醒齐桓公要想安定社稷、图谋霸业,必须宣扬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当然,管子也明白,齐桓公初登君位,君威尚未建立,因此他认为必须依赖法令尊君治民。他认为法者,民之父母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君主必须以法治国,并通过强有力的法令,维护君威,发号施令。即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礼与法并重使齐国很快得以恢复社会秩序,上下和洽,为齐国的霸业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管子对齐国居民实行划区而治,并作内政而寄军令,大力选拔秀民充实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士、农、工、商各阶层之间的界限也有所松弛,四民出现杂居相处的情况。管子对齐桓公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管子认为应该学习古代圣王治理人民的方法,让四民分居定业,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这样四民各安其职、管理起来就很方便。在《管子·小匡》和《国语·齐语》里,记载了管子将居民组织与军队编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精神就是把齐国城郊地区分别划为三个部分和五个部分(即叁其国而五其鄙),并实行四民分居,设士农乡15乡、工商乡6乡,一共21乡,国家以士农之乡作为主要兵源,在当中选拔出色的人充实军队,并划为三军,让桓公、国子和高子分别统帅。为了提高战斗力,一年四季都要通过狩猎等形式进行训练。遇有战事随时出征,平时则安居乐业,这就是所谓“作内政而寄军令。这样,不仅扩充了齐国军队,提高了齐军的战斗力,而且不误生产劳动,便于地方基层管理,从而让齐国在春秋初期的争霸中有了武力的保障。
最后,管子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制定了“尊王攘夷”、“存小事大”的外交策略,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政治基础。管子通过一系列改革内政的举措,让齐国实力大增。齐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于是齐桓公问管子是不是可以会盟诸侯称霸中原了?然而,管子却认为时机还没成熟,并给他分析了天下局势,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来获得中原诸侯国的认可。在管子看来,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虽然名存实亡,但暂时还没有哪一个诸侯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而代之。而四周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周室以及中原各诸侯国,已成为华夏诸国的共患,尤其是北边的戎狄和南方的荆楚。此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能起到特殊的政治效应,让其它诸侯国归附于齐,共同抵御外族入侵。于是齐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进行了一系列讨伐戎狄荆楚的战事,不仅保护了一些受到外族侵犯的诸侯国,还实现了存小事大的目的。公元前681年,齐国出面召集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帮助宋国解决内乱。公元前663年,燕国遭到山戎的袭击,请求齐国出兵相救。齐桓公和管子亲帅大军北上救燕,在孤竹差点迷路,多亏老马识途,才得以脱险。公元前661年和660年,齐先后出兵伐狄救邢、卫两国,并帮助两国迁往山东、河南一带,远离戎狄威胁,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公元前656年,齐讨伐楚国,阻止楚国北进,并逼楚承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一百多年以后,孔子曾经为此慨叹道: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齐桓公的一系列尊王攘夷之举,实际上代替周天子阻止了戎狄等外族对中原封国的进攻与破坏,让华夏诸国都纷纷归附于齐,特别是那些饱受戎狄欺凌的小国如邢、卫等国,更是对齐国感激涕零,把齐国当作了依靠。因此,在管子的辅佐下,齐国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开始,齐桓公先后多次在中原召集各诸侯会盟,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以霸。特别是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又进行了一次重要会盟,当时的周天子周襄王也派代表(宰孔)参加了盟会,并带来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的祭肉(赐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同时也表明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鼎盛。
齐桓公霸业的确立,毫无疑问与管子的智谋密不可分。管子在初登相位时就制定了先修内政、后图外交、再立霸业的计划,显示了管子缜密的心思和高深的智慧,齐桓公按照管子的布署,步步前行,终于实现了称霸中原的愿望。所以连孔子也赞叹: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通货积财、民富国强:管子的经济头脑
管子不仅具有政治谋略,也具有经济头脑。少年时期的贫苦,让他深知富民的意义;早年的经商生活,更让他懂得生财不易。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老百姓的衣食温饱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因此,管子十分重视发展经济,为了促进生产、富民强国,他充分发挥他的经济头脑,想方设法通货积财。
首先,管子认为富民是治国之基,根本途径则是务本力农。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所以一个国家应该先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使他们富起来,然后才能对人民进行统治。如果老百姓没有基本的衣食温饱,那么国家的统治就很危险。富民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栗多,栗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如果一个农民不耕田,就会有人挨饿;如果一个农妇不织布,就会有人齐挨冻。桓公对管子的力农思想十分支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垦荒、大力发展农业,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惠农措施,如重视农时、保护粮价、发展农田水利、减免赋税,实行相地而衰征等。在管子的治理下,齐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粮仓富余,国家国库充盈。
其次,管子虽然主张务本力农,但并不排斥工商业致富,因此管子积极鼓励贸易,发展工商业。在《管子》轻重等篇里记载了许多齐桓公与管子有关致富的讨论,管子明确表示了工商业可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观点。管子认为只有商业流通才能汇聚天下财富,市者,天地之财具也。根据齐国的自身情况,管子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盐业等,以通渔盐之利。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子为商人大开方便之门,他曾要求齐桓公下令为各国来齐经商的商人们建筑住所,并根据商人的等次给予不同的招待,请以令为诸侯之商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对商人的优惠待遇,让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不仅如此,管子还一再建议齐桓公放宽关税,公元前667年,桓公即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税率仅为五十分之一,几乎等于不征税。管子采取的惠商政策,极大刺激了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齐国的都城临淄在当时成为天下最有名的大都会,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市场繁荣,成为四方辐辏之地。
最后,管子不仅善于开源致富,也懂得节流之道,所以他主张节用积贮,反对无度用费。管子认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如果侈靡浪费,就会导致百姓贫苦,而百姓贫苦又会引起社会风气的奸诈巧伪。所以管子要求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取用有度,不可过侈,取财于民而能节制,国家虽小也能安定,征敛无度而又耗费不节制的话,国家再强大也会走向灭亡。如果没有分寸和节制,导致国库空虚、民用不足的话,就会引起君民上下的彼此怨恨,因此一个国家和人民都要懂得积贮,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可见,管子不仅主张富民,而且生财有道,不仅提倡开源致富,而且懂得节流积财。特别是他既坚持以农为本,又劝工重商,体现了农工商并重发展的特点。在管子农工商并重发展的经济思想下,齐国实现了通货积财、富民强国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子又是一个具有经济头脑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则称赞他是一个大理财家。
