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0期 管鲍善交与君子文化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16:10:16


 管鲍善交与君子文化

龚 武

一、什么是管鲍善交

成语管鲍之交人所共知。知道管鲍善交的就不那么广泛了。

其实管鲍善交才管鲍之交的源头。

管鲍善交出于列子。列子叫列御寇是战国人。写了一本书叫《列子》,在《力命》篇里,列子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了管鲍之交的故事。这个比司马迁记载的要早,要详细,也更全面客观。

管鲍善交的关键是善,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这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交情,是好的、完美的交情,再一层意思是交善,即这是一种彼此相互善待的交情。就是说鲍叔牙善待管子,管子在超越性的意义上善待鲍叔牙。

我们先来看,列子以管鲍善交为主题撰写的管子传记原文。列子曰: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

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

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善举,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与?小白曰:鲍叔可?曰:不可。其为人也,廉洁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皇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者,未有得人者;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薄之以终。薄之于始,或厚之于终,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列御寇《列子·力命第六》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曰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列子与司马迁二者在对待管、鲍友谊的记载上,虽然有诸多共同点,但是其中区别也是一目了然的。

二、什么是君子文化

君子一语,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与小人对举,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孔子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何谓君子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也就是说,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胸有大志,这种宏阔之志要求一个人不是太计较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同时,君子也是一个文质彬彬,很好相处的人。

君子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的创造。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君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西方有贵族文化、绅士文化,中国有君子文化。西方贵族文化是特指某一阶层、某种身份的文化,比起西方的贵族、绅士,君子的形象更鲜活、更真实、更可爱。

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圈讲君子,这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家国情怀、积极的文化担当。君子形象所代表的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仁智诚信等传统美德。

儒家在形成极具特色的中华君子文化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片面认为君子文化属于儒家文化,为儒家文化所固有,则是以偏概全、有悖事实。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君子概念妇孺皆知,文献资料汗牛充栋,但君子理论的系统研究、君子内涵的深入发掘,特别是君子文化的创新发展,学术研究上还显得非常薄弱

三、怎样解读管鲍善交

管子与鲍叔牙是一对发小。在北京方言里,指从小到大都一直是朋友,才叫发小。

2010年5月,纪连海应邀来管子故里讲学,笔者负责接待并与他进行过一些交流。报告会上说,他原本不以为鲍叔牙是颍上人,但是在飞机上琢磨这事,觉得有问题。他说:人与人之间最高的境界是无条件地相互信任,比方我们人与人之间,刚刚认识,相知很少,是不可能推心置腹,更不用说相互托付隐私和大事了。管鲍之间发生的那么多私密的、生死攸关的大事,不是发小根本办不到。所以,只有鲍叔牙和管子都是颍上人,从小就在一起长大的,才能理解他们这种超乎寻常的友谊关系。

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譬如,管仲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甚至污点,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这与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人常常用自己的劣短,来反衬朋友的优长鲍叔牙向公子小白推荐管子时说:

 若必治理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理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国语·齐语》) 对这一段资料,历来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大部分学者从中认为管鲍之交真正感人至深之处在于,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

 对这一段资料,历来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大部分学者从中认为管鲍之交真正感人至深之处在于,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

 

这充分反映了管子和鲍叔牙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敢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善交的真谛之一

对这一段资料,历来存在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大部分学者从中认为管鲍之交真正感人至深之处在于,管鲍双方总是用自己的缺点来烘托对方人格的完美,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

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譬如,管仲在这里就以自己的“经商多分利润”、“办事不妥”、“入仕不顺”、“打仗败走”、和“囚鲁不死”等五项人生中最不堪的坎坷经历来衬托鲍叔牙的品德高尚,正如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国相国之际列举了自身有五个地方不如管仲一样,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心宅宽厚,肝胆相照,为人真诚,严于自我解剖,“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功”的古朴之风,是管鲍那个时代可贵的贤者自谦的美德,乃是“管鲍之交”的真谛。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却借此误以为管仲的前半生是失败的人生,是一个经商不成,打仗当逃兵,不被当局重用或贪生怕死的人。不管存在多少囿于知识学偏差或是认识论局限的情形,既然现在比较一致地公认和肯定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复兴齐国,成一世之雄的伟大业绩,那么对于其语焉不详的前半生的争议,也可权且认作是学术上的一种见仁见智吧。在齐桓公不忘管仲那一箭之仇时,鲍叔牙则为管子辩护,他是各为其主,如果你是他的主子,以后他也会这么做的。

鲍叔牙就这样使用了与管子一样的自揭其短的方法,推辞掉了公子小白赋予自己宰领众臣的相位,而甘愿以身下之。

管鲍之交里有一个管鲍分金的故事说他们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故事。管鲍善交,当然内容远不止于分金,而有更为深广、丰富的内涵。

