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0期 管子廉政、法制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代研究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2/8/10 9:43:10


 

管子廉政、法制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代研究

郑燕燕

摘要:《管子》主要是一部记录春秋早期齐相管仲治理齐国各种措施的书籍,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廉政思想是《管子》一书中比较能反映管仲治国理念的内容,通过对《管子》一书中廉政思想的研究,试图为当今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子;廉政;官吏;治党

 

    管子,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少年穷苦潦倒,后经好友叔牙力荐,辅佐齐桓公,使桓公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历史上对管仲评价很高,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诸葛亮示管仲为文治偶像,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在相齐的过程中,推行一系列廉政举措,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研究其内容影响对当今全面从严治党可以提供借鉴意义。

一、管子的廉政思想

(一)《管子》与管仲

《管子》一书得名于管仲,他在齐国担任相国时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将其编著成书,取名《管子》,经刘向整理,一共八十六篇(现存于世为七十六篇),包含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各个方面。后世多认为《管子》一书全非管仲亲笔所写,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管仲死后的事迹,但无论真实作者是谁,《管子》一书基本可以看作是管仲相齐过程中治国经验的总结。《管子》内容覆盖全面,虽时有抵牾,但无论是史学价值还是治国启示,都具有十分高的造诣。   

管仲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初期,适时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维护封建秩序的周礼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各家学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管仲就是其中法家思想的代表。他主张以法治国,同时又不抛弃“礼”,在治国上坚持礼法并重。齐国在管仲治国思想的治理下,国富民安,兵力强盛,会盟诸侯,成为春秋霸国。管仲死后,桓公听信小人,宠幸奸佞,最终落得个活活饿死的悲惨下场,齐国盛世一去不再。杨忱曰:周之存,桓之功也。桓之不幸,管仲之早死也。故曰:桓之功,管仲之力也。本文主要选取《管子》一书中的廉政法制内容,分析其内涵意义,试图为当今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借鉴意义。

(二)管子廉政思想的内涵

1、自上而下地廉政建设

   管仲将廉列为四维之一,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廉不蔽恶,则行自全,可见,廉政在管仲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管子》一书中,上起君主,下至百姓,都要求勤俭节约,可谓群体覆盖面十分广泛。从君主、政府、官吏到人民,这四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君主来说,他需要禁奢华的宫室、台池、珠玉、声乐。对整个政府来说,需要注意度量、衣服、财用、侈泰。对臣子来说,要做到多忠、少欲。管仲不但对执政者有廉洁要求,对人民也有廉的要求。齐国原有厚葬习俗,管仲以为恶,下令民间凡是厚葬者皆曝尸于街。自是以后,齐国再无厚葬习俗了。但管仲对廉的认识并不是片面的,他是基于一个矛盾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不因为奢侈消费而将一切侈靡消费一棍子打死。因古之人与今之人不同,学会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先进的。

2、选贤举能的官吏选拔

    管仲十分重视官吏的选拔,他认为天底下没有长治久安的统治,管仲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政治统治,指出,唯有保证官吏质量的,才能达到大治。争天下者,必先争于人(《霸言》)。管仲能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其一重要原因就是重视人才的选举。而在人才的选举上,管仲有其自己的一套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三本、四固之说。三本为德、功、能。管仲认为三本为治乱之原,三本原意是说如果官吏的地位享受的待遇与他自身的能力不想符合的话,那么君主就应该考虑他是否合适这个职位。四固为国耻、用费、民贫、奸智。四固的要求,管仲言国之危也。四个要素一旦有一个发生,就会像多米诺骨一样引发连锁效应,威胁国家统治。由此可见四固关系到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那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从政呢?管仲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标准: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牧民》),管仲认为在源头上保证官吏的清廉可大大杜绝下层官员的贪污腐败等问题。

3、尚廉恶侈的俭侈观

管仲对奢侈的行为十分厌恶,他认为奢侈无度将最终导致整个国家在物资上的匮乏,如此一来,国家将会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管仲认为从一个国家的城邑、宫室、车马衣服三个方面就能看出这个国家实力如何。我们从管仲所处的年代就很好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春秋早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各国物质生产能力都十分低下。再加上春秋又是列国争霸、互相吞并的动乱时期,统治者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各国吞并。因此,尚廉可以将大把的金钱用在战略储备上,又可以增进与百姓之间的亲密好感度。

