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0/4/29 15:01:14
浅析管子的外交智慧
苗军梅
摘要:春秋混战时期,管仲成功的应用了自己的外交智慧,帮助齐国赢得了霸权,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外交家。在其当政时期,他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外交策略,与各诸侯国进行周旋,展示了其惊人的外交智慧。
关键词:管子;外交;智慧
一、礼、义之下的外交旗号
(一)尊王之礼
在社会变革、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乱世中,尊王是古代外交家惯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尤其是皇室衰落、无力抵抗敌寇时,诸侯国就会喊出尊王的口号,企图借此实现其霸权梦想。借助这面正名分、赢人心旗帜的巨大号召力和重大威慑力,实力强大的诸侯,便可以召集各位诸侯会盟,师出有名的讨伐一些国家,进而提高自己的威望。尤其是对于一些想成就大事而眼下势力又不足够雄厚的人,在群雄割据的局面下,这面旗帜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618年,齐国打着稳固宋桓公地位,尊奉周王的口号,在北杏大会诸侯。虽然当时只有四国到达,但是管仲则坚持盟会如期举行,做到言而有信。会上,宋桓公因对齐国当选盟主不满,不辞而别。但管仲认为齐国只是奉命行事,执行周天子的任务,可见宋国背叛的是周室。要是由周室命令诛讨,攻打宋国就师出有名,且合乎正义。很快,齐桓公举着尊王的旗帜召集其盟国,向他们解说了楚成王不守礼节、背叛天子、自恃强大的罪过。另外,当今楚子有恃无恐,不恪守礼义,不敬纳包茅之贡。于是,为了替周王室惩法乱臣贼子,讨回公平,我们将出兵伐罪。楚国派使询问齐桓公伐楚的原因,管仲再次把天子举出来,说昔日周成王授命我先君太公世世代代掌管对五侯九伯各国的征伐大权,辅佐周王室的安危。所以,凡是不听天子命令,挑战天子权威者,齐国便有权出兵。自从周王室衰落后,楚国不向周王进包茅之贡,对天子不恭敬;此外,周昭王南巡至楚,至今未归,这就是我率七国诸侯前来征讨的原因。
尊于天子、恪守礼仪、进行朝贡,这本来就是楚国应尽的责任。面对齐国师出有名、合乎正义的声讨,楚国被迫认罪,归送齐国。由于可以看出,“尊王”这面旗帜不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威慑力,可以是诸侯不战而屈。
(二)信义之礼
管仲一向强调维持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十分尊重等级秩序,尤其是周天子名分。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恪守信用,采取用信义笼络天下的外交策略。
北杏会盟之时,鲁国并未参加,这无疑是无视周天子的重大罪过。齐国派使问罪,为了避免兵戎相见,鲁侯主动要求加盟,双方约定在柯地会盟。双方在柯地订盟之时,鲁侯随从曹沫挟持齐桓公,威胁送还其汶阳之地,齐国应许,两国成功缔盟。但是齐桓公和一些将领甚是反对,认为有失齐国颜面。但仲父坚持信守承诺,送还鲁国土地,从而在诸侯国中树立其威望。
柯地会盟之时,齐国的实力已非常强大,但并没有对鲁国的许诺出尔反尔,也没有进行征伐。鲁侯与曹沫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而且收回了国家的土地。齐桓公这种恪守信义的美名传遍天下,诸侯对此十分钦敬,纷纷派使到临淄与齐国订盟。可见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信义是如此的重要,他不失为提高国家声誉的一个策略。
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遣宰孔向桓公赏赐祭肉以及征讨诸侯之权的工具。并诏令桓公年岁已高,对王室贡献重大,无需行礼。桓公听后,便不准备行礼。管仲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管子·下匡》)桓公便对天下诸侯说,寡人虽然承天子之命,无需跪谢,但这样恐怕不合礼义,而颠覆天下,让周王蒙羞,于是跪拜谢恩。
齐桓公在的得到天子不用跪拜的前提下,仍然能够认清自己的臣子地位,对周天子进行拜谢。各位诸侯对齐桓公尊重周王、恪守礼节的行为大加赞赏,相继归顺在其门下,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威望。所以,在对外交往中,我们必须做到言而有信,遵守礼节,不越本分。
二、用兵之中的外交智谋
在国家破裂、诸侯混战的社会中,强大的军队是其称霸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仅有庞大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还有许多用兵之道可以左右国家的兴盛。若是我们可以掌握其中的奥妙,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进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管子·兵法》)鄣国是一个小国,但他与齐侯同姓。要是齐国发兵将其城池攻破,齐国就会背负不义之责。于是齐桓公命令王子成父率领一支大队人马,打着巡视纪国的旗号,向章国示威,表示讨伐的意向。鄣国见到齐国强大的军队,十分惧怕,便主动依附于齐国。在这里,齐桓公借助齐国强大的军队,通过示威的办法,未使用一兵一卒就征服了鄣国,占领了其土地,达到了不战而屈的效果。
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释难而攻易。(《管子·霸言》)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管子·兵法》)经乎不知,发乎不意。经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发乎不意,故莫之能应也。(《管子·兵法》)所爱之国,而独利之;所恶之国,而独害之,则令行禁止。是以圣王贵之。胜一而服百则天下畏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管子·七法》)
在战争年代里,要想夺得霸权,必须善于用兵,掌握其智谋。管子主张对外用兵之时,应该避开强大的对手,攻击其薄弱环节。用各种伪装方法,迷惑对方,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并时刻隐蔽自己,使敌人摸不准我方的真实行动,做到出兵不意,用兵必胜。同时,管子主张恩威并施的策略,即将诚信、德惠与武力、强权一起应用,迫使对方皈依。在这里威是恩的后盾,因为仅仅依靠单一的恩惠,很难达到不战而屈的目的。而且恩威并举实施的对象,应是一些弱小的国家,因为在乱世中,他们只有依附某个强国,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在这种策略下,十分容易就范。此外,管子主张依据地缘政治,采用远交近攻的谋略。另外,在用兵之前,必须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即积聚财富、考究军事技艺、制造兵器、选择战士、加强管教、强化训练、调查各国情况、明察战机和策略。
