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30 8:57:21
《管子》的教育理念漫谈
段多梅
管子(前723一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仲、仲父,今安徽颍上县人,是我国春秋时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中国宰相制度的奠基人。管仲在齐国治政达四十年。在他任相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改革和建树,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说,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
管子出生于安徽颍河右岸河湾村落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管严、母亲谷氏。虽然管子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不太富裕,但他也受到过读书和习武的民间教育。管氏的远祖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管叔鲜。据《浙江青溪管氏族谱》记载:管子是颍上管氏第十二代孙。颍上当地古民谚说:鬼尾回头望,为官当宰相。鬼尾即公元前698年夏历癸未年,这一年,管、鲍离开颍上。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85年,管子被拜为齐国宰相。
事实上,管仲在作了齐国的宰相以后,并没有立刻被齐桓公重用,而是大半时间都是赋闲。齐桓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在屡屡碰壁后,才开始采纳管仲的思想见解,管仲的治国教化理论才发挥作用,齐国的事业从此步入了快车道。
一、《管子》教育思想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思想论著,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素有论高文奇之美誉。现存《管子》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编订时定为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但史学界对《管子》一书中哪些是稷下先生的遗著,哪些
是管仲学派的言论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该书绝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
作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管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思想内容,其中礼、法思想是《管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法是《管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之一。《管子》一书有关礼、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其中关于礼、法关系的认识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为教育著作而论,该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对《管子》进行考订、校正及诠释等工作,唐、明、清三代尤甚。近现代学者在《管子》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著述颇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管子》及其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教化治世
《管子》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和思想教化的好与坏。《牧民》篇说:四维(即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强调了礼、义、廉、耻对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极力劝导统治者予以高度重视。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同时,该书也承认政治对教育有着制约作用,国民教育的提高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牧民》篇认为经济是礼义教化的物质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经济发展了,物质需要满足了,社会文明程度才会在良性运转中提高。为国君者,必须注意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要确保四季的生产计划顺利开展。物质丰富,生活富裕,人民不论远近,必然都会纷纷聚集到一起来,也会因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先进发达国家的人民就不可能逃亡。只要生活不匮乏,道德意识自然就会提高。
一国君主若将财政治理得当,就可使民生安定,人民就会遵守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这么一来,君主的威令,便可下达到全国每一个角落了。一个领导者,必须最重视一国的经济,刑法等不过是次要的东西。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定要先使人民生活安定,然后再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识,这是建立国家的基础。基础稳固之后,再祭祀神祗、宗庙与祖先,培养人民的宗教信仰,藉以教化人民。(《牧民篇》)同时认为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
(二)教化尚德
教育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有着重大作用。《版法》篇认为:必先顺教,万民乡风。只有先对百姓施以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教育,他们才会趋向好的风化。通过教育和训诲,社会上的邪行和淫事就会大大减少,社会风气也会好转。《管子》主张由乡师主管教育,由民啬夫向人民具体实施教育内容。这些反映了私学产生以前,政教合一、教师由国家的一些官员担任的社会特征,对人民群众实施教育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是由来已久的。
(三)教化净心
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管子》很重视教育对人的感化作用,将教育比作秋云、夏之静云、皓月、流水,以其纯净、恬淡和光辉激励感化着人的心灵,催人向善,做一个品质和道德高尚的人。
(四)教化育人礼法并用
《管子》对教育的树人育人方面有十分明确的观点。《权修》篇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古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源于此,这不仅强调了树人的长期性和重要意义,还充分肯定了树人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这种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至今仍为现代教育认可,依然发挥着权威的教育导向作用。
《管子》的思想还体现在主张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制度的重大意义。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
《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主,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人民。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