管子与鲍叔牙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管子后来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齐国的复兴,管子的朋友鲍叔牙在管子成就大业的人生道路上,作为齐国政治团队的重要人物之一,也始终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世纪30年代,鲁迅曾给瞿秋白写过一副著名的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朋友比同胞更可贵,友情比血缘更重要,管鲍之间无疑是真正的人生知己。

从天真无邪的孩童到历经沧桑的青壮年,在漫漫征程上,峥嵘岁月里,无论是艰难困苦,还是呼风唤雨,管子与鲍叔牙不忘初心,形成一种心灵感应和默契,双方仿佛天生就是能够互相阅读,并了解彼此内心世界的人。也就是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像一首现代歌曲《牵手》所唱的那样: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着你的梦

  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

  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追逐着你的追逐

  ;

 管、鲍像如影随形的同一个人,俗话说两个长着一颗脑袋。或者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因为鲍叔牙,管子变得无比强大,也因为管子,鲍叔变得灿烂辉煌。管子成了鲍叔牙的主心骨,而鲍叔牙成了管子乘风破浪的航船的风帆。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兄弟争王,管子和鲍叔牙各为其主。管子箭射小白,成为鲁国的囚徒,鲍叔牙使用了浑身解数,坚决拒绝齐桓公的拜他为相的请求,而大力举荐管子为相国,劝阻公子小白放弃管子射他的一箭之仇,为齐国江山社稷着想。管子深知这一点,自己命悬一线,没有鲍叔牙自己性命都难保,更无用说以后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了。所以管子发自肺腑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善交真正的灵魂在于,功成名就,权倾朝野之后,朋友之间还怎么处?管、鲍给了完美的解释。

  管子在与齐桓公讨论国事,经常谈到人事问题。管子对桓公说,使用、选拔和爱惜人才,首先就是要在奖惩赏罚上出于公心,追求一个当字,就是用刑罚不私其仇,论奖赏不私其亲,赏当其功,罚当其罪,禄当其位。

    管子与齐桓公论说交友之道,以为最要不得的就是为谋求一时个人私利的乌集之交。

  论及朝廷大臣的为官之道,管子极力深恶痛绝群臣比周和结党营私,将这两条当做最大的祸国殃民。明确告诉齐桓公把这两条是作为识别乱臣和奸臣的标准。管子甚至有感而发喊出废私立公,能举人乎?的强音。提出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统领百官的管子不仅是言者,而且是行者。

司马迁觉得不值得继续写下的故事,列子却认为恰恰是管鲍善交的高潮而不得不写。

就像管子囚鲁不为公子纠而死,没有杀身成仁一样,管子在晚年弥留之际,病榻荐相,已然没有推荐鲍叔牙为自己的继任,管子再一次做出了世俗难以理解的艰难的决定。管子似乎超越了儒家和世俗的仁义概念,甘当一个后儒和世俗眼中不仁不义的人。

病榻论相时,管子、鲍叔牙和齐桓公都年过七旬,到了风烛残年,事实是不久鲍叔牙管子便去世了。接着宁戚和齐桓公也相继去世。病榻论相,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管子的政治遗嘱。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何况这又是管子与齐桓公之间的君臣密谈。只有将全部对话和当时的齐国政治状况、大内与朝官的状况联系起来解读,才可以看出,胜任一国丞相的人才,绝不是简单的德才标准可以概括的。

管仲与齐桓公的对话被易牙知道后,易牙跑去见鲍叔牙,对他说:你当年那么帮管仲的忙,可他现在却批评你的缺点,不让你做丞相!鲍叔牙对他说:管仲这是先国家而后友情。他说的没错啊,如果我做了丞相,你们这班小人早就要统统滚蛋了!

管鲍善交也是对管子用人的组织路线的一个最好注脚。管、鲍同殿称臣,叱咤风云几十年,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恪守君子群而不党的底线,践行了庄严的承诺,树立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风范。

遵管子病榻之嘱,齐桓公驱逐了易牙、。堂巫、开方、竖刁几个小人。管、鲍死后,齐桓公挺不住劲,还是把这些嬖(bi)人又招了回来。

那么,能不能说管子对鲍叔牙的知遇之恩从来没有任何回报呢?当然不是。

鲍叔牙曾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茶。

据说管子为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鲍叔牙建造了玲珑茶园,把玲珑茶园修造成一片很大的休闲园林,并引附近胶河之水流入园内,以表达两人友情之如胶河的水,水乳交融,亲密无间。

盾鱼,因鲍叔牙爱吃,而被称为鲍鱼;玲珑茶,现在还是山东的地方名茶。

刘向在《说苑》中写道鲍叔牙逝世。管子到鲍叔牙墓前,行父兄之礼,泣不成声。随从的官员问管子为何对鲍叔牙行这么重的大礼。管子就说了一大段话,也就是与列子的管子叹曰和司马迁所记载那一段管子曰大同小异。这样管鲍之交就有了第三个版本。

