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1 9:39:05
管仲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探赜
孙军红
【内容摘要】管仲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哲学家,提出了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理论。所谓四维,即礼义廉耻,进一步限定了四维的度,即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延及现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欧阳修、顾炎武,以及现时代的政治人物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习近平等政治家的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的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管仲;守国之度;在饰四维;探赜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作为一位政治家,作为一位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的管仲,提出非常重要的治国思想。有关他的许多思想古往今来,论者甚众。但一种即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管子·牧民》)的思想,据笔者所收材料的限制,认为论及很少,或是提出同样的内容,但角度不一样。笔者从新角度,运用众所周知的材料,来更深一步探索管仲的这一核心思想。所谓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管子·牧民》)关键是站在守国的高度,来认识四维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四维所溅出智慧之光。何谓四维?管仲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笔者就管仲这一思想核心,在学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一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国有四维中的礼义廉耻
在管仲丰功伟业的光环下面,有一种思想,自古至今被相关研究者提及和引用,并用来指导社会实践,那就是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想。礼义廉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塑造着中国国民品格,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这一个大原则、大口号、大前抻,那么具体细化呢?它的核心意涵呢?管仲进一步解释礼义廉耻,即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这些思想立意美善,字字金珠,既能济世弘道,又能励志淑人,所以代代相承,这是对四维概括性的论述。所谓国之四维?《管子·牧民》中提出: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系在渔网四个角上的绳索,以控制网之开合,乃渔网发挥功能的关键部位,《管子》一书借用其喻义表示礼义廉耻四德在维系国家安定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讲了四维的内涵,而且指出了四维的重要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一)礼不逾节
《管子》说: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礼是管子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管子认为,礼的实质是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矩,使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各自遵守行为规范。守礼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正如《左传》所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管仲的礼有八经。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管子·五辅》)说的是上与下都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分,长与幼都守次序,贫与富都守法度。这八个方面是礼的纲领。如果缺失了义、分、等、度;,则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管子·五辅》)。上与下没有礼仪就要乱,贵与贱不守本分就要争,长与幼没有等次就要叛离,贫与富不依法度就失其节制。进一步,则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这就是管仲重视八经的深层次的考虑,即八方面都各得其宜,作君主的就公正而不偏私,作臣子的就忠信而不结党,作父母的以教育实现慈惠,作子女的以严肃实现孝悌,作兄长的以教诲实现宽厚,作人弟的以恭敬实现和顺,作丈夫的以专一实现敦厚,作人妻的以贞节进行劝勉。用管仲的话说就是: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管子·五辅》)能这样,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杀君,贱不越贵,少不欺长,疏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越大,放荡不破毁正义,这八项是礼的常规。所以,人必知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尊让,尊让然后才能做到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乱事就不会产生而祸患也不会发作了。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踰贵,少不陵长,远不闲亲,新不闲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踰越,少长贵贱不相踰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管子·五辅》)因此说,管仲告诉时人和后人,礼是不可不重视的。这些有关对礼的逻辑论证,从而完整的表达了管仲的礼不逾节的哲学思想,即礼不能超越一定的规则、分寸、节度。不逾节,则上位安,首先是上位要遵守礼节,下就有规矩,下位也会顺,上位方可安稳。否者,上无礼节,下就会无规矩,下乱上不安呀!
(二)义不自进
《管子》说义不自进,不自进则民无巧诈。有义,就不会妄自前进,人们就不会用计谋进行欺诈。
管仲把义解释为义有七体,就是说事物的七个部分。何谓七体者?即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撙诎、纤啬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