二、《管子》的教育原则
《管子》突出强调教育对治国安民、富国强兵、移风易俗及树人、育人等方面的重大作用,这在现代社会也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占了较大的篇幅,主要包括礼、义、廉、耻、孝、悌、慈、惠、仁、信等道德规范,而礼、义、廉、耻又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牧民》篇中对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在《五辅》篇中对礼与义的道德规范基本内涵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与孔孟的仁政的理论一样,都是为维护封建礼教统治服务的,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管子》主张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个人道德行为规范,在具体分析道德教育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的道德教育原则。
(一)积极自我规束
《管子》认为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应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不能懒惰,正如《形势解》篇所说,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
(二)谦逊为人
《管子》反对骄傲自满,居功自伐,积极提倡谦虚处世,认为独擅其美,自持其盛,自奋其能,而以骄傲放荡的姿态去欺凌他人,失败就会从这里开始。《宙合》篇以盛必失而雄必败提醒那些居功自大的人注意,不然则大事难成。
(三)言察美恶
《宵合》篇把慎言列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它主张说话要分场合,有原则,做到言察美恶,别良苦。如果言不周密,有时不仅会给自己惹出麻烦,招来祸患,甚至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故言不可不慎也。
(四)善小即为
《权修》篇认为一个人要想修养好道德情操,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从小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培养,最后才能修成大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就必须教导人民注意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如果道德教育不从小处做起,不去防微杜渐,那么微邪就会变成大邪,大邪最终也会危害到国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能等问
题发生了才去解决,应防患于未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先进的。
(五)自省自察
《管子》教导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从绝理者身上吸取教训,从不及者身上取得借鉴,以便能更清楚地反思自我。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此外,《管子》在道德教育上很重视道德行为的感化及自觉性,认为道德教育是以启发和感化为特征的,要人们从内心受到感化,从而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管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了道德教育的一些本质范畴,道德教育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教育的某些规律,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可否认,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为当时统治者服务的特征。今天看来,如果我们抛弃其时代性及阶级性,从一般意义上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加以继承的话,这无疑会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注人新的内容。
三、《管子》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
《小匡》篇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这就是《管子》提出的改革社会行政组织的方案,即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即使士农工商四民分业聚居。四民分业聚居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第一,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和流通环境,促进士农工商四业的全面发展。
第二,有利于子弟形成良好职业观。
《小匡》篇认为从小对子弟进行有关学习与修养、操作方法、经营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又教育他们热爱这些行业,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如此的早期教育对子弟形成稳定的职业观就会产生积极作用。所以经过长期的环境熏陶和父兄的言传身教,再加卜子弟的耳闻目睹,然后就能做到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常为商。
这样看来,《管子》在教育观上基本上属于环境论者,偏重于环境对人生职业选择的积极熏陶和影响。
第三,士农之乡十五,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强兵。
第四,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严格社会控制。
第五,四民分业聚居,还有利于权力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各个社区分别实施不同的社会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士的教育
在《管子》中,士为四民之首,它含有两种成分:军士和文士。这二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士的教育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士必须经过严格选拔,即经过《管子》所提出的三选法中的第一选才能实现。三选法指的是由乡长、官长、君主的三级人才选拔制度。一选,是由乡长将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悌闻于乡里者及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举荐出来,使前者成为文士,使后者应征人伍,成为军士。这就是文士、军士的分流。如果被举荐的文士中有特别优异者,就再由各级行政长官用书面材料上报给君主,这是二选。三选是由君主作最后的选择,将下面举荐的人才召来面试,若可举用,就待时而聘。凡是有考问国家忧患之事而应对不穷的,国君就派人下到乡里调查他的能力,没有大过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
《管子》的三选法是我国教育史上关于取士制度的比较可靠的最早记载,它对后世民主荐举制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经过选拔分为文士和军士以后,这两类士要分别接受不同的教育。
首先,对文士的教育。《小匡》篇是这样说的: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经常对士及其子弟实施义、孝、敬、弟等方面的教育,要求他们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伦理道德水平,并使这部分士成为知情达理、有一定修行素养的文明阶层。