高大上的管鲍之交,在管子病榻论相折射出的管鲍彼此心有灵犀和默契上达到高潮,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后世多有效尤管鲍或管鲍桓者,均不得其三昧,如刘备三顾茅庐刘、关、张桃园结义,如李世民君臣,终极难以达到管鲍之善交的崇高境界。

四、从管鲍善交看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究竟有哪些内涵呢?本人归纳为三个层面,十二条戒律或者十二个方面的内容。以下简略介绍:

一是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君子文化的最高原则,是灵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管、鲍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建功立业于齐国。他们无疑都是心怀天地之大德和慈悲之心的君子。

因为君子没有私心杂念,所谓君子坦荡荡就是因为胸怀一颗公心。君子要志存高远,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子立德、立言、立功,和鲍叔牙二人齐心协力一生奋斗在于辅佐齐国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而不是为了谋求私人利益或自私自利的快乐。

二是群而不党。君子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管子和鲍叔牙之间的交情不仅做到了,而且做了最好的榜样。管子还在著作中反复强调反对群党比周,把废私立公立为贤臣的标准。儒家还有一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说法。

三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真理)之所虽然万千人不愿意去,我自己也要去。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管、鲍以自己不流于世俗的行为,包括管子以箭射小白和囚鲁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身体力行,确实做到了。

以上属于政治、思想、信仰的层面。

四是礼让不争。这是尧、舜开启的政治禅让先例,君子群而不争,管子、鲍叔牙也做到了。尤其是鲍叔牙早年让贤荐举管子和晚年主动回应管子病榻论相,未荐举而指出其性格缺陷,言行始终高度一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管子和鲍叔牙终身为友,但是没有发现他们之间的庸俗行为,而且超越了江湖意义上的交情,使得友谊在他们身上闪耀出圣洁的光芒。

六是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管子和鲍叔牙也做到了。鲍叔牙举荐管子,管子举荐了齐国五杰和宁戚。他们都是不求回报的成人之美。

七是君子贵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管、鲍做到了。管子对自己有自我反省,在举荐齐国五杰任职时,说自己的不如某方面的才能。鲍叔牙向齐桓公坚辞相国之位,而举荐管子,说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子。管子在知人之明方面更加广泛,上自对齐桓公的评价,也包括对鲍叔牙、隰朋等人的评价,都是公道而精准的。

这四条是为人处世的层面

  八是君子诚实守信。君子修辞立诚。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又说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管子不仅是言者而且也是行者,鲍叔牙在诚实守信上更是千秋楷模。

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君子的行为和索取,都应该在道的指导下,而不是那种有奶就是娘的见利忘义之徒。管子和鲍叔牙早年贫穷,然而无论是居家、经商、谋职,都做到自食其力,居齐发达之后,也是合法取得地位和财产,并没有任何劣迹可陈。

十是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

管子和鲍叔牙用辉煌的一生作证: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十一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管、鲍在一生中,困难时相濡以沫,出了问题总是主动承担责任,总是拿自己缺点和不足去烘托对方的成绩和优长。

十二是君子死得其所。这是君子的生死观。管子在早年和囚鲁生涯,面临生死考验,做得特别不容易。管子为社稷、宗庙和祭祀而死的誓言,掷地有声。管子为后世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的理性生死观奠基,做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这四条是君子个人慎独、修身的层面

古人,尤其是儒家还有一些属于君子文化的内容,如君子远庖厨,不在是非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君子死冠不免,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君子不器等,如果理解为防微杜渐、视死如归、不做无谓牺牲和有大志向,也不失为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但如果从负面理解,变成胆小怕事、迂腐、明哲保身和不务实,就成了君子文化中的糟粕,为今人所不足道了。

君子文化中还有一个颇具争议的隐逸观念,又称隐逸文化。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浮于海,与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似相似,然而倾向于消极,被后世一种放浪形骸、逍遥避世、无所作为的行为所放大

君子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是人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值得中华民族自豪和骄傲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中应该弘扬光大的优秀部分。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君子文化发掘和建设,安徽也在搞三个县的试点,一个是宣城,一个是桐城,一个是蒙城。重要的不是在哪里搞试点,而在于这是一种文化导向,就是时代在呼唤君子文化,让君子人格归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管鲍善交精神为引领,继承弘扬包括君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打造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文为作者于2017年11曰11日在山东济南;纪念鲍叔牙诞辰2745周年暨齐鲁文化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作者简介:龚武,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管子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管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上一条:总第50期 《管子》中激励思想的探究      下一条:总第50期 《管子》轻重理论与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