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让管学走向世界 ——2015美国费城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纪行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5 10:11:01


 访美见闻

 

 

让管学走向世界

2015美国费城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纪行

龚 武

引言

经过14个小时的不间断飞行,美联航UA87航班大型空客在夜幕降临时稳稳地降落在纽约纽瓦克国际机场的跑道上,飞机滑行了几分钟后,突然刹车,机上广播员解释说停机位被占,要等待一段时间。大约二十分钟或者更久,飞机再次开车移动至登机口,机上300多名乘客开始起身,纷纷打开行李箱取行李,熙熙攘攘地离座依序前行。

虽然同是初冬的北半球,华灯初上的纽瓦克机场周遭,下着零星夜雨,并不像离开安徽合肥或上海时的雨势那么大,而气温似乎更为凉爽宜人,既不如管子故里颍上风凉袭人,更不像上海身被夹衣也溽热生汗。

中国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与美国管子学院公共举办的首届管子学术研讨会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作为参会学者,也是会议主办方之一的代表,笔者和来自中国的5名学者有幸登陆北美,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美国。这一天是2015年11月13日,航班起飞时间是北京时间16点30分,登陆北美的时间是18点多,中美时差是11个小时,日期也没有改变。但是管学研究的行事历上,将会永远记住这个迈出管学走向世界艰难一步的特殊日子。

、李克:希望管学后继有人

得知李克的大名应该开始于数年前笔者为《管学研究述评》论文准备素材的时候。今年春天,管必红访问颍时,跟我介绍到他与李克的交往,这使得我感到意外,也深感惊喜:毕竟知道李克的真实近况。接下来管必红提出我们合办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的事情被敲定,华商网发布了管博士在费城联手李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同时举行了李克向管子学院捐赠所收藏的管子典籍的仪式的新闻和照片。看到李克照片的一刹那,感觉耄耋之年的李克,就在那里,世人知道或不知道;一代汉学家,把《管子》推向英语世界的第一人,就在费城,世人在意或不在意到他的存在或不存在。意识中电光石火的一闪念是李克老矣!然而,机缘到了,李克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参会赴美的邀请函是李克签署的,管必红可能知道作为华侨他没有资格邀请,所以他请来李克亲自签名。在本次赴美办理签证手续所经历的冗长而有繁琐的过程中获知,依照美国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入境量身打造的规则,在美华侨发出的入境申请将会被拒签,所以聪明的管必红未雨绸缪地想到了李克。这样此行的中国学者,包括我就很有荣幸的成了应李克亲自邀请的客人。李克还为本届研讨会撰写了英文论文On Guanzi”(《论管子》),由笔者编印在《首届国际管子研讨论文集》中。

现年94岁的李克,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与97岁的夫人居住在新泽西州Medford的一所老年公寓里。我们两次造访李克,他的狭小客厅四壁挂了不少摹本的中国绘画,其中一幅是著名的户县农民画《老书记》的摹本。我们请他为我们签名,聆听他在研讨会上的演讲,并两次同桌共进午餐。

李克早年在中国清华大学任教,与钱钟书、沈从文等同事,是英若诚的老师,李克曾开玩笑地说,英若诚先生的英语比我还要好些。据悉李克的被捕与他的这位高足不无关系。李克先生与《管子》结缘,及其翻译过程,信息不尽一致,既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也有相互抵牾之处,比较一致说法是:他开始研究《管子》是在新中国的监狱里。相关信息显示,李克近年依然关心和关注管子研究。他曾表示,管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十分有幸在读研究生和博士期间翻译了4卷《管子》,并在以后的15年里,坚持将剩余的书卷翻译成英文出版。《管子》真正是博大精深,但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低估,管子本人经过商,从过政,他的许多主张和理念是富民强国的,全世界都可以借鉴。他观察到这些年管子在中国重新获得关注,也希望美国管学后继有人。李克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曾访问中国,参加了山东淄博举办的首届管子学术研讨会。