三、以人为本、人与天调:管子的和谐世界
春秋时期天下已经失序,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侵伐、大小战争接连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早年管子四处经商以及当兵打仗的经历,让他深知民生疾苦,也让他明白国家和平安定的意义。因此,管子一旦为相,就提出了以人为本、人与天调的执政理念和原则。
在管子看来,以人为本是称霸事业的开始,民心所向关系着社会和谐与国家的稳固安危。在《管子》牧民、霸言等篇章中,管子反复强调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为政的法宝就是懂得顺应民心,满足人民之所想,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违背民心者必将失去天下,所以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据西汉刘向的《说苑》记载,齐桓公曾问管子:王者何贵?管子不假思索地说:贵天。齐桓公抬头看了看天,一脸困惑。管子又道: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原来管子是把老百姓比作了上天,希望齐桓公能执政为民、关心国计民生,一切先从爱民做起。
作为齐相,管子本人在施政中更是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重民思想,他不仅提出了让老百姓富裕起来的富民主张,而且进一步提出了爱民、利民、益民、安民的思想,即爱惜百姓、有利百姓、使百姓得益、使百姓安稳的思想。在《五辅》和《入国》中,他向齐桓公建议采取六兴七体和九惠之教等改善民生、扶助弱小的惠民政策。尤其是在九惠之教中,管子提出了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等九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显示了管子对于社会民生福利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怀与扶助,也体现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执政理念。
管子为相40年,一直追求天下大定、和谐安宁的社会。为此,他一方面把人民喻为天,另一方面也把人民与自然天道相协调,提出人与天调的思想作为执政的精神原则。虽然人在社会治乱和国家盛衰发展中是个核心因素,但管子也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符合自然之道。管子特别强调,人君要注意按照四时五行的自然之道加以施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自然之道各有不同,人君需要根据四季的特点施行五政、配以德刑。在《四时》和《五行》篇里,管子详细论述了四时之政令和五行之政策,提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主张,并认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也就是说,人只有奉行天道自然,才能和谐美好地发展。此外,管子认为人类对于自然资源也应取之有度,不可一味的索取,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罔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
管子以人为本、人与天调的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是可以相互统一的。以人为本是管子的执政理念,人与天调则体现了管子的执政原则,二者相结合,其目的都是追求一种和谐世界。这在春秋乱世,可以说是天下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管子所期望的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上下和亲的理想世界。
四、管子治世思想的现代观照
虽然《管子》一书至今仍遭人质疑,但管子相齐历经40载,不可能不留下宝贵的治世思想,这些治世思想通过后人口耳相传、编辑整理,在《管子》、《国语》等文献中部分地保存下来,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管子的治世思想不仅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霸业,就是在今天也依然熠熠生辉,具有现实借鉴价值。
第一,管子的礼法并重思想与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以德辅法的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力图打造一个法治社会,强调依法治国。然而,仅有法治也是不全面的。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也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因此,在2014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德辅法的主张,并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显然,管子推行法治,重视礼义廉耻四维的礼法并重思想与之不谋而合。
第二,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社会执政为民的观照。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的政治理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突出以人为本,明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毫无疑问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权益,实现人民的愿望,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子向齐桓公提出了以民为天\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霸业。两千多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与纲领。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最高标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聚全国上下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管子的农工商并重思想与现代经济建设的观照。中国自古以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立国之本。然而管子却独树一帜,以农工商并重发展为富民强国之举,奠定了齐国霸业的经济基础。在当今现代经济建设中,农、工、商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各有所重、各有不同,互相之间谁也不能取代谁。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工商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的水平也无法提高。因此,国家要制定政策,对农工商三业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促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农、工、商三大产业经济的现代化。
第四,管子的人与天调思想与当今和谐世界的观照。处于乱世的管子深知和平安定的重要,因此他不仅要求齐桓公以人为天,富民、爱民、利民,也要求齐桓公在施政时注意人与天调,其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君民上下的和谐。21世纪的今天,和平、安全、发展仍是主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战争、恐怖主义、核扩散、环保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世界的和谐,一些地区的反自然反人道的行为给全球人民带来了灾难和危机。因此,借鉴管子的人与天调思想,遵循天道与人道,在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人之间的关系,对建立和谐世界有着特别的意义。
从少时的微贱到春秋第一相,管子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过人的经济头脑以及重民的和谐理念,不仅实现了齐桓公的霸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管子的成功,不仅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具有很大影响,就是在今天依然值得人们去思考和学习。
(作者简介:盛菊,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
上一条:管子法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条:管子与墨子的赏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