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5 9:54:24
《春秋》三传中齐桓公与管子形象分析
戴 立 轩
《春秋》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的经典之一。儒家学者多认为其作者是孔子。孔子取鲁国官修《春秋》加工编撰,从中阐发自己的道义,以匡救时弊,惩恶劝善,倡导名分礼制,弘扬王霸之道。《春秋》的记事十分简略,所谓春秋笔法,笔则笔,削则削,一字褒贬,有微言大义。所以又有了解经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纪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计244年。书中使用鲁国纪元,以鲁国史实为主轴,同时记载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其中当然也记述到春秋首霸齐国,记述到管子和齐桓公。解经的《春秋》三传,挖掘《春秋》中所蕴藏的深层含义,其中,把齐桓公与管子的形象表露得十分鲜明,把齐桓公勾勒成贤君的楷模,把管子刻画为辅臣的典范,显现了齐桓公与管子在儒家思想本源中不可缺失的借鉴意义,表达了儒家对明君和辅佐明君的贤臣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理想追求,齐桓公与管子是传统儒家所追崇的明君贤臣的早期代表人物。
《左传》称齐桓公是贤君, 管子是贤臣, 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才得以建立彪炳千秋的功业
在《左传》中,管子与齐桓公、鲍叔牙是同时出场的。鲁庄公八年记载,鲍叔牙意识到齐国因齐襄公的胡作非为将要发生祸乱,便侍奉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国,而管子则与召忽侍奉公子纠逃亡到鲁国。齐襄公被杀后,庄公九年,小白先于公子纠进入齐国继承了君位,并设法杀死了公子纠。管子在鲍叔牙的帮助下从鲁国逃回齐国,由于鲍叔牙的推荐,担任了齐国的国相。到了鲁庄公十五年,齐国就开始成为霸主。在《左传》中,有四件事例特别突出地展现了齐桓公和管子的形象,和对桓、管君明臣贤关系的赞美。1、鲁庄公三十二年春,《春秋》经文(以下直接称为经文》)记载:城小榖。《左传》解说:城小榖,为管仲也。明确地指出齐桓公修筑管子采邑小榖城墙,作为对管子辅佐他成就霸业的报答。2、鲁闵公元年,经文记载:齐人救邢。《左传》解说:狄人伐邢。管子向齐桓公进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晏安鸩毒,不可怀也。请求齐桓公亲夏恶夷,按照盟约救援邢国,于是齐人救邢。3、鲁僖公四年,经文记载: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解说,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人到军中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子代齐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曾经命令我国先代君主大公,五等诸侯,九州伯长,都可以去征伐,以辅佐周朝王室。赐给我们先代君主管辖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苞茅,昭王南下巡狩没有能再回去,这都是要向你们征询和质问的。齐桓公和管子没听楚国使者的辩解,带领诸侯军队又向前开进。4、鲁僖公七年,经文记载: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左传》解说,齐桓公与诸侯在宁母商讨对付郑国的事,管子向桓公进言说: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桓公于是便以礼对待诸侯。郑文公派遣太子华到这次盟会上去听取命令,太子华却乘机要求齐桓公帮助他,除去与他不睦的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大族,并承诺事成之后愿把郑国作为齐国的臣属。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子劝说: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太子华请求依仗别国的力量削弱本国,背信弃义,一定不能免于祸患。管子并向齐桓公说,会合诸侯,是为了崇尚德行,如果答应太子华的请求,就不符合崇高的道德。齐桓公于是就拒绝了太子华。由于齐桓公能屡次听从管子的劝谏,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齐桓公对各国诸侯以礼相待,诸侯们对齐国也很服从,心甘情愿向霸主进贡。这四个事例清晰地表现出齐桓公虚心,贤明,从善如流,真心诚意地尊重管子,对管子言听计从。表现出管子在齐桓公身边国君之师的地位,和管子崇礼重德、有信有义、直言进谏、敢于担当的辅臣风范。正因为有管子的作用,齐桓公才会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才会成为一代雄主。《左传》还注重表现了齐桓公的深远影响。齐桓公死后,诸侯仍无忘齐桓之德,盟于齐,修桓公之好(鲁僖公十九年)。直到鲁昭公十三年,晋国大夫叔向在论政时仍称赞齐桓公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
