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7 10:24:57
音乐大师黎锦晖和《管仲歌》的创造
关于《管仲歌》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歌的建议
吴康林
摘要: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及儿童音乐的开拓者,民国乐坛史上举足轻重的音乐大师。黎锦晖因主张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的音乐观点,创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民族音乐。抗日战争时期,黎锦晖为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于1940年在《抗建通俗画刊》上发表了民族乐曲《管仲歌》。黎锦晖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形式,将管子坚守信义为本,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的史实编为歌曲,激励广大民众坚持抗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同时也彰显了江淮管仲文化底蕴的浓厚。由此可见,作为安徽省知名的学术文化研究团体,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把《管仲歌》作为会歌是最合适的。
关键词:《抗建通俗画刊》;《管仲歌》;黎锦晖;会歌;信义
一、音乐大师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中国流行音乐、儿童音乐的奠基人。黎氏家族是湘潭有名的书香门第之家,黎锦晖的祖父黎葆堂为清朝举人,父亲黎培銮为晚清秀才。黎锦晖自幼便在父亲聘设的家熟中诵读四书五经,这种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早期涉猎,对于日后黎锦晖擅长兴诗作词、编创民族乐曲都具有传统的启蒙意义。黎锦晖家中有兄弟8人,黎锦晖排行第二,黎氏兄弟八人在中国现代文学界、艺术界、教育界、科学界、音乐界都是具有相当成就的学者和专家,被誉为湘潭八骏。
黎锦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童年时代就学会弹奏各种民间乐器,这造就了黎锦晖自幼便乐于接近大众喜爱的民族音乐。1909年黎锦晖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湖南优级师范学堂,随后被湖南省教育会主办的师范教练所聘为兼职音乐教员。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建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及东南亚各地作巡回演出,演出大获成功,同时也奠定了黎锦晖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抗战之前,黎锦晖创造的音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的儿童歌曲,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另一类是基于新音乐思想创造的众多流行音乐,代表作有《毛毛雨》、《桃花江》、《妹妹我爱你》等。[1]
二、抗战的时代主题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日益加深,黎锦晖音乐创作风格也开始发生转变,因此他谱写了为数众多的爱国救亡的抗战歌曲。这正如黎锦晖所云,凡我国民,都应自警自觉,凭自己的志愿与能力,普受军事训练;或实行经济绝交,永不用劣货;或努力于正义的宣传,永不减少救国的热度。[2] 1939年底黎锦晖携家人辗转来到大后方重庆,为了继续宣传及支持抗战活动,经友人介绍担任《抗建通俗画刊》编辑,编写为士兵演出服务的抗战歌曲作品。《悼伤兵慈母》就是黎锦晖在《抗建通俗画刊》上发表的代表作之一。歌曲把伟大的祖国比喻慈祥的母亲,号召中华儿女奋勇向前,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曲调感情饱满激昂,具有较强的鼓舞性和战斗性。[3]
1940年,《抗建通俗画刊》创刊于大后方重庆,该刊励志为抗战建国,驱逐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而创作,为实现我国民政府的政策和人民的愿望而发行。[4]《抗建通俗画刊》虽名为通俗画刊,但它囊括图画、散文、小说、诗歌、音乐、剧本等多种体裁。除黎锦晖之外,像郭沫若、老舍、宋步云等文艺界的巨擘也是该刊的主要编辑之一。《抗建通俗画刊》以丰富多彩的体裁,大力宣传伟大的抗日战争,同时还探讨文学艺术的大众化问题。由于《抗建通俗画刊》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具有很大的鼓舞性和抗战性,因而被誉为抗战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一把匕首。[5]
三、《管仲歌》应运而生
为了继续激励全民族的抗战事业,团结提升大后方民众的思想水平,1940年《抗建通俗画刊》在第4期刊出信义为立业之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抗建通俗画刊》通过一个版面三种体裁的的宣传教育,并借用管饱之交的信义原则为题材,期望大后方的普通民众能够坚守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样抗战事业就像尊王攘夷的齐桓公一样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在信义为立业之本&的整个主题中,木刻板画是第一个题材,该板画由著名画家王建铎作面、黄子君刻板完成,画面栩栩如生,内容讲述的是管仲和鲍叔牙面对一堆黄金相互推让的故事。[6]在板画下方是由著名作家堵述初撰写的《信义立业的管仲》一文,文章概述了管鲍之交、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帮助齐国独霸诸侯的史实,而这一切都源自于管仲坚守信义为立业之本的原则得来。管仲的成功,全凭信义,才得到了好朋友的帮助,才得到了贤明君主的信任,终于为国家建立了伟大的功业。[7]
G 3/4 Adagio 静板 《管仲歌》 锦晖
MP
6 3│31 2│ 5 5│43 2│2 23│63 5│2 23│12 6│
管仲 治 国, 信义 是 求: 张国 四 维, 民德 乃 修;
3 2 1│ 26 │ 76 │ 50 │ 6 5 6│ 32 │ 32 │ 10 │
顺情施 政,忠 挚 宽 柔; 致国富 强,有 谋 有 猷。
66 │56 1 │ 33 │23 1│ 21 │23 5│ 46 │56 5│
动 加 王 室, 泽 布 诸 侯; 功 垂 百 世, 名 播 千 秋。
6 5│ 4 3│23523│ 551│21235│ 53│23 121│ 5 6│
建功 立业, 其 道 何 由? 基 于 信 义, 今 古 相 侔。
黎锦晖谱写的《管仲歌》是信义为立业之本整个主题的最后一个部分,该歌前后分为四段,内容通俗易懂,格式规范简明,节奏舒缓而动听,具有很强的民族音乐风格,同时兼具中国古风韵味,很适合集体合唱。同时《管仲歌》更多的结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对偶、押韵、呼应等艺术手法,使得整首歌曲既工整对称,又有节奏韵律,这也正是黎锦晖传统国学功底的充分展现。歌曲以四字一句的形式,唱出了管仲治国施政的理念。歌词大意主要讲述了管仲治国重在信义,要求国民懂得礼、义、廉、耻四维之道;由于管仲在施政上顺应民情、忠于法度、宽严相济,从而使得齐国逐渐富裕强大起来。管仲帮助齐桓公独霸诸侯,功劳可谓是名垂千古。那么管仲建功立业的原因是什么呢?坚守信义是今古不变的道理。
