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第46期 《管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0 11:41:04


 《管子》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秦云霞

  《管子》的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要求国家管理者爱民要求国家管理制度利民;要求国家管理政策厚民。《管子》的民本思想,有效的服务于君主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使得齐桓公成为春秋政坛一代霸主。《管子》的民本思想及实践不仅只见效于当时,对于我们今天治国安邦也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管子》;民本思想;启示

《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本完善的治国要籍,篇幅宏伟,内容复杂,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管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子》要求国家的管理者爱民

《管子》要求国家管理者爱民。《管子·小匡》记载:桓公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人。《管子》认为:君王修明政事,号召天下,当从爱护民众开始。要实现爱民,《管子》认为君主应当有德行,做到取民有度。同时,人臣应当有德义

第一,《管子》认为君应当有德行。何为德?《管子》中的《正第》篇曰: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天下亲之,曰德:德就是爱护百姓,生育百姓,长养百姓,成就百姓,给人利益而不居德自傲,天下人百姓都亲护之。《牧民》篇曰: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要想国家安置在不可倾覆的疆土上,就要把权利交给德高望重的人。因为夫无土而欲富者忧,无德而欲王者危(《霸言》)。没有土地而想富有的会忧愁,没有德行而想称王的会有危险。在《管子》看来,德行之于国君是极为重要的,国君立言行事应当以德为标准,不然国家会被颠覆,君王也会有生命危险。《任法》篇说: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国君要居守文治、武备、刑威、德惠,不然就会丧失王位。

第二,《管子》认为国君应当取民有度。《轻重甲》曰:为人君者,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强调执政者应当养护好草木山林,因为它们是万物生长之源,没有了它们,百姓就无法生存,国家也会不复存在,所以应当取之有度,才能用之不竭。《权修》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土地生产财富,受到时令的限制;人民花费劳力,有疲倦的时候;但人君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以生财有时的土地和用力有倦的人民来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这中间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上下就会互相怨恨,于是臣杀其君,子杀其父的现象产生了[1]此,君主消费应当尚俭,取民有度。《管子》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富有远见。

第三,《管子》认为人臣应当有德义《立政》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尊崇道德仁义者,不能交付国家大权。接着说: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卿相得不到民众的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立政》),只有做到尊崇道德推行仁义,能主持国政,取得民众的拥护《立政》又言:治国有三本。三本之一即德当其位。这是说,为人臣者,德义要与其爵位相称。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同上),那些道德仁义没有显明于朝廷的人,就不能授予爵位,不然,良臣不进(同上),贤良的臣子得不到举荐。只有在人臣具有德义的情况下,才会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同上),奸邪之臣在国中没有势力,道路上没有禽兽一样的行为疏远的人不会产生枉屈之案,孤寡之人也不会蒙受不白之冤,才能刑省治寡,朝不合众刑罚减少,管理从简,朝廷就无需聚合群臣议事,国家康泰,民众安宁。

《管子》爱民的君臣要求,是一个非常睿智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思想家、政治家进一步发展以人为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管子》要求国家管理制度利民

《管子》的民本思想不仅体现在要求国家管理者爱民,也体现在对国家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使其利民。《版法解》说:众者爱之则亲,利之则至。故明君设利以致之,明爱以亲之。大凡民众,爱护他们,他们就亲近;帮助他们,他们就归顺。明君爱、利并行,使得百姓亲近并且归附。《五辅》又说:得人之道,莫如利之。赢得人心的办法,莫过于给民众以利益。《管子》推行的利民制度主要有:相地而衰征、四民分业定居、参其国而伍其鄙、人才三选。

第一,相地而衰征,即把私田按照土地的等级以征税。《小匡》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矣。正不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 阜、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管子》认为按照土地肥瘠情况来征收租税,民众就不会迁徙。施政不遗弃功臣故旧,民众就不会不敬。山林湖泽分别按季节收捕,民众就不会苟且。高原、丘陵和平地都能公平对待,民众就不会迷惑。不侵夺农时,百姓就会富裕;祭祀不妄取于民,牛马就会繁衍。相地而衰征的实施,是根据齐国多山地的地理特点,因地制宜推行的土地政策,体现《管子》爱惜民力的思想主张提高人民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齐国富强。学术界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井田制被废除的象征[2],在土地制度改革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第二,四民分业定居,就是把齐国的民众根据其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使其各自在政府规定的区域内活动,不得杂居。《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士、农、工、商四类人,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能让他们杂居,杂居就会使他们言语庞杂,办事混乱。分业定居可以使其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小匡》)从小耳濡目染的学习,也不见异思迁,心思安定,父兄们即使不严厉也能教好,子女们不劳苦也能学成。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同上)技艺也得以代代传授。四民分业的重要意义在于,避免了社会各阶层无秩序的自由流动,稳定了社会结构,对于培养各阶层的敬业精神,提高各阶层的实际技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因此,四民分业有利于民众安居乐业,提升技能,增加民众收益。

