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期刊

总第48期 管子的价值追求与人格魅力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2 16:09:43


 管子的价值追求与人格魅力

管子,春秋初期齐国伟大的政治家。管子从一介平民而成为齐国的宰相,辅佐齐桓公迅速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使齐国的国力逐步增强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子建功立业靠的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为什么会有那么超强的领导力与号召力?这与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有关。是管子的价值理念滋养了他的人格魅力,才使得管子能够在当时纷乱复杂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 救世济民,志存高远,把救民于水火看成是自己的价值追求

管子生活在一个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公元前771年,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周幽王被游牧于周王室西部的少数民族戎人杀死,首都镐京惨遭破坏,西周王朝至此灭亡。刚继位的周平王无处立足,遂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迁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后的周王朝被称为东周,也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东迁后的周王朝,起初尚有今陕西东部到豫中一带地方,后来有些土地被郑国等诸侯国割取,周的领土仅限于洛阳周围方圆几百里的范围之内。中原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纳贡,周王室从政治中心走向边缘化,在政治上、经济上反而依附于某些强大的诸侯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时代。在春秋时期的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征战,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代。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有480多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1】据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同时,中原华夏面临北方戎狄等少数民族严重的军事威胁,这些尚处于游牧阶段的民族往往是长驱直入,攻城掠地,烧杀抢夺,即使是鲁、郑、齐这些大国都不能免于其祸。当时的社会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可怜老百姓为战争所裹挟,长年在死亡线上挣扎。

管子出生于公元前723年。他的青少年时期,正是诸侯争战愈演愈烈的时代。管子家境贫寒。青年时期的管仲,经过商,当过兵,给人喂过马,曾做过小官,尝尽了人间艰辛。在管子的家乡颍上,传说管子少年时期就志向不凡。如宋人张耒在《读管子》一诗中所说:观其平生心,生已有所委。天方困生民,吊伐实在己。2】从管子平生的心性来看,管子在青少年时期,面对生灵涂炭的社会状况,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立志救民于水火。他与好友鲍叔牙离开家乡北去齐国,说明他们是在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机遇。救世济民,是他从青少年时期就确立的价值追求。当初管子和鲍叔牙到齐国以后,被齐僖公指派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小白。鲍叔因小白以后接替君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不愿接受任命,管子就劝他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去履行职务,并相互承诺,以后不管是公子纠还是小白当上国君,都要互相推荐。当齐桓公拜他为相的时候,他一再坚持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在齐桓公应诺之后,他才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3】这些都可以看出,管子追求的是一个平台,一个能够实现他救世济民价值理念的平台,以挽救时局,解救苦不堪言的广大百姓。管子能够容忍齐桓公大邪有三,甚至于自伤以掩桓公,说明他太看重这个平台了。管子的志向在于充分利用历史赋予他的这个机遇,力挽狂澜,解民于倒悬。《管子》和《说苑》中都有这样的记载,管子为相初始,齐桓公问管仲,国君应该把什么当作是最重要的,管仲说,应该把天作为是最重要的。管仲说:我说的天,不是苍苍茫茫的天。国君把百姓当作天。百姓拥护他,国家就安定,百姓辅佐他,国家就强大;百姓反对他,国家就危险,百姓背叛他,国家就灭亡。以百姓为天,这种思想对于春秋时期任意宰割百姓的统治者来说,是振聋发聩的。《说苑》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齐桓公去平陵,见一位老人自己养活自己,是因为他的五个儿子都娶不起媳妇。桓公就找五个宫女给老人的儿子做妻子。管仲说,大王这样的恩惠太小了,应该看到全国娶不起媳妇的人还有很多。于是桓公就下令,男子二十岁娶妻,女子十五岁出嫁。这个故事反映了,管子关心的不仅仅是少数人,而是要力图改变天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大境界才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管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就是因为他确立了拯世救民的人生大目标 ,把济世情怀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样的价值理念,是管子建功立业的思想基础。

 

二、 尊王攘夷是管子实现救世济民理念的基本路径,管子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称霸中原,主持诸侯政治联盟,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

 