其次是对军士的教育。经过选拔而刚入伍的新兵,并不能马上参加战斗。在此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教育。内容包括政教与服习,即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两方面内容。第一,管理与思想教育。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将帅对士兵进行爱国、爱家乡父老乡亲的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国教育,使官兵从内心里保持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勇杀敌的内在力量源泉。第二,军事训练。其具体内容如《幼官》篇所规定的: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九器,善习五教,谨修三官。在军事教育方法上,《管子》提出因便而教、教无常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客观条件而灵活施教,不可拘于成法,从而使军队养成一个灵活而且能适应各种形势的习惯。这一原则堪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相提并论,并有着相同的渊源。通过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及战斗力。如此便可守则固,战则胜,无敌于天下。
(二)农本教育
《管子》十分重视农业,认为农业是国之本,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治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子》极力规劝吏民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劝导农民应务在四时,精耕细作,辛勤劳动,并周到做好粮食的贮藏T作。为更有效地向百姓推行农事教育,发展农业生产,《管子》还主张设立虞师、司空、司田、乡师等官职,由他们分别负责向农民实施农事教育,视察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及时为农民解决困难。这对后世的农本思想的教育和农技指导政策的沿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工商业教育
《管子》的思想虽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并且有饬末、禁末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趋势,但并非反对一般的工商业,它所反对的只是对国家富强不利的工商业。《小匡》篇说: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在对手工业者和工匠进行教育时,突出了产品的质量,要求工匠选造出种类齐全,工艺精致的手工业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对于商人的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骆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从而促进商品交流和市场繁荣。同时,《管子》还教导工匠和商人要经常切磋生产与操作技艺,交流市场的行情。
《管子》一书的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和生产性,它是为巩固齐国政治统治服务的。
2.注重环境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至于教育过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没作具体规定,基本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3.子承父业,家业传世。这样,个体家庭不仅是物质及人身再生产的社会细胞,而且也成为精神再生产的社会基本单位。子承父业是中国古代社会职业技术劳动力更新的一贯传统。
4.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终身性要求。四民分业的社会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并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服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并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应给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四、《管子》对学生的教育思想
《管子》中的《弟子职》篇,古人认为是塾师教育弟子的法则而作单行本传习。
1.关于尊师的规则:弟子在先生的生活起居方面要温恭尽职,待师如宾。
2.关于受业的规则:学生聆听先生教导时要谦恭虚心,按礼节行事,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年龄大小及文化程度高低各不相同,因此采用复式教学法,先生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平日要勤奋学习,晚上等先生休息后彼此相互切磋,以求进步。
3.关于言谈举止的规则:一切言语行动都应以中和之道为原则,并且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修养。
4.关于外出交游的规则:外出、居家一定要遵守常规,接近有德之士,对待客人彬彬有礼。
5.关于日常生活的规则:饮食起居之道、洒扫应对之节、坐立行卧之法等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形成了一个针对学生成长的具体详细的规范模板。《弟子职》把这些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同教学融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弟子职》对学生的要求相当全面、具体而严格,它以四言对仗的形式编写成章,便于记诵,这种学规与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它总结了教学管理的有益经验,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教育的部分史实。
对《弟子职》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学习和借鉴。作为学规,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学生守则,并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规、学则的范本。
《管子》教育思想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是社会教育观。《管子》以治国为目的,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教育等方面分别阐述了以此为这一核心的教育服务。它在论述其教育思想这一子系统时是紧紧围绕着使齐国国富民强这一最高目标展开的,并且贯穿于《管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并使各部分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涉及面广、结构复杂而又比较协调的教育思想体系。
另外,《管子》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齐文化的开放、吸收、兼容并包与创新的特点。《管子》教育思想兼容各家,不拘成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互融性;同时又具有创新的特色。这是《管子》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之一。
(作者简介:段梅梅,女,安徽颍上人,教育硕士,颍上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