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17 15:47:45
《管子》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解析
管开明
摘要:《管子》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人本与民本两层含义。其人才立国的治国理念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正民、爱民、富民则是其民本治国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管子》;以人为本;治国思想
管子,字仲,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子》是一部记载以管仲思想为主的治国宝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
一、以人为本治国思想的内涵
管子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本。人本层面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要看到人的作用和价值,要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注重选拔和任用人才。《管子》认为得人是称霸天下的必要条件,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1]《管子·重令》中说: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2]而得人的多少决定了能在多大程度上统治天下,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3]。《管子》之所以如此强调人是王霸天下得关键,是因为人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4]人对国家兴亡具有决定性作用,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就能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不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残而国亡,导致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
民本是《管子》以人为本治国思想的另一层含义。《管子·霸形》中记载,齐恒公问管仲该如何成就霸王之业?管仲回答,欲霸王举大事则必从其本事,齐恒公拱手又问何为其本?管仲回答:齐国百姓,公之本也。[1]治理国家成就霸业,最根本的是民。《管子》从两方面论述了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动员广大民众,国家局势才能安定。明主救天下之祸,安天下之危也。夫救祸安危者,必待万民为用也,而后能为之。[2]在《管子》看来万民不和,国家不安,失非在上,则过在下。万民不和睦,国家不安宁,不是由于君主的失误就是因为民有过错。因此,需要动员民众来安定国家局势。另一方面,只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国君的权威才能建立起来。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3]
二、人本治国思想的体现人才立国
人才立国是管仲治国实践中的重要理念。正是因为人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国家兴亡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管子》把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放置于一国战略的高度。《管子·五辅》说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4]《管子·大匡》也说与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5]《管子·版法》说修长在乎任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任用贤人,贤能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是唯王之门,是统治者称王天下的必经之路,圣人卑礼以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1] 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2]
那么,如何选拔任用贤人、善人、能人来治理国家呢?《管子》将德放在了首位。《管子·牧民》有云: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3]意思是说,要使国家处于不倾之地,必须把政权交给有道德的人手中,只有将爵位授予有德之人,才可以营造大臣兴义的政治环境。《管子》认为授有德是为君之道,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4]同时,《管子》提出了选拔人才的三审四慎标准。所谓三审,即选拔任用官吏时要着力审查是否德不当其位、功不当其禄、能不当其官三个方面;所谓四慎,也就是在选拔任用官员时要慎重考虑四个方面,即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5]
在人才的使用上,《管子》主张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视其不可使,因以为民等。择其好名,因使长民。好而不已,是以为国纪。功未成者,不可以独名。事未道者,不可以言名。[6]不能使用的人,就不要使用,作为一般老百姓即可,声名卓著的,就可以选其为官。声名历久不衰的,可以作为治国的人才,没有做出什么功绩的,不能给予名誉。
三、民本治国思想的体现正民、爱民、富民
《管子》民本层面的以人为本治国思想主要是强调民心的重要,提出要正民、爱民、富民。
所谓正民,就是正民之德。《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也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要正民,首先就要实施道德四维教育,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2]做起,这是牧民之根本,也是治国之根本。其次,正民要靠制度、法令和赏罚。《管子·法法》认为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3]是正民的准则。另外,《管子》还强调了明君、忠臣对正民的作用。正民之德,而民师之,[4]君主端正自身德行,百姓就会以其为榜样。&君不私国,臣不诬能,行此道者,虽未大治,正民之经也。[5]
《管子·小匡》中提出修政必须从爱民做起,这是《管子》民本治国思想的重要体现。齐恒公曾经问管子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应该从哪里做起?管子的回答是始于爱民。《管子》认为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6]。爱民要像父母对待女儿那样,这样百姓才会亲近君主。《管子》的爱民之道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爱民要对百姓广施仁爱,实行德治和仁政。明君兼爱以亲之,明教顺以道之,便其势,利其备,爱其力,而勿夺其时以利之。如此,则众亲上乡意,从事胜任矣。[1]要关心人们的疾苦,对人民施以教化,慎用刑罚,对人民要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其次,爱民要恤民。所谓恤民就是对民众要匡其疾、振其穷。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赈罢露,资乏绝,此谓赈其穷。《管子》主张要经常问独夫、寡妇、孤寡、疾病者几何人也?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问乡之贫人,何族之别也?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2]最后,爱民要控制欲望、爱惜民力。《管子·权修》中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3]也就是要取民有度,用之有止。
《管子》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4]自古富足先于礼仪,盗窃起于贫穷,民众丰衣足食之后才会懂得礼节、荣辱等社会道德规范。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究其原因在于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民众只有富裕了才会安心在家乡重视家庭,只有安心家乡重视家庭才会敬上畏惧犯罪,敬上畏惧犯罪国家才容易治理;相反国家则难以治理,所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5]
那么如何治国富民呢?《管子》认为,要使百姓富裕,首先要强化农业生产,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为发展农业生产,《管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厚其生,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要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二是要输之以财,即发伏利,输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也就是要大力开发资源,建设道路桥梁,便利商品交易,互通有无,促进经济繁荣;三是要遗之以利,即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也就是要治好水、发展水利事业;四是要宽其政,做到薄征敛,轻征赋。[1]其次,重视发展工商业,务本饬末,则富。这里务本即为发展农业,饬末则是指控制工商业。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观点,主张士农工商四民按职业分区定居,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堥,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第三,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提供饭食马料、减免关税,采取关市讥而不征的赋税政策,即对过往关卡的商品只检查不收税,以发展进出口贸易。另外,调节贫富差距,采取有效的分配激励措施也是《管子》富民思想的重要内容。《管子》主张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它指出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因此,必须实行富能夺,贫能予。在分配制度上,《管子》提出按绩定食的观点,主张以其所积者食之,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1]同时,《管子》提倡对各类特殊才能者或有特殊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对于民之能明于农事者、民之能蕃育六畜者、民之能树艺者、民之通于桑蚕,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于黄金一斤,直食八石[2]。
《管子》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是齐国波澜壮阔政治画卷的集中体现,也是齐国称霸诸侯的决定性因素。今天我们研究《管子》的思想,应吸取其经验和精华,深刻领会其以人为本治国思想的内涵,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黎翔凤: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谢浩范:管子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隋建华:浅析《管子》民本观的核心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年第11期。
4. 翟建宏: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 史少博:《管子》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J],管子学刊,2014年第2期。
6. 赵清文:论《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J],管子学刊,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管开明,博士,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