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学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学讲堂

总第51期 管子治国思想与治国理政反腐败

来源:安徽省管子研究会    时间:2023/9/25 17:26:54


 

管子治国思想与治国理政反腐败

  

 

摘要:《管子》全书充满治国智慧,不少篇章对治国理政之道:廉政和法治作了重要阐述,尤其是管子治国思想中的廉与法与当今中国治国理政反腐败、依法治国反腐思路一脉相承。古为今用,汲取管子治国思想精华,当今中国廉、法、严,坚定不移地反腐败的治国理政方略,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管子 治国思想 当今中国 治国理政 反腐败

金戈铁马,沧桑变迁,《管子》历经2700多年,光照千秋。这部思想巨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管子思想真知灼见,智慧具足,俯拾皆是。它的治国方略,为政理念尤为独到精辟,具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大典。

《管子》全书充满治国智慧,其中《牧民》、《形势解》、《小匡》、《权修》、《重令》和《任法》、《明法》、《正世》、《治国》等篇章对治国理政之道:廉政和法治作了重要阐述。今天看来,管子治国思想中的廉与法与当今中国治国理政反腐败、依法治国反腐思路一脉相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排除万难,治国理政,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

一、廉,苍蝇老虎一起打 反腐败的关键性

管子认为廉可谓重中之重。该书在《牧民》、《形势解》、《小匡》、《权修》、《重令》中都提到了廉政问题。尤其在《牧民》篇中将廉上升到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高度,即: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即礼、义、廉、耻。其中廉为四维之一。这是治理国家的个重要原则。《牧民》中说:廉不蔽恶,不蔽恶,则行自全。贯彻了廉的原则、即惩贪抑恶,可使国家走向大治。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改革新蓝图。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给出了施工方案。方案中,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被外界称为30年来最大规模的改革。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思路轮廓已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也逐渐清晰。

习近平任职总书记之后第一次与记者见面,就直言反腐。此后,他多次重申反腐决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廉政是重中之重,腐败问题可能导致亡党亡国。在习近平同志眼里,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廉,事关亡党亡国。反腐败成为重大关键性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最高领导层下了很大决心,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来促进中国的改革,显示出中国下一步的战略重点和治国思路。中央正用反腐和整顿风气,为正在进行的深水区改革凝聚民心,排除障碍。习近平同志把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思路,概括为苍蝇、老虎一起打。

中纪委通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组织调查。据媒体统计,金道铭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21位省部级官员。这个频率远超以往。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省部级官员落马的频率是,平均一年五六个,基本每两个月一个。在落马省部级官员中,很多来自要害部门,并且是正职。比如,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四川省原政协主席李崇禧和南京原市长季建业。与此同时,一系列制度建设已经开始。比如,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制度化的中央巡视,渐成常态。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透露,廖少华、郭有明等6名中管干部的违法违纪线索,就是在巡视中发现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分。充分显示了党中央的反腐败坚定决心和强有力的铁腕作风。

二、法,依法治国 反腐败的持久性

管子治国理政之道中法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七法》、《七臣七主》、《法法》、《任法》、《君臣》、《白心》、《立政》、《明法解》等篇章谈到法治的重要作用。

《管子·明解法》提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任法》提出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管子·任法》提出圣君则不然,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圣君亦明其法而固守之,群臣修通辐凑以事其主,百姓辑睦听令道法以从其事。故曰: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也就是说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是衡量人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所谓有仁义礼乐,都是从法中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如果国法废驰不统一,国君不祥。人民不守法,国家擅改国度、大臣百官营私舞弊,不以法办事和不以法律教育人民,都是不祥预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国家才能达到大治。管子正确认识法治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抓好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法治的公正,做到法治和廉政的结合。管子在用法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注重把握法的规范性,特别强调卿相不得剪其私,群臣不得辟其所亲爱。即法治、人治、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强调反腐败重要的持久性。认为法具有统一性、公开性和强制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多少年来,中国社会变革证明管子依法治国主张,对中国政治影响最大,在中国当代仍有重要意义。