七体之一为孝悌慈惠,即:孝者,孝于亲也。关于孝,在历史的长河中,论者甚众,诸如:尔雅》:善父母为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史记》:夫孝始于事亲;《礼记》:众之本教曰孝;《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中庸》:孝者,善继人之志;《吕氏春秋》: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左传》:奔死免父,孝也;《国语》:孝,文之本也;《尚书》:克谐以孝;《新书》:子爱利亲谓子孝《榖梁传》:孝子扬父之美《盐铁论》:上孝养志和上孝养色《菜根谭》:父慈子孝,合当如此等等。悌者,弟于长也。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尊敬、赡养父母,尊敬兄长。慈惠,犹仁爱,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宽和慈惠。管仲主张孝悌慈惠以养亲戚,就是说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属。
七体之二为恭敬忠信。管仲认为:恭敬忠信,以事君上。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孔子对于恭敬忠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管仲恭敬忠信的精神内涵。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孔子家语·贤君》)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体恭敬而心忠信。体表于外心着于于内,外表恭敬而内心忠信。可见,管仲恭敬忠信,以事君上,尤其是恭敬忠信具有普通的认同和广泛的实践。
七体之三为中正比宜。管仲说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管子·五辅》)人民必须知义然后才能公正,公正然后才能和睦团结,和睦团结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然后君主办事才有威信,有威信才可以做到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管子·五辅》)君子崇尚道德而鄙视谄谀,士兵崇尚勇武而轻贱财利,平民热爱农耕而厌恶吃喝玩乐。也即是说君子崇尚道德(中正)而鄙视谄谀。谄谀乃道德范畴,与道德相呼应。所以,此处的中正为道德之意。意即为:君子要讲道德。由此,《管子·法法》: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按,其谓立中以生正、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管仲认为:中正比宜以行礼节。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
七体之四为整齐撙诎。撙诎是含义是节制;谦逊。尹知章注:撙,节也,言自节而卑屈也。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即管仲所认识的整齐撙诎,以辟刑僇。
七体之五为纤啬省用。计较细微;悭吝。《管子·五辅》:纤啬省用,以备饥馑。尹知章注:纤,细也。啬,恡也。既细又恡,故财用省也。明代袁宏道《梦中题尊经阁,醒后述之博笑》也表达也这个意思即:海阳多贾人,纤啬绕积聚。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七体之六为敦蒙纯固。敦蒙犹丰足。尹知章注:蒙,厚也。音莫江反。蒙即厚道朴实。《管子·;五辅》:敦蒙纯固,以备祸乱。七体之七为和协辑睦。辑睦:辑的本意为车舆,辑睦乃合作、和睦之意。《左传·僖公十五年》:群臣辑睦,甲兵益多。《国语·周语上》:和协辑睦,于是乎兴。管仲也同样认为: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实体。人民必须知义然后才能中正,中正然后和睦团结,和睦团结才能生活安定,生活安定然后办事才有威信,有威信才可以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所以说:义是不可不行的。
所谓义不自进的义,是谦谦君子的贵族风度,所以当时才释为无巧诈。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到了秦汉,自进就已经正当化了。汉代察举对策,就有了自炫鬻之风。当然,严守古训者对此并不赞赏。唐代科举,曾经有过不求闻达科,据唐人赵璘《因话录》载: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有人于昭应县逢一书生,奔驰入京。问求何事,答云:将应不求闻达科。此科岂可应耶!号欺聋俗,皆此类也。说明不自进仍在有些人那里被推崇。
(三)廉不蔽恶
廉的古义是堂屋的侧边线,《说文》曰:廉,庂也。注曰: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其意义是:1.殿堂的侧边。《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礼记·丧大记》: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孔颖达疏:堂廉,谓堂基南畔,廉陵之上。2.泛指殿堂,厅事。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之二: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 清金农《近事》诗:曦光烘纸坐堂廉,书字无缘换束缣。3.借指朝廷。《明史·刘宗周传》:厂卫司机察,而告讦之风炽;诏狱及士绅,而堂廉之等夷。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将见堂廉之地,所图者大,所议者远,所见者深。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四三回:群臣均对仗奏陈,玄宗当然准奏,堂廉壅蔽,因得尽除。
最早将廉作为道德范畴来看待的是《周礼》,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冢宰》)也就是说要整顿吏治,必须按照六廉之要求来进行。六项标准内容不同,但均冠以廉、以廉为本,体现出清廉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管仲的贞廉思想也相当有意义和价值。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竞称于义,上下皆饰。圣人在前,贞廉之士在左右,互相提倡行义,上下都有修治。(《管子·四称》)贞廉指的是正直廉洁之士,是朝之经臣也。(《管子·宙合》)《庄子·天运》:夫孝弟、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唐白居易《判得诏赐百寮资物》:必也志疾贪冒,节励贞廉,自当辞让有仪,岂得弃捐不拜?章炳麟《革命道德说》:今之习俗,以巧诈为贤能,以贞廉为迂拙,虽歃血莅盟,犹无所益。其意义都继承的管子贞廉的核心意义。
《管子》认为治吏之道重在义以与交,廉以与处。西汉扬雄在《法言?修身》所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所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史记》所记载的申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宋史》说到的杜范,同心为国,岂容以私而害公,堪为这方面要求的典范。守廉必先立廉,为公方可立廉。《管子》认为廉德之要务就是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有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加掩饰、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加完善,才能做到真正之廉而不会贪污腐败,使自己达致完人的境界。
管子率先把廉德提升到国之四维的高度来加以强调。管子的廉政思想极其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是廉不蔽恶,蔽掩饰,蔽恶(掩饰过错和坏行为),不蔽恶,意为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蔽恶,则行自全(《管子·牧民》) 行自全,操行自然完美。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而管子廉政思想中尤为可贵的新意还在于提出人君不廉而变,则暴人不胜,邪乱不止。(《管子·正世》)暴人不胜,邪乱不止,则君人者势伤而威日衰矣。管子在此对人君提出忠告:人君自身不廉,引起突发事件而变乱,就无法制止邪乱,就要出现政治危机。三维绝则覆,即廉绝则覆,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因此,牢固廉维,则覆可起也。