第三,参其国而伍其鄙,就是在四民分业定居的基础上建立阶梯式的行政区域管理体系。[4]关于参国,《小匡》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说的是把国都城内的民众分为二十一乡,立为公乡、高子乡、国子乡,各立三军。国都城内地域划分依据轨长而定,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小匡》)。规定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分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管理关于伍鄙,《小匡》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长。十卒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大夫。说的是把国都城外一分为五,规定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属,分由邑司、卒帅、乡帅、县帅、大夫管理。各自保有隶属关系,不混乱荒怠,为人才选拔和军事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四,三选人才,就是选贤、省质、观能三步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在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基础上,《管子》打破以往贵族领主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5]采取礼贤下士的三选制度,开展全面、广泛的举荐和荐能运动。《小匡》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齐桓公询问乡长,如若有平时行义好学、聪明仁爱、慈孝于父母、长悌之称闻于乡里的人,则要报告。齐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选官之贤者而复之,此谓之一选。桓公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此谓之二选。提问国家患难之事而应对有方者,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能,此谓之三选。三选制度不仅帮助民众实现自身价值,而且有效的激励民众皆勉为善,有利于了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管子》利民的国家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使得爱民的思想通过改革制度得以实行,落在了实处,不会导致爱民思想落空,对齐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力量提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管子》要求国家管理政策厚民

《管子》在国家政策的改革方面,主张以人为本。《小匡》中明确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所谓石民,就是国家柱石之民。《霸形》也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齐国百姓者,公之本也,所谓公之本,就是治理国家,兴邦图霸,当从以人为本开始。可见《管子》非常重视民的作用,并认为民国家之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民众治理的好,国家就稳固;民众治理的不好,国家就危亡。正因为如此,争天下者,必先争人(《霸言》)。厚民的具体政策措施上,《管子》政策的制定应当顺人心、厚民生,目的是藏富于民

第一,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顺民心,得民意。《牧民》篇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遭废弛,在于违背民心。而要做到顺民心,就要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牧民》)。去忧劳、贫贱、危坠、灭绝之四恶,行佚乐、富贵、存安、生育之四顺。《小匡》篇曰: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说的是修订旧法,选择其中好的,举用而严格执行,要慈爱民众,赈救贫困的人,要放宽征税服役,尊敬百姓,那么国家就会富裕而人心就会安定了只有顺应了民心,令合民意,慈爱民众,才能实现政通人和、长治久安,打好国家富强根基。

第二,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还做到本厚民生,以福泽民众为根本。《君臣下》: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圣明的国君会把提高民众的生活当作根本,审慎了解祸福产生的原因。《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大凡治国的规律,首要任务是让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治国》)。治理的好的国家往往富裕,而动乱的国家常常贫穷。反之亦是如此。民众富裕,为避免因犯罪而受到刑罚,并失去已有的安乐生活,民众就会守法畏罪,因而不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而是好好的劳作,这必然会使民众富足、国家强盛。《管子》将民众的贫富与治理国家的难易联系在一起,使本厚民生得到理论的升华。

第三,国家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藏富于民。《管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比较早的提出藏富于民的主张。《山至数》曰: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这就是说为王者应做到藏于民,国家败亡的才会将财富藏在自己的箱子里。民富君无与贫,民贫君无与富。故赋无钱布,府无藏财,赀藏于民(山至数)。强盛的国家,人民富裕;人民贫困,国家不可能富强。所以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不贮藏财物,财富要藏在百姓中。《立政》曰富国有五事分别是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管子》认为抓住农业生产,兴修水利,重视桑麻五谷种植,六畜养殖,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是富国的基础。在具体的赋税政策上,《管子》主张减轻刑罚和赋税,保证民众的劳作时间《小匡》篇说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都把人民作为最突出的关键词。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精辟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管子》爱民、利民、厚民的思想主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用《管子》的名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管子》: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说明他对《管子》是非常熟悉的,也说明了《管子》中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有其深厚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一德,张乐群.论《管子》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七届管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2012.

[2]李衡梅.相地而衰征考辨[J].管子学刊,1989(2),23.

[3][4]耿振东.《管子》研究史(战国至宋代)[M].学苑出版社.2011.5

[5]翟建宏.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5(4),51.

作者简介:秦云霞,女,南通大学文学院、南通大学管子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读

 

上一条:第46期 《管子·权修》治国理政思想探析      下一条:第46期 浅析“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