《左传》还重笔把管子渲染为崇尚周礼、谦逊礼让的谦谦君子。鲁僖公十二年,经文记载:秋七月。《左传》从这七个字中详细地发掘了有关管子的一段重要史实。这年七月,齐桓公派管子去主持让戎人与周朝讲和。周襄王嘉美管子的功勋,赞赏管子的美德,坚持以接待上卿的礼仪设宴款待管子,管子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管子最终只是接受了款待下卿的礼节后回国。《左传》认为,管子是一个值得敬仰、推崇的人物。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左传▪僖公十二年》)称管子这样的谦恭君子,世世代代都应当享受祭祀。
《公羊传》中的管子是齐桓公的主心骨, 齐桓公诚信著于天下, 但功未成而志已满
《公羊传》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对《春秋》经文作逐条逐句的解说,以挖掘经文的深层含义。书中直接说道管子的,只有一条:鲁庄公十三年,经文记载:冬,公会齐侯盟于柯。这里为什么不记结盟的具体日期呢?《公羊传》中提出了设问,并解释说,这是因为是与齐桓公会晤,肯定会平安无虞,说明对齐桓公是充分信任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接着叙述了一段与管子有关的史实并态度鲜明地作了评论:
庄公将会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这一段史实在《左传》、《国语》中不见记载,在《管子·大匡》中却有记述,只是情节略有不同,《公羊传》更加突出了管子的作用。面对鲁国勇士曹刿,管子挺身而出,力避将会对桓公造成的危害,要求齐桓公从道义出发,答应了鲁国的要求。就是从这次盟会开始,齐桓公的信誉著称于天下。《公羊传》在这一段史实的描述中,短短数语,当时的情景,人物的神态,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管子显得光彩照人,塑造了一个有胆有识、雄才大略、重信重义、忠于职守的辅国重臣形象。可以看出,管子是桓公的主心骨,是桓公的灵魂,齐桓公的成功离不开管子,齐桓公身后总是有着管子的影子,齐桓公的事业就是管子的事业,齐桓公的荣辱与管子是一体的。
《公羊传》里的齐桓公,被称之为维护国家统一的霸主。一开始,经文记载,鲁庄公九年,齐小白入于齐。《公羊传》这样挖掘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曷为以国氏?当国也。其言入何?篡辞也。指责齐小白取得齐国的君位是不正当的,有篡位之嫌。但接下来,《公羊传》认为,经文中的许多地方,都采取了为齐桓公隐讳的笔法。经文记载:(鲁僖公)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陈仪。这一年邢国被北狄灭亡了,《公羊传》往深处解释说: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在鲁僖公二年,卫国被北狄灭亡,齐桓公为卫国修筑了都城。在鲁僖公十四年,杞国受徐国、莒国胁迫而灭亡,齐桓公为杞国修筑了缘陵城作为杞国的都城。这些事件,经文中都一一作了记载。《公羊传》认为,不与诸侯专封,齐桓公是无权擅自为其他诸侯国修筑都城的,那只能是周王的权力。但鉴于当时周室微弱、齐桓公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巨大功劳,《春秋》就默认了齐桓公的做法。经文是在为齐桓公这位尊者避讳。甚至是齐桓公本人把别的诸侯灭了,《公羊传》认为,经文中也有为桓公避讳的意思。经文记载:(鲁僖公)十有七年,夏,灭项。《公羊传》注解: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在当时天子微弱、诸侯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有诸侯被灭,而桓公没能救助,则桓公耻之,桓公认为是自己的耻辱。经文是含蓄地表彰齐桓公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褒扬齐桓公兴灭国、继绝世的义举。为尊者讳,《公羊传》认为,《春秋》是把齐桓公以尊者视之。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南伐楚国,与楚国结盟于召陵。《春秋》记载: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公羊传》则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认为齐桓公是在代行王者之事。
《公羊传》对齐桓公和管子功未良成而志已满(董仲舒:《春秋繁露 精华第五》)也表示了极度不满。鲁庄公三十年,对经文记载齐人伐山戎这么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公羊传》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桓公之与戎狄,驱之耳,齐人伐戎,不过是把戎狄驱逐出去罢了。第二年,《春秋》记载:六月,齐候来献戎捷。《公羊传》则说: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认为齐桓公实际上是来耀武扬武,以武功威胁鲁国。鲁僖公四年,经文记载:齐人执陈袁涛涂。齐、楚召陵之盟后,齐军返回的途中,陈国大夫袁涛涂为避免齐国军队路经陈国会造成侵扰,建议齐桓公另道而行,以至于使齐国军队陷入泥沼之地,齐桓公因此就羁押了袁涛涂。《公羊传》很不满意齐桓公的这种做法,评论说:桓公假途于陈而伐楚,则陈人不欲其反由己者,师之不正也。不修其师而执涛涂,古人之讨,则不然也。齐国军队风纪不整,齐桓公不去整肃军队齐国,反而怪罪于他人,袁涛涂维护本国国民利益何罪之有?