由于管子十分强调用兵策略,所以在齐国的多次征伐中,都是屡战屡胜,很快取得的霸主地位。
三、经济交往中的外交手段
故善为国者,天下下我高,天下轻我重,天下多我寡,然后可以朝天下。(《管子·轻重》)管子在治国理政中,在经济交往中,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其缺点,充分施展外交策略,做到与天下与众不同,进而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柯地之盟后,鲁庄公虽然归附了齐国,但由于齐鲁积怨太深,他们之间的摩擦不断。管仲便采用经济手段,从鲁国的绨下手。首先,他使齐国人民都穿上鲁国的绨服;其次,利用供小于求的理论,人为的让绨服价格不断飙升。不久宣布:给鲁国来齐贩绨商人赐予大量黄金,鲁侯下令全国织绨,田地荒芜、无人耕种。一年之后,齐国封闭关卡,杜绝绨进齐国,并让其人民改穿帛料衣服。鲁国绨堆积如山、但庄稼无收,人民陷入饥饿之中,逃离鲁国,投奔齐国。鲁庄公只好到齐国购买粮食,但管仲将粮价提的很高,鲁庄公内外交困,向齐国求救,听从齐桓公调遣。
为了征服代国,齐桓公令中大夫王师北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代王令其子民求狐白之皮,以致齐之币。代人果去其本,处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离枝闻之,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愿以下齐。齐未亡一钱币,修使三年而代服。(《管子·轻重》)
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管仲应用价值规律、轻重理论,通过间接地控制别国的粮食和货物,使得这些国家外患或内忧。从而有求于齐,主动归顺齐国。
四、攘夷之中的大国责任
周王室势力衰落后,南蛮北狄,卷土重来,不断侵扰中原各国,严重威胁着中原各国的安全。为了加强诸侯国内部的团结,共同抵御四周地区戎狄的骚扰和侵犯。齐桓公担起了大国责任,集合诸侯,攻打狄夷、保护盟国。
山戎入侵燕国,燕侯派使来齐求救。齐国作为盟主,责无旁贷。于是出兵燕国,消灭山戎,齐军未到,山戎便跳。对此,燕庄公十分感谢,从盟于齐。为了彻底消灭山戎、为中原除害,齐国决定直捣其老巢,最终将其歼灭。
狄人侵扰邢、卫两国,他们派使向齐告急,请求援兵。齐国会盟诸侯各国,率领其共同抗击北方狄族的进攻,但是由于邢、卫均是小国,无力抵挡狄人进攻,诸侯大军到达之时,城池已毁。这时齐国担当起大国责任,号召各诸侯齐心协力为两国修建新城。不久,齐国在各诸侯的帮助下,在夷仪为邢国、在楚邱为卫国建起了新城,因此邢、卫两国得以生存。
齐国将大礼加于天下,大义布于诸侯,在弱小国家遭到少数民族的侵略时,主动担当起大国责任,帮助他们抵抗少数民族的侵略,并帮助他们修建新城,得以在发展。诸侯国对此十分钦佩,纷纷追随齐国。
五、其他外交策略
除了上述外交谋略外,管仲还有许多其他外交思想值得称道。在其称霸过程中,他主张亲善邻国,归还邻国的土地,尊重邻国的主权。在其行使外交权利时,主张不结盟政策,来保持天下的大势。同时,管仲提出控制天下的办法,即制人者。此外,他提倡利用君臣矛盾、奸臣所爱、财货美色等手段进行离间,使其衰亡,从而达到称霸意图。
邻国不亲,非霸王之道。(《说苑·权谋》)先王不约束,不结纽。(《管子·枢言》)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管子·枢言》)谋功者五: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臣不用,其国可危。二曰,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得情可深。三曰,听其淫乐,以广其心。四曰,必深亲之,如与之同生。内人他国,使倍其约、绝其使、佛其意,是必互斗。两国相敌,必承其弊。五曰,深察其谋,谨其忠臣,睽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管子·禁藏》)
综上所述,管子在推行其外交政策时,以称霸为目的,始终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称霸过程中,他充分应用各种外交策略,善于把握时机,做到天时、人和、地利。借助天子的力量,打着礼、义的旗号进行征伐,这是其外交成功的基础。讲究对外用兵谋略,采用恩威并施手段,这是其屡战屡胜的关键。善于利用经济手法,调节、控制、制裁他国,使其达到不战而屈的效果。主动承担抗击狄夷的使命,勇于担当大国责任,使其树立威望的主要原因。而亲善邻国、采用离间计、后发制人等,也是他外交智谋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管仲的外交智慧博大精深,在其推行外交政策中,他始终以财利来诱惑,以信义来交友,以武力来震慑,用爱护来笼络诸侯国,使得他们主动归附。从而加强了盟国合作,确保了中原安定,使得比较强大的齐国跻身世界大国之林。管仲的这些外交策略对于我们当今推行对外政策,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管仲.管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2]、高连欣.管子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
[3]、张建军,赵慧兰.管子权霸人生[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4]、探析管子外交思想[A].崔蓝海,刘杏梅.2009年第四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 2009.
[5]、浅析管子外交策略[A]. 李学会.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 2014。
(作者简介:苗军梅,女,安徽大学历史系2016级研究生)
上一条:总第50期 试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础---以管子“和生”思想为例 下一条:总第50期 管子廉政、法制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现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