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48期 《管子·侈靡》篇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启示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2 10:42:38


管子·侈靡篇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启示

以系统哲学思想视角分析

王明旭 

 

  要:管子·侈靡的内容阐述中主要论及了奢靡消费,从正统观念来看,影响了管子的个人定位及其学说的价值取向。本文从系统哲学思想视角出发,基于《侈靡》篇全面分析《管子》的思想脉络,从而认识到《管子》思想的辩证统一,认为单纯抽离侈靡消费的观点不利于正确评价《管子》的思想光辉。通过对《管子·侈靡》篇全篇的分析,《管子》的侈靡消费既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当时齐国治理过程中现实状况,同时侈靡消费的阐述也出现了前后要求的不一,这是《管子》根据具体国情,具体国内经济状况对奢靡消费的不同应用。同时从管子·侈靡中论及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和举措的提出,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管子·侈靡奢靡;社会改革家;创新;系统哲学

 

 

奢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指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在古代原指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消费得起的物品,现指昂贵物品。此词出自《国语晋语》: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意思是他儿子桓子骄傲奢侈,贫得无厌,违法乱纪,为所欲为。而对于奢靡一词,在百度百科中指生活奢侈挥霍无度。这词比奢侈的贬义意味更甚中国古往今来推崇节俭,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一是在古代,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虽说经历过多次大兴之时,更多时候,朝代发展存在各种物质条件的不丰富,促使了节俭成为了一种生活的主流认同,这是历朝统治者所要提倡的东西。二是推崇节俭不在节俭本身,而是拥有财富之后的一种价值规范。除了节俭到近于抠和吝啬的情况除外,一般崇尚节俭之人,并不在节俭本身,而是要么是金钱如粪土,要么拥有了奢的能力之后还能保持俭的一种操守,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价值标准。三是节俭体现了一种中庸。无论是如何的人生状态,也无论如何的财富拥有,低调的财富使用方式能够减少人心的嫉妒,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人活着,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拥有保护财富的能力如果不知节俭,挥霍财富,要不真是完全挥霍掉,要不就是在挥霍过程中的得意忘形,犯了政治错误,必然是灾祸加身,保护财富的能力也就没有了。

即使是当前时代背景对消费观念的更新,对奢靡一词仍为公众所不认同。可在公元前的六百多年时,《管子》提出了侈靡的消费观念,并形成思想流传至今,那其中的《管子·侈靡》篇究竟是先需要定性奢靡思想的正确与否,还是完全反其道而为之,为管子的侈靡篇做辩解。不管那种方式,都不能全面了解《管子》思想的真正内核。先不论侈靡一词的含义在古今的差异有多大,或是当时成书时是否是《管子》及其门生没有慎重考虑这词而错用,这都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单论《管子·侈靡》篇借助系统哲学思想,从管子·侈靡》篇中归纳《管子》的思想脉络,理顺侈靡篇所传递的核心内涵,从而更好了解认识《管子》。

一、系统哲学思想方法

系统哲学思想方法是研究分析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考量对象的内在逻辑联系,得出相应的整体与局部的逻辑定位。对于系统哲学思想,多有学者提及及阐述,如王永哲[1]认为《黄帝内经》所建立的认识模式是自然-认知系统模式,这是系统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张连国[2]指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李雪晓[3]指出系统思想的核心是系统的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以系统方式而存在着的刘述先[5]极力主张恢复中国传统哲学的睿识,在此基础上建构系统哲学。而对于《管子·侈靡》篇的研究较少,较全面阐述的是王义忠[4]认为《管子》所提出的侈靡思想潜藏有治国理政的经济、社会、伦理三重维度价值,其中指出了侈靡思想旨在缩小贫富差距,是共同富裕理想的萌芽。这是对《管子·侈靡》篇思想内涵重要研究成果。本文为了进一步丰富《管子》奢靡篇的思想内涵,挖掘《《管子·侈靡》篇给予管子的定位,创新地提出了通过系统哲学思想的方法分析《管子·侈靡》篇