(四)耻不从枉
所谓耻,从元典文献的记载来看,其蕴涵的意义大体一脉想承并稍有扩展。如《尚书·说命下》提到了其心愧耻,若挞于市。此处的耻就是主体所感受到的犹如在街市上被人鞭打一样的屈辱感。而《国语·晋语三》有言日: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耻大国就是侮辱大国,耻作为动词就是侮辱,羞辱的意思。《说文解字》将耻辱互训,曰:耻,辱也。又曰:辱,耻也。管子明确将耻规定为不从枉(《管子·牧民》),枉有邪恶的意思。
管仲提出甚贫不知耻(《管子·牧民》) 贫穷无衣食,就顾不上羞耻,易做出无耻之事。原因在于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之所以认为民贫则难治也是基于管仲的基本理念: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我们不防设想一下,如果百姓处于极端贫穷的严重状况,亦即一个人无法获致生存所需的基本需求,而又如何知礼节,衣知荣辱。当然就会出现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管子・兵法》)情形。也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充足,政令就无法贯彻执行,只有使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国家才能治理好。同时,《管子・治国》篇指出:民贫则奸邪生,民贫则危乡(不安其业)轻家,则敢凌上犯禁。明确指出,百姓的过渡贫困会使得其无法维持最最基本的生活,为了生存他们被迫放弃生产而走上歪路,危及相邻甚至会以下犯上无视圣上法令,这都不利于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严重威胁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管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贫而能予。在《管子》就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照顾和救济鳏、寡、孤、独、疾、废者的措施,如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鳏寡者由政府收养,供给衣食,食如言而勿遗,对于孤儿和独身者或由政府收养或由其亲族和乡里领养,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等等。对于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导致贫穷和丧失生活资料的人,《管子》认为对他们应该进行帮助并给予一定的财物,这种做法也是伦理道德上所必须彰显的。《管子》把这种做法称为振其穷,并认为这是一种有德的行为。德有六兴,所谓六兴者何?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同时,《管子》还把这种做法追溯到古代的圣王,认为这是古代圣王们争取民心,成就丰功伟业的主要的原因,古之圣王,所以取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样贫而能予就通过圣人之行获得了一种政治上的强制性。
另外,男女无别则民无廉耻。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管子・权修》)。在伦理关系上男女有别,男女无别是违反伦理道德的,被视为无廉耻的事,朝廷卖官而收取货财,赏罚不当,百姓无廉耻,这样要求百姓安于困难,兵士为国家死节,是不可能做到的。要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做到廉耻,必须从小处做起。凡牧民者,欲民之有耻也。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管子・权修》)。百姓修饬小耻而后才能行大耻,小耻不修饬而要求百姓行大耻,是不可能的。
在管子的哲学思想中,对耻不从枉认识最为深刻。管子是从国有四维的高度来阐述的。管子认为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相反,四维绝则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如果出现了倾危覆灭这四种可怕的状况,管子认为,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在管子的潜意识中,把耻放在基础性位置,如果国家运行到耻维之境,它危害程度不是倾危覆,而是灭,灭不可复错也。
《管子》的耻不从枉说十分深刻,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以及五刑不如一耻之说都在说明知耻心是建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道道德堤防。这道堤防若能稳固,则可做邪事不生;反之,一个缺失了起码羞耻心的人,必将无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以至于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所以,古人一再告诫人们:人不可以无耻,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人必有耻而后能向上。知耻心的这种激励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国有四维在中国古代学者中的经典引用
《管子》提出四维学说后,汉代的贾谊十分赞赏四维说,他在《新书·俗激》中引用了《管子》的话,同意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说法。针对当时政治、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皇帝实行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从而巩固汉朝的统治。唐代的柳宗元认为,《管子》中的廉和耻都可以归到义中去,所以四维实际上只有二维,他说:彼所谓廉者,曰不蔽恶也;世人之命廉者,曰不尚得也。所谓耻者,曰不从枉也;世之命耻者,曰羞为非也。然则二者果义与非与!吾见其有二维,未见其所以为四也。清代的顾炎武对于《管子》的四维也作了论述: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耻,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日知录·廉耻》)顾炎武把礼、义理解为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道德法则,把廉、耻理解为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自律,它肯定了四维对于治国安天下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不仅一般民众应遵奉四维行事,作为国家治理者的大臣更应该遵奉四维行事。
(一)欧阳修对管仲思想的继承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活动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 曾编写《新五代史》。其编《新五代史》时评价《长乐老叙》是运用管仲国之四维思想所做的经典时评。