而他在本届研讨会上的发言中介绍,他对《管子》的接触和翻译工作开始于约70年前,由于岁月沧桑,也有中断。《管子》英语本的出版工作也经历了几个阶段,英译本也出了几个版本。现在美国出版的《管子》英译本,都是他的作品。这次参会的中国学者王兆亮和崔兰海就获得管必红博士馈赠的2套英译本《管子》,内容基本相同,但在版本上显然分属于不同的时期。

笔者在宣读论文的研讨交流环节,顺便向李克请教一个问题,就是英语里有还是没有与汉语公字相当的词汇,他当场回答是NO!(没有)。将近百岁的李克,在本次研讨会上获得了管子学院颁发的管学卓越贡献奖,同时获奖的还有笔者和周怀宇教授。李克表示,今后只要召开这样的会议,只要邀请他,他就一定还会出席。

前年李克中风,康复以后,身体状态尚好,今年上半年他还亲自驾车带着老伴到加拿大旅行,只是已经不大能说汉语。当我在餐桌上为他的盘子添菜时,他勉强能说谢谢,这也是我亲耳听到他唯一能说的汉语。作为一个母语为英文的美国学者,李克毕生致力于翻译的《管子》是一部连郭沫若等都云号称难读”的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经典,其汉语的功力自然非同小可。然而今天的李克居然已经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中国话,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

在研讨会当天的午宴上,李克甚至破天荒饮了一小杯来自管子故里颍上出品的一匡天下白酒。会后告别的时候到了,大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里合影留念,他与我们依依不舍,然后乘车而去。望着李克略显佝偻的身影,我突然感到了此行的一份责任。这就是稍后《费城共识》中的第三条所表达的内容,我当时真实意念就是:抢救大洋彼岸的管子研究的文史资料,必须建立起机制,最好由国内高校谋求国家教育交流项目,派遣合适的中青年访问学者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做专题研究,同时帮助风烛残年的李克整理管学资料,完成未尽的研究工作。

有关李克的身世,网上很难查找到完整的信息。信息量还算较大的正是华商网的那个新闻报道:

本报讯)2015年6月17日中午,美国管子学院顾问兼首席高级研究员、《管子》英文译本12两卷的翻译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 Water.Allyn Rickett (李克)博士向管子学院院长管必红捐赠管子典籍仪式在费城管子学院举行。管必红博士的夫人朱承慧,费城侨领吴镇海,刘富兴,李晓莉,张效珍,贾霖以及美国世界日报,侨报,华商报/网,中华周报的记者出席了捐赠仪式,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此次李克捐赠的管子典籍六十余册,其中包括《管子》,《管子.地员篇》,《管子校义》,《管子参解》,《管子新释》,《管子校正》,《管子义证》,《诸子新证》,《诸子平议》,《本源流考》等中国国内少见的线装本古籍。这是他和新婚夫人Adele Rickett(李又安)自1947---1955年期间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学习,任教及后四年在中国狱中生活时所收集到的有关管子的典籍。对于学习和研究管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Water. Allyn Rickett (李克),1921年10月26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Orovile,1948年携新婚妻子Adele Rickett (李又安)到中国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学习汉语并教授英语。1952年因间谍罪双双被捕入狱。1955年获释回美国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系任教。1957年,出版 Prisonners of Liberation---Four Years in a Chinese Communist Prison, 香港三联书店翻译出版为《中共监狱秘闻》,中国群众出版社翻译出版为《两个美国间谍的自述》。

   自1948年开始,Allyn Rickett (李克)就着手翻译《管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波斯顿程与崔东方翻译公司于2001年出版发行了Allyn Rickett (李克)的《Guanzi》全译本1 ,2 两卷。Allyn Rickett 荣休后与后续老伴 Lois Wescott Rickett居住在新泽西州 Medford,自2014年开始接受管子学院聘任为顾问兼首席高级研究员。

