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8:55:00
管子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的现代启示
龚玉伟
绪论
管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财家,他相齐四十年,不以兵车之力,辅助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霸天下的伟大功业,这些成就与其独到的经济治国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与诸多坐而论道的理论家相比,管子是一个行而论道的实践家,其经济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性,更具有丰富的务实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变革性的特点。本文视管子经济思想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旨在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把长期以来人们对管子其人、《管子》其书经济思想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其经济思想和实践作以管窥,并发掘出它的现代启示。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潮的社会根源形成于西周末期,但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春秋时期齐相管子。人口是立国之本,先秦时期,统治者的重农表现,多是对土地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劳动力主导作用,把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的主次关系分不开。管子在具体的治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价值,他认为,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勿。治国者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而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国家君王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而暴王所以失国家,危社翟,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因此,管子明确提出了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的论断。为了稳定齐国的政治统治,实现国家的富强,他对齐国人口的增加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措施,招徕众多民众。管子认为,要使本国人民安居齐国,不再流离失所,应当实行富民之道。他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众有家有产,他们的生存就有了保障,就会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安居之地,不再四处迁徙,不仅能够稳定国家的统治,而且能够发挥个人的作用,致力生产,发展经济。管子把古来受尽欺压的庶人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提出以人为本的进步主张,体现出他对社会的深刻理解,的确具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管子既然是人本主义的先驱,他自然明白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洞察社会发展又具有开拓精神的政治家来说,面对蓬勃涌动的人本思潮,与其压制人性的发展,不如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疏导的方式,让人本思潮的涌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管子做到了这一点,他把人作为立国之本,在顺应民心的基础上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齐国的强大以及桓公称霸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很大意义上,以人为本业已成为一个涵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始终都必须贯彻的根本原则,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而本质的理念。从经济人的角度思考,这个人还必然是普遍具有利益取向的人,这种利益取向没有高低之分,完全是平等的。那些被祭在神坛的人是人,执掌大权的人是人,普通的人也是人,资本的人格化者是人,劳动的人格化者也是人,他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研究管子的思想,应吸取其经验和精华,深刻领会其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历史是人所创造的,历史是人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人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目的,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既定任务;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指针,也是在各项实践中必须贯彻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本位下的和谐发展
由于《管子》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君王争霸服务的,所以他的经济思想自然也是以国家为核心的。为迅速实现齐国的富强,管子充分发挥齐国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设轻重鱼盐之利,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把海洋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手段。他认为,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恶食无盐则肿气而消费者对盐又不能做到人人自给,必须依靠与产盐区进行商品交换和商业流通才能实现。齐国是一个盛产食盐的国家,管子利用资源的优势,制定食盐垄断的政策,不仅获取了巨额财利,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收入。而且以此确立了齐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控制了国际间的贸易活动。此外,他还实行管山政策。管子认为,铁是生产农具、兵器以及钱币的重要原料来源,即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铁的冶炼与使用在齐国霸业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郭沫若先生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划时代地成为五霸之首,在诸侯中特出一头地,在这儿可以找得出它的物质根据。煮海为盐积累了资金,铸铁为耕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所以桓公称霸并不是仅仅由于产生了一位特出的政治家管仲,而是由于这位特出的政治家找到了使国富强的基本要素。但铁如果被一些分裂割据势力所占有,就会出现顿戟一怒,伏尸满野的悲惨局面。对此,管子提出了宫山海的经济政策,主张对矿山资源实行国家垄断和控制,以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做到陶天下为一家。管子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对矿山进行控制和垄断:实施残酷的刑罚,严禁私人擅自开采;加强矿业技术的积累和利用;实行官有民营,合作开发矿山。
管子虽然强调国家本位,并不代表否定庶人的利益,他的指导思想是在国家本位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这一点在《管子》一书中有具体体现。第一,富上而足下。《小问》日: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把富上足下目标看成是圣王之至事也,足以说明其理想性。统治阶级富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上下两方面都顾及到了,都能满意的话,那么,不单是经济方面,社会的各方面都可进入和谐境界。因为老百姓丰衣足食后就能知礼节、知荣辱,步入了一个精神文明的境界,那怎么会不和谐呢?第二,贫富有度。所谓贫富有度是指贫和富都有一个限度,而不能过度,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社会上没有赤贫阶层,也没有富可敌国者,那么,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甚贫的人可能揭竿而起,甚富的人难免不遵王命,《侈靡》曰:甚贫不知耻,甚富不可使,就是这个意思。《管子》主张贫富有度,注意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甚至试图把这种伦理思想推广到诸侯国间,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揍度》中说:民之无本者贷之圃强,《禁藏》曰:赐鳄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这里根据弱民的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不同的帮助,充分体现出《管子》的人道精神,也体现出《管子》对和谐目标的追求:只有大家都好,那才是真正的和谐,也才有经济生活的和谐。第三,经济生活的兴盛适宜。《管子》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分配公平公正,消费适当,节约,百姓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社会上也没有无耻盘剥的寄生虫和巧取豪夺的奸商。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地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有礼节、知荣辱、识法度,共同效力于国家。
《管子》的经济伦理目标就这样,虽然它总体的追求也是秩序与和谐,但它是《管子》时代的秩序与和谐,它的经济是以国家为轴心,它的保障来自王朝政权,它的思维带着统治者的意志,深深留有等级社会的烙印,因而,它的秩序与和谐都是相对而言的,层次较低的,其中难免幼稚和偏颇。然而,当我们想到它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对经济运行、经济关系状态的颇具现实意义的构想时,我们能不为其精美的构思钦叹吗?