治国是千秋大业。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民心所向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持久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提建设法治体系,公报十提宪法,强调法治政府。法治中国路线图初现轮廓。以法治护航改革;排除干扰,保障司法公正;依法行政,执法严明,廉洁高效;依法执政,建立法治GDP。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反腐败是一个持久性问题,为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公报规定10个要点:将统一领导协调;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把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首提设立最高法巡回法庭;检查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追责;完善政权利纠错问责制;重大决策终身追责倒查;律师法学家可当法官检查管;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就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反腐败斗争是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速战速决、毕其功于一役。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所以,持久性反腐败工作总基调是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三、严,全面从严治党 反腐败的全面性

《管子·四伤》早就指出腐败的危害性。百匿伤上威,奸吏伤官法,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威伤,则重在下;法伤,则货上流;教伤,则从令者不辑;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故曰:常令不审,则百匿胜;官爵不审,则奸吏胜;符籍不审,则奸民胜;刑法不审,则盗贼胜。国之四经败,人君泄见危。即宫庭的各种坏人伤害君主的权威,奸邪的官吏伤害国家的法制,奸民伤害风俗和教化,贼盗伤害国内的民众。权威被伤害,君权就会往下移;法制被伤害,财货就会通过贿赂往上流;教化被伤害,臣民就不会和睦;民众被伤害,百姓就不得安居。所以说,国家大法不严明,国君左右的坏人就得逞;官爵制度不严明,奸邪的官吏就得逞;符籍制度不严明,奸民就得逞;刑法制度不严明,盗贼就得逞。一国的四经:大法、官爵、符籍、刑法败坏了,君主又不重视,危亡就会出现。《管子·法法第十六认为反腐败一定要依法严打。&故曰: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所以说:法律制度一定要合于治国之道,号令一定要严明,赏罚一定要信实坚决,这都是规正人民的准则。

严,一直以来是党反腐败鲜明态度;全面从严治党,一直以来是党反腐败坚定决心;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高压势态,一直是党反腐败的强大力度。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了一个重大主题,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了一个核心地位,就是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造了两柄制度利器,就是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习近平同志指出: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

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管子·权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3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对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党中央的总体判断是依然严峻复杂。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强调,必须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坚持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2013年是81%,2014年是88.4%,2015年是91.5%,2016年是92.9%,逐年走高。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管子》的一句话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强调的是本根稳固才能元气充沛、抵御邪气、生命力旺盛,就是讲标本兼治、固本培元。即反腐败正是确保国固的保证。治国理政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即中央一级管理的干部240人,是十七大期间审查中管干部人数的3.6倍,尤其是严厉查处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这样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用数字说话,是一降一升;一降就是纪检机关目前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呈下降态势。2016年比2015年接到的此类举报下降了17.5%,是十八大以来的首次回落。一升,从纪检机关立案审查和处分的党员人数来看是持续上升的,2012年有8500万党员,全国查办的案件是15.5万件次,处分16.1万名党员;到2016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为8800多万,立案已经达到41.3万件次,处分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41.5万人。在党员基数不断增长背景下,党员受处分率从1.8 上升到4.3 。去年一年,在强有力的反腐败高压态势震慑下,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压倒性态势。从2014年到2016年底,我国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共追回外逃人员2566人,其中百名红通人员追回了37人,追赃86.4亿元人民币。从新增的外逃情况看,也出现了逐年大幅度减少的趋势。2014年新增外逃人员为101人,2015年降到了31人,2016年已经降到了19人。目前,中国已经和48个国家签署了引渡条约,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等,并将同世界各国继续深化在反腐败领域的执法合作,使更多的外逃人员能够归案。追逃追赃是反腐败斗争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习近平最近指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准则》、《条例》,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激浊扬清,扶正祛邪,自觉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履职尽责,作出贡献。

向管子学一点治国理政的智慧,显然我们做的比古人更好。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廉,蝇老虎一起打,这是反腐败的关键性;法,依法治国,这是反腐败的持久性;严,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反腐败的全面性。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国将更强更大!

 

 

 

 

 

参考文献

[1] 《管子》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

[3]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

[4]  人民日报  2017.1.10.

 

 

上一条:总第51期 管子的法治思想对当代中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      下一条:总第51期 管子有哪些思想观点可供当前“从严治党”参考