二、《管子·侈靡》篇的主要思想内涵

《管子·侈靡》篇首先需要界定奢靡的古今义。奢靡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对于《管子》学说思想中的重要一环,《管子·侈靡》篇提出的奢靡消费及所阐述的思维逻辑和理由解释,坚定了《管子》学说与传统崇尚节俭观念的较大异同。谈到奢靡,更多的含有一种贬义的成分在里面。《管子·侈靡》篇中的阐述,不仅让侈靡一词成为了中性,成为一种生活消费观念的阐述,也谈及到的对治国理政的促进作用,使侈靡一词仿佛成为了褒义词。在《管子·侈靡》篇中,主要论及了治理国家、增加国税、推行政令、驾驭官员、教化百姓、平均财富、重视农业、祭祀鬼神等方面。这些丰富内容,使《管子·侈靡》篇的内涵变得全面而丰富。单从“官礼之司,昭穆之离先后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然后君闻,就涉及到百官礼仪及驭下之术、祭祀、战功、农业。《管子·侈靡》篇所阐述的目的是平均财富实现各取所需,体现了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经济哲学问题。《管子·侈靡》篇中最直接的对奢靡的推崇是齐国桓公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意思是桓公问顺应时势的变化如何做,管仲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奢靡消费。

三、《管子》的社会改革家身份定位

任何思想的提出,既有个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的思想闪光,也有个人成长的印迹。在《管子·侈靡》篇中,管子肯定了商人对国计民生的正面作用,这与其在少时丧父,家庭贫苦,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过早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正因为这段经历,使管子对经商所起到的作用印象深刻。管子后来从军[6],从从军的体会中,看到了管子对于军队和战争时宜的阐述。如《管子·侈靡》篇中将合,可以禺其随行以为兵,分其多少以为曲政就提出了秋气将凝合的初秋时节,可以配合时势的动静进行战争,根据兵力的多少来安排军事活动。管子最后经过鲍叔牙的举荐成为齐国上卿,更是涉及到对国家各个层面的管理。管子的经商经历练就了注重实际效果,反对空谈的作风这使他的社会改革也带有如此印迹。要从《管子·侈靡》篇确定《管子》的社会改革家身份,首先需要明白《管子·侈靡》篇的价值内涵,通过价值内涵品出《管子》的社会改革家身份。《《管子·侈靡》篇的价值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以当前时代背景的价值文化和社会进步进行评判。《管子·侈靡》篇中并非是一味推崇奢靡消费,而是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如圣人者,省诸本而游诸乐,大昏也,博夜也提出的圣明的君主不务本业而留恋贪图享乐与百姓生活穷困未能改善是极不协调的。此处强调的是百姓的奢靡,否定了国君的奢靡。积者立余日而侈,美车马而驰,多酒醴而靡,千岁毋出食,此谓本事这是说积财者应该拿出余粮大量消费,美饰车马尽情驰乐,多酿美酒尽情享用,这里肯定了财富拥有者的奢靡。而在后文中,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贪动枳而得食矣。徙邑移市,亦为数一,是说朝中上下都奢侈消费,君、臣相处上下相亲,君臣的财产都不会私自隐藏,这样贫民只要劳动就有饭吃了。这与前文并不矛盾,体现了矛盾的一体两用。此处的君臣奢靡的目的是为了财富使用,使百姓得以有讨生计的机会。当然这也有其价值的盲点即价值存在不合理之处如果这样认为完全可以正面评价隋文帝开凿大运河的劳民伤财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财富来自于民而用之于民,只是这个民是通过开凿运河的方式间接的给予民。