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任何经济的运行都需要有相应的经济调控方式,《管子》从伦理的角度提出了对经济调控的有关要求,这就是《管子》的经济调控伦理思想。《管子》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期,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国家有着巨大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力理所当然适用于经济领域。(管子》本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经济问题的,从其国家本位的经济伦理原则出发,要求经济的运行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决策由国家作出,并做到令行禁止、唯法是依,形成了整套的经济决策伦理思想。首先,重大的经济决策由国家做出。《君臣上》曰: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管子》在这里很清楚地划分了上下、君臣的职责,所谓上之道就是谋划、决策;下之事就是完成接受的任务。其次,经济决策来源于调查研究。《管子》中有《问》、《八观》等篇。从其《八观》篇可以看出其观察、调研范围之广,从田野到山泽、到都邑、到朝廷,方方面面都考察到了。通过细致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也客观、科学,这为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三,经济决策的人性化。《管子》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决策上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提出了人性化决策的思想。《治国》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这里从治国之道出发,同时也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两次提出必先富民的经济决策伦理主张,足见其郑重其事,也足见其经济决策的人性化思维。其实,在《管子》中,无论是总体的经济决策还是具体的经济环节,这种关爱老百姓的情怀是始终如一的。最后是经济决策的坚决贯彻执行。《明法》日:威不两错,政不二门,就是说决策一旦形成发出,其他人便不得随意变改,因而从上作出的决策到了下面也不会走样,贪官污吏也不能耍花招蒙骗百姓,这样,决策可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因而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管子经济思想的现代启示
要加强经济宏观层面的控制。首先,从宏观上看,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这是经济的伦理性的重要表现,因为,不管哪朝哪代,一般来说都认为国家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国家进行墓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安全等重要服务,这些都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而重视国家的利益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合符经济伦理的。《管子》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这个命题却是个真命题,因为《管子》中有作出这种选择的必然逻辑,那就是,《管子》的以法治国。用法律来管理国家(包括国家经济),做到决策(包括经济决策)一旦颁行,就无人阻挠,举国之内君臣上下皆从法,国君也能带头服法,而违犯法律者必遭重处。我们今天搞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但更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也有国家利益,但市场经济若不讲究法制,那也必然背弃国家利益或者损害国家利益,造成经济的不伦理现象。其次,《管子》发展经济是以利民为基本途径的。《管子》要实现其国家利益,并不是一定要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他的方针是既利国又利民,它能把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找到其必然逻辑,通过利民而达到利国的目标。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管子》的利民是要足民之欲,就是说让老百姓的欲望得到满足,过上安定快乐的日子。
在读《管子》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觉到文中流露出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富民兴国的神圣使命感,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活动,都紧绷着这样两根弦,都萦系着那一片忧国爱民的拳拳之情,儒家、墨家也是这样,难怪人们都说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管子》的这种责任意识渗透到其经济运行的整个链条,它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是为了百姓能解决温饱问题,社会由此得以安定,国家由此走向富强。千百年历史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但改变不了经济发展的实质,经济的发展还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富强的需要,因此,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永远不能弃置的。
要努力增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公平。数千年人类的进化、奋斗,不仅仅是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更重要的也是在追求精神的超越,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追求整个社会的合理、公正,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是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公平,现代经济伦理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经济的社会公平。这是一些非常现代的问题,可是,在《管子》中已不断地有所触及。《管子》对经济的社会公平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其对不公正利益的打击和对公正利益的保护。这里的不公正利益主要指富商大贾通过囤积居奇等手段获取的暴利,而公正利益就是普通老百姓通过辛勤劳动所获得的利益。《管子》中多处流露出这种打击暴利而保护老百姓利益的思想。这种思想仍旧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李山:《管子》译著,中华书局,2009年。
梁启超:《管子评传》,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88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巫宝三:《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人民大学:《管子经济篇文注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赵守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朱有志:《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赵翼:《中国经济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龚玉伟,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上一条: 总第47期 管子治国理政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下一条:第46期 管子语录(文白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