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8 8:49:14
《管子》礼法并重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视域
古周瑜
【摘要】礼法并重是《管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注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其重要特点,对于今天推行法治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改进工作作风,《管子》的礼法并重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管子》;礼法并重
《管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以法治国的思想理念,并主张礼法并重,重视德治,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从《管子》以法治国与礼法并重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寻找启发,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一、《管子》礼法并重的思想理念
《管子》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以法治国的思想理念,《管子》一书不仅从理论层面对法的概念进行阐述,而且对法的实践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可见其对法的重视。
关于法的理念,《管子》对其作了多方面的阐释。《管子·七法》对法作了最直接的阐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将法作为衡量人们行为是非曲直的标准的内涵直接形象的表述出来了。此外,法除了是人们行为的判断标准之外,它也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管子》认为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将法作为人人都要遵循的根本行为规范。《管子》认为,如果没有仪法程式作为标准,人们的言论和行为都摇摆不定,社会也会因此而丧失应有的秩序,也就是《形势解》所说的无仪法程式,蜚摇而无所定,谓之蜚蓬之问,正因如此,需要制定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将法运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的生活有章法可循。
在《管子》当中,法作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其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是其最重要的两种内涵。而要想让法切实起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就必须赋予法律至上的权威。《管子·权修》中说,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法律视为政府权威的象征,因而必须对之予以重视,不可怠慢。此外,《管子》还认为,法者,将用民力者也、法者,将用民之能者也、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力、使民之能、定民生死,将人民置于法律的管束之下。此外,《管子》还列举了五种死而无赦的情形来保证法令的绝对权威,即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因为《管子》强调法制不议,任何非议、轻视和随意篡改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饶恕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国君,也必须做到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法律的权威,即便是国君也是不能侵犯的,这就为法律的执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法律要真正的起作用,不仅仅在理论上强调它的权威性,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取信于民,让法律看得见、摸得着、有效用,因为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以法数治国民则安。
由上文《管子·重令》所述的五种死而无赦的禁令可以窥见《管子》对执法的要求之严,而《管子》在《八观》篇中道出了其中的原由,那即是置法出令,临众用民,计其威严宽惠行于其民与不行于其民,而兴废之国可知也。《管子》认为从法律的执行情况就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也就是说法律的执行关乎着国家的命运,法为国之重器,如此,怎可懈怠?再者,法虚立而害疏远,令一布而不听者存,然则众必轻令而上位危,法律能否的到切实地执行关乎着君主的权威与地位,因此必须得到贯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若不能将法律贯彻到底,致使出现令出而留者无罪,令出而不行者无罪,行之者有罪,令出而论可与不可者在官,益损者毋罪的现象,这是在教导人民对国家的法令可以不敬、不听,是中央权威的丧失,允许对法令随意更改更是把人民引向邪途。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行为,是必须予以防范和禁止的,因此就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法必究这三点。
《管子》除了主张以法治国之外,也特别重视发挥礼教的作用,对礼治进行了深入地阐发。《管子》一开篇就提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治理国家的根本纲领,即四维。《管子·牧民》篇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充分认识到礼义道德能否彰显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必须重视发挥礼义道德在治理国家当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管子》还认为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人们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才懂得讲究礼义廉耻,领导者遵守礼仪法度,亲戚六族才能亲和稳固,礼义廉耻得到彰显君主的法令才能得以顺利推行。在这里《管子》提到了对人民实行礼义教化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仓禀实、衣食足,只有在解决人民的生活温饱问题之后礼仪法度才有条件得以确立,以君主为表率,礼义廉耻得以彰显,也有助于法治的推行,《管子》在这里已经注意到了礼治对法治的辅助作用。
《管子》在《五辅》篇认为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主张先兴德政,使民知德;然后明行以导之义,执政者通过以身作则用义的准则来引导人民;人民知义之后,饰八经以导之礼,确立礼仪以明确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最后再制定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管子》在这里对礼治的推行体现了与实行依法治国的不同,以法治国强调令行禁止,具有很浓厚的强制性。而确立礼仪制度,《管子》都是主张用导的方式,要导之义、导之礼,体现出礼的确立与推行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礼治注重的是对人身心的教化,引导国民风气的养成,不可能成于一时。《管子》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它说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礼仪教化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终身的,君主如果能够引导得当,运用得手,这将是称王天下的成功之门。
《管子》中说: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殉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主张通过礼义教化以达到风立俗成、减省刑罚的效果,但要真正做到教训成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推行法治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方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推行礼教则必须从细处着手,循序渐进,既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也要防范禁止不合乎道德礼义的行为。《管子》对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行礼义教化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它说: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管子》透彻了事必成于细的道理,小之不成,大必不行,因而将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看作是厉民之道、治之本也,只有狠抓细处,而后扩之张之,方能蔚然成风,礼教可成。
《管子》礼法并重的思想理念,既注重树立法律的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令行禁止,使人民遵纪守法、官员不敢为私;又注重发挥道德礼义的规范作用,教训成俗,使人们明礼而有义,稳定社会秩序。《管子》这种以法禁之、以礼导之的治理思维在我们今天仍有其重要意义。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言,以法规法纪整治党内的违法违纪现象,用礼义廉耻树立党内新风气,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严肃组织生活,《管子》礼法并重思想能够让我们对全面从严治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二、《管子》的礼法并重与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对《管子》进行了引用,如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引用了《管子·牧民》篇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来告诫全党同志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化党员同志对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根本宗旨的认识。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历史文化中为全面从严治党寻找新的历史依据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从而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甚至四个全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管子》的礼法并重思想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注重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在治理中的辅助作用,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整饬党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在认识和方法上都不无意义。但要阐发《管子》礼法并重思想理念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其移植,而应将其嫁接过来。《管子》中依法治国与施行礼治的对象都是人民群众,而全面从严治党所针对的是全体党员,是对执政党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之进行转换思考并加以灵活应用。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言,《管子》礼法并重理念所带来的认识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纪律,讲规矩