二是《管子·侈靡》篇的思想在当时时代背景有其局限所在。《管子·侈靡》篇全篇所阐述的是《管子》作为上卿与齐桓公的对话,《管子》始终是站在齐桓公的角度,为治理国家、定国安邦服务的。其出发点是出于如何维护统治,如何驾驭臣民所提出的想法和措施。其自身定位的不同也就意味着《《管子·侈靡》篇阐述的思想内容不会是完全从百姓角度思考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管子·侈靡》篇思想的价值定位,需要提取其思想中的精华。并且一些思想观点是存在局限的乡丘老不通睹,诛流散,则人不眺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诛,所以留民俗也,即各乡区老死不相往来,并诛罚流民,百姓就不会外逃。同时也存在零和博弈的思想,如邻国之君俱不贤,然后得王,在邻国之君都不贤明的情况下,这样就可以成就王业了。在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零和博弈早已经不适合当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互利共赢才是全球各国发展的主流导向。

三是《管子》思想为什么未能成为主流推崇思想的原因分析。单单从《侈靡》篇中,《管子》的思想就体现出很多闪光之点,那理应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推崇,最后是儒学得到了大力推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哲学的问题是有很深的研究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自然科学的成就相对来说更多是为社会科学服务的,比如政治、军事、百姓治理。同时没有自然科学的大力发展,农业的丰欠由天定,还加之各种水患、兵灾、瘟疫等可以说偌大的中国,很多时候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样避谈太过实用的《管子》以及《侈靡》篇所阐述的内容就是统治者想要的结果,不然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儒学,探讨的是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涉及到行为规范,论及的主题和内容社会学的东西,没有赤裸裸驭下、利益交换的阐述对于统治者,没有直接阐述驭下的某种利益交换,是利于统治需要的;对于推崇者而言,作为读书人的各级官僚,走上仕途就意味着有了一切,还要计较斤斤两两是主观不愿的,并且个人的发展是依附于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少了抗争《管子》学说成为主流学说的机会。同时《管子》及其奢靡篇解决的更多是具体问题,涉及到的育人功能和内容阐述的缺失,也隐藏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某种对等的关系,缺乏了顺民教育的思想,这是不利于统治的。

从《侈靡》篇中看到,《管子》学说的核心,是站在统治者利益一方思考问题,但并没有忽视百姓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力量。也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如何驾驭百姓,使统治者的施政方针符合百姓的胃口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即饮食是百姓的需要,侈乐是百姓的愿望,满足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就可以使用他们的。

、《管子·侈靡》篇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启示

提炼《管子·侈靡》篇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启示,关键是如何继续挖掘《管子·侈靡》篇的文化价值和实践价值以此为当前我国治国理政服务。《管子·侈靡》篇主要有如下启示:

(一)推动四个自信建设

民本思想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现代社会各种利益交织,一些事情很难是简单的民心所向所能界定,更多需要从利益的交织中抽丝剥茧。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一些利益获得者可能绑架民意,或是操作民意,如果一味的迎合民意并非都是好事。国家有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式。《管子·侈靡》篇中就指出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这种凡治理国家的君主,要敢于违反百姓的习性进行教化,然后才可以与百姓亲近,有力论证了国家治理层面所具有的深谋远虑国家有国家的责任,为百姓谋福,也要引导百姓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需要紧紧抓住的东西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要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来服务当前的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管子·侈靡》篇的阐述,并非现今所片面理解的奢靡,而是体现了一种刺激经济的消费观念,奢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大家富裕时,特别是很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带动后富者的一种经济消费作用。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敝也这里所说的现今的周公时代,刑罚所致的断指、断足和断头积满台阶,人们至死还是不驯服。这不是人性不怕死,而是极度平困的缘故。同理只有积极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我国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完成。

当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民众对财富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如何引导财富是一个难题,如果富者只是积聚财富,而不是来自于民而用之于民,那社会发展的希望在哪里。《管子·侈靡》篇并非单纯的谈论奢靡消费问题,而为围绕奢靡出现的从国君到百姓方方面面的事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奢靡消费提供了指导。