、中美学者达成费城共识

在从费城去华盛顿的路上,学者们借由随便一个话题的的争论,总是一波接着一波。这既是学者之间相处的旧常态,也是一种新常态,但问题是如何平息无休无止的空对空的争论。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把争论拉到务实的领域里。《费城共识》就是这样的小背景下孕育形成的。话题转移之后,渐渐聚焦于94岁高龄的李克教授和研讨会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大家达成了口头共识,但还需要起草一个文本。大家就在下榻的旅馆的大厅里签名。

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辞立诚,重视文书,叫着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而一旦文书入私门就完全变味了。不过最后华商网发出文稿,至于后事如何,现在看来已经不重要,作为历史真实,摘要立此存照

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

费城共识

11/22/15

     20151113日至22日,美国管子学院和中国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以管子思想文化与中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召开。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学者经过充分研讨和交流,就弘扬管子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达成如下共识:

    1.加强国际管学研究交流与合作。与会学者认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管学研究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应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管子学院进一步加强相互间合作与交流,推进管子文化的弘扬和中美文化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

    2.定期举办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首届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在美国费城的成功召开,开启了中国当代管学研究走向世界的先河,作为一个国际性学术平台,与会学者建议国际管子学术研讨会要长期坚持,做成品牌。定于每年的1115日(管仲,名夷吾),在美国或中国定期举办。以文会友。诚邀世界各国管学研究者,相近学科的学者,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家和各界有识之士参加。

     3.抢救,整理和研究美国管学资料。鉴于知名美国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荣休教授,管学专家,英文《管子》翻译家,年逾94岁高龄的李克教授,其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近70年矢志不渝地搜集整理翻译研究管学文献资料,为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管子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搜集,整理的有关管子的珍贵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急需抢救、整理和研究。与会专家呼吁应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术推进机制,以中国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人文社科院系为依托,申报人文社科项目,商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管子学院同意,进行合作,选报从事管学研究的具有较高英语和汉语能力的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派遣其赴美工作。

4.加强管子学术人才培养和交流。与会学者对中国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美国管子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机构和学术社团,为管子文化的传播和中美文化交流所做的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和人财物力的付出表示赞赏,参会学者表示要加强管学成果转化运用,发挥各自优势,规划项目,编写教材,开设课程,推动管学教育走进高校,走向国际。以李克教授为首席高级研究员的美国管子学院将积极推进与中国高校联合培养预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接受访问学者,培养高层次管子学术人才。

 

三、让管学走向世界

管子研究走向世界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一次国际性管学研讨会,实现当代管学研究从本土第一次登陆美国,就文化的传播意义,其形式远远大于内容。这是管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多亏我们的乡贤,伟大的管子让家乡颍上有可能搭建一个学术社团的平台,以至于让我们后辈晚生可以将生命奉献于学习和研究他老人家的学问以及平台的建设。

管子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有中华第一相之称。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了首霸春秋的不朽功业。管子时代是公元前八到七世纪,管子时代的中原早已走出丛林,进入了农耕时代的高级阶段,其标志是井田制和牛耕的出现。管子的治国理政之道,正是反映了这个阶段时代的特征。问题是,2600多年前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对于当代依然具有耦合性和借鉴价值?一言以蔽之,因为人类有共识。

其实人类是存在很多共识而形成人类的共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不然就不叫人类了。管子的牧民、礼义廉耻,以法治国,和合故能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九惠之教。他的格物致知之作《形势》和《地员》篇,他的诚意、正心之作《心术》《白心》篇,他的计划和市场经济之作《乘马》、《侈靡》篇,他的价值规律分析和驾驭之作《轻重》诸篇,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作《牧民》《权修》《弟子职》《版法》《法法》《任法》诸篇,乃至一部《管子》,都无非是人类早期形成的共识而形成今人共鸣之作。古代西方也有类似的经典,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也无非因为共识而共鸣。

