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48期 成功之道 赢缩为宝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2 10:48:47


  

成功之道 赢缩为宝

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之三:谋身篇

石耀辉

[内容提要]

管子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第一相,他的领导智慧在《管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管仲相齐四十年而不被猜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佳话。其为臣、处人之道的核心是成功之道,赢缩为宝。其中,为臣之道在于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处人智慧在于恭逊敬爱、名进身退。本文系向《管子》学习领导智慧系列论文之第三篇。(第一篇为决策篇,第二篇为用人篇。)

 

谋国与谋身,历朝历代都是摆在各级官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谋国易,谋身难。一部中国古代史,文死谏,武死战,不论是忠臣廉吏,还是奸臣贪官,总难逃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能做到像战国时期范蠡那样,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携西子泛舟太湖,后成巨富陶朱公者,毕竟是凤毛麟角。而更多的却像越王勾践的另一位谋臣文种一样,不知进退,落得可悲的结局,令世人扼腕叹息。谋国靠的是才能,谋身靠的是智慧。管仲相齐四十年,协助齐桓公成就桓管霸业,其成功之道,并非简单的明君忠臣佳话可以概括,其为臣之道和处人智慧,正像他的战略决策和知人善用一样,值得探讨。

一、管仲的为臣之道在于忍辱负重、能屈能伸。

1、谨守臣道,不言其外。

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特别是朝廷中君主和大臣的关系,不论对于君主还是对于大臣都同样重要。管仲在其领导实基础上,作了深入的阐述。

管仲认为,实现君臣关系和谐的关键是君行君道,臣行臣道,君臣各司其职。君主的基本职责是管总的原则、总的政策、关系全局的大事。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君臣上第三十·短语四》)作为君主,是研究和掌握好总的原则,而不过问具体事务、具体细节。何谓臣道?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臣上第三十·短语四》)作为臣下,只管做好本职的具体工作,不用过问分外的事情。

从管仲对君臣之分的界定,可以看出其为臣之道的三个要点:第一是要服从,贯彻落实君主制定的法令和政策,而不能干预法令政策的制定;第二是不越位,人臣各有各分内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好即是,除此之外就是越俎代庖;第三是不抱怨,要任劳任怨,踏实工作,成而不骄,无私奉献。如果不能划清君臣界限,君行臣道或臣行君道,就会出乱子,有危险。主行臣道则乱,臣行主道则危。上下无分,君臣共道,乱之本也。《明法解第六十七·管子解五》

由于管仲自觉处理好君臣关系,齐桓公对他信任有加,君臣合作就比较愉快。齐桓公也深切感受到: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之友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问道而得度哉?(《管子·霸形》)

2、不谤其君,不毁其辞。

为臣之道,不仅要安于本职,而且还要发自内心忠诚于君主,在今天职场上,这被称为忠诚度管理。《管子·四称》中有一段齐桓公和管子的君臣对话,齐桓公问:何为有道之臣?管仲回答说:事君有义,使下有礼,贵贱相亲,若兄若弟。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谟,动作则事,居国则富,处军则克,临难据事,虽死不悔。不谤其君,不毁其辞,君若有过,进谏不疑,君若有忧,则臣服之。这一段不仅说出了为人臣子应具备的能力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为臣下划定了一道红线:人臣不能诽谤君主,不能隐瞒主张,君主如有过失,进谏从不迟疑,君主如有忧虑,主动为君分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妄议中央。

在这方面,鲍叔牙与管仲正好可作一对比。《管子·小称》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酒,当大家正喝到兴头上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你为何不起来为寡人祝寿啊?鲍叔牙端起酒杯劈头盖脸地说:希望主公您不要忘记当年出走莒国的艰难岁月,也希望管仲您不要忘记被鲁国囚禁的经历,也希望宁戚您不要忘记当年贩牛为生的日子。鲍叔牙近乎迂腐的一席话,既煞风景,又足以让大家颜面尽失。