 法制度量,王者典器也;执故义道,畏变也。天地若夫神之动。化变者也,天地之极也。能与化起而王用,则不可以道山也。仁者善用,智者善用,非其人,则与神往矣,即法制度量是王者治国的准则和工具。坚持过时的仪法和道德,就是畏惧变革。天地就好像神一般变动。变化乃是天地的最大特征。能顺应变化而善于运用变化的人,不可中途停顿。仁者、智者都是善于运用变化的。这是奠定《管子》法家地位的有力证明之一。

(二)完善国家社会治理体系

从《管子·侈靡》篇中提炼完善国家社会治理体系涉及到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到国家自身定位的问题。如国小而修大,仁而不利,犹有争名者,累哉是也国家本来很小而施行治理大国的政策,只讲仁义不给利益,还想同别国争名,这就是自取其累。还有对国家边境的守护方法请问诸边而参其乱,任之以事,因其谋即要请教边境人们以分析会变乱的原因,要使他们任事并用其谋划。在政治外交方面,提出的夫运谋者,天地之虚满也,合离也,春秋冬夏之胜也,然有知强弱之所尤,然后应诸侯取交,故知安危国之所存即运用谋划,要懂得天地的盈虚与离合的变化,理解春秋冬夏的交替,还要了解各国强弱差别,然后才能应对各国诸侯取得外交成果。同时也有对政策制定的严肃性,如毋数变异,是为败成,即不可朝令夕改,那将会败坏成业。二是保护良臣的措施。如高予之名而举之,重予之官而危之,因责其能以随之。犹傶则疏之,毋使人图之;犹疏则数之,毋使人曲之,此所以为之也,即可给以崇高的荣誉来表彰良臣,用重要的职位来显异良臣,这是根据他们的才能来分别对待的。如果他出身于贵族,那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使人背后议论;如果他的出身和君臣关系疏远,那就要多接近,不要使人挑拨冤枉他。三是涉及到工作方法的问题。如祭之,时上贤者也,故君臣掌。君臣掌则上下均,此以知上贤无益也,其亡兹适,即君主亲自察问小事,是自恃贤能的表现,这样就会导致君臣共管小事的情况。君臣共管则等于地位拉平。可见君主自恃贤能是没有好处的,正可以造成君主地位的危亡。又如毋全禄,贫国而用不足;毋全赏,好德恶亡使常,君主在使用臣民时,俸禄要有所限制,否则就会国家贫穷而财用不足;赏赐不可普遍实行,否则君主的好德就流为平常的事情而不被臣民重视其狱一腓一屦而当死意思是那时的罪刑,使犯罪者一脚露出小腿一脚穿草鞋以示羞辱就可以代替死刑,这是涉及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治国理政的措施和特点,并没有犯形而上问题,用发展和比较的眼光处理管理民众的问题。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唯利所处。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即百姓没什么宝物,只是把求利看得最重,上下奔波,唯利所趋。有财利然后能流通,有流通然后产生财税支持国用。假使财利呆滞而交易不畅,那就要查出原因,从而转移投入方向。

)趋同其它传统文化价值

所谓同者,其以先后智渝者也。钧同财争,依则说,十则从服,万则化,即彼此才智相同者,就互相争斗,一方超过一倍则对方悦服,超过十倍,就可以使对方归化这与《黄石公三略》安礼章第六中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的意义类同。又如贤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于前,易也,即对贤者不可以威势管制,对能者不可以掩滞不用,杜绝祸患与事前总是容易的这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有异曲同工之意。

 

致谢:对《管子精解》中对《管子·侈靡》篇的译文借鉴使用较多,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永哲.《黄帝内经》的系统哲学思想探析[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4): 9-1122.

[2]张连国.《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J].管子学刊,20061):5-9.

[3]李雪晓.浅谈中国古代系统哲学思想[J].科技创业,20131):160-162.

[4]姚才刚.论刘述先系统哲学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3):56-62.

[5]王义忠.《管子》侈靡思想的三重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152):34-39.

[6]刘建生主编.管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302-330.

 

 

[作者简介]

王明旭,汉族,湖北监利人,武汉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48期 《管子》“君臣篇”领导思想探索      下一条:总第48期 成功之道 赢缩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