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7 9:56:49
齐 襄 公 时 期 的 管 仲
戴 立 轩
史料记载,公元前697年,齐僖公任管仲和召忽为其二儿子公子纠的师傅,任鲍叔牙为其三儿子公子小白的师傅。前694年,齐僖公去世,其大儿子公子诸儿即齐襄公继位。齐襄公荒淫无道。为躲避齐国即将到来的祸乱,前692年,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纠投奔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国。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前685年,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即位。当年,由于鲍叔牙的极力推荐,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从管仲任公子纠的师傅到担任齐国国相,有十二年的时间,齐僖公时期三年,齐襄公时期有九年。这十二年里,管仲作了些什么?由于资料阙如,后人难以详知。本文将从三个问题引入,试图分析管仲在这个时期的作为,以求教于方家。
一、管仲会怎样教导公子纠?
管仲在为公子纠师傅之初,就确立了要成为齐国国君主要辅臣的明确志向。《管子▪大匡》中记载,齐僖公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称疾不出。管仲和召忽去看他,问是怎么回事。鲍叔牙认为小白以后继承君位的可能性不大,说,看来国君是看我无用,才让我任小白的师傅。管仲仔细分析了齐僖公三个儿子的状况:公子诸儿虽然居长却人品低下。公子纠因国人厌恶他的母亲而受连累。公子小白不耍小聪明,性子急却有大智谋。这三人中以后是谁接继君位还很难说,劝鲍叔牙一定要接受任命。并语重心长告诫鲍叔牙: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夫事君者无二心。要鲍叔牙全心全意辅导好公子小白,以取得公子小白的真情和信任。二人还约定,以后不论是公子纠、或是小白继位,都要相互推荐、相互扶持。这一段史实表明,管仲从被任命为公子纠的师傅那一天起,他就有志于成为齐国国君所信任的得力辅臣,能够辅佐国君干出一番事业。
那么,管仲会怎样教导公子纠呢?一是要传授知识,二是要注重公子纠的个人修养,三是要让公子纠懂得为君之道,四是为公子纠解惑答疑。传道,授业,解惑,这都是管仲必须做的事情。《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说:管仲说襄公,公不受,公之暗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管仲曾经劝告过齐襄公,齐襄公不听,孔子认为是齐襄公不明事理,一条道走到黑。管仲想立公子纠为国君而未能如愿,不是管仲没有努力,而是时运不济。管仲绝对不愿让公子纠成为齐襄公那样的人。他会以像要求鲍叔对待公子小白那种态度,诚心诚意毫无二心地辅导公子纠,刻意把公子纠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会详细讲解夏、商、周乃至上古的事情,讲解夏商周的典章礼仪;讲解天文地理、国是、农商、民事;他会认真总结商灭周兴的历史经验教训,教导公子纠勤政爱民,做一个有道明君;他会为公子纠清晰描绘当时的天下大势,应该如何使齐国迅速强大;他还会耐心解答公子纠成长中遇到的一些疑问,比如 天、地、人、神、鬼是怎么回事,世上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体心脏与其他器官的关系等等。管仲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必然会做些探索和研究,作一些哲学上的深度思考。并借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讲解,隐喻为人、为君之道。有学者认为,《管子》内容庞杂,前后有重复,这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管仲与齐桓公论政的记录,其中,也还有管仲教导公子纠的一些言论。
在管仲的教导下,公子纠是怎样的一个人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不知什么原因,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管子▪大匡》)公子纠受母亲的连累而不被国人喜欢。但公子纠本人,看来管仲是心甘情愿竭尽全力想把他推上国君的位置。在公子纠与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管仲可以说是机谋算尽,一箭几乎要了小白的命,小白装死躲过一劫而抢先回国继位。可惜公子纠由于齐桓公设计而死于非命。当时的社会,臣杀君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子纠被杀后,他的另一位师傅召忽竟然为他殉死。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论语▪宪问》),说管仲不但没有像召忽那样殉主而死,反而又当上了公子纠政敌齐桓公的辅臣,责难管仲不仁不义,为公子纠打抱不平。就是管仲自己,也因没能为主殉死而深感内疚。桓公二年,管仲向桓公说:然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管子▪大匡》)公子纠被害之前,齐桓公曾暗中派人到鲁国打探情况,回说公子纠那时每天笑不乐,视不见,必为乱(《韩非子▪说林下》),公子纠的心志可见一般。
二、管仲当时的声望从何而来?