4、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

    管仲为提高官吏办事效率,建立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考核制度。首先将国家层层划分。每一层级设立长官以镇之,做到事无巨细皆有人负责管理,杜绝真空地带的出现。按照乡、州、里、游、什、伍的层次由大及小划分。无论是政令还是考核都可以层层下达。其次,考核制度固定化。将考核的时间固定下来,考核层次由小及大,到年末进行最终审查。即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若是考核不合格,管仲也相应建立奖惩措施,要么罢其官职,要么重新调整官位,这里与前面提到的三本之说互通。

4、严厉公正的惩处力度

    管仲言:政者,正也。正即公正,公平。怎么样才能做到公正呢?就是要做到遵循法制,《法禁》篇提到法制不议。管仲十分重视法制的作用,在他看来,君主要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有道之君,行法修至,先民服也。《七臣七主》篇提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如果君主无法修身自好,臣子就无法做到为政以正,那么子民们则不会对他们的统治心悦诚服,即行不正,则民不服。中国古代素有荫蔽的传统,司马迁言刑不上士大夫。而管仲却早就提出罚不避亲贵,秉持公正平等的态度处理违法乱纪行为,这一行为超越千年的历史,放在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统治者不仅做到赏罚分明、公正处理,也要做到赏罚有度,严酷的法律虽然可以维持社会的运转,但过于严苛则容易失去民心,秦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管仲看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其思想的伟大之处。他在法制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知道民心的作用,得民心者的天下。

二、管子廉政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借鉴意义

201412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务必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决心。纵观历史上各朝各代,兴衰荣辱无不与朝廷执政队伍的建设有关,兴盛之朝官员廉洁奉公而衰亡的朝代无不从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内外勾结开始。以史为鉴,加强执政队伍的建设对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两千多年前的齐国,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之下,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在管理地主阶级的一些廉政措施可以为今天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新课题提供借鉴意义。

(一)管仲从上到下的廉政与今日全面从严治党

    管仲全面廉政与全面从严治党两个全面在具体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在全面,即面向所有的党员、党组织,不仅要转作风,治贪腐,更要塑造党员坚定地信仰。管仲在齐国推行的自上而下地廉政为我们今天全面覆盖各级党员党组织提供借鉴意义。齐国上从君主、臣子、政府机关,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廉的指导下办事,对今天我们来说就是从各级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不分大小等级在干部作风、奉法办事等各个方面从严。如果我们还不纠正各种不良风气,那么党与人民的关系就疏远了,失去民心,则国不固也。

(二)加强党员思想建设,从思想上约束官员的政治行为。

    用礼义廉耻的道德教化感染中共党员,加强其思想建设,从思想上建党,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管子》提到:廉不避恶,耻不从枉......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既是思想上对自我的约束,又是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严格强调,党内决不允许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管仲在治齐的过程中,对官员拉帮结派的行为深恶痛绝,他指出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我国自古就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党的历史上也曾多次进行过整风运动。当下党建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执政者坚决杜绝出现党派内的拉帮结派现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三)加强制度建设,杜绝官员贪腐现象。

    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建党,更要从制度上建党,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统一。制度建党首先树立广大干部党员的法制观念,法制是保障吏治廉洁的保障,治民一众,不知法不可,《管子》强调以法治国,当今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就要使广大干部党员在头脑中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其次健全完善制度。《管子》中提到君主考核官员要做到三点:审时、查用、备官,管仲言故曰权不可不度也,因此他建立起健全的官吏考核制度,如有违反,坚决执行惩罚措施,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恶而行罚。当下我党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各级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最后严格落实制度的执行。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做到有法必依。

古老的《管子》一书汇集自管仲以来无数执政者参政者的智慧,对当今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工作的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往今来,只有保持良好作风的执政者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的美好意愿。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撸起袖子使劲干。

参考文献:

1、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缪文远.《战国策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李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简介:郑燕燕,女,山东省日照市,安徽大学历史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0期 浅析管子的外交智慧      下一条:总第50期 试论管子的重民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