但是人类的共识之所以难以形成,或共识越来与难以共鸣,是因为人类在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因此文明也存在不平衡发展,加之文明本身的局限性,局限性的文明早就局限性的人群,局限性的人群产生了亚文明形态,进一步分化和撕裂了人类,从而撕裂了文明,阶级、社会财富占有形式等社会问题,加之语言、宗教和文化问题,又进一步将人类族群和文明细碎化,而这一切最终都通过无形之手完成的。这个无形之手通过将人性之恶发挥到了极致,而人们却片面地以为这是一条唯一之路,或至少有一种人,一直努力将这个把人类文明引向歧途的陷阱变成人类的共识,并企图建成一个少数先富者永远统治后富大多数的千年王国。因此,人类至今在这个歧途上挣扎前进并争斗不休的活着。

但人类既然可以在民以食为天上达成共识(共识这个词比普世价值好,更比共荣好),为什么就不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形成共识?也许我们还可以找到比接轨更好的词,因为美国还没有高铁。不过,美国无疑也需要高铁,美国人以廉价的汽油养护着自己的汽车王国,终非长久之计。毕竟石化资源不可再生,一味依靠强大的军力维持着在地球上任意获得石油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简单线性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往往萌萌的很可爱,而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保持,就可能是胶柱鼓瑟,冥顽不化,造成撕裂和人性之恶的膨胀,这将会葬送人类的所有文明,包括农耕和工业,既包括精神和物质,也包括贫弱和富强。

美国已经让中国大饼融合到自己的餐饮中,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就像中国人走到哪里就会把蔬菜和庄稼的种植带到哪里一样,最终,中国人影响世界并改变世界,可能首先就从影响人的口腹开始突破,从让土地生产出源源不断的蔬菜瓜果和粮食开始突破。

一位资深学者曾写道,中国可能会用一把土征服世界。无论是餐饮还是农耕文明,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色。在讲究阴阳五行哲学的中华民族看来,万物源于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土的厚德载物都显得特别踏实和接地气,而优于现代性语境下空洞的教条主义或美文学式的愿景或梦想。

在去尼亚加拉的路上,公路两边的溪流和丛林傍边,开始冒出来成片的庄稼和蔬菜,正像同伴们所正确判断的,那一排排路边小屋确实疑似中国居民的住房。就是说中国人民开始创造他们在西半球的农耕文明了。

我们的旅行穿梭于新泽西、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华盛顿和纽约之间,感觉像是在丛林中行军,尤其是在行进在新泽西和纽约的尼亚加拉的路上,或一路寻找西点军校的路上。

我们的祖先也曾从丛林走来,不单是美洲、美国或澳洲。我们今天已经感觉不到这一点了,我们只有通过到北美、南美或澳洲的旅行才能重温这一点,从而意识到我们祖先多么了不起,他们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同于古希腊人正常儿童的早熟的儿童。也就是说祖先们早在五千年前就走出丛林。在文明的链条上,中国不输于任何民族。这一点自信不是建立在意志论之上,而是人类历史发生学之上

2015年的11月,管学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而艰难的一步,这是一个美妙而意味深长的开端,而今后的道路依然很远很长。俗谚云:没有高山,就不见平地。文明的传播、比较和相互影响,是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运动,任何民族国家的文明,只有当所有人类的文明都能够获得平等对话机会,登上相同的平台时,优劣长短,才会一目了然。文明的碰撞是水乳交融的恋情,而不是一颗心对一颗心的敲打。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之后,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外来的歧视,或不同文明的洗礼,而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即所谓哪个中国梦究竟是什么。两个半瓶醋可以合成一个一个瓶醋,但两个劣根性也可以合成一个超级劣根性。管学走向世界,也为让更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一切真心实意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团结起来,行动起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擦亮眼睛,披荆斩棘,去尽心尽力地做更多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亦余心之所愿,虽九死犹未悔

上一条:管子语录(文白对照)      下一条:人类轴心时代第一人:中国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