《管仲歌》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救亡图存的抗战年代,音乐显现出服务于抗战的态势。[8]自七七事变以来,许多民族歌曲都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其精神内涵都将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的联系起来,表现了自我与民族血缘的同一性、情感与爱国情操的同一性、价值与祖国文化的同一性。[9]黎锦晖希望通过编写民族音乐《管仲歌》,把管仲的信义原则传唱下去。同时,希望中华儿女以此为榜样个个建功立业,那样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指日可待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顽强的抗日精神,同时也鼓舞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10]黎锦晖以前所未有的热忱投入到为抗战的诗歌创作中,这使得《管仲歌》以强有力的凝聚力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8]
四、关于《管仲歌》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歌的建议
安徽省管子研究会是研究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千古名相管子的省级学术社团。管子研究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组织机构上,规章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在学术交流上,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可以看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在近十年的努力下,已然成为省内乃至国内的著名学术文化研究团体,甚至在国外也有了分支研究机构。这不仅为管子研究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管子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借鉴。
管子研究会每年举办的各式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管子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还团结了广大管子研究者,起到了凝聚力量的作用。为此,作为安徽省著名的学术文化研究团体,管子研究会,应该有必要拥有自己的会歌。2008年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就受到孔子基金会的邀请,希望其创作一首能在世界传唱的《孔子歌》。[11]这也使人们想起了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管仲也需要一首传唱世界的歌曲,同时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也应该需要一首自己的会歌。因为会歌既具有凝聚广大管子研究者的作用,又具有提高管子研究会学术品牌的价值。
所以,对于一个知名的学术研究团体,会歌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展现该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当然从会歌的传播学角度来看,一首好的会歌,首先应该具有激发人们情感、振奋人心的功能;其次会歌的传播形式多样,从口头传唱到广播、电视、乃至互联网各种形式,因此影响力较大;最后动听的会歌上至社会精英,下至贩夫走卒都喜爱传唱,可见受众面较广,社会承认度较高。由此可见,会歌就无形中充当了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的旗帜,同时也是该学术研究机构灵魂的缩影。夫一会之有会歌,犹一人之有灵魂,故欲我会之精神有所寄托,则会歌之制,实弗容缓。[12]
那么如何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选择好一首会歌呢?这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当然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点来思考。从必要性来看,首先,管子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因此这首歌必须能体现管子的伟绩和思想,展现管子精神的内核。其次,管子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诸子百家之一,所以这首歌必须具备中国传统的、民族的风格。当然,黎锦晖创造的《管仲歌》有力的歌颂了管子的丰功伟绩,歌中洋溢着对管子治国理政、坚守信义精神的赞扬;同时整首诗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风的韵味,歌唱起来就给人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旋律动听而悠扬。由此可见,黎锦晖创造的《管仲歌》具备了上述两点要求。
从可能性来看,首先,作为音乐大师黎锦晖创造的《管仲歌》,必然是一首精湛的民族音乐,在上面我们已多次提到《管仲歌》的思想性、音乐性。其次,《管仲歌》是为了抗战而创造的,那么它必然是一首鼓舞人心、团结力量的民族之歌。最后,在创造《管仲歌》的同一时期(1940年),黎锦晖还受到中国地质学会的邀请谱写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该歌至今被誉为中国地质学界的第一首歌,可谓是有成功的范例。[13]由此可见,黎锦晖创造的《管仲歌》是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歌的最佳选择。最后衷心的希望《管仲歌》在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的发扬下,唱出传统文化的韵律,唱出安徽人的气魄!
参考文献:
[1]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96.
[3]黎锦晖.悼伤兵慈母[J].抗建通俗画刊,1941(8):21.
[4](日)森哲郎著,于钦德,鲍文雄译.中国抗日漫画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202.
[5]郑工.天高云淡,宋步云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54.
[6]王建铎,黄子君.信义为立业之本人物举例图说[J].抗建通俗画刊,1940(4):24.
[7]堵述初.信义立业的管仲[J].抗建通俗画刊,1940(4):24.
[8]李娟.高校校歌文化的审美追求[J].音乐天地,2012(1):5-7.
[9]白英.音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模式与心理机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3):92-96.
[10]黎锦晖.管仲歌[J].抗建通俗画刊,1940(4):24.
[11]记者.孔祥东创造《孔子歌》愿能在全世界传唱[N].齐鲁晚报,2008-04-10.
[12]广东邮务协进会.本会征求会歌歌词通告[J].邮协月刊,1937(7):42.
[13]秦媛.中国地学第一歌《中国地质学会会歌》[J].防灾博览,2006(4):25.
(作者简介:吴康林,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