冯道一生在唐、晋、汉、周四朝为臣,侍奉了近十个皇帝,位居将相高位二十余年,无论是处在邦有道还是帮无道之境,都是官运亨通,富且贵。晚年撰写回忆录:余先自燕亡归晋,事庄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事晋高祖皇帝、少帝。契丹据汴京,为北主所制,自镇州与文武臣僚、马步将士归汉朝,事高祖皇帝、今上。顾以久叨禄位,备历艰危,上显祖宗,下光亲戚。亡曾祖讳凑,累赠至太傅,亡曾祖母崔氏,追封梁国太夫人;亡祖讳炯,累赠至太师,亡祖母褚氏,追封吴国太夫人;亡父讳良建,秘书少监致仕,累赠至尚书令,母张氏,追封魏国太夫人。历数其曾经服务过的君王、获得过的各种官职荣誉以及其家人妻子所得到的恩赐。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评价《长乐老叙》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欧阳修认为冯道该尽臣子之节,或随先帝殉节,或退隐老死,可冯道不但没有舍身存仁,反而四朝为臣,侍奉近十位皇帝,甚至不惜屈身西夏,所以欧阳修骂冯道为无廉耻者。
欧阳修藉管仲言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先阐明四维之重要,肯定四者平等地位,若不发扬将致国灭,使论点具信服力。随后细部抒廉耻为立人之大节,攸关国家兴亡,这正与管仲的国乃灭亡相呼应,使观点越论越明。欧阳修以管仲提出的四维之论,阐发礼、义、廉、耻是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若因不廉而无所不取、不耻而无所不为,则天下乱而国家亡。由欧阳修引管仲之言,可看出管仲在立论的焦点上,礼义廉耻同样重要,占有相同的分量;而欧阳修紧跟着的论述,分述礼义、廉耻,再由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一句,把廉耻两者独立出来,特重论述。再到顾炎武,则以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将论述的重点精缩到耻之一字。是由大到小、由宽到广、由松到严的层递。欧阳修藉管仲的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种纲要来阐述礼、义为管理百姓的规范;廉、耻,是教化百姓的操守,若无规范操守,人便没有不敢做的事,且上行下效,上位者如此,国家灭亡不远矣。
(二)顾炎武对管仲思想的继承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杰出思想家。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卷十三)梁启超认为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顾炎武从转引述欧阳修《五代史·冯道传论》着笔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顾炎武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孔子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顾炎武认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苏东坡指出:古之贤君必厉士气,当务求难合自重之士,以养成礼义廉耻之风,否则,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顾炎武强调的观点由所言四者之中,耻尤要也可见。此说明羞耻心对个人以及天下国家的重要性,同时对士大夫无耻的行径,表达批判,以之警戒自己及士人勿忘社会责任,要行己有耻。顾炎武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悖礼、犯义,根本的缘由就是失却了耻之一字,引伸出来,得到了与时代相应的论点故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顾炎武认为四者当中,羞耻心最为重要,并以孔子自己做事情要能够有羞耻心、孟子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人如果把没有羞耻心当作可耻的话,那就不会招来耻辱了的言论证明。最后提出自己观点作结:人不廉洁才会违背礼法、冒犯义理。所以若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就是国耻!
三、国有四维新时期所赋予的新内涵
管仲的四维论具有深远的社会伦理意义,这一思想的实践结果,不仅使当时的齐国一跃成为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东方大国,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自春秋至今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一)新生活运动中的国有四维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位著名政治家对管子的礼义廉耻思想更是推崇有加。1912年,孙中山阐述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时指出: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因此,中山装就成为儒家文化礼义廉耻思想的体现。
新生活运动,是蒋介石在1934年,二月十九日,于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藉以改良民俗,振奋民心,希望能够达到明耻教战的功效。1932年4月,蒋介石对中央政治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说《人格与革命》中即提出,除了亲爱精诚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礼义廉耻,方能挽救堕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环境、;确定我们革命的基础。他又发表《复兴民族之根本要务教养卫之要义》,说明礼义廉耻的重要,谓唯有教育和礼义廉耻才是复兴的唯一工具,又从古人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引申出四维既张,国乃复兴的结论。
(二)共产党人对管仲思想的继承
毛泽东重新阐释礼义廉耻,赋予现代意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士大夫(官员和文人)之无耻,是谓国耻。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就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维护社会稳定,最基本的是管好各级官员。用礼义廉耻教育各级官员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先后谈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价值观。他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习近平同志近年来的重要讲话,多次引用《管子》的名言警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作为政治家的管仲,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即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的核心内容之丰富并且包含深刻意义。这一重要思想对历代有识之士继承和运用,延之当今时代。因此,这一思想的宏扬是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孙军红,河南省汝州市人,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博士,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上一条:第46期 管子治国理念的阶级性和公共性启示 下一条:第46期 从管子法治思想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