类似的情况下,管仲虽然也会规劝齐桓公,但方式方法却有所不同。《管子·中匡》记载,有一次,齐桓公新掘了一口水井,斋戒了十天,很庄重地请管仲饮酒作乐,并和夫人一起向管仲敬酒。可酒过三巡,管仲就不辞而别了,齐桓公很生气,也感到不可理解。管仲返回向桓公说: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管仲还趁机向桓公讲解治国和治身的道理。

管仲虽不报私恩,但对齐桓公的知遇之恩,也是有所报答的。他甚至以伤害自己名誉的方式,来维护齐桓公的形象,以减轻百姓对齐桓公的意见。《战国策 东周策》中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管仲之所以自伤以掩桓公,可能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声誉超过齐桓公,以至于引起齐桓公的猜忌。毕竟历史上发生声高震主而身危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3、成功之道,赢缩为宝。

这句名言出自《管子·势第四十二》,原文是:成功之道,赢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至。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赢赢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意思是,成功的规律,在于掌握好进退,能屈能伸。不要忘记天道,尽到天数就应该停止。事业如果尚未成功,不要改变初衷,静待时机,一有机会,立即行动,以成大事。因此,一定要遵循阴阳规则,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那么,如何掌握进退、伸缩呢?管子认为成功之术,必有巨获,必周于德,审于时。(《宙合第十一·外言二》)成功的具体策略是要有周到的道德,必须明察天时。道德是基础,天时是关键。两者结合,才能成功。管仲认为天时极其重要,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同上)要根据时机取舍,时机适合就行动,不适合就静处。所以,古代聪明之士,总是不敢张扬,有什么话,什么考虑,时机不到,都只藏于胸中,不敢外露。管仲还说: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沈抑以避罚,静默以侔免。(同上)聪明的人身处乱世,懂得自己的理论不能付诸实践,就抑制自己,保持沉默,以避免杀身之祸。管仲认为,这样做并不是怕死而不忠诚。实际上,勉强进言而招来祸患,对于事业成功有没有增加多少作用,既损伤君主尊严,又伤害臣民生计,负面影响太大了。因而身为人臣,要把握好进退之道,即使身退也不忘记职责所在,以等待机遇,成就事业。《周易》节卦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管仲之言与之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由于管仲智慧地处理好了君臣关系,既实现了建功立业、造福齐国苍生社稷的远大抱负,同时又表现出了顾全大局、屈己待人的坦荡胸怀。

二、管仲的处人智慧在于恭逊敬爱、名进身退。

1、既仁且智,是谓成人。

管仲最早提出了成人标准,即仁且智。什么是?《管子·枢言》说:欲知者知之,欲利者利之,欲勇者勇之,欲贵者贵之。彼欲贵我贵之,人谓我有礼;彼欲勇我勇之,人谓我恭;彼欲利我利之,人谓我仁;彼欲知我知之,人谓我慜。意思是想要知识的人,就让他获得知识;想要利益的人,就让他得到利益;想要勇气的人,就使他有勇气;想要高贵的人,就使他高贵。他想要高贵我使他高贵,人们会说我很有礼;他想要勇气我使他有勇气,人们会说我恭敬;他想要利益我给他利益,人们会说我仁爱;他想要知识我让他有知识,人们会说我聪敏。
   《春秋繁露》上也说: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简单地说就是平易近人,不轻易与人争论。而智则意味着智慧,聪明不等同于智慧,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管仲仁与智的成人标准,类似于今天的又红又专。

《管子·小称》中还进一步指出: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想不为逊,则不得其身。大哉!恭逊敬爱之道。其意是说,讲求恭顺谦逊、忠敬仁爱、推辞谦让、宽容少怨、与人无争,这样同人交往,就不会失去人心。相反,如果狭隘多怨、逐名争利、不讲谦让,就难以保住自身。恭逊敬爱的品德真是太重要了!这样的做人原则,同时也是管仲和同僚相处所遵循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在管仲周围,才凝聚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治国理政之才,才使得齐国崛起于众诸侯国之中。