在当时的社会情势下,任何一个清醒的政治家都会看到,要实现救世济民的愿望,就必须强化周王室的号召力,能够使各诸侯国团结一致,共同抵制诸侯间的征战,抵御外族入侵。管子审时度势,认识到齐国必须从当时的混沌状态中凸显出来,出头主持重建新的政治联盟,使华夏各国能够联合起来,走向社会关系正常化,便向齐桓公提出了实施尊王攘夷的战略。尊王攘夷战略是管子实现救世济民愿望的基本路径。所谓尊王,就是要尊重周王室,承认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所谓攘夷,就是联合中原各诸侯国的力量,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进攻,遏止南方楚国向北侵蚀的势头。管子高举的尊王攘夷这面旗帜,在凝聚国人共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迅速地确立了齐国的盟主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宗法制度,有效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维持了周王朝国家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苦难。

齐国是太公姜尚的封国。周成王幼年登位时,曾发生管叔蔡叔之乱,淮夷也趁机反叛。朝廷派召康公授命太公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4】齐国从此有了对其他诸侯国征伐的权力。齐国的这个权力,是经周天子授权的。因此,齐国在各诸侯国的地位,是其他诸侯国所不具备的。管子和鲍叔牙当初去齐国寻求拯世救民的机遇,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尊王攘夷的初衷首先是尊王,是坚持周礼,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管仲向齐桓公说:天子幼弱,诸侯亢强,聘享不上,公其弱强继绝,率诸侯以起周室之祀!5】管子鲜明地提出,齐国应该有能力有义务确立诸侯盟主的地位,扶持周王室,扶持弱小诸侯国,遏制强大的诸侯国,建立和扩大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代行周天子的职权,以诛无道,以屏周室,维护社会的稳定。齐桓公五年(前681年)为平定宋国发生的内乱,齐桓公代表周天子召集部分诸侯国在北杏盟会,确定宋恒公的国君地位,会上规定,与会各国以后要相互扶持,安定王室,抵御外族。在齐桓公举行的多次会盟中,有三次直接与周王室有关。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因周惠王企图废除太子郑而另立太子带,严重影响了政局的稳定,桓公于是会集宋、鲁、陈、卫等国于卫国的首止,共同与太子郑订盟,确立太子郑的正统地位。齐桓公三十三年(前652)末,周惠王去世,太子郑求告于齐桓公帮助确立王位。次年正月,齐桓公率领鲁、宋、卫、许等国君在洮地会盟,确立太子郑即周襄王的王位。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秋,北戎侵伐周王室京都,周王告急,齐国征召各诸侯国抵抗北戎保卫京师。齐国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尊王的旗帜。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夏,齐桓公召集鲁僖公、宋桓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许男在葵丘盟会,订立了葵丘之盟。盟约规定,要谴责不孝,不能轻易改变太子的人选。要尊敬贤能之人。要尊老爱幼,抚恤孤寡。仕不能世袭官职,必须从贤人中取士。不得违背王法,私设防禁,不能阻断河流,禁止粮食囤积居奇,等等。这些对于经济流通和协作,对于维护宗法秩序,都起到重要作用。坚持周礼是尊王的题中之义。齐桓公二十二年(前664 ),山戎进攻燕国,管仲辅佐齐桓公大败山戎而还。燕庄公一路送行到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于是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6】齐国的这种做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齐国在攘夷方面作了切实的努力。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狄人攻打邢国,齐国打退了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的都城。次年,狄人大举进攻卫国 ,杀死了卫懿公。齐桓公按照管子的建议,率领诸侯支援,为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公羊传》高度评价齐桓公的这些作为 ,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孔子对此充分肯定,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7】管子倡导尊王攘夷,齐国以霸主的身份,组建诸侯政治联盟,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这是管仲非常伟大的思想,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举。8】为实现救世济民的人生追求,管子在政治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智慧。

 

三、 以稳健务实的施政风格秉要执本,以精细的顶层设计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恭逊敬爱之道处人处事,管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实现了他救世济民的价值追求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陆贾曾这样评论管子:故管仲相桓公,诎节事君,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正其国如制天下,尊其君而屈诸侯,权行于海内,化流于诸侯,失道者诛,秉义者显,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而诸侯靡。故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所以同一治而明一统也。9】管仲心无邪念专心一意辅佐齐桓公,以掌控天下的视野处置国家事务,权力行于海内,影响着各国诸侯的思想观念和政策走向,每做一事都能得到天下各国的响应,每一政令都能使诸侯顺从接受。从陆贾的这段话可以看出管子超强的影响力,也可以看出管子的人格魅力。是管子救世济民的价值追求滋养了他这样的人格魅力。                                    