《管子》认为,法令能否顺利贯彻关乎着执政者的威信,如果执政者制定的法令如同虚设,无人理睬,那执政者将是毫无威信可言,执政之位亦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取得革命的胜利,保持顽强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政党,是一个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正之风吹进了党内,有些同志禁不住诱惑,定不住心,随风而倒,松懈了纪律,污染了风气,对党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严明党的纪律高度重视,他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有效保证,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管子》的治国思想也讲究规矩,它提出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短则得。而对于党来说,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总规矩、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再者,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因为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对全党的刚性约束,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所在,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此外,国家法律和党在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是必须遵循的规矩。国家法律是由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到知法守法不违法。而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是我们党智慧的结晶,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继续遵循和传承下去。
2、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在新时期,党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与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存在四风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的纪律,污染了党内风气。中国共产党作为共和国的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惩治党内的不正之风,如此才能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党中央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对自身有着更高的要求。《管子·君臣下》中说:知失诸民,退而修诸己,返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轻给之。在这里《管子》就是提醒执政者要注意修身立德,如此才能取信于民,使民从而化之。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除了对不正之风进行严厉整治之外,更要注重对党员德性的培养,让全体党员都能够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党风党纪,甚至达到不治而治的效果。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党员德性的培养落实到实处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对我们党根本宗旨的践行,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循。礼义廉耻是《管子》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直至今天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坚守。而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本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执政党,共产党员更应该起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作用,甚至更加严格要求,以良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形成。
而营造良好的党风就要从细节做起,将党的精神落实在每一件小事上面,要严肃组织生活,严惩贪污腐败、整治四风。习近平同志在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时就强调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为了切实改进党内的工作作风,严明纪律,提升党员自我修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和落实了中央八项规定,接着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接着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时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
教训成俗非在一朝一夕,党风建设也不可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好就收,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要长管长严、长管长治。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抓长久,抓紧、抓牢,这样才能见长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作风问题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管子》礼法并重思想的主要指向是为了治民,使人民能够得到好的治理、能够安居乐业,民心向背在《管子》礼法并重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以民为本正是《管子》思想理念中不可忽视的一点。《管子》对人民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非常重视,即便是君主制定和推行法令,也要以人民的需要作为标准,要符合人民的要求。它认为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民之所恶也,国家的法令要和民心相通才能做到政通人和。《管子》还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始终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命运的最终决定者,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的需求,让人民生活安康,国家才能稳定,走向繁荣。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最明白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此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
《管子·形势》篇指出,既然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而执政者对人民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却骄傲自大、独断专行,这是很容易走向灭亡的,是所谓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因而共产党员在人民面前必须保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在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而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党的初心,脱离了群众,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要坚持对全体党员加强思想教育,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找回全党同志的初心,坚定全体党员的人民立场,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就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党历来也很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管子》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千年,对《管子》研究的学者前赴后继,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管子》礼法并重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并对人民实行礼义教化,对于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但我们应对《管子》礼法并重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除了发挥其积极作用外,还应该看到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一面。《管子》的以法治国虽然强调法的重要性,提倡法治,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统治阶层的地位,使统治者能够更好地巩固统治,驾驭人民。而我们今天的法律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执政者和普通群众一样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而《管子》对礼的强调也是一样的,虽然对民众起到了教化作用,但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分别等级秩序,以显示统治者的高贵和巩固其统治。再者,《管子》的民本;思想也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不同。《管子》强调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更好的御民,使民之力、用民之能,甚至用人之死命,而不是真正地为人民着想,服务人民。这些都是《管子》治国思想所带有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情况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时,也应注意规避它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姜涛 著:《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4月第1版
【2】李山 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3月北京第一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5】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4年12月15日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6年1月12日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5日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9】程宗璋 姜晓妮:《<管子>的依法治国思想》[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9月第3期
(作者简介:古周瑜,男,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