《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想使鲍叔牙为相,鲍叔不受,却推荐管仲,说: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仪可法于国,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在齐桓公与鲍叔牙向鲁国讨要当时与公子纠还在鲁国的管仲时,鲁国大夫施伯向鲁国国君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劝鲁君杀死管仲。从鲍叔牙和施伯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管仲,已经有了很大的社会声望。鲍叔牙是管仲的挚友,深知管仲的才华,但在管仲为相之前,就如此洞悉管仲治理国家各方面的能力,单靠他二人之间的交流是不可能做到的,应该有更系统和全面的感知渠道和空间。而鲁国大夫施伯,也那么了解管仲,仅因与管仲在鲁国避难时的一般接触,也是不够的。管仲当时的声望从何而来?应该是来源于管仲的教学、讲学活动。
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教育制度。其特点是,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文化教育为统治者所垄断。当时周王室的教育体系分为国学和乡学两部分,国学在都城,分大学、小学两个层次,乡学是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受教育对象都是各级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六艺。各诸侯国也办有大学、小学,教育国君和士大夫的子弟,并负责向王室学校输送人才。各级学校同时又是举行各种礼仪的场所,如祭祀、射礼、酒礼、尊老等活动。到了春秋时期,周室式微,诸侯征战,天下动乱,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文化学术随之扩散下移。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知识分子,开始兴办私学,聚众讲学,使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学校教育也突破了六艺的范围,成了自由发表政治观点的讲坛。同时,游说诸侯一时也成为风气,他们向各国诸侯陈说天下大势和治国政见,以求进身为诸侯所用。《吕氏春秋▪遇合篇》记载: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馀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君得一人用,可为师。与孔子同时办私学的鲁国大夫少正卯,能言善辩,听他讲课的人越来越多,连孔子的学生也被吸引,以至于使孔门三盈三虚。聚众讲学和游说诸侯是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
管仲和鲍叔牙能分别成为公子纠和小白的师傅,可能是他们游说齐僖公的结果。管仲在成为公子纠的师傅后,掌握着官学的各种资源,在官学开始下移的情势下,有充分的条件收受弟子、聚众讲学。他教授公子纠,听讲的不会只是公子纠一个人。而讲学的内容,不只是仅仅限于知识传授,还会有他对如何治国理政安定天下的一些政见。与公子纠在鲁国避难的三年里,管仲也绝不会闲着,以教授公子纠的名义开班上课、聚众讲学,以建立和传播自己的声望。
《管子》中的《弟子职》,郭沫若先生说,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稷下学宫创建的时期说法不一,如果是指田齐桓公、齐宣王那时的稷下学宫,那么令人不大好理解的是,稷下学宫不治而议论,是诸子百家自由讲学、自由辩论的讲坛,是齐国国君的一个智库。从教育功能来说,也是高等学府。而《弟子职》中少者之事,夜寐蚤作等规则,显然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弟子职》是管仲为教授公子纠和同时听讲的弟子们所制定的守则,似乎更合乎事实。
三、管仲为什么会有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高度自信?