首先,管子能够以稳健务实的施政风格秉要执本,赢得民心。管子为相之初,齐桓公忧心于国家不日益,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10】问管仲应该怎么办。管仲明确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一要使民殖,二要使民富,三是使民正。民不足,令乃辱。民若殃,令不行。11】管子认为,安定民心、赢得民心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是治理齐国的要务和根本。管子在齐桓公的支持下,以务实稳健的施政风格,实施他拯世救民的价值理念。管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旧罪犯,整顿旧宗族,为无后者立嗣,以增加人口。少用刑罚,放宽赋税和劳役,救济有困难的人,开发资财,扩大工场,满足百姓就业需要,使得百姓尽快增加收入,富裕起来。尊重劳动崇尚智慧,推荐贤良之士,向百姓进行教育,使百姓懂得礼仪。管子的这些做法,前提是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12】这样做,既能够有的放矢,符合实际,又能减少阻力,有利于政策的推行,因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国内贵族如国子、高子积极参与,投入其中。有一年正月,齐桓公听取乡长报告政事,要求惩恶扬善,选拔人才,国、高二人知道后抓紧对所属地区安排落实。下大夫伯氏的駢邑三百,被管子给没收了,伯氏心甘情愿,毫无怨言。管子在赢得民心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迅速地提高了国力。

其次是能够注重法律制度建设,靠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秩序,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管子说:“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13】管子以法律制度作为官吏和民众的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以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官民的职责。行法修制,先民服也。14】管子精细的法律制度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安定社会,有利于激发和释放民众惩恶扬善的自觉性,自然就会赢得社会各界广大百姓的信服。《管子霸形》记载,齐桓公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仪。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三是能够有一个精英团队,同心同德辅佐齐桓公,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管子曾说:“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大哉!恭逊敬爱之道。15】恭逊敬爱之道,应该说是管子的做人原则。《左传僖公十二年》记载,齐桓公派管仲帮周襄王平息了内乱,周襄王要以接待上卿的礼仪为管子庆功。管子说,自己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国内有天子任命的国子、高子在,若他们来奉承王命,用什么礼节来对待他们呢?管子一再坚辞这样的破格待遇,最终只是接受款待下卿的礼节回国。这件事表现了管子的谦谦君子之风。这种风格也表现在他与同事的关系上。《管子大匡》记载,管子任国相后第三个月,一次和桓公讨论国家高层人事安排,管仲推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须无、东郭牙等五子,分别担任大行、大司田、大司马、大司理、大谏等官职,同时诚心诚意把自己与他们进行比较,说: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认为自己在诸多方面不如他们。但管子向齐桓公表示:若欲称霸,夷吾在此。管子坚信自己有能力率领这个精英团队,激励和组织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使齐国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正是在管子的影响下,齐国的最高领导层能够做到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同时注重选拔任用各级人才,上下一致,共同努力,最终成就了齐国的霸业。齐国以霸主地位统领各国诸侯,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寝武事,行文道,以朝天子。16】稳定了社会,抵御了外族入侵,安定了民众,减轻了百姓负担。可以看出,救世济民的价值理念滋养了管子的人格魅力,管子的人格魅力提升了他的领导力和号召力,从而实现了他救世济民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史记太史公自序》

2】《张耒集》卷十一

3】《管子大匡》

5】《管子霸形》

4】《史记齐太公世家》

6】《说苑贵德》

7】《论语宪问》

8】醉罢君山:《春秋无义战》第127页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版

9】陆贾:《新语怀虑第九》

10】、【12】、【16】《管子小匡》

11】《管子版法》

13】《管子七臣七主》

14】《管子任法》

15】《管子小称》

上一条:总第48期 管子治国思想与从严治党之借鉴      下一条:总第48期 《管子》中的税收原则对当前结构性减税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