《谷梁传》中的管子是齐桓公不可离身的导师,齐桓公信义深厚, 仁慈爱民。
《谷梁传》是在最后才直接说到管子的。《春秋》记载:(鲁僖公)十二年,夏,楚人灭黄。《谷梁传》解释说:
贯之盟,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
鲁僖公十二年,齐国、宋国、江国、黄国在贯这个地方举行盟会的时候,管子劝桓公不要与江、黄二国结盟,因为这两个诸侯国离齐国远,离楚国近,如被楚国攻伐而不能救,就会在诸侯中失去信誉。齐桓公不听管子的话,执意与二国结盟。管子去世后,楚国果然灭了黄国,又攻打江国,齐桓公不能救援,君子因此而感到惋惜。贯之盟管子劝齐桓公不要与江、黄二国结盟的事,《左传》不见记载。而且,鲁僖公十二年(公元648年)楚国灭黄的时候,管子尚未去世,管子去世是在鲁僖公十五年。接下来,《谷梁传》认为齐桓公又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就是灭了项国。鲁僖公十七年,经文记载:夏,灭项。《谷梁传》解释说:孰灭之?桓公也。按《左传》的记载,灭项国的不是齐国而是鲁国,齐桓公因鲁国灭了项国还扣留了鲁僖公。鲁僖公的夫人是齐桓公的女儿,哭哭啼啼去向齐桓公讲情,齐桓公才放了鲁僖公。《谷梁传》特别记述齐桓公不听管子劝告,执意与江、黄二国结盟这个与其他史料不相一致的事件,又把灭项这件事扣在齐桓公头上,可以理解是要曲婉地表明,齐桓公如果离开管子,或者是不接受管子的指导,就会执意妄为,就会犯错误。管子对于齐桓公,像导师一样重要。
在《谷梁传》看来,虽然齐桓公国君位置不是正道而来,因此受到《春秋》的贬抑。但他在管子的辅佐下,尊王攘夷,是有大功劳于国家于人民的。《谷梁传》视他为英雄。鲁庄公三十年,经文记载:齐人伐山戎。《谷梁传》对这条经文作了与《公羊传》截然相反的解释:齐人者,齐侯也。其曰人,何也?爱齐侯乎山戎也。其爱之何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也。齐桓公在无内应、无外援的情况下,千里跋涉,深处讨伐山戎的战场之中,是何等的艰险!齐桓公救助燕国、为维护周朝的一统天下而奋不顾身,理应受到赞扬。《谷梁传》甚至认为,《春秋》视齐桓公与鲁国亲如一家。经文记载,鲁庄公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谷梁传》也作出了与《公羊传》相反的解释:齐侯来献捷者,内齐侯也。内者,一家人也。
在《谷梁传》看来,齐桓公在《春秋》中的形象是很高大的。鲁庄公二十七年,经文记载: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谷梁传》对这条经文这样解说: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于是而后授之诸侯也。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齐桓公维护周室,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其方伯地位也被广泛认同,深得诸侯的信任。凡是鲁国国君参加齐桓公召集的盟会,经文都不记载国君回国的日期。凡是齐桓公召集的盟会,都不记载盟会是在哪一天举行的。诸侯们都相信他的信义,信服他的仁爱。齐桓公举办的十一次诸侯的友好会见,都没有采取歃血为盟的形式。齐桓公举办的四次可以随带军队的盟会,也很少有战斗发生。这都是由于齐桓公的信义深厚和仁慈爱民啊!
