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1 15:44:54
浅论精气说对于社会和国家进步的贡献
李雯影
【摘 要】: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成才得先成人,《管子》四篇提出的精气说以及衍生出来的虚一而静的命题对人的成因进行了解释,并说明了如何通过修养身心达到虚静和智慧的境界。
【关键词】:管子;精气说;修身养心;虚一而静;
中国哲学的范畴有很多,如道、气、象、有、;无等等,其中最高范畴是为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一切生成的最初因。历代学者都对道进行了自己的解释、拓展和延伸,《管子》四篇对老子的道和气的关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认为气和道一样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管仲是生活于老子之前80年左右的人物,那么为什么要说《管子》四篇中所提出的精气说是对老子学说的改进呢?据考证《管子》一书并非管仲一人所写,《管子》四篇指的是《心术》上下、《白心》、《内业》这四篇,据考是齐国管仲学派的著作,沿袭了管子的思想,大体上是可以视为管子的思想来看的。
《内业》篇有云: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上述引文中说的精也就是气的意思,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内业》),星辰、五谷甚至鬼神等都是由精气所产生。精气流于天地之间即为鬼神,精气藏于人的胸中就能使人产生智慧,进而出现圣人。
(一)
管子把精、气、道视为等同,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无固定形态、到处都存在,并且流动变化产生出各种具体的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内业》篇所提出的精气说,为中国气论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管子很巧妙的用精气说解释了万物的成因。不仅用气解释了人的存在还用气解释了人的精神现象。认为有了气,人才有了生命,有了思想和智慧。身体器官的拼凑并不能生成一个真正的人,人是身体和灵魂的有机统一,这灵魂在管子看来也是由气生成的。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型,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内业》)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止矣。(《内业》)
精和形都是气,精气生灵魂,形气生肉身。两气相合,人才能称其为人,一个能思考、有智慧的人,一个能成为圣人的人。
(二)
《内业》篇有云: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躁是伤害人体内精气的罪魁祸首,一个人只要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留存住精气而不使之外散。
静心是修身养心的核心,修养身心在中国也是一门发展久远的学问,先贤都认为修身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故中国文人都看重对自身的修养。《内业》篇的标题也很明显的指出其主旨内容乃是修养之道。事实上修身也确实重要,内心的安宁能使人心平气和且彬彬有礼,如若每个人都能做到以平和的姿态去与人交往,那么社会将会无比的和谐安定。并且修身有利于人保持其最佳状态,提高人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智力的增长,且静心有助于人认识事物的本质,了解自然运行规律,对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而言不可谓不重要。
《远游》篇有曰:餐六气而饮坑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精气入而污秽出,人生于天地之间,食五谷杂粮,与邻里亲朋来往,怎么能做到纯净无暇呢?世事纷扰,心自然存有污秽之物,保持虚静,修养身心使自己变得宁静安详且更加富有智慧,正所谓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内业》),不外如此。心若能执静,于己而言生活会更有意义,于社会和国家而言也是受益深远。
然而精气的作用于个人而言并不止于保持人心态的平和,一个人的精气越多,他的生命力就越强、智力也就越高。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心术》下),也就是说一个人体内的精气的多少可以影响到这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智力程度,精气越充沛,那么这个人也就越聪明。智力高有才能者于社会的贡献
精气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远来说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程度。反推之,治理国家就要提倡人民修身养心,保持内心的虚静了。
(三)
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恶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心术》上)
洁其宫,我们要尽量去除心中主观的成见和欲望,再打开耳目等认识的门户,毫无成见的去接纳这个世界,吸收正确的、道德的气,用以滋养我们的灵魂使心静且理智,接着《管子》四篇又进一步提出了虚一而的命题。
虚的意思和洁其宫相同,都是排除主观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虚一而静即为抛开自身的成见和欲念,专心保持安静和平和。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美恶乃自见(《白心》) [1]。不虚不静的话,精气便会外泄出去,精气失散就会对人的生命力和智力产生影响了。
虚一而静对于修身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古代文人讲究虚一而静,用做到无己来作为洞察天地玄妙的前提,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来体悟道的存在。只有保持虚静的态度才能认识事物的根本属性,才能洞察世间万物,掌握宇宙的规律,获得智慧,回报社会和祖国。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直接导致现代社会的人浮躁不安,追求速度的同时,对待生活、对待知识不免流于表面肤浅。人心浮躁不免导致性格暴躁,躁会导致很多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物质的满足伴随而来的是精神的空虚,人们急于求得物质条件的优越,同时又想表现自己精神上的富足,社会风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于治理国家也是不利因素。人心是最难以满足的,而那些欲望的膨胀往往不利于社会的安定,精神文明的匮乏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当然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并不止中国。法国的作家卢梭作《瓦尔登湖》提出人诗意的栖居,也是很清楚明白的认识到这一点。而在中国我们又可以抬出管子的虚一而静的思想主张,提倡人们修身养心,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浮躁的空气沉淀下来,好好思考自己所面临的困境,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解决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虚一而静虽然是主张让人安静下来,但并不是让人不要动脑子了,而是让人缓下步伐,不要那么功利的、急切的去追求什么,是让我们在赶路时走慢点,偶尔也要欣赏一下身边美丽的风景,保持大脑的清醒,以便更好的认识外部世界。人来世上走一遭,不能只劳命奔波。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得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2]
适当的放松才能更好的工作,学会虚一而静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好的成绩,才能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添砖加瓦。俗话说民为国之本,作为当局,应该重点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倡公民享受人生,在精神层面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心理健康,这也是从根本上在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四)
成圣乃是中国人对人生要求的最高境界,其步骤大致可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有一个递进的层次关系,修身乃是后三者的基础,一个人想要有大的作为必须以修好自身为前提条件,国家想要有好的发展也不应忽视人民自身的修养。由此也可引申出教育的重要性和追求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说明了。
古时候,常有选贤举能的任官制度,依据一个人的品行和学识修养来判断其人能否胜任官职,随后进行举荐。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通过查看一个人的外貌和精神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进而判断其命运轨迹。魏人刘劭著有《人物志》专书如何品鉴人才之术、用人之法。汉朝时期选官采取察举和徴辟的制度,才性品鉴极受关注。个人的道德和才能兼具才是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根基。
管子的精气说以及引申出来的虚一而静的命题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是一剂良药,不可忽视啊!
【参考文献】
[1]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01-102页.
[2]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
(作者简介:李雯影,女,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