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47期 浅谈管仲相齐的历史经验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1 16:00:48


 浅谈管仲相齐的历史经验

胡正定

管仲,字夷吾,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相齐,使得齐桓公能够取得一匡天下、就合诸侯的霸业,一直为后世所称道。至于桓公杀公子纠,而管仲不死反而相齐一事,孔子并不局限于匹夫匹妇之谅,而是从历史的大局出发,肯定了管仲所做的历史贡献。孔子称赞他时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一向严于律人的孔夫子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将管仲划归仁者这一类。

齐本东方之小国,地卤人寡,周初封于太公望。太公治齐在于劝女工、通鱼盐之利,而后方有冠带衣履天下的局面。 其后,齐国中衰,管仲辅佐桓公,霸业始兴。后人读史至此,不禁推崇管仲之才,敬佩其治世之能。小子无知,试论管仲相齐之经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的伯乐就是其早年的好友鲍叔牙。管仲起于微末,原本籍籍无名。如不是好友鲍叔牙向桓公举荐,很可能也会落个李广难封的下场。但早年的遭遇,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的考验。卑微的出身使得管仲能够更好地了解底层普通民众的想法,这也成为他后来治理齐国时制定政策时主要的参考依据。

 

一、 管仲的民本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民众的力量。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落脚于巩固其自身的统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这种民本思想的肯定。生逢乱世,百姓在战争面前很难保持浓厚的乡土之情。相反,他们会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辗转反复。因此,国君如果要实现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目标,就不得不考虑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就是说要把人放在争霸天下的关键位置。

管仲知道:仅仅争取到人往往是不够的,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最终还是要看民心的向背。因而治民之本在于发展生产。民事不可缓,有恒产者方有恒心。统治者要想取得民心,就必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满足民众的需要。管仲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管仲在施政时,特别注重顺应民心。在具体措施上,管仲注重以利导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为了藏富于民,管仲极力主张老百姓务五谷、养桑麻、育六畜。不仅如此,国君还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顺应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只有做到以上四点,疏远的老百姓自然就会与国君变得亲近,民无怨心,上下自亲。除了从事农业劳动之外,管仲还利用消费来刺激生产。在管仲眼中,他认为,奢侈消费能够极大地促进劳动就业和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利用经济手段来改善民众生活这一点,明显不同于儒家的义利观。儒家主张舍生取义,而管仲却觉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老百姓满足了口腹之欲,才能在此基础上谈论道德礼节。这一点,颇有一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味。

基于对百姓力量的认识,管仲相齐四十余载,严格恪守此条规则,采取了赡养老人、抚育幼儿、抚恤孤儿、供养残疾、照顾鄉寡孤独、慰问病人、救助贫困、安抚烈士家属等九项措施。九惠之教实施,齐国大治。

 

二、 管仲的法治思想

 

 修民外,管仲还十分注重法的作用。他将前人治理之功都归结于 善明法治,主张任法而不任智。在管仲的心中,只有依靠法度、政策而不是依靠智谋、议论,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否则,民众就会过度追求虚名而抛弃生产。为了实现对民众的控制,管仲相齐时组织了轨里连乡帅兵农合一的编制。同时,管仲还实行农、工、士、商四民分治的政策,严格控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以稳定社会。

在《管子》一书中,反应法治思想的篇目主要有《牧民》、《法禁》、《任法》《重令》、《法法》、《明法》等篇目。为了能使法令得到尊重,就必须维护法令的权威性。具体而言就是不擅自改变法令、令行禁止。这些就需要依靠君主的智慧了。君主驾驭大臣、控制百姓的工具就是其自身的权势,法、术、势三者是君主维系权势的三柄利刃。

管仲为了保证法令的实效性,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他在齐国主政时,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首先让民众知法,然后才能让其守法。不仅如此,他还将生、杀、贫、富、贵。贱作为推行法治的六种手段。正因为管仲能积极立法,推动法治,方能在齐国取得了极大成功。

 

三、 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优秀代表,其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管仲提出了利出一孔的主张,并将其视为国家兴亡的关键。而且,他还顺应了历史潮流,推行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和许多人一样,管仲十分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控制,鼓励民众蓄养六畜、种植桑麻。此外,他还认识到货币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财富的直接来源,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往往就要看该国土地的多寡和人口的规模。因为这些是一个国家能否富裕的两个立足点。因此,君主若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这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为了控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他还顺乎民心,要求对其合理开发、公平分配。如因天材,就地利。在管仲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对粮食进行控制。管子认为,只要君主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就不怕百姓不来依附。同时,这样做还能有效抑制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巧取豪夺。此时,他已经看到供求关系对物价的影响了。丰年粮食多,谷贱伤民;而在灾年,粮食歉收,饥民饿殍遍野。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必须要靠国家的力量来平抑物价,稳定社会秩序。这也是管仲实行粮食控制的主要考量。

管仲还指出,铁作为生产农具、兵器以及钱币的主要来源,一旦被私人势力所拥有,将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为此,管仲主张对矿山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矿藏一经发现,国家对矿上立刻进行封锁,严禁民间私人开采。否则,轻者断足;重者性命不保。国家控制矿藏并不意味着由国家来开采。因为依靠奴隶来开采铁矿, 必然会造成大规模的奴隶逃亡事件;而征发民力又怕激起民愤。对此,管仲创造性地提出官有民营的生产模式。即允许老百姓在官府的监督下自主开发铁矿资源,收益双方三七开民七官三。这既提高了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又避免了因滥用民力而造成的社会不稳。

管仲还让国家垄断食盐买卖。齐国是濒临海洋之国,国家垄断了食盐的生产、运输、买卖整个流程后,获利十倍。因而,短期内齐国通过垄断盐铁,积累了大量财富。

四、 余论

 

管仲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政治家,还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位巨人。管仲相齐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规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但后人在学习其历史经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实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尺度要把握好;执政者更不能将自己放在施恩者的地位,依靠政治手段将人民束缚在土地上。相反,管仲因利导民的思想符合市场行为。

 

(作者简介: 胡正定,安徽大学历史系15级研究生

 

上一条: 总第47期 略论《管子》经济思想与王安石变法      下一条: 总第47期 齐国衰落谁之过:“后管子时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