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2 10:53:21
《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顾家旺 孙祖芳
摘要:《管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其思想火花可以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务地利观念,尊重自然规律的人与天调理念以及适度管理生态的兴人和价值观、消费观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研究《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启发我们:让古时的观念在新时期落地生根,会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管子》;生态思想;务地利;人与天调;兴人和;持续发展
《管子》作为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其内容博大精深,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地位。学术界关于《管子》的研究,角度多样,论文、专著不可胜数,并且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教育、财政、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但是,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研究《管子》的文章却相对较少。《管子》中蕴含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对当代经济新形势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国家提出经济新常态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感于此,笔者试从《管子》生态经济思想入手,谈谈其对中国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务地利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管子》中多处提到生态经济的发展必然少不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可持续性供给。《管子·牧民》中写道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牧民》)就是说,统治者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遵循时令,确保粮食生产,重视财富积累。如果国家财力充足,远方投奔而来的人自然便多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便能使民众生存下来。粮食充裕,衣食丰足,人们就知道礼节,懂得荣辱了。不注重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重地利,粮食就不会充盈满仓。
众所周知,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在其阈限内注意保护,维持自然的生产力。《八观》里写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非私爱草木、爱鱼鳖也,恶废民于胜谷也。”山林广阔,草木茂盛,但封禁开发必须遵循规定的时间;国库充盈,金玉良多,但兴建宫室一定要有限度;江海池泽广大,鱼鳖很多,渔业必须有严格的管理。这是因为人们害怕荒废了粮食生产。抑制过度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散见《管子》文库中。
1、矿产资源利用的典型策略。官山海始见于《管子·海王》篇唯官山海可为耳。官山海即指由国家控制盐、铁资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的生产工作交由民间私办,再由国家统一负责进行收购和销售。管子提倡的国家垄断的盐铁专卖政策保护了盐铁等资源的有效使用。
2、森林资源开发的对策。森林资源关系到国家的贫富问题。《管子·侈靡》写道:潭根之毋伐,固蒂之毋刈,深黎之毋涸,丕峨之毋助,章明之毋灭,生荣之毋失。(《侈靡》)砍伐树木不能伐其根,捕鱼不能捕尽河中所有的鱼。春夏生物繁衍、发育时限制过度的采伐和捕捞,以此保证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再生。
3、土地资源使用的方式。土地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彼野悉辟而民无积者,国地小而食地浅也;田半垦而民有余食而粟米多者,国地大而食地博也。(《八观》)土地都已经开垦出来,而人民却仍没有积蓄,是因为国土面积大而耕地面积少;土地只开垦少部分,而人民仍有多余的粮食、粟米丰富,是因为国土面积大而耕地面积多。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土地国情,节约用地是我们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土地利用的必然之举。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首选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可见,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只有对其好好保护,适度开发,方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人与天调之尊重自然规律
要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在认识自然界的基础上顺应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管子·五行》中提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可以理解为管子的一种生态经济思想,肯定人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了人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只有因时因地制宜,才能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子》中提到关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万物对于人来说是没有远近亲疏的分别。高明的人用起来有余,愚笨的人用起来不足。顺应天道,做事就容易;违背天道,事事都会变得困难。有了天道的帮助,就容易成功;违背天道,成功也可以变为失败。顺应天道就能有所收益,违背天道就会受到惩罚。《管子》将人们的思维引向生态视角,加深了人们对客观自然界的认识。同时启发我们,人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进而造福人类。
如果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相协调,那么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便只是空想,其结果是:如果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则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荷越大,对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破坏也就越大。上注者,纪天时,务民力。下注者,发地利,足财用也。故能饰大义,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明君之道也。(《管子·君臣下》)可见,国君需要认识到生态法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令有时。无时则必视,顺天之所以来,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遬至;贼气遬至,则国多灾殃。是故圣王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彗星见则修和,风与日争明则修生。此四者,圣王所以免于天地之诛也。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而甲兵强。治积则昌,暴虐积则亡。(《管子·四时》)这段话可以这么理解,圣明的君主能够正确认识四时,顺应并利用四时,以此稳固国家的根基。发布政令要有四时特点,没有四时特点,人们就必然消极的观望,顺从天时的到来,处在混乱昏蒙的状态。只有圣人才能够了解四时,不了解四时,就会失去立国的根本。春季草木凋零,夏季草木受到霜雪覆盖,秋季草木生长茂盛,冬季草木经历惊雷,这些都是自然灾害。如果刑法与德政的实行过程中改变了常规,失去原有次序,国家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多灾多祸。所以,圣明的君主会按照时节推行政令,遵守教令来推行武事,设置祭祀来彰显德行,以此来配合天地运行之道。遇到日食就注意布施积累德行;遇到月食就改进刑罚;出现彗星就注重和调;出现风与日争明的现象就整顿政务。这四种做法都是君主为了避免受到上天的惩罚而采取的。如果君主能真正做到这些,就能达到五谷丰登,六畜繁多,军备增强的昌盛景象。
天地万物、四时更替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顺天地,则万物生。《管子》中传统的三才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为人和、天时、地利三者是社会发展的三要素,具有前瞻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在经济新常态下生态环保面临着诸多挑战,此时人的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代经济发展要遵循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坚持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顺应天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生态经济理念,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兴人和之适度管理生态
人和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协调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还包含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生态消费观。人的价值观念和经济行为只有与自然生态相和谐,才能维持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和整体化的发展。
1、人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蕴含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道”以及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管子·内业》)道无根无叶,但是万物因它而产生并且成长。四季、山陵川谷都遵道变化,所以圣人总任凭事物变化而自身不做改变,以此获得内心的安定。人的心安定下来,就能保留精神思想,获取知识。管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遵从平与正,无为而为。生态价值观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其实我们深知生态环境对于生活的价值,比如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古人这种生活本能的自然流露说明人们很早便有了生态价值观的萌芽;同时也说明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能在生态价值观中得以体现。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焦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宜死者生,苴多滕蟆,山多虫蚊,六畜不蕃,民多夭死(《管子·七臣七主》)。可见,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的生态消费观。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的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体现,《管子》一书中也有相当篇幅提到生态消费观的内容,强调民众要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通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管子·禁藏》)就是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能够俭治宫室、撙节车驾来充实国库,国家必然更富强,地位必然更稳固。摈弃无益的开支,加强农业生产和通币行礼的外交活动,则财源必然充足,盟国必然会增加,关系必然会亲睦。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于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管子·禁藏》)人们日常生活遵行依法,行事保持适中,奢侈享受有所节制,即使不会迎来幸福,也不至于灾祸临头;背离法度,违反常理,即使没有灾祸,幸福也不会来临。所以,君子要一方面从违背常理的人身上吸取教训,警惕自己;另一方面又要从努力不足的人身上取得借鉴,自行反省。“无事而总,以待有事,而为之若何?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管子·侈靡》)无事积财,以待有事,就是积财者应拿出余银大量消费,美饰车马尽情驰乐,多置酒醴尽情享用,进而促进农业的生产。《管子》中主张适度消费要在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倡常态下的节俭以及消费低迷期的上流消费观。
适度消费作为一种质量型的消费,要求人们树立新的节俭观。节俭并不意味着抑制自己的消费需求,而是不过度的合理消费,它既可以为生产创造需求、提供市场,又能够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今至于其亡策乘马之君,春秋冬夏,不知时终始,作功起众,立宫室台榭。(《管子·乘马数》)如果发生自然灾害,鼓励上流社会的人扩大消费,以此来创造生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虽有贤身贵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无其禄不敢用其财(《管子·立政》)可见,《管子》中提倡既节俭又侈靡的消费观,即是形成一种生态可持续的消费观。
《管子》中所蕴含的生态经济思想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糜。(《管子·侈糜》)管子倡导常态节俭,异态侈靡的消费观,常态下的节俭可以抑制过度消费,异态下的侈靡可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在保证粮食可持续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坚决反对对自然资源涸泽而渔的利用,尊重自然的可再生规律,追求长远利益,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新常态。从《管子》的生态思想中我们看到可持续道路的可行性及其的重大意义,启迪我们把生态可持续思想落到实处。为了把发展作为新常态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自然环境保护,解决环境发展问题。
总之,务地利、与天调和兴人和的论述尊重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保护了自然资源,树立了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最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新常态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都云.管子与现代管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樊 浩.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1(1):24-34.
[3]吕逸新,董燕,<管子>道、德的生命時征及对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的启示管子学刊》[J].2005(4):65-68.
[4]刘菊.《管子》的朴素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5] 汤曾.〈管子〉经济伦理思想[D].南京: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王辉.人与天调《管子》生态化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天府新论,[J].2010(2)
[7]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2002:50.
[8] 赵 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0.
[9]赵守正.管子注译[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顾家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孙祖芳,女,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2015级人力资源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