《谷梁传》对鲁僖公四年齐人执袁涛涂这件事也有评论,看法与《公羊传》也明显不同。《谷梁传》则解释说:齐人者,齐候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候也,不正其逾国而执也。认为诸侯在这件事上纷纷提出指责,是因为齐桓公超越国界而捉人的做法是不符合正道的,对于齐桓公是否应该拘押袁涛涂,却未置可否。
通过齐桓公、管子图解早期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
经学大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综而论之,春秋有大义,有微言,大义在诛乱臣贼子,微言在为后王立法,惟《公羊》兼传大义微言。《谷梁传》不传微言,但传大义。《左氏》并不传义,特以记事详瞻,有可以证《春秋之义》者。故三传并行不废。正是由于解经的三传,人们才得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春秋》的思想内涵。对于《春秋》三传的成书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左传》,有的认为应在春秋末期,有的认为应在战国中期,但都肯定是先秦时期的作品。《公羊传》与《谷梁传》的成书孰先孰后一直都未成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公羊传》、《谷梁传》在西汉以前就已经口耳相传。《公羊传》在汉景帝时写定成书,《谷梁传》成书也在汉景帝时期,只是比《公羊传》稍晚。从《春秋》三传成书的时间看,三传中所精心阐释的大义微言,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还没有被权力中心所接受,还没有成为经世致用的官方意识形态,只能说还只是在学术层面。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初衷就是为政治而设计的。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周室式微,上下错位,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诸侯国君胡作非为,残酷压榨剥削民众,国民苦不堪言。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以礼治国、以仁治国、以德治国等治理国家的理念。孔子作《春秋》,或修《春秋》,也是在于拨乱反正,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为现实政治服务。而且,孔子一生,一直是汲汲以求用。孔子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四处奔波,游说于各国诸侯,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孔子一生只有短暂的执政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在春秋诸侯国中基本上没能得到贯彻。也就是说,孔子在《春秋》中所要表述、解经三传所挖掘出的惩恶扬善、为后王立法的微言大义,在孔子生前,在孔子身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还只能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孔子后学们的书斋里。
积极入世是儒家的基本态度。孔门的教育,也是以出仕为直接目的的。学而优则仕,只有执掌权力,只有进入权力核心,才有可能弘扬推行儒家的政治学说。孔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有道的明君和贤能的大臣,是那种贤臣辅佐明君、君臣融洽共同治理国家的模式,国君礼贤下士,,辅臣尽心尽力。而这种模式在孔子之前的历史上,最突出的就是齐桓公和管子。孔子高度评价管子。孔子认为,为政者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取信于民。孔子曾说:君子在民至上,执民之中,紖驳百姓,而民不服焉,君子之耻也。是故君子玉其言,而慎其行,敬成其德以临民。民望其道而富焉,此之谓仁之以德。且管仲有言曰:君子恭则遂,骄则侮,备言多难。(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季庚(康)子问于孔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转引自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第32页)孔子引用管子的话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说明孔子对管子思想的某种认同。儒家学说的早期学者,像其先师孔子一样,也有着贯彻实施儒学治国大道的热切希望。有着积极入世进入权力中心的迫切要求。而要做到这些,他们首先必须使权力中心接受他们的理论,他们必须证明他们所倡导的治国安邦之道的可行与正确,他们必须从历史上找出成功的先例作为根据。追寻孔子的思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是齐桓公和管子。齐桓公篡位杀兄,登上君位不合正道。管子曾被孔子批评为不俭、不知礼。从这些方面说,按照儒家学说的标准,齐桓公和管子的形象未免有点差强人意。可齐桓公、管子君臣之间相互尊重,齐桓公尊管子为仲父,对管子言听计从;管子尽职尽责,对齐桓公屡屡劝谏又不失为臣之礼。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君臣关系。齐桓公和管子的权力系统崇周礼,讲道德,讲信用,讲亲民爱民,这些与孔子的治国理念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齐桓公与管子君臣合力,迅速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功地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业。
在《春秋》三传中,齐桓公、管子的形象是作为儒家学说的实践者来修正和品评的。在《左传》里,一反孔子对管子不知礼的评说,突出展现了管子把周礼作为行为规范,从而使齐桓公也成为一个知礼守信的明君;《公羊传》对齐桓公、管子的批评指责最多,但也高度赞扬了当时齐国尊王攘夷为大一统中国所做的巨大贡献,称齐桓公是行王者之事;《谷梁传》中的齐桓公由于管子的辅佐,尊周、守信。重义、爱民。可以看出,《春秋》三传是在用儒家的政治标准,指点评说齐桓公、管子的功过得失,把齐桓公、管子作为儒家政治理想的寄托,通过齐桓公、管子的言行事功,图解儒家治国安邦之道,证明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梦生:左传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2]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 中华书局 2010年版
[3]承载:春秋谷梁传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4]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姚淦铭:读孔子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年版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2009年版
(作者简介:戴立轩,安徽省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上一条:叔向贺贫与柳宗元贺灾的启迪 下一条:管子思想对现代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文化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