管仲从一开始就对能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怀有
高度自信。《管子▪大匡》记载,桓公元年,桓公召见管仲,问: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桓公说自己可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只要国家安定就行了。管仲再次请桓公树立成就霸王之业的志向,桓公仍不应承。管仲说他之所以没有为公子纠持节殉死,就是为了王霸天下以安定国家。如果桓公没有王霸之心,他就不能应承国相之职。说着就很坦然地走出朝廷。桓公一时紧张得身出热汗,急忙召回管仲,说:勿已,其勉霸乎!管仲这才回身又叩拜桓公,接受相位。《管子▪大匡》还记载,管仲任国相后的第三个月,有一次,桓公与管仲讨论高层人事安排,管仲建议隰朋为大行,宁戚为大司田,王子城父为大司马,宾须无为大司理,东郭牙为大谏。管仲说: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管仲为相初始,就显现出他的高度自信。在回答桓公如何治国、如何称霸天下的一系列问话时,管仲更是成竹在胸,纵论国是民生,天下情势,,无不鞭辟入里,精妙绝伦。桓公听着连声说:善。管仲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北宋学者苏轼曾说,古之君子,如伊尹,姜太公、管仲、乐毅,他们成就王霸事业的韬略,是早在耕于田亩时就具备的,此岂口传耳授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范文正公文集叙》)当代台湾学者谢云飞说:管仲才智过人,此固可从日后之辉煌成就以知其实情,但从鲍叔推荐管仲给齐桓公时的一些推重之言中看来,更可知管仲之才智在未受命为政之前,早已显现无遗。(谢云飞:《管子析论》 台湾学生书局 1983年版 第23 页)管仲的韬略和才智,在为相之前就已经具备,所以,他才那么自信。管仲青少年时代生活艰辛,忙于生计。他只能是在担任公子纠师傅之后的十二年里,才逐步积累起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的雄厚功力。
在这一个时期里,首先,他有充分的条件学习研究。他能够广泛阅读宫廷藏书和国家档案,接触国内外各方面的有识之士,从而走进学术高层前沿。这使他能够有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高度和境界,以悉心总结夏商周三代和姜太公的治国经验,从历史经验中探索日后治理齐国的思路和策略。其次,他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社会和国情资源调查。管仲对齐国的人口、民情、吏治、交通、土地、森林、河流、矿产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状况了然于心,这是他为相之前组织人力开展调查研究的结果。管仲上任后能迅速推行三其国而五其鄙和相地而衰征、官山海等一系列改革,如果没有对国情的充分了解和掌握,是不可能提出和成功推行的。《管子》中的《问》,应该是他当时组织调查的提纲。再次,他有充分的条件亲自到齐国各地体察民情。管仲来自社会底层,与民间有着天然的连系。出于教导公子纠的需要,他会带公子纠到齐国各地游览,同时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管仲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应该是这个时期就确立了的。管仲在尽职尽责辅导公子纠的过程中,为他日后能作好齐国第一辅臣进行了精心准备和铺垫。
四、结 语
基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可以有两个想法,或者说是推论。1、管仲在为相之前,就已经是个学者。按照管仲故里颍上县的说法,管仲出生于公元前723年,二十五岁时与鲍叔牙离开家乡去齐国,第二年即二十六岁时被齐僖公任为公子纠的师傅,再过十二年为齐相时,管仲已经是三十八岁的人了。按照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说法,在这个时期,管仲从接近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这正是人生世界观形成和思想成熟的年纪。在这个时期,管仲有动力、有条件、有需要学习钻研各种知识,为实现他的志向作前期准备。他是公子纠的专职教师,他授课讲学不能信口开河,他必须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广泛涉猎,培养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从鲍叔牙向齐桓公的推重之言和施伯的评价中可以判断,这个时期,管仲已经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才智超群的学者。齐桓公拜他为相,则实现了他从一个学者向政治家的过度。2、这个时期,管仲应该有言论和著作。管仲教授公子纠必须有相对系统的言论,他公开讲课、讲学必须有讲义,这是管仲的职责所属。分析管仲的处事风格,他每授一课或教授公子纠时,都会深思熟虑。他的言论和讲义会认真整理后在社会上流传, 以扩大他的声望。所以,如果说管仲这个时期没有留下言论和著作,倒是不可理解的。试想,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孟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孟子》,管仲为齐相长达四十年,功名显赫,不会没有人搜集整理他一生的言论和著作,管仲为公子纠师傅这十二年的言论和著作,按理,应该就在《管子》里。不然,哪里去了?
(作者简介:戴立轩,阜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