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7 8:45:50
《管子》礼思想研究
吴 悦
摘 要:管子作为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其思想包罗万象,兼具儒、道、法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在卷帙浩繁的《管子》中,关于礼的阐述层出不穷。礼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备受思想家的推崇,直至今日,社会上依然随处可见礼的影响。管子之礼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孔子之礼有所异同,并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而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管子、礼思想、法。
文献标识码:A
一.礼的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礼作了明确定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在中国古代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与祭祀密切相关,而祭祀活动在国家的政治生活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古至今都备受统治阶级重视。故而,礼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受到思想家们的提倡。礼自殷商时期就产生并发扬,到了周代时期则形成了更为精密严格的周礼,周朝统治者通过礼制来维持层层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以及周王室的权威。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用礼制来维系统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而当时的思想家们结合诸侯称霸的需要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赋予了礼以新的内涵礼的内涵,以迎合诸侯们的政治需求。管子就在其论著中详细阐述了礼的思想。
管仲作为齐国的国相,其思想大都是为政治、社稷服务的。《管子》一书中关于礼的记载不在少数,但管子之礼与周代之礼相比,内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管子通过强调礼,以期达到教化的作用,帮助民众树立起道德观,从而实现他所倡导的德治。管子提出四维的观点,并且将礼看作国家四维的首要环节,如果缺少了礼义廉耻这四项道德标准,国家将走向覆灭。管子对礼的要求是不逾节,即不逾越每个阶级应恪守的道德规范,以此来平衡各阶级之间的矛盾,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观之,管子的政治主张是采取温和的方式缓和矛盾,而不是如法家一般通过严刑峻法震慑民众。管子虽然崇礼,但并不反对法治,他认为单纯的道德教化不具备强制约束力,于是他提出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管子·任法》)的思想。与法家有所区别的是,管子主张法教结合,而非通过严刑峻法来震慑臣民,究其原因,在于管子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以德治民,他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其思想带有朴素的人本色彩,故而他提倡德治与法教结合,使礼义廉耻成为民众心中的道德尺度,而非单纯的以法治国。其中,礼便是教化的重要环节,与法律相辅相成,一同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管子之礼与孔子之礼的比较
从礼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管子之礼与儒家之礼有所相似,也有所不同。管子继承、发展了其他学派关于礼的思想,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从而为政治服务。
管子之礼和孔子之礼最显著的相同点就在于其礼思想均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周代通过礼乐制度将贵族与平民严格区分开来,甚至统治阶级内部也通过礼乐来明确尊卑,自周代始,礼就成为区分等级重要工具。孔子批判继承了周礼,他否定周代礼制的繁文缛节,并使周礼逐渐平民化,虽然孔子使礼不再浮于上层阶级,但他的礼思想依旧没能摆脱等级制的影响。在政治上,他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君、臣臣思想,并且主张克己复礼,使各社会的各阶层接受礼的熏陶,从而恢复等级有序的奴隶制社会。管子的礼思想同样也带有等级色彩,管子对礼的要求是不逾节,即各阶级之间贵贱不相逾越,从而维持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倘若贵贱不明,长幼不分,度量不审,衣服无等,上下淩节(《管子·权修》),则百姓就不会听从政令。可见,管子把明确贵贱等级看作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百姓识礼则安分守己、各尽己责,各阶层也会和睦相处、不生争端,君王会受到大家的拥戴,政令也可顺利地推行。管子与孔子均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阶级矛盾问题,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未能认识到只有打破封建制度才能调和阶级矛盾,于是他们只有通过温和的方式来缓和阶级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分各阶级的尊卑等级,并使之不相逾越、各司其职,从而尽量避免发生利益上的冲突。
管子之礼与孔子之礼也有所不同,其内涵各有侧重。众所周知,孔子对于礼的提倡更侧重的是恢复周代礼制,即克己复礼,而管子对于礼则更侧重于道德教化。孔子对于礼的认识更为丰富、复杂,但不利于平民百姓理解,而管子将礼变得更为浅显、简明,孔子曾批判他管子而知礼,孰不知礼?虽然管子将礼的范围缩小,但更易于广大民众理解、接受,也更有利于礼的推广。管子将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即将这四项作为通行全国的道德尺度来教育民众形成自觉的道德观,并且认为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管子·权修》),将对民众的教化上升到国本层次。管子对道德建设可以说是极为重视的,他极大的发挥了教化的社会作用,使教化上升到与法律比肩的高度。孔子也提倡礼的教化,但没有像管子一般将教化上升到治国之本的高度,二人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管子对于礼的阐述在先秦时期可谓是独树一帜,既融合了其他学说的精华,也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管子的礼思想影响极为深远,为后世所沿用,直至今日依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管子礼思想的影响
管子的礼思想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与实用价值,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当时来说,齐国经过管子的一系列改革,国力大增,管子对于礼的大力提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使改革的政令得以顺利推行,齐国一跃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管子的思想在当时乃至后朝影响很大,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是管子之礼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全中国人民都在为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们不仅要达到生活上的小康,更要实现精神上的充实。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一些外来的、腐朽的思想在社会上悄然传播,所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管子关于礼的思想正符合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当批判继承管子的礼思想,使之为当今社会服务,为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添砖加瓦。
首先,管子关于国之四维的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谋而合,也符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管子提出的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在如今看来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人民如果遵守法律规范就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如果遵守道德规范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早日实现精神上的全面小康;如果人人廉洁自守就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与政府的公信力,为从严治党和深化改革减轻负担;如果形成明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就会有助提高我国的国民素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管子礼思想中的法教结合也为当今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管子认为法律是人民形成正确道德观的保障,他提出了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管子·任法》)的观点,同时他又倡导对人民实行礼义教化,使广大民众在仓廪实的基础上而知礼节,可见,在管子看来,法与礼是密不可分的。当今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法律的完善,还需要使人民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法律与教化缺一不可。
最后,管子的礼思想虽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对其进行理性地分析。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管子的礼思想也有诸多落后、不合理之处。比如他提倡的礼义教化其根本目的是使各阶级之间贵贱不相逾越,这种维护等级尊卑的思想与当今建设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是背道而驰的。管子所倡导的德治究其根本还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其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封建专制色彩。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管子以及古代先贤们的思想,使这些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四个全面”战略格局服务,让它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河中绽放新的光辉!
(作者简介:吴悦,女, 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上一条: 总第47期 《管子》法治思想探究 下一条:总第47 期 善用管子智慧,巧做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