2、明实相怨,不可两守,取一而安。

管仲认为: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管子·宙合》)他解释说;这是说自以为独专其美,独自盛大,独自奋发,常以放肆的态度欺凌他人,一个人的失败常常从这里开始。奋,就是兴盛;苓,就是衰落。兴盛以后不衰落的事情,是从没有过的。所以有修养的人不自以为分量十足,不自以为已经满足,不自以为可以唱高调,不自以为以达到标准。职位高就尊重人才,俸禄多就注意施舍,功劳大却不自夸,成就大却不骄矜。夫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绝而无交,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故安而无忧。(同上)管仲进一步解释说:名望和实际相违反已是很久远的了,两者相互排斥,不容易兼得,明智的人懂得名实不能兼有,就取实而弃名,所以能安宁而无忧。

不仅如此,功成名就就要急流勇退。《管子·白心》说:持久而满之,乃其殆也。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名进而身退,天之道也。矜持而自满,是很危险的。名满天下,不如赶快停手。急流勇退,才是天道。因为功成者堕,名成者亏。故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无成?无成有贵其成也,有成贵其无成也。(同上)功业已成的就要走向毁坏,名声已成的就要走向损害。谁能放弃名声与功业,返回默默无闻的状态,谁就能开辟新的成就。因此要去伪存真,真正去做实事。

管仲反对醉心于名利。《管子&·白心》说:思虑过精智力就衰弱,过于讲究德行王道就更难行,醉心于名利就会担心生命的危险,智力遍及天地四方,就知道他的生命有阻碍了。同样道理,德行修者王道狭,德行与王道也经常是对立的。如果一味地讲究德行,又如何实行征战讨伐的王道?作为领导人,时时面对大局的利害冲突,追求十全十美,一味追求仁道名声就做不成大事,有时候还要背骂名,才能担当历史大任。

3、宁失于君子,不过与小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用在管仲身上非常贴切。如果说,仁与智和名进身退都还是在个人修炼层面,那么在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这一点上,管仲就显出了大政治家为人处世的老辣之处。这段妙语出自《管子·立政》篇。

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勿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得罪了君子还可弥补,得罪了小人则惹下了大祸。这段话原本论述的是用人之道,却常常被后人曲解为管仲的圆滑和世故。作为一个立志为齐国苍生社稷为念的政治家,管仲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而不是博得虚名。

管仲晚年,面对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四害危害齐国,为什么自己不解决,而把难题推给了齐桓公?管仲的解释是:东、西、南、北四方有四条狗,动唇露齿,一天到晚准备咬人,我用木枷枷住而没有使它们得逞。然而现在,木枷就要朽烂枯死,我担心它们会出来伤人。管仲还说:臣之不言,将以适君之意也。臂之于水,臣之为堤防焉,勿令泛滥。仅堤防去矣,将有横流之患,君必远去。管仲晚年之时,齐桓公也处于晚年,管仲一定是无力对付四害,才出此下策的。齐桓公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实乃源自其人性的弱点,不能拿来来苛求于管仲。

总之,管仲相齐四十年,在没有法制保证的环境下,他与齐桓公演绎了一曲明君贤臣的佳话,为后世所称颂。但我们更应看到这佳话背后,一代名相所秉持的恪守臣道、屈己待人的高贵品质。总览管仲的宰相生涯,在君臣关系处理上,虽然对其自伤以掩桓公,臣不言以适君之意等有不同见解,但瑕不掩瑜,管仲的为臣之道和处人智慧在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

参考文献:

1、《管子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6月

2、《大国之路:管子是如何治理齐国的》   邓中好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7月

3、《大国策:对话人类首位经济学家管子》  徐天明

                 海天出版社        2012年9月

4、经济腾飞中的百慕大怪圈《随笔》2012年第5期

5、论管仲之为人  戴立轩《管学论丛》第三卷20155

 

【作者简介】

(石耀辉,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山西临汾市委党校副教授、校刊主编;著有《耕余走笔》《尧都文脉》《天才的悲剧》等。)

上一条:总第48期 《管子·侈靡》篇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启示      下一条:总第48期